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22:4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J5;G40.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9104(2004)03—0120—05
2002年11月17日—12月1日,学院派我去同济大学主办的视觉设计高级研修班进修。虽然只有短短的15天,但由于与霍尔戈·马蒂斯(Holger Matthies)、罗斯玛丽·蒂西(Rosmarie Tissi)、林家阳等中外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内大师级专家的零距离对话而收益良多。
我院院长冯健亲教授在《中国设计教育评析及展望——兼论设计教育与知识经济》一文中指出:“我国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明确设计教育的总目标,从当前的实情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课程结构‘菜单’”那么,我国设计教育“当前的实情实际”是怎样的呢?走出国门得益于中外文化碰撞的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林家阳教授得出过这样的答案:“经过在德国六年的学习我才明白我们的设计教育没有从根本上遵循艺术设计的规律,只是把设计简单地类同于绘画,等同于工艺美术,十分片面、主观地推行绘画教育,重复美术院校的路子”。 
设计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规律,取决于其学科个性。艺术设计的姊妹学科,如绘画、书法、舞蹈、雕塑;其子学科,如环境艺术设计、数码媒体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各有其同中有异的学科个性。“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以设计图像为信息载体的传播与艺术结合的应用性综合学科……由于其集艺术、科技为一体,因而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是笔者对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个性的认识。本文拟从学科个性的视角,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与探索,联系参加研修班的反思与感悟,谈谈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建构要素及其“课程结构‘菜单’”的粗浅认识。
一、多元化视野下民族个性的回归与素质的培养
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等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必须兼顾这一立体工程的方方面面,但与学科个性相联系的特殊素质的培养,应该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开放式国际化人才的融通和竞争素质
伴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无可逆转地由“老死不相往来”向“环球同此凉热”推进。“地球村”意识的蔓延扩展,使人类文化的认同范围,逐步超越了民族、国家和宗教的层面。这是一个充满多样化与单一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矛盾的渐进过程。与之如影随形的是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多元化走势:一体化趋势正在销蚀其民族传统的壁垒,整合态势代替着以往的分化状态,各民族视觉传达设计之间互动式的借鉴、吸收和交融日益增多。
应该说,多元化是中国视觉传达设计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助跑器。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生活、语言全然不同的国家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在相互碰撞时,会激活艺术发展基因中处于休眠状态的活性物质。因此,不应该把多元化与民族化视为相互排斥、彼此对立的两极,而应该看作相反相成、互补互动的一对。这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多元化视野的认识论基础。与之相吻合的,是开放式国际化人才应有的融通和竞争素质:在碰撞中沟通包融,在借鉴中竞争共生。应该说,这是国际国内视觉传达设计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德国柏林大学视觉传达系教授、独立设计师霍尔戈·马蒂斯以戏剧招贴设计闻名于世。这位世界级设计大师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有异类文化没有的东西。
日本视觉设计大师福田繁雄指出:“一定不能模仿他人!这才是创造。但是,有必要了解所有人的作品。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设计。”
林家阳教授怀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设计师”之心,回国后创办了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多次组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跨国、跨地区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展和高级视觉设计研修班。
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与努力,在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奠基铺路的同时,也传导着这一专业后来者应有的融通和竞争素质。
2、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之上的人文素质
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外来的设计观念与风格在给中国设计界带来新意和改观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走了相当长一段曲折的多元化之路:克隆式地照搬,临摹式地借鉴,作品因之失去了原创性,代之而起的是强劲的欧美风。不少中国设计师在把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舞台时,才发现此路不通:作品因流失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而失去了生命力,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于是,我们开始了民族个性的回归:在多元化的平台上重构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民族化特色。从一统天下的孔孟之道到多元化的诸子百家,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行销理念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种经营模式,拂去宝藏上厚厚的尘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么独特、那么生机盎然的具有中华民族指纹的艺术宝库!
