《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4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热烈庆祝-国家级重点‘逆淘汰’实验室-落户孝南教研室20周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8:0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热烈庆祝
-国家级重点‘逆淘汰’实验室
-落户孝南教研室20周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8:07: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持续更新!






免长话费电话:400-027-8105,
移动电话:13971958105,
邮箱:
xnjyw123@163.com
QQ号:1309586706/349808152,
QQ群号:291179970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

微信号:jszywz
邮址:湖北,孝感西湖明珠阳光宅6号楼2单元501室[管季超作文教学法推广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6:01:15 | 只看该作者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诚实是对原版自我的肯定
----南昌大学2014毕业典礼致辞

首先祝贺母校2014届毕业生学有所成。
同时祝贺2014届毕业生家长心有所慰。

希望2014届毕业生记住两个字:诚实。

过去四年,虽然同学们认真学习,应该至少有部分同学立志以真才实学为人生基础。但是,毋庸讳言,你们不仅目睹以尔虞我诈为核心价值观的“甄嬛传”被社会热捧,而且你们经历了欢迎自己入学的校长被拘的罕见事件,你们入学前后被《人民日报》称颂为“反腐有股狠劲”的省委书记,却在临近你们毕业时被中纪委给予特殊关怀。

在你们都看过精彩的道德滑坡真人秀以后,谈“诚实”是否特别空洞乏力?是否这边谈“诚实”,那边却有学生暗暗下定决心要做大贪官,他总结了经验教训:学校处级干部因为十几万判刑三年而校外大贪官几千万只判二十年。

其实:“诚实”有利于社会为次,有利于自我为主。

第一,诚实构建简单的生活。
诚实不需很高的智力、无论你过去四年考试如何、不管你现在是否安排好下一步,大家都能做到。诚实为人比不诚实容易:一个事实在你那里只有一个版本,不需要记忆力超常,不因时间和对象而编织不同版本。比如现在也不妨承认迎接你们入校的、目前身陷囹圄的校长做过好事。

第二,诚实带来宁静的心态。
你们读书的四年中因为Snowden的曝光得知美国政府大规模监控很多人,包括遵纪守法的美国人。我们不妨假定亲爱的祖国耗资巨大的网络和通讯系统也恐怕不甘落后地监控我们每一个人的信息。不过,诚实有助于化解这种监控,甚至刀枪不入,因为从对所有人说话都一样的诚实者,靠广泛监控得不到新信息。如果坚持诚实,就是你们当中谁几十年后做大官、发大财后退休下来,也不用担心有人请你喝茶。

第三,诚实才有根本的认可。
用慌言和欺骗建筑的人生,无论获得多少利益回报,其实是对原版自我的否定。诚实的人生是对自我的肯定。当我们终将面临坟墓的时刻,自我肯定高于所有他人的肯定。

所以,在社会缺乏诚信之时,你们经历了道德冲击之后,诚实才益显珍贵。

一个诚实的人,无论最后生活事业如何,都可以获得心灵的回报:心安理得。

2014620日(当天凌晨抵达南昌,文字主要在台上草拟,发言后稍有修改)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80531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饶毅博客
我国未绝迹的弱点:太监化 精选


虽然我国百年前已结束沿用时间和规模领先世界的太监体系,迄今尚未绝迹作为文化习俗、个人行为的太监化倾向。
因其严重性和普遍性不一定被广泛认识到,反而不时以不同面貌被“发扬光大”。在有些时候、有些范围,太监化过度可以毒害社会的健康。太监化的人和行为泛滥的国家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什么是“太监化”?没有人格、不负责任地讨好强权,没有是非、不择手段获得物质利益,没有理想、不利集体而寄生于社会,皆文化习俗行为的太监化。
历史上的太监无需负责只要讨好强权,多为生活所迫服务于权势而解决个体生存问题,情有可原;现实的太监不为公事、公众利益担责任,而自愿选择献媚于强权而牟私利,难以谅解。
古时太监服务的对象单一,现代太监顶礼膜拜所有可以一时提供利益者。
太监化的人格无理想,获得生活资料苟延残喘就是其生命的意义,无异于宠物取悦于主人;太监化的行为没有是非准则、只有利益之争,无异于将人类文明退化为动物世界。
很多人认为现代我国无太监,但其实目前不少人公认在中国“成功”必须“夹着尾巴做人”,无异于太监化潜移默化在社会普及的结果。不仅有人自豪“夹着尾巴”成功,而且有不少父母老师教育后代应该“夹着尾巴”,不知不觉培养太监化后来人。“夹着尾巴”者想法无需独立、宁可人云亦云,行为不要突出、宁可少做不做,做事不愿太好、宁可偷工减料。“夹着尾巴”者甚至日常积极摆出“乞摇状”,以彰显无能而不会威胁他人,以面子上讨好获得资源掌握者的接纳和支持。这些都是积极实践太监化习俗。
有些人夹尾巴一时后,待有适当的职位时确实做事情,可以算是被社会所迫;但不少人久而久之夹尾巴成习惯后,最后无论获得什么机遇、条件都不能恢复正常做人的样子,一生将太监到底还因获得权钱而洋洋自得,不知自尊何物、羞耻何事。
太监化对社会有多方面危害。
国家发展方向,本需长期和深刻的思考,提出多种思想,经过理性的交锋,逐步得出最佳的模式。太监化的做法是只让决策者听一时愿意听的,而不是获得最佳的思想、最可行的方案。思想领域不仅制造过多太监化废品,而且可能是人民根本不信任的根源之一。
社会重大问题,本需多方面积极参与,提出多种方案,在争论和批评后提炼出试用部分,经过探索而推广。太监化的做法只给上级撑一时的面子,不为国家长远着想,并不真正帮上级的忙解决实质问题,只顾监管压制下级,导致广大群众都不愿意动脑筋解决问题、责任往上推、事情给他人做,只争自身利益不做公事,所以我国社会多层面呈现外战外行、内战内行,长期内斗、热衷内斗。
对文学艺术的监控机制,体现了制度化的现代太监体系。一些本来有才华的人变成了不仅自己不出产创造性的作品,还不准其他人探索。一些本无才华的人变成“艺术家的太上皇”。他们太监化的作为禁锢我国艺术家导致艺术质量低下,产出全国多数人不满的幼稚化娱乐。
太监化的问题在科技界相对我国其他行业算比较轻微,因为国家鼓励科技创新而未设限。但太监化仍以习俗的方式渗透到科技界,一些人的人生信仰夹尾巴导致有些研究也以看人眼色、拉关系为标准。重要科学工作是每一代新人别出心裁敢想敢干的结果,不是听从其他人的指挥,不是顺从大家的想法,在关键之处并非四平八稳而需要力排众议,敢于坚持自己的探索、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对多数杰出科学家来说,在创造力高的时期常不能四平八稳,而容易与众不同,并不容易调和。如果大家都很快能认识和接受新颖的观点和做法,一般也就不是很有创造性。在大量与众不同的想法中,多数创建也可能并非好的想法,但要允许这些想法大量产生和探讨,才能发掘其中少量真知灼见,让它们生根开花结果。在相当数量的不同做事方法中,少数能够最终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做法,如果不能产生大量新思想、新做法(包括不完美的、甚至错误的思想和做法),也就不可能探索出新的道路。不提倡思想独立、鼓励夹着尾巴的文化,不利于我国出现大规模创造性的科学建树。
在太监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前,恐怕难以全民动脑筋发掘真知灼见、竞相努力做好事情,而大家不负责任也就难以使我国变成领先世界的国家。在无禁区的科学,我们中国都不先进。如果我们的人文社科、国家管理等领域禁止独立思考产生新思想、探索新道路,那么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水平只能更低,甚至有做侏儒的可能。太监化者自然不介意大家成为侏儒,但负责任地为国家和民族长远着想而高瞻远瞩者,应该有规范地鼓励我国各个行业积极主动循序渐进,不断拓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前沿。
个人耻于太监化,社会摒弃太监化,国家警惕太监化,乃强国之必需。
2014年2月《南都周刊》以“未终结的太监化现象”为题发表。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77170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饶毅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3:29:10 | 只看该作者
       ‘逆淘汰’实验开题报告



