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规范与创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规范与创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成尚荣

     近日,阅读了张云鹰的新作《开放式阅读教学》,很有感触。我更愿意称张云鹰为老师,而不是校长。因为,她虽然是校长,但有自己的学科专业。一个有学科专业的校长,是有独特的优势和话语权的,更何况,张云鹰老师的学科专业又是如此之好。
  开放教育,我们并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它就风生水起了。近年来,开放教育似乎有点沉寂,这是不是反映了我们一种不太好的心态:追求“时尚”。可是,张云鹰不,她一直坚守开放教育,一直致力于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研究,这是一种好心态、好品质、好方式。
  其实,无论是开放教育,还是开放式阅读教学并不落后,很时尚。所谓“时尚”,是说它直抵教育的时代精神,直击教育的现实弊端。著名学者江晓源曾经写过一本书《交界上的对话》。我理解,开放教育就是在交界上展开多方面的对话,开放式阅读教学就是打开语文的边界,向生活开放,向世界开放,向自己的心灵开放,在更广阔的边界上瞭望与对话。江晓源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来讨论的,不难想见,张云鹰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是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变革意义的,很现代,也很时尚。
  亦如前文所说,语文有自己的边界,但是这一边界既要清晰又要模糊。所谓清晰,是说语文就是语文,不能在“开放”中丢失语文的特质;所谓模糊,是说语文的边界要拓展,要主动与其他学科交流、交融,不能拒绝,不能封闭。这样,语文就会在“混沌的边缘”上生存。“混沌的边缘”,带来的是模糊思维,而模糊思维会产生新的能量,因而会有新的创造。张云鹰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正具有这样的特性。
  张云鹰的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可贵之处是有一个完整的建构,她正在探索并已形成了开放式阅读教学的体系。这一体系不只是在第二章,而是在全书。背景——概念——目标——形态——特征——原则——分类——课型——方法——评价,这的确是个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张云鹰完全有可能建构一个具有课程意义的学科教学新领域。没有功力,没有实力,没有长期的坚持研究,是达不到当下这个水平的。这令我们感动和钦佩。
  张云鹰的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突破之处,在于对“开放”密码的寻找和阐释。在分析开放式教学的全域性、相对性、前瞻性之后,她认为,密码在于求活,在于注重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于求异,允许答案、结论具有多元性;在于求“大”,拓展阅读教学的大课堂、大生活。所以,开放式阅读教学不只是形式上的打开,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解放,是自由的创造。她所概括的动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引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等就是指向深处的。
  张云鹰的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与阶梯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区分和联结的阐释。整体性与阶梯性关系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一开放目标就无序了、梯度被淡化了的问题。她坚持开放式阅读教学始终是有序的、有梯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关系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一开放,似乎就丢弃了教学必要的规则,但又必须引导学生去创造。可以这么说,开放式阅读教学是规范与创新科学结合的过程。
  张云鹰注重实践操作,具有扎根性理论和实践智慧,形态、形式、方法,还有不同的课型及不同的领域,具体可触,操作性强,因而可学习、可推广。研究能够达到这么精致的程度,不在课堂里长久“泡”、“磨”是不会成功的。
  开放教育的内涵中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联结。张云鹰用开放式阅读教学把语文与外界联结起来了,把语文与内心联结起来了,最终形成新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张老师内心是开放的,她的语文教学是开放的,共同体就在开放与联结中建构起来了。这是一种气象。下一步怎么走呢?张云鹰老师会有思考的。
  (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7:58 | 只看该作者
减负应严守不减效底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永和