  课题:如何通过‘逆淘汰’让本单位学术水准下降,让教育事业受损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通过‘逆淘汰’让本单位学术水准下降,让教育事业受损。顺带营造‘家天下’的氛围,获取最大化的个人利益。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00000字):

  (一)国内研究现状
  课题组搜集到超过10000000个成功案例,可以借鉴;相关文献浩如烟海。


  (二)国外研究现状
    各教育发达国家此类成功案例甚难搜集。亦未发现有价值的文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的内容包括:
  1、与商家酒家密切合作,用合法方式肆无忌惮耗费科研经费。

  2、如何用【家天下】的方式控制下属,用媚上的办法日哄脑残上司。

  3、熟练运用可喝死人的【酒术】挑动群众斗群众的【权术】及获得很高知名度的哗众取宠的【打油诗】等等。

  (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 等多种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20年不动摇地坚持该实验。

  2.问卷调查法
         可征询亲历者。与【口述实录】【田野调查】结合。

 
  3.文献分析法
         实验课题组配资料员,相关资料随时可查。
  

  4.比较法
        还用比吗??


  
  (三)预期的目标
  1、创造性成果仅举3例:


         内设三级‘主任’,按等级分别赋分3分1.5分。0.5分。
         18人办公,标示‘官称’的门牌达38块。
         接待‘客人’周六周日可开4桌,半学期送餐馆钞票10余万,均有账可查。

  

  2、最终成果表现形式

        全瞎的全聋的全脑残的,看不到。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一)参考资料保障:本室近20年绝大部分公用经费已送入餐馆,变成粪便。无钱购专业书刊,至今既无【图书资料室】,亦无网站。

  (二)所需材料解决办法:亲历者的记忆,网上搜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4:05:41 | 只看该作者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警惕!我们身边存在的十种“逆淘汰”
2011年05月30日  来源: 北京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了“择优汰劣”的社会机制,使中国人长期压抑的能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大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但近些年还有另一种现象值得警惕:中国社会也有同改革方向相反的逆向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生成,这种机制不是“择优汰劣”,而是“汰优择劣”,即“逆淘汰”,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10种。
  表现之一:财富逆淘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强调多劳多得,鼓励劳动致富,但是现在人们劳动观念却淡漠了许多,劳动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社会上有一种不劳而获的风气,崇尚一夜暴富的神话。许多人为此不仅过度迷恋股市,甚至赌博和铤而走险。当然由于法治不到位等原因,迅速通过非法手段致富确实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种标杆。正常劳动甚至正常经营致富难度越来越大,劳动者权益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是人们迷恋一夜暴富的原因之一。劳动难致富,不劳动反而致富,呈现出“逆淘汰”现象。
  表现之二:经营逆淘汰。鼓励人们通过经营创造财富和获得财富,是改革的初衷。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税负过重等原因,导致正常经营、正常纳税的企业生存艰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职业时愿进入公务员队伍而不愿经营企业。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凭垄断而坐拥高额利润,因此让政府采购和居民生活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正常经营企业者和非正常经营者甚至违法者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又是一种“逆淘汰”。
  表现之三:人才逆淘汰。改革就是要造就一种人才辈出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市场的领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科技、行政等领域也初步形成,并且我们的社会因此而涌现出不可计数的多方面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在削弱,“二代”、“拼爹”等词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才逆淘汰机制的存在。而近年被网民披露出来的“萝卜招聘”、“吃空饷”事件,还有科研和大学的官本位日益严重等现象说明,人才逆淘汰机制不仅存在而且在明显趋于强化。
  表现之四:官场逆淘汰。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领导干部既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又清正廉洁的机制,我们正在持续地为其建立而努力。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复杂性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官场风气存在问题,出现一些岗位上领导干部感到坚持原则难,甚至做廉洁干部难的现象,表现出了“逆淘汰”。
  表现之五:行政逆淘汰。公共管理的改革方向是更加法治化和高效率,而且要有必要的民主程序制约。但是这些年来,媒体报道的不少改革者,往往还是一个人拍脑袋现场决策、一声令下独断专行的形象,从上大项目到大拆大建、城市过度亮化和无摊贩化管理等等,改革者给人的都不是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形象。这又表现出“逆淘汰”的趋势。
表现之六:机构逆淘汰。精简机构是改革初期就提出的问题,而且为此曾经对机构改革提出并尝试过一系列办法,但是总体来看机构及其人员呈增长趋势,精简之后往往迅速反弹。网民曾经关注到有的市县设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政府副秘书长的现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偏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也说明真正人员精干、效率较高的机构缺少必要的存在环境,呈“逆淘汰”之势。
  表现之七:改革逆淘汰。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变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说是革管理机构的命,但是中国目前是由党政各个部门来自我推行改革。这种部门自我负责的改革,很难做到各个部门自我革命,而是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权力、利益进一步向本部门倾斜,这也是机构越改越多、官越改越多、权力越改越大、浪费越改越严重、问题越改越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改革会导致真正的改革本身被淘汰,而逆向“改革”频频出现。
  表现之八:体制逆淘汰。本来市场经济就像是自然生态一样,其发展是一种自然发育过程,必须要从培养个体经济和小企业做起。而且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健康生存的前提,大企业需要的人才、原材料等往往要从中小企业那里获得,就像丛林里面较大的食肉动物离不开食草动物和小动物一样。但是一些地区发展经济并不是为个体和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有些地区中小企业生存条件艰难),而是只顾争取大项目,搞楼堂馆所等面子工程,还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其结果是市场经济没有真正发育起来,行政权力还在强力维护计划经济的东西,政府自己在做经济的主体,挤压和伤害的必然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
  表现之九:学术逆淘汰。淡化学术领域的官本位,激励学术创新,本来是改革追求。但是经过30多年改革之后,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一步被行政化,研究经费被无实际贡献的行政官员占用,一项研究成果若干无关的人挂名的现象大量出现,加之学术在金钱推动下趋于浮躁,某些学者成为强势阶层代言人,大学因热衷于创收而把学位、职称甚至研究机构的外聘职务当做商品等等,导致真正的学术研究被淡化、边缘化。
  表现之十:道德逆淘汰。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伴随着社会道德模式转型,而这种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并不奇怪。但现实中长期存在的道德“滑坡”却迟迟不能“爬坡”,甚至出现好人不敢做的现象,就值得深思了。人们面对困难群体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不知道哪个是真正应该帮助的人、哪个是利用人们的善良诈骗的人。在好人不敢做的同时,在有的地方却是不道德致富的人被认为有本事,甚至出现地方性造假,形成了非道德的环境。这又是一种“逆淘汰”。
  上述“逆淘汰”现象虽然不普遍,但在当今社会中确实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正常”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就是“汰优择劣”机制在起作用,整体上看这种机制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在联结、强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它一方面消解着“择优汰劣”的良性机制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造成社会进一步分化以及不和谐;另一方面毁坏了改革和改革者的名誉。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及时地加以控制和破解。(作者钟国兴为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理论动态》主编、教授)

【ZT】可怕的中国社会的逆淘汰定理黑格尔说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逻辑到了中国就行不通了。

· 学术逆淘汰——学者忙创收 科研成副业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选名单出炉,呼声极高的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这个“顶级海归”在科学网上发博客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很容易让大家想到,是不是饶毅曾经对中国科研体制的“炮轰”。当下,学者把教育和学术当做牟利的工具,他可能混得越好;而反之,如果学者坚持做高质量研究,坚持说真话,不做突破底线的事,他就很可能被边缘、被淘汰。在这种机制下,中国专家学者数量全球领先,但科技产出却严重滞后。
· 商人逆淘汰——守法者吃亏 违规者生存
在“民以添为食”的时代,“守法吃亏”成为经营现实时,添加剂实际是对本来成本更高的守法者予以逆淘汰。1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4个多月就能出栏,利益驱使是经营者选择添加剂的最大原因。另外,消费者喜好纯瘦肉白馒头,这种畸型消费心态更让添加剂堂而皇之地进入食物链。
“优质无优价”逼迫生产者提供不放心食品。不用添加剂,采取传统技术,生长周期长,投入人力多,损失的部分又得不到合理的价格补偿。商人为生存,只能多用添加剂。
· 官场逆淘汰——要么同流合污 要么清出官场
审视当今中国的官场生态,“权力的丛林法则”、“背景化生存”、“官场潜规则”、“腐败食物链”等问题丛生。德才俱亏、有背景门路的人以不正当手段迅速上位;得过且过蝇营狗苟的干部对环境无能为力而随波逐流;坚持原则不肯妥协的干部则因无法适应环境,或自动走开,或淘汰出局。如果能做到“谁当公仆,主人做主”,这类潜规则就会不攻自破。否则“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将成为官场逆淘汰的消极格局。
· 医者逆淘汰——人民医生被孤立 人民币医生才合格
山东滕州市中医院的医生杨国梁因为拒开回扣药和单位的同事发生冲突,同时还举报医院里回扣成风,于是杨医生不仅遭到同事孤立,被领导批为不团结的个别人,还被怀疑有人格障碍倾向。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而现在隐藏在口号下面的却是赤裸裸的利益分配。当正常开药的医生成了异类,当集体吃回扣成为秘而不宣的团队共识,那么医生开的药就无法对症下药,而是有利可图。这样的医院谁还敢去瞧病呢?
· 道德逆淘汰——好人难当 坏人易做
天津记者许云鹤驾驶没有强制保险的汽车违法上路,与违法翻越马路护栏的王秀芝相遇。许云鹤说王秀芝是自己摔伤,而他是做好事搀扶,而王秀芝坚称是许云鹤撞伤。一审判决许云鹤赔偿10万元。不断翻版的“彭宇案”让社会付出了如此巨大的道德代价,如果每个人都只愿意充当看客,那靠谁来打捞我们自己?图为许云鹤庭审后接受采访。
· 教育逆淘汰——高分人才 低分庸才
调查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应试教育学分教育必然衍生死记硬背怪胎,死记硬背怪胎必然导致状元创新实践能力先天不足。中国教育强调共性而不是个人的个性,有独特个性和怀疑批判意识的学生易因低分被淘汰,而遵规守据死板教条的学生则更能取得应试教育的高分。如此,教育成一潭死水,鲜活的人放进去,出来便是全身腐臭气。
· 文化逆淘汰——畅销非好书 好书不畅销
学者止庵说:“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书,无可非议;什么书好卖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畅销书此起彼伏,“跟风书”更是哗众取宠。畅销书拼的不是文字内容而是包装营销,因为有大批抱着炫耀性读书心理的人买账,他们为了一句“这书我看过”只买畅销书。于是,不跟风不浮夸的好书少有销路,又能有多少个卖字为生的作家执着坚守。
· 电影逆淘汰——好片不叫座 烂片高票房
今夏,被誉为“口碑年度最佳”的《钢的琴》乏人问津,而被扣上烂片帽子的《财神客栈》却票房过亿;另一部烂片《孤岛惊魂》成票房“黑马”。有口碑无票房,坏口碑赚大钱,票房与影片质量长期不成比例,会抑制有责任感电影人的创作激情,还会培养观众的审美惰性,长此以往,只能使烂片更泛滥。
· 政绩逆淘汰——官赏工程大行其道 民惠工程少之又少
“官赏工程”是地方官作秀作出的,造假造出的,专供上级“雾里看花”、“走马观花”,只有“官赏”价值,无实际功用。官赏工程多快速上马、投入巨资,而轮到民生工程,资金总是捉襟见肘、有关部门总有畏难情绪。官员打着民生的幌子搞官赏工程,在扭曲的政绩观引导下,所谓的民心工程不仅没有暖民心,反而伤民心。图为江西赣州,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塔钟“和谐钟塔”竣工庆典。
· 改革逆淘汰——提倡口头改革 警惕实干改革
原陕西神木县委书记郭宝成被调任,他自称“被贬”与推行免费医疗有关,上级认为这一措施给当地“捅娄子”、“抹黑”。显然,郭违反了权力秩序,成了“破坏者”,虽福泽百姓,但少了上级支持。尽管郭宝成说“每个县都可以搞神木模式”,可谁还敢去模仿?改革总是停留在喊口号,一旦胆大者付诸行动往往会被挫伤,于是,机构越改越多、官越改越多、权力越改越大、浪费越改越严重、问题越改越得不到解决,真正的改革本身被淘汰。
· 标准逆淘汰——低标准越定越低 逼行业倒退
乳业新国标被指是“全球最差乳业标准”,随后官方回应标准是从国情出发。“保护奶农”,编造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挽救不了公众被重创的心。无论是拿国情做说辞,拿牛情做开托,还是利益做交换,最不应该让步的就是人的健康。
新标迁就落后而让行业倒退,让消费者的利益被忽略,面对越调越低的牛奶标准,我们宁愿喝白开水。
· 人才逆淘汰——人才选拔暗道多 有才有能靠边站
“萝卜招聘”、“官二代接班”、“因人设岗”等问题招聘不断上演,“爹影重重”演化成了一种社会病,权力通吃成功验证了“投胎成第一生产力”。很多人才选拔遍布迷局,拼钱权拼背景,成了埋葬人才的陷阱。“逆淘汰”是比“论资排辈”更有破坏力的用人乱象,以致贪者上、廉者下,庸者上、能者下,使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失去用武之地。
· 创新逆淘汰——盗版猖獗 正版艰难
中国人是盗版的忠实拥泵者,因为“物美价廉”的盗版产品往往比正版上市快,品种多,禁忌少,内容新。报告称,在中国个人电脑上安装的软件中78%为盗版,这是中国软件业最大的痛。“没钱买正版”成了盗版盛行的最大借口,“是窃不是偷”的孔乙己思想让知识产权无从谈起,遍地都是盗版碟、盗版书,正版连生存的夹缝都难觅,最大的创新只能沦为山寨。
· 提拔逆淘汰——会“做人”步步高升 能做事当牛做马
官场职场提拔升迁中“劣胜优汰”现象最为典型,内行话说“官场看门道,升迁看暗道”,是不是人才,能不能得到重用,并不取决于你自己。官场职场中能够呼风唤雨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都会“做人”,而难得会做事。有的人奉承拍马,讨好上级,得以上位;有点人自视清高,不善钻营,淘汰出局。
·【对可怕的“逆淘汰”不能再麻木下去】
假如一个人遭遇“逆淘汰”之后,选择沉默和忍受,甘愿被“逆淘汰”,这样,自己不仅成了受害者,无意中还成了“逆淘汰”纵容者。既是其本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用什么堵住“逆淘汰”的黑洞(人民论坛)贾立政《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17日   04 版)