  从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看,给中小学生,特别是给小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应该,而且必要。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征求意见稿)》,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其人文关怀、教育情怀和攻坚克难的减负勇气可叹可赞。但是,要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至少还有四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
  减负应该适可而止,不能过度操作。在实践中,对减负的片面理解会使人产生一种误会——只要是负担就要减,负担越轻越好,没有负担更好。这属于过度“减负”。实际上,正常的课业负担是学生应该且必须承担的,只有“过重的课业负担”才需要减下来。学习不仅是一场充满趣味的旅程,也是一种繁重而艰苦的劳动。只要有学习行为就会有身体和心理的负担,没有负担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课业负担控制在学生能够承受的一定范围内。笔者建议,小学应恪守四条底线:一是每天确保学生9至10小时睡眠时间,二是每天确保学生参与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三是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四是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减负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减负必须因学段而异。不同学段的学生,其身心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一样减负,减一样的负,这肯定是不可取的。其次,减负必须因人而异。学生个体千差万别,水平迥异。有的学生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能力很弱;有的学生基础很好,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每个个体对于相同的课业负担,感觉迥然不同。比如,基础、能力均为中等的学生一个半小时完成的作业,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不到半小时即可完成,而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则可能要为此奋战到三更半夜。一概而论地减负,只能是减轻了一部分学生的负担,另一部分学生面临的学业问题仍然无解。
  减负应该综合治理,不能各自为政。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其中,有学校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现在,在减负的问题上,往往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孤军奋战,这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奏效的。由于应试升学的推动,减负会出现“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情况。从世界范围,尤其是东亚国家和地区来看,教育部门和学校减负,会激发家长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起来给学生增负。同时,如果地区之间学校的减负工作失去平衡,有的减负,有的不减,有的减少,有的减多,这样的减负势必难以持久。
减负应该保证质量,不能减负又减效。减负很难,减负增效难上加难,但是,确保不减效应当成为减负的底线。要做到减负不减效,科学合理的跟进措施一定要到位。比如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就需要切实有效的跟进措施,学校和教师应该设计出合理的帮助学生、保证质量的措施。比如“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学校可以在期中或者期末举行一次大型综合练习,让学生自我检查,反馈给教师。再比如“均衡分班”,由于城乡差异、家庭差异、禀赋差异,学生的基础截然不同,学校和教师就需要在分层教学、走班学习、个别辅导等相应措施上多下功夫。

(《中国教育报》“编辑部评论”,2013年9月1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8:39 | 只看该作者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刘永和