  优胜劣汰,是达尔文发现的自然进化法则。然而在人类社会中,劣者上、优者让,老实人靠边站,违背自然规律的“逆淘汰”时有发生。
  上个月,《人民论坛》杂志和人民网进行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有53.5%的受访者认为“逆淘汰”就在身边。空谈的淘汰实干的,投机的淘汰忠诚的,优秀的反被拙劣的挤掉,“逆淘汰”的恶劣之处就在于,它如黑洞一般将优秀人才埋没掉,却把庸才劣才送上了云端。埋头苦干、廉洁奉公的干部上不去,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反倒如鱼得水,对此,干部群众充满痛恨与无奈。
  更大的危害在于,“逆淘汰”会催生“裹挟效应”,助长不正之风。如果“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会在很大程度上动摇那些埋头干实务、遇事守规矩干部的信念。长此以往,一些不甘心长期原地不动,想有更大平台、更大作为的干部,也可能走上用心思走后门、想办法找关系之路,甚至落入行贿受贿的漩涡无法自拔。劣币驱逐良币,在一个被污染败坏的政治生态中,政治的池塘里清水外泄,留下的只是一池污水。
  安徽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受贿109起,其中65起贿赂来自当地党政干部,不仅包括县直机关科局长和乡镇主要负责人,还包括县人大副主任、政协主席、常务副县长等人;更早些时候,吉林白山市的系列腐败案中,共有数百名处级、科级干部涉案,其中向靖宇县原县委书记行贿的干部达160多人,涉案人员从党政机关延伸到基层乡镇、企事业单位,足见恶劣政治生态的强大裹挟力。
  当那些会来事、善投机的干部不断高升,而踏实本分、兢兢业业的干部原地踏步,人们对于干部升迁、事业成功的标准便不自觉地发生了偏移。很多人遇到“天花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才与德上有什么缺憾,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不识时务”、跟领导跟得不紧。久而久之,“逆淘汰”成了熟视无睹的“正常现象”,党员干部忘记党员身份,搞团团伙伙、人身依附,组织纪律涣散、人心凋零,政治生态的庸俗化不可避免。
  “人是环境的产物”,好的环境可以引导人积极向上,坏的环境则让好人也难以独善其身。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逆淘汰”之所以能够生成,与权力异化成了少数人予取予夺的工具大有干系,与选人用人不够公开透明密不可分。如果权力私相授受,个人能够凌驾于组织之上,干部的选任必然唯亲、唯顺、唯钱,党内生活难免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讲利益不讲法纪。只有从根本上管住权力,截断“长官意志”的各种可能,打造公平竞争、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机制,“逆淘汰”才不会大行其道。
  从作风改进入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促进政治环境的治理和改善,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逆淘汰”的土壤自会从根本上铲除。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4:1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4:35:51 | 只看该作者
钱理群:从我的“屡败屡战”看当今教育
2008-02-06 作者:钱理群



在当今的中国,“呼唤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话题。我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没有理想主义精神,就不要从事教育,但我们又是在现实的种种矛盾、困惑中从事教育的。因此,在当代中国,培育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都是很难的,但我们仍要去努力,在绝望中挣扎。 (
我想用自己在退休后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曾把自己退休后的五年生涯,概括为一句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
)
2002年6月27日,我在北大上完最后一节课。我曾说过,自己是北大校园里的一只“乌鸦”,经常说些不合时宜的话。理想主义的、具有批判性的(即所谓“不大讲规矩”)的知识分子、教授,在北京大学,以至整个日益体制化与功利化的中国大学校园里,已经难以生存了。我也真该走了。 (

但我仍然要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我到哪里去呢?


到中学去——这其实是我内心的渴望:回到自己少年时期的“精神家园”,是一次心灵的“归根”。
我到中学去讲鲁迅,还怀有教育实验的目的:一是进行“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的试验,以恢复五四开创的“大学与中学相互交流”,“大学里的人文知识分子参与基础教育建设”的传统;二是做“在中学开设《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的试验,以实现我的“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文化经典在孩子心上扎根”的教育理想,在我看来,这是一项民族精神的基本建设。

但课上得很艰难,而且遇到了我未曾料到的问题。首先,开课本身就受到很大限制:不敢在高三上,怕影响高考;上课时间也只能在上完正课的四点钟以后,学生因为有各种活动经常不能来不说,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我自己就有一种负罪感。最想不到的是学生的反应。开始听课的学生很多,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最后始终坚持下来的,大约在20名至30名之间,而且都很认真,也确有收获。老师们和鲁迅研究界的朋友都认为这就很不错了。问题是:为什么还有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后来一位学生对我说了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来听你的课——这位学生一语道破了当下中国中学教育的实情:“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教育者(校长、老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了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大的网笼罩着中学校园,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越是城市里的重点中学,越是如此。我的教育理想再一次落空了。 (


但我仍然要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到哪里去呢?


这是我的另一个目标:离开中心,到边缘地带、边远地区去。那里更需要我,那里可能存在某种缝隙。于是,我到了贵州,我曾在那里度过我的青春岁月。这是一次“寻根之旅”。

我依然带着一个实验课题。在全球化的时代,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人民,有一种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隐含着个人以至民族失根的危机。我因此提出,要在青少年中进行“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教育。我决定从编写地方文化教材入手,和贵州的朋友一起编写了《贵州读本》,并带着它到贵州大专院校作巡回演讲。 (

在受到欢迎的同时,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我特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和他们谈传承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问题。但大学生告诉我,他们学了民族语言没有用,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而是如何熟练地掌握汉语和外语。因此,他们向我这位北京来的教授提的问题是:如何学好英语?我遭遇了教育的尴尬:这里存在着一个认识的错位。我经常说,当代中国是一个“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并存的奇异的国家。我在北京,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自然强烈地感觉到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失落的危机,因此,强调本土文化的保卫和传承问题;而尚处在前现代社会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更关注的,却是他们及其家庭的温饱问题——如何尽快脱贫致富,文化(包括语言)的传承他们暂时还无法顾及。面对这样的错位,当然不是要放弃我们的教育理想,而是必须正视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问题,探讨“发展经济与文化传承”、“继承与创新”、“保护和开发”、“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调整、丰富、发展我们的教育理想。 (

这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从事“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我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遇到我遭遇过的问题。我的这些经验教训或许对他们有参考价值,而我自己能够做的工作,却越来越有限了。 (
)

但我仍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我把目光又转向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问题。


我的这种转移,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我看来,教育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和西部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认,农村教育人才的培养问题,也还没有进入大学教育改革的视野,农村教育事实上是中国教育一个最薄弱的又是关键性的环节。既然认识到这一点,就有责任为之大声疾呼。我对自己说,应该做“雪中送炭”的事,而不是“锦上添花”。另一方面,关心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也是一种期待和奢望:或许正因为不被重视,正因为落后,反而存在着某些应试教育所没有完全占领的空间,为进行理想教育实验提供某种可能性。这也可以说是“后发展优势”吧。 (

也就是说,我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同样怀有进行教育实验的企望。但我很清楚,在这个领域,我已经不太可能参与直接的教育实践,而只能作一些思考。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充当“吹鼓手”。在我看来,首先需要确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人的问题,教育是决定新农村建设、西部开发的制约性因素。同时,对农村教育问题应有一个全面的观照与规划。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教育问题。 (
)
首先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村学校教育”。
其次,是社区教育体系中的大众教育,即“农民教育”,也包括“打工者的教育”。
其三,是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这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教育,特别是地方院校教育应把培养乡村建设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二是青年志愿者的民间组织的培训,以及志愿者文化的培育问题。

在我看来,南京浦口行知学校,安徽休宁胜德平民学校,山西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教育实验,都为农村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海南石屋农村社区大学,厦门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校,在农民教育、打工者教育中更具有开创的意义;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也为打工子弟的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我所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现在都有了成功的实践,这让我感到十分振奋。我们所期待的教育家正在中国基层的民间教育的实践中悄悄地孕育、诞生。我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为这样一些艰难前行的民间教育实验摇旗呐喊,进行某些理论思考,或许这就是我这样一个退休而仍然坚守教育岗位的老人所能够做的事情。
)
我也因此更坚定了我的三个信念,正是这三个信念,支撑着我,虽“屡战屡败”,仍“屡败屡战”:
教育是立人立国之根本,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长远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我愿意为教育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教育的改革必须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结合,国家主导之外,应有广泛的民间参与,形成相互补充与制约——因此,我愿意做民间教育改革的支持者与参与者。 (
)
“乡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是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大学教授,学院里的学者有责任参与农村建设事业,包括乡村文化、教育实践。这本来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传统: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大学教授就发动了“博士下乡”运动,成立了“农村建设促进会”——因此,我愿意追随先驱者,为农村文化、教育建设贡献人生之余力,并期待和呼吁有更多的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有影响的学者更自觉地参与到新农村教育事业中来,这里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大有作为的。 (


(原载《同舟共进》2007年第9期,天益网首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4:4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4:53:2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的标题

作者们经常在做完研究,写好文章之后,却对如何写标题感到困扰。他们想把所知道的都放入标题中。标题可以很复杂,例如最近这个标题:Chiral  Silver Phosphate Catalyzed Transformation of ortho-Alkynylaryl Ketones into  1H-Isochromene Derivatives through an Intramolecular-Cyclization/  Enantioselective-Reduction Sequence.然而,我们想来看看什么样的信息适合放入标题中,如何写一个短点或长点的标题,以及要避免什么。

标题好比新闻提要。报纸的标题使用“五个W和一个H,” 或者说是“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以及如何(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 例如上一个标题,它告诉我们用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磷酸银被催化)和如何发生的。在标题页上的作者姓名就是“谁”这部分,而其他信息就不需要在标题中出现。也就是说,何时,何地,为什么不是很重要。但是,我们将看看如何使用五个W和一个H来写一个好标题。