     [摘  要]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人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我追求的目标、自主学习的时间、主动探究的空间和独立钻研的问题,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3)08-00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大写“人”,而这个大写的“人”的骨架就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在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思考与培养是不够的。在理解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时,我们通常只承认个人发展受制于社会的发展,而不去研究个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理解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只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适应,却忽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我们的教育“缺少儿童”,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常常“缺少儿童”,更缺少对儿童的主体性的培养。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学科更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应该比较多地承担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应该更加注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而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培养呼唤主体性的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应该成为教育,包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追求目标。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选择性”。即学生主体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选择,如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的选择。二是“自主性”。即学生主体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如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等。三是“能动性”。即学生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而不是消极的和被动的,如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外界事物进行吸收、改造和加工或者加以排斥。四是“创造性。即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对现实的超越,如以改革、发明和发现来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超越,以把“旧我”改造成“新我”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给学生自我追求的目标——培养选择性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因而,它决定着整个教育过程。在传统的教育中,对实际教育活动取决定作用的教育目标,甚至是学习目标,往往是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以及学校教师为学生制定,不同教育水平的地区,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用的却是统一的目标,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以为,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制定适合自己成长的目标,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语文教学如果不能打破班级授课制造成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学生也达不到最佳的语文学习的效果。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总目标就共有10条,具体目标中还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方面的多种具体要求。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的智力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在统一的目标面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基础性条件,有不同的强势项目和弱势项目,因而,不同的学生就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成长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善于阅读而不善于写作的,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写作训练;善于写作而不善于口语交际的,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口语交际的练习;善于分析而不善于综合的,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注重综合性学习;而“扬长补短”“个性发展”是自我选择的必要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其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往往更加明显。而且,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过程。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自主性
     培养是一个过程,过程需要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可能;学生没有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培养学生主体性就成了一句空话。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师甚至还有学生家长,常常包办学生的时间安排,为学生制定非常完整的极其严密的学习计划,填满了学生所有的时间,好心办了不好的事情。没有时间也就无从选择,严密的时间控制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永远是一对矛盾。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极其能干的教师往往教不出极其能干的学生来,极其严密的管理却常常没有带来极高的教育质量,这是为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刀切”的管理缺少了灵活性和针对性,缺少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能干恰恰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成长,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我们能不能改造一下我们的教学?
     首先,我们来解放课堂。语文课堂45分钟的时间,能不能尽量考虑让学生安排:连篇累牍的时代背景压缩一些,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讲解;枯燥无味的课文串讲减少一些,让学生研究,让学生讨论;不很典型的课堂练习精选一些,让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举一反三。多给学生留下一些自学的时间,多给学生安排一些自己的活动。现在时兴的所谓“315”课堂模式、“153”课堂模式等,都是期望通过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学习的时间,以促进“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其次,我们来解放课后。或者是出于课内外结合的考虑,或者是出于与其他学科争时间的考虑,语文教师也经常安排了很多的课后作业,似乎是想填满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每天写一篇规定字数、规定题目而我们又不可能精心指导的周记有必要吗?有效果吗?让学生去做那些缺少针对性的甚至有许多重复的练习,有作用吗?受欢迎吗?把时间解放出来,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去做他们自己有兴趣、有必要的事情,设计他们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安排他们自己愿意参加的活动,完成他们自己布置的任务。让爱好文学的学生参加文学社团的活动,让喜欢调查研究的学生去开展社会调查,让喜欢读书的学生泡在图书馆,……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三、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能动性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在一个装有能跳得很高的跳蚤的器皿上面盖上一块玻璃,跳蚤跳的高度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一跳就被玻璃挡回来,再跳又被玻璃挡回来,一段时间以后,这只跳蚤就只能跳玻璃盖这么高了。【1】没有足够的空间就没有充分的探究,空间对于学生的探究以及学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留足目标选择的空间。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是根据课程目标制定的,课程目标具有完整性和完美性,我们只可能接近课程目标,不可能完全达到课程目标,更不可能让所有学生达到所有的课程目标。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失之于稀松平常,学生不需要跳一跳就能轻而易举摘到果实,那么我们就限制了一部分学生的卓越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失之于机械呆板,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失却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宽松的有相当空间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选择,有突破,有特长发展。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应该更具有相当的可以选择的空间。
     留足知识掌握的空间。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教给所有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知识将来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习一些对于继续学习十分有用的知识;有些知识现阶段学习有相当的困难,而将来是很容易习得的,我们应该把这一类的知识放在今后去学习;有些知识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我们应该让另一部分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的学生去学习;也就是说,有些知识不需要学,或者不需要现在学,或者不需要所有学生学习。把所有的我们认为有用的知识都一个不漏地讲解一遍甚至反复讲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知识掌握的空间,让学生针对性选择和实效性补充,让学生去寻求和掌握“生成性”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留足能力培养的空间。“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四种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阶段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的自由,那些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能力培养和训练,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于实施。留有空间,就留给学生选择的可能,而在选择和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主体性。
      四、给学生独立钻研的问题——培养创新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试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抓手。
     探究式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感情与态度,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古代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到近代美国杜威的“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到前苏联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都是探究式学习的渊源,而这些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学生高效地学习十分有用。
     探究式学习,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在于探究的问题的设计。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是真问题,要有问题性,否则,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必要性;我们设计的问题需要有层次性,学生可以循着问题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登,否则,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可能性;我们设计的问题还需要有趣味性,兴趣是克服困难的利器,否则,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兴趣与勇气。让学生解释问题性现象,进行问题性实践,完成问题性作业,对比问题性事实,研究问题性理论,等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收获,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最了解学生的人是学生自己,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能动权、选择权、创造权还给学生自己,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具有了针对性、实在性、实效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因材施教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有“人”的教学。
【注释】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34893.htm?fromId=1212440