谁? 对很多科研工作来说,“谁”指得是谁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然而,对于某些研究领域,“谁”可能是作者所研究的人或人群。例如,Prevalence of High Body Mass Index in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07–2008告诉我们谁是研究对象,何时的研究,在哪里进行的研究以及研究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在这里被认为不那么重要,因此没有在标题中提及。

什么?一个研究最重要的方面是研究内容,比如The earthly  paradise: religious elements in Chinese landscape art.  这个标题告诉我们研究什么内容,尽管一看就知道艺术家是来自哪里,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为何而画又是如何画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完成画作的。

何时何地?Japanese  concepts of child development from the mid-17th to mid-19th century告知读者这项研究涉及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讲述了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但是我们开始看出一点规律,“为何”与“如何”在标题中很少提及。  

“为何”与“如何”?  Why do continents break‐up parallel to ancient orogenic belts?How do carbon nanotubes fit into the semiconductor roadmap?有时候,这五个W和一个H 可以直接放进标题里。研究人员可以将标题以问句的形式来暗示文章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我们现在来考虑如何为你的研究选择一个好标题。科学研究浩如烟海,覆盖了社会学,经济学,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将假设我们的作者已经做了一些实地调研,收集和分析了数据,并编写了一篇文章,包括摘要,介绍,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部分。这里提到这些是有原因的。每个部分都可能提供对标题有用的信息。摘要应该是最好的来源,因为它是文章的缩影,并且有一些讨论在里面。摘要中的介绍应该能够表达论文的重要性,读者会想知道数据是如何收集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这些都应该被包含在摘要中。摘要中还应包含结果以其重要性。现在的问题变成,“我怎样才能将文章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句子,词组或问题呢?”

我将用生物研究作例子。有一种罕见的鸟,中华秋沙鸭,在中国中东部的江西省过冬。四名中国科学家在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有多少只这种鸟在这一地区的江边居住。他们非常出色地在标题中回答了五个W和一个H代表的问题。通过他们的标题,我能知道,他们是在哪里研究了何种鸟类,以及何时进行的。他们没有说为何选择这种鸟类(也许是因为它们比较稀有),没有提及谁做的研究(标题中有他们的名字),也没有解释他们如何做研究。但读者可以猜测如何做的以及谁做的,很可能知道实地调查是如何研究的一部分。他们选了一个很好的标题:Wintering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ize of 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 in Jiangxi Province。我也许还会加上“China”,但是他们是在地方性期刊发表,而不是在全球性期刊发表。如果我是在Journal of the  Bot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xas(原名为Sida)上发表,我就会加上“China”,因为这个杂志刊载的文章是面向全球读者的,而有些读者可能不知道江西在哪里。

下面我们来具体地看看如何写一个好的或坏的标题。是什么造就了好的标题?哪些是要避免的?上面列出的第一个标题和本文中所提及到的所有标题,都是来自已经被出版的文章。然而,虽然我是一个专业的编辑,还是让我想起了当我在大学时第一次阅读科学期刊的时候。我看了一些文章,心想,“这简直不是英语。”现在很多期刊都希望作者的文章能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群,就是所有知识渊博,有扎实的教育背景的人,但不是与待发表的那篇论文在同一研究领域的专家。你的读者可能不具备和你相同的专业兴趣,但他们很可能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教育,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你会希望你的标题是给一个相当普通的读者看的。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我知道磷酸盐是什么,我知道催化会使东西发生改变,我也知道第一个标题中有几个单词代表的是化合物,即便我不能写出酮的化学公式。下一次,我们将用一些真正的标题,改写一下,换一换主题,这样就不会被认出来也不会伤害到任何作者,然后谈谈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标题,并且使其变得简洁明了。

毕竟,读者和期刊审稿人第一眼看到的很可能就是你的标题。你想使你的论文在期刊上发表,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获得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Tit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 Part I, What Goes into a Title?
Often,  after conducting research and preparing a paper, authors feel confused about  how to write a title. They feel tempted to include everything they know about  the topic. Titles may be complex in valid ways such as this recent actual  title: Chiral Silver Phosphate Catalyzed Transformation of ortho-Alkynylaryl  Ketones into 1H-Isochromene Derivatives through an Intramolecular-Cyclization/ Enantioselective-Reduction  Sequence. However, we want  to look at what types of information belong in a title, to know how to keep a  title short or long, and what pitfalls to avoid.
Titles can be  compared to headlines. Newspaper headlines use “The five W’s and H,” or  concentrate on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 For example, in the  title shown above, the title tells what is used and what is happening (silver  phosphate is being catalyzed) and how that happens. The who part would be the  author’s names that are on the title page with the title, and other information  is not needed in the title.  That is,  when, where, and why are not important in this case. However, we will look at  how the five W’s and H can be used to write a good title.
Who? For most scientific work, the who is, “Who i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owever, for some areas of research the who may be people or  groups of people the author(s) have studied. For example, Prevalence of High Body Mass Index in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07–2008 tells who was  studied, when the study was done, where the study occurred, and what was  studied. The why and how were considered less important and not mentioned.
What?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a  study is what the research addressed such as The earthly  paradise: religious elements in Chinese landscape art. This title mainly tells what  was studied, although one can tell where the artists came from, a little about  who they are), although we have no idea of how or why they painted, or when the  artwork was done.
When and where?Japanese  concepts of child development from the mid-17th to mid-19th centurygives the reader an  idea of when and where this study addresses, as well as tells about the who and  what, but we begin to see a pattern. Why and how are less often discussed in  titles.
Why and how?Why do continents break‐up parallel to ancient orogenic belts?How do carbon nanotubes fit into the semiconductor roadmap? Sometimes, the five W’s and H can become part of the title. A researcher asks a  question in a title that implies the article will provide an answer.

   As  you might have guessed, we will now consider how you can choose a good title  for your study. Scientific research may cover a broad array of fields from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to physics and biochemistry. For our purposes, we will  assume our author has done some field research, collected and analyzed data,  and prepared a paper with an abstract,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section. Those are mentioned here for a reason. Each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a title. The abstract should be  the best source because it should create a miniature paper and have those same  discussions. The introduction within the abstract should tell why the paper is  important. The reader will want to know how the data was collected and what the  result were so those should be covered there too. The results and their  importance should also be covered in the abstract. The question becomes, “How  can I condense this paper down to a single sentence, phrase, or question?”
I’m  going to take a biological study as an example. A rare bird, the Scaly-sided  Merganser, winters in Jiangxi Province in east central China. Four Chinese  scientists conducted field surveys in an attempt to discover how many  individuals of this species lived along the rivers in this region. They did an  excellent job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in their title, using some of the five  Ws and H. By reading their title I can understand where they studied the birds  and what they studied, when they conducted their field surveys. They do not say  why they chose this species (probably because it is rare), who did the study  (their names are in the title), or explain how they did the study, but the  reader can guess the why and who and probably knows they used field studies as  part of the how. They chose a good title: Wintering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ize of 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 in Jiangxi Province. I  might have added “, China” but they  published in a regional journal rather than for a global audience. However, if  I was publishing in Journal of the Bot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xas (formerly known as Sida), I would have added “China” because that particular journal publishes  for a global audience who might not know where Jiangxi is.
Next  time, we will get a little more specific and look at how to write a good or a  bad title. What makes a good title? What are the pitfalls to avoid? For  example, the first title listed above is a real published title, as are all  titles in this article. However, even though I’m a professional editor, it  reminds me of my experience when I first read scientific journals in college. I  looked at a few papers and thought, “This isn’t even English.” Many journals  today state they want authors to write for a general audience, people who are  knowledgeable and have a soli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but who are not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 of study for a particular research paper. Your readers  many not have your specialized interest, but they probably are well-read and  educated, so you will want your titled targeted at a fairly general audience in  many cases. As a biologist, I know what phosphate is, I can understand that  catalyzing something will transform it and I know that several words in that first  title deal with chemicals even if I cannot draw the chemical formula for a  ketone. Next time, we will take some real titles, paraphrase them so we don’t  hurt any author’s feelings by changing the topic so it is no longer  recognizable, and talk about how you can choose a good title and how to make it  nice and concise.
After  all, the very first thing a reader and a journal reviewer are likely to see is  your title. You want to sell your paper to the journal to get it published. We  want to start out with a good first impress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8:04:09 | 只看该作者
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 精选