刘永和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特级教师

联系方式:lyhsz264@126.com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作  者]  刘永和,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9:30 | 只看该作者
“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别解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是今年网上依据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我想,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趣的调侃。“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套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不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一定不是好士兵,而一心想当将军的士兵则大多不是好士兵。都想当将军,谁来当士兵?而当人们看见“不想……不是……”的句式,就想起那句经典的话,于是就会有调侃的效果。
     2.隐含的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方式,诸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是说主人下马客人也下马,客人在船主人也在船。这里也有互文的意义:既要做一个好裁缝,也要做一个好厨子,还要做一个好司机;否则,既不是一个好司机,也不是一个好厨子,还不是一个好裁缝。
     3.别致的创新。一直以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几乎没有产生过什么异议,而且,几乎始终成为鼓励年轻人不断进步的口号。流行语却颠覆了这句经典的话语:不是“好士兵”,而是“好司机”“好厨子”,朝生活型方向发展;不是“当将军”,而是“当裁缝”,要求降低,“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4.另类的启迪。发散性思维一种重要特征,就是要求人们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到别人不敢想的地方,才能达到创新创造的境界。“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具备了这样的思维状态,给人一种别具匠心、别具一格、别有洞天的启示。
     以调侃对调侃,是我一贯风格。
                             2011年8月1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30:32 | 只看该作者
“猪肉佬”与“北大才子”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数年前,有“北大才子”卖猪肉的风波,“北大才子”成为“猪肉佬”;后来又有“北大才子”卖猪肉,并创建了猪肉公司;再后有北京大学邀请两位自行创业,以卖猪肉为业的学子来北大介绍,居然他们自称是“北大学子的败类”。此前,又有《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北大猪肉佬”何以备受关注》,引起大家的热议。我以为,“猪肉佬”也可以成为“北大才子”的一类。
     1.才子,古称德才兼备的人。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齐圣广渊,明允诚笃,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史记五帝本纪》:“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后多指有才华的人。晋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唐朱庆馀《送窦秀才》诗:“江南才子日纷纷,少有篇章得似君。”《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象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摘自网络“百度百科”)德才兼备的人就是才子。
     2.“猪肉佬”也能德才兼备。我不喜欢“猪肉佬”这个带有严重行业歧视的称呼,但是,因为是“读报”,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好沿用这一称呼。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北大第二位猪肉哥多地开百家分店海归争相加入”的报道,并配发了北大第一位“猪肉哥”陆步轩现场指点选手分割猪肉的照片。媒体报道的“北大猪肉佬”陈生现在已经把小小猪肉摊做成了大公司,在广东开了500多家档口,在上海的连锁店扩展到了72家,并打算继续北上京城。“北大猪肉佬”的金字招牌一呼百应,越来越多大学生甚至“海归”争相来做“猪肉佬”。与对“清华城管”“编制崇拜”的批评不同,舆论普遍认为,“北大猪肉佬”愿意放下身段、从普通职业做起的创业精神,给“最难就业季”的大学毕业生树立了榜样。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做出这样的成绩,而这样的成绩也证明了他们是德才兼备的。
     3.“猪肉佬”也是“北大才子”。尽管从生态位来看,北大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与责任担当。但是,在社会进入到人人可以自由享受教育和选择职业的时代,尊重个人的职业选择权就是社会进步的方向。而从容而自豪地做一个平凡的人,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命状态,也是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所以,媒体与社会舆论对北大应该有包容的情怀,像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所言,北大学生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都是北大的骄傲。让“北大”标签给“北大猪肉佬”们带来光环的同时,也送给他们从事普通职业的轻松与自在,不再背负“羞耻感”去沉重地生活。因此,“北大才子”为什么不能是卖猪肉的?为什么“猪肉佬”不能是“北大才子”呢?
     才子是指德才兼备的人,“猪肉佬”也能德才兼备,“猪肉佬”也能是“北大才子”。
                                             