        与其他对科学史感兴趣者一样,我以前也读介绍国外和古代的书籍。后来自己查资料写过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孟德尔、四十年前的屠呦呦和张亭栋。如果写的文字与作者的空间和时间很近,可能不好算创新的史学方法,但也许可作史料。
        如果读者的兴趣在于谁上谁不上院士,不妨就此打住不用读以下文字
        如果读者觉得院士选举可以作为中国目前文化有代表性的一只麻雀,透过公开可查的背景资料和文献、透过有部分客观标准的同行评价,来看平常一般在背后发生的事件,讨论社会某些现象的缩影,那么,本文可为周末读物
中国特色”的学术逆淘汰等效于自身否定
       2011年中国院士增选,六位曾任国外正教授的候选人中,五位全时回国的皆落选、一位尚未全时回国的当选。限于专业背景,本文只讨论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其三位正教授全军覆灭。虽然生物医学部不乏学术上判断公正的院士,却仍未能避免出现社会关注的“逆淘汰”现象。
        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并非问题所在,而在于文化。逆淘汰现象,在中国基层出现不少,但受一般尊重的科学家精英团体也是这样,对国家的负面影响可能就不限于科学界。
        众所周知,生物医学部在判断应用性研究的质量方面有缺陷,缺乏能力判断前辈的研究,因为以前袁隆平曾落选生物学部,不久前大家也了解到,老科学家屠呦呦和张亭栋在国内做出的科研成果,拯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几十年来未被生命科学和医学部所肯定。近年,生物医学部显出其判断以论文为代表的基础科学成果的能力也有缺陷,多次出现增选的生物院士水平不高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一般人为落选者考虑,而实际上,多次出现问题、出现较大问题,结果是否定生物医学部的能力和公平,从而降低其权威性、可靠性和公信力,可能不是很快能恢复。
        2011年增选简单的事实可留给后世社会学家提供解剖201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的一只麻雀,有可供保存的记录,看到把荣誉作为利益的排斥才能者如何使荣誉打上黑色的印记。
        1.生物医学部本年度当选者,与往常一样,多数做基础研究,以科研论文为代表性成果。原候选人施一公全职在国内发表的优秀论文远多于中国任何科学家,他的落选势必引起海内外相当多的生物学家和一般学生质疑生物医学部是否以学术为首要标准
        2. 施一公是发表优秀论文最多的大陆华人生物学家,因此刷掉他发出的信号超出他个人,而易被理解有意教训以他为代表的大多数优秀华裔生物学家;
        3.针对优秀论文特别多的施一公,有人提出不能以论文取人,而论文数量和质量远不如他的人,并无论文以外的贡献,却当选院士;
        4.同在生物医学部,施一公在国外期间的大批优秀论文、重要学术成果不能算数,而多位候选人需要用国外做学生期间的论文才能凑上十篇代表性论文的数,学术成就低于施一公的人,还可用第一作者和第一地址都在美国的论文当选中国院士
        5.如果生物医学部不喜欢施一公曾就科技政策发表过评论文章,那么排斥科学成就优于本次当选者、低调无比的韩家淮,就不可能是因为个人风格的问题,而韩家淮本人学术优秀,如果用中国注重的引用率,他一个人的可能超过很多院士的总和;
        6.近十几年来,生物医学部曾将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者选为院士、且迄今仍有不止一位未放弃外国国籍。而2011年,在科学院主席团已依据官方证明正式确认候选资格的情况下,生物医学部却仍争议已获得中国国籍、放弃美国国籍的施一公所谓国籍问题;
        7.在回国人员普遍没在国外做过教授、而国家希望大力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的背景下,生物医学部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三位曾任美国正教授、讲席教授的候选人,而且他们在国内的学术成就超过其他候选人,2010年韩家淮已因国内工作获每年给很少人的“长江学者成就奖”,却出现似是而非的借口专门挑剔他们,让他们全部落选,而只在国外做过学生或博士后就回国、国内工作迄今国际影响极小者却无人提意见而当选
        8.与生物医学部排斥全时回国数年的原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施一公做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外的学部选出在候选时尚未全时回国工作的国外教授
        9.两年前,未全时回国、也非美国院士的华人材料科学家被推选为外籍院士,表明还有其他学部珍惜和支持国外成长的优秀华人科学家,而在生命科学,有突出贡献海外华人生物学家,包括为中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已经全时回国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大陆华人,却不为生物医学部提名为外籍院士;
        10.从生物医学部的具体案例可见,重视的不仅不是学术水平,而且不是年龄、不是学术年资、也不是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水平低一点、年纪轻一点、年资低一点、国内工作少一点,都不是特别的问题,而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在现有院士中有优秀科学家、也有公正和善良科学家的情况下,在科学记录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出现逆淘汰令人费解。是有些人缺乏判断力、还是折射中国某些文化陋习?有没有某些人不许他人高于自己的“惧才”文化、有没有因为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山头的寨主“拒才”习俗,…?
        今天,中国引进的不过是同种同源同文的华裔科学家,就发生逆淘汰问题。如果以后中国真成为世界强国,必然像美国一样,需要在很多行业引进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逆淘汰继续存在会对我国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不是很难预料。
公开说合适吗?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体制并不需特别改造、院士的待遇也不高。但是,这不是说院士就只能被恭维。此次生物医学部公开的、毫无区别地排斥所有担任过海外正教授者,对海外优秀生物学家普遍比较负面。滞留海外的华人生物学家们很容易看出当选者水平比他们差多少,从而带来的很多生物医学优秀科学家不敢回国的后遗症可能不容易一时克服。
        诉诸行动排斥优秀的斥才者,是此次不和谐的始作俑者和系铃人
        我在8月和12月发表的文字是对此斥才事件的一个反应。
        祖母逝世于国民党监狱的施一公,在中国从来没有因为烈士家庭而获得任何利益,他学习和任职的清华大学基本也不知道。施一公靠自己的优异成绩得到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靠自己的能力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因为科学研究成就突出,施一公晋升很快:31岁任世界名牌大学普林斯顿的助理教授,四年晋升为有永久职称的副教授,第五年不到36岁成为正教授。施一公很可能是全体留美生物学家中晋升最快的。他在中国遭遇挑剔,意义不仅在他个人,而是某些陋习的反映。在中国晋升快的是学术不如施一公、对中国贡献不如施一公的人
        一些海外生物学家曾多次为了帮助中国的科学发展,在有些中国科学家文章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但不一定突出的情况下,通过讨论和确定课题、修改文章甚至到审稿等不同环节,帮助了多位后来成为院士的人。而恻隐之心并未阻止有些先回国做了院士的人打压后回国者。
        数理学部和化学部不是斥才者主导。其他学部之所以选举未回国的教授,可能是因为他们最推崇的是学术水平,而无法将水平低一大截的人放到水平高的人上面。
        还有一个学部,几年前提名尚未全时回国、且非美国院士的王中林选外籍院士,获得通过,表明生物医学部以外很支持海外有成就的优秀华裔人才。而生物医学部从未提名最合适的王晓东做外籍院士。王晓东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获得美国院士的大陆出身的科学家,而且他2004年建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经是中国生命科学最好的研究所。北生所做出的成就,远超出国内多个获更多国家经费的同类生命科学研究所。但是,因为生物医学“斥才”文化也照样排斥和冷藏。
        这些事情,生物医学界很多人都知道,其他旁观者不一定知情。
为什么说生物医学部有“斥才”问题
        杨振宁先生不知细节,以为我们的风格招人忌。这不能解释今年落选的还有厦门大学的韩家淮。他是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正教授。这位在国内极为低调的优秀生物学家,也照样被排斥。所以,斥才者不在乎候选人高调还是低调,什么样的个人风格,他们在乎的首先是不能比他们好,特别是不能比他们好很多,如果好很多,就一定想方设法给自己找投反对票的心理安慰。
        杨振宁先生和一般人不容易想到的是,反对与个人关系也不大。我自从1995年开始在国内多个地方做过工作,认识的人可以说很多,直接接触过我的人知道我在现实中脾气很小(不同于读文章的印象)。可以说,回国前,很多人和我的关系不错。49后出生的生物院士,绝大多数学术年资并不高于我、多数开始独立实验室晚于我。但是,因为我全时回国而对我变脸的不少。在生物学界反对我们的人,本无个人恩怨,可以说一向还挺好。但是,因为我们回国本身,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要有机会就毫不留情,用我们没有说过的话、没做过的事、没有的意思来争取他人反感我们。这并非个人恩怨,而是“斥才”文化习俗在中国生物学界的具体表现
        何祚庥教授以前因为不知生物内情,曾以为在国内工作不足是原因。懂生物学的人稍查资料就知:施一公回国后发表的重要论文,多于此次全部同期当选院士加起来的总和;而且,……(后半句省略)。此次生物医学部当选者们,除了两三个做医生等应用领域外,绝大多数当选的原因都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都在论文中,并无论文中看不到的成就。而韩家淮在2010年已经获得每年很少人能够得到的“长江学者成就奖”,肯定他在国内的科学工作。
        有人让城门失火后,为了遮羞不惜殃及无辜。与施一公、韩家淮和我在机构或学科相近的两位科学家此次落选,也许是给我们陪葬,虽然他们水平高于几个当选者。
反对“惧才”和“拒才”文化是中国科学前进所必需建立的风气
        “惧才/拒才”不仅不利于中国的生物医学健康发展,也影响希望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
        排斥优秀是“惧才/拒才”的本质。这并非只是针对近期回国的科学家,而是很多行业的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反对“惧才/拒才”文化,中国的科学发展就要受到阻碍。我们国家如果任由逆淘汰文化泛滥,就不可能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事实上,斥才文化对生物医学界的损害不断发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国内生物学界成功地多年坚持全面实行助理教授制度的单位,是国际声誉最佳的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而且所用经费现在低于国内同类型、同规模的研究所。但是,它因为做的好而不断受打压、被边缘化,甚至曾不止一次出现经费断档。
        对于国家来说,如果人人对不良文化低头,会损害国家利益、浪费国家资源。对于科学界来说,如果出现武大郎文化,是斯文扫地。
        保持中国生物医学界“聪明人”认为的“幼稚”心态,推动科学和文化进步是值得很多人坚持的工作。



相关专题:2011年院士增选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51672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饶毅博客


请扫一扫【教师生活365】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



★》教师生活365微信公众平台《★--




订阅方法1:检索微信=>通讯录=>订阅号 => 点击右上角 + 号 =>输入并搜索 教师生活365 =>  订阅





订阅方法2:扫描二维码
微信=> 发现 => 扫一扫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







订阅方法3
我们的微信号是gjcjssh365
大家可以试试像添加好友一样添加教师生活365 微信号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89
http://yuwenbao.zhyww.cn/201503/79001.html
http://yuwenbao.zhyww.cn/201503/79001.html
http://yuwenbao.zhyww.cn/201503/79001.html
http://yuwenbao.zhyww.cn/201503/7900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20:42 , Processed in 0.12563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