                            2013年9月17日

附:《“北大猪肉佬”何以备受关注》

“北大猪肉佬”何以备受关注
2013年08月19日 中国教育报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北大第二位猪肉哥多地开百家分店海归争相加入”的报道,并配发了北大第一位“猪肉哥”陆步轩现场指点选手分割猪肉的照片。媒体报道的“北大猪肉佬”陈生现在已经把小小猪肉摊做成了大公司,在广东开了500多家档口,在上海的连锁店扩展到了72家,并打算继续北上京城。“北大猪肉佬”的金字招牌一呼百应,越来越多大学生甚至“海归”争相来做“猪肉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31:31 | 只看该作者
让学校发展为学生发展奠基
——南京市2013年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语录
记录:刘永和(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范永红(教育院附中):
亲其生,方能行其道。学生说,一到高三我就觉得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害怕课堂,害怕考试。需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而且比想象要艰难的多。短信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方式。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守护每一个梦想的绽放。细节管理是经脉,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灵魂。言传身教非常重要,非常有效。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从每一个孩子到每一个孩子,我以为这就是班级管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天赋、特长,促进身心的成长。
团结每一个家长同盟军。一个学院的一位教师也是我们的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很高,但是,女人却很消极。于是,亲子对立严重。经过心理疏导,家长放下了孩子,孩子也轻松了许多。
学生的成人礼上的讲话。当你们离开了学校的时候,你们不仅要带着知识和能力,还要带着热情和理想。成人礼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的机会。
周飞虎(天应高级中学):
心强,锋自芒;路正,行必远。
天应高中很年轻,才6岁。整合了4所学校合并成为现在的天应。就在2013年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二本达线88人。
开掘潜能,一切皆有可能。有追求才会有幸福的体验,有投入才会有成功的希望。让老百姓满意才是学校教育最大的成功。
精心打造一支既有战斗力,又有强悍执行力的高三团队,让管理更高效。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
严格落实“时间切割,任务导学”自主学习模式,高效学习。班级制作个性化课标,学生制作个人课表。
聚焦课堂,有效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低起点,小坡度,多反复;定位准,目标明,措施多。把学法指导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孙皖生(讲评高级中学)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逆境中突围,洼地里崛起,找到感觉,找回自信,这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重要的。信心,比黄金更加重要。
坚定的发展决心,重构信心。江中梦,我的梦,学校发展大讨论。全心奉献跟着热情。
良好的文化氛围温暖信心。推进教师校际交流,联研联考,教学资料互通有无。让老师占到位置,找到感觉。
科学备考策略,助燃信心。深入把握学情,分层推进。加强试题研究,明确方向。信息很重要,需要认真研究。
毕永慈(中华中学)
重过程优化,求品质提升。
机制激发活力,打造管理提升品牌。优化结构,明确责任。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加强指导,适度加压。
态度引领成功,谱写质量提升的华章。教师的关键词:陪伴,研课,引领,
细节决定高度,用真情提升凝聚力。细节:一天一锻炼,一天一练习,一顿一水果,一人一徒弟,一月一交流,一学期一封信。
艰苦的历程风雨相随,不灭的辉煌心血铸就。
一己是人,众人是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33:13 | 只看该作者
劳动耽误学习?专家称能提高智商和情商
2013-09-25  来源: 扬子晚报网
  
     观点一:中学阶段爱劳动会影响学习
  “做作业都来不及,难道还来得及打扫卫生?”南京某高中高二家长李女士认为,高中三年压根就不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最好阶段。光是作业和课外辅导班就足够孩子折腾好一阵子的了,再加上做家务和值日生,严重的负担会让孩子“分裂”。“再会做家务,考不上好大学的孩子一样没出息,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读书最重要。”自打儿子上初中开始,李女士就在儿子的学校旁边租下了一小套房子,辞去了工作,安心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做饭洗衣全包。每天儿子一到家,现成的饭菜便摆在桌上。“只要让儿子考到一个好大学,他自然会锻炼出自己的自理能力,从食堂里打完饭回来自己洗碗,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后自己洗衣服。各个阶段的重点不一样。”

  观点二:与其帮倒忙,还不如不帮

  王超是南京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过去的暑假,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里就有一项是要学会做家务,向妈妈学习洗碗。“暑假里儿子和我说要洗碗的时候我还激动一下,觉得这小子真的长大的,还很认真地教了他。”王妈妈满心期盼儿子能够学会做家务,还打算拍下儿子洗碗的照片发到微信群里去。谁知道王超虽然学得很起劲,但真正开始自己洗的时候像玩游戏一样,把油和水溅得衣服和地上都是。王妈妈赶紧制止了儿子,“孩子毕竟太小了,要他洗碗是帮倒忙啊,纯属添乱。”王超的暑假作业就这样“半途而废”,到了开学时,王妈妈给儿子的作业记录上胡乱写上了一个“已经学会洗碗”,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我其实没忽悠老师,儿子不仅洗过碗,还额外帮我抹过饭桌呢,只是孩子擦过的桌子我肯定是要再擦一遍的,后来我索性就不让他做了。”王妈妈觉得,做家务对于孩子而言可有可无。

  观点三:劳动能力要从家务开始

  孩子在家里就不会扫地拖地,你还指望她到学校能在班里成为一个好的值日生?”听说了温州某小学家长雇佣清洁工替孩子打扫卫生的新闻后,家长孙妈妈十分气愤。孙妈妈的女儿在瑞金北村小学读二年级,虽然女儿的身高还不足一米二,但在班里做起值日生来总是非常积极,还抢着替老师擦黑板。孙妈妈表示,孩子在学校积极劳动的背后是自己从小培养她独立生活,学做家务的“铺垫”。“从小我就让她自己整理房间,把布娃娃和其他玩具分类放好,早晨起床后要自己叠被子,还要把床单拉拉平。”调动起女儿的积极性后,小孙经常是不等妈妈吩咐就主动当起了妈妈做家务的小帮手。“孩子爱劳动,对性格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好处的。”

  佐证孙妈妈观点的最好案例无疑是今年南京市的中考状元,考出了723分高分的新城中学男生魏一凡。不仅在学校包揽各项第一,魏一凡的自理能力也是绝佳,不仅经常独立地一个人住,还能自己搞定“吃穿学”,偶尔还会学学做菜。出类拔萃的成绩和优异的独立个性让魏一凡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型”学霸。

     专家观点(一):养成做家务的习惯能提高智商和情商

  到底应不应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做家务、做值日这些基本的劳动是否是孩子的负担?9月23日,新浪微博认证信息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的孙云晓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开发表观点:养成做家务的习惯能够提高智商和情商。针对有些家长“家务增加孩子负担”的观点,孙云晓认为,“适当地做家务会成为调节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可能比学习知识还要重要。”

  专家观点(二):家长“代劳”是对教育的“窄化”

  南京市教研室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永和认为,“劳动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家长们“代劳”的做法其实是对教育的一种“窄化”。“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考试和升学,事实上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可惜太多的家长过多看重了‘德智体’而忽略了其他。”

  刘永和表示,家长们出现“雇清洁工代劳值日”“孩子做家务是添乱”的做法和想法,其实和教育的应试倾向有关,劳动教育也应当是教育的一种,而且某种程度上比一般的教育要更加综合,“需要让孩子从‘会劳动’逐步转向‘爱劳动’,而这一转变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所以孩子的‘劳动教育’不可缺少。”但刘永和建议,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分别对待,孩子的年龄、体力的不同决定了孩子能够承受的劳动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34 , Processed in 0.17282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