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说:“每个地域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两者跟着地域一同开始,一同告终……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只有从整个民族文化“地域气候”的层面上生长出来的视觉设计作品之树,才有常青的生命力。日本在茶道、服饰、戏曲等方面近乎完美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特色而吸引世界目光的生动事例,更加深了我的这样一个理解:超民族的多元化寓于民族的个性化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性。中国有独特的文字、独特的文化结构,独特的民族精神。放弃二元对立思维的框架,又深深扎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的沃土中,才能为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开拓一片新天地。
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建构要素中的基础性要素,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之上的人文素质。具备了这样的人文素质,才能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设计语言,去诠释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顽强地表现中华传统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无穷生命力的存在。
3、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属于人格范畴的基本素质
责任是一种属于人格范畴的基本素质,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是在观察、仿效与褒贬、奖惩的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价值观。
我们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数理化等文化课成绩总体偏低。但因为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甚至艺术天赋,一般自我感觉良好;其中来自富裕家庭的独生子女,相对缺乏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的是与计算机、因特网打交道的设计专业,自以为对外面的世界见多识广。对传统的反叛、对现实的怀疑、对未来的茫然,往往使这些还处在心理成熟期的准艺术家从物质到心灵都备受诱惑与折磨,甚至迷失在名利场中。育人先育心,对其社会责任感这种属于人格范畴的基本素质进行培根固本,既有大学生教育的共性,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个性。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上层建筑,应该也必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它所追求的,不只是经济效益,还应该有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艺术总是融入生活、参与现实的,不论在博物馆,在画室,还是在公共场所,用艺术语言对诸如战争、吸毒、暴力、破坏生态环境等社会现象提出质疑或批判,通过其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把艺术对社会的教育与审美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中国的设计师,更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美容师,其作品应该顺应时尚又引导时尚:在满足委托方要求的同时,须担负起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研究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大众审美时尚,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境界的变化,用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时代精神、时代气息,对大众的审美情趣起导向作用,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如果仅仅为了取得“票房价值”而牺牲设计的艺术品位,放弃了设计作品对社会大众的教育与审美功能,那制造的必然是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视觉垃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锤炼了炎黄子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脊梁。担负起“民族脊梁”传承者的责任,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建构要素中的基本要素。
开放式国际化人才应有的融通和竞争素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人文素质和具有社会责任感之基本素质这组人才建构要素,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结构‘菜单’”中,至少应该有如下必修课:外语课,包括普通外语和专业外语,并且应该作出相应规定:参加国家非专业外语等级考试,不达四级标准不授予学位证书;大学语文课,以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为主,辅之以外国文学和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求写学习心得类文章两篇以上,见诸报刊者可不参加该课程结业考试。还应该有供学生自由“点击”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如中外哲学史、美学批评史、世界风情民俗、欧美视觉传达设计动态及其代表性作品荟萃等等。
二、以设计图像为信息载体的新兴特征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冯健亲院长在《创新·艺术·教育放谈》中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翼,它们是阐述真理的两种不同的语言。就此而言,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是开发人类思维不可缺少的领域,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化和审美,还在于形象思维的开发以及创造思维的培养……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摇篮。”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其他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有涵盖三个层面的共性——第一个层面:以传授技法、技巧为主,侧重于对创作客体的认知与描绘;第二个层面:培养包括知觉、情感、想象、悟性、灵感在内的审美心理结构并具备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第三个层面:通过艺术的欣赏与创新,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完善人格。又有为其学科个性所决定的开智启聪、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独特个性。
1、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新兴特征推动制作手段等多层面的创新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多样性和覆盖面;科技的创新、材料的开发、印刷技术的提高,这一切为视觉传达设计告别手工作坊,进入计算机设计时代提供了物质和科技基础:设计者可以通过对鼠标的轻松点击,在无穷的艺术时空中自由驰骋。
可以认为,作为艺术设计的一门独立的子学科出现的视觉传达设计,在发展过程就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国画、书法等老资格的国粹类学科相比,视觉传达设计这个艺术大家族中的老小,一下子成了可畏的后生。在创作理念、器材、手段、技法及工艺流程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革故鼎新。
从创作理念而言,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个性中的多层面的新兴特征,使其具有超越传统、与时俱进的内在潜质。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为其新兴特征决定的基本走向是:在批判与继承这一对立统一体中,传统虽是创新的背景和资源,但首先是批判对象,然后才是继承的对象。如果立足于继承而非批判,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导向对传统的迷恋而钝化创造的触角,也会与其学科个性中多层面的新兴特征相抵触。
从创作器材、手段而言,新潮迭起的计算机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创新。冲破承袭自绘画传统的“画设计”的束缚,既是其创新的成果之一,又进一步激发着创造思维:“电脑是高度发达的脑,而构思却是来自人脑,不要忘记了电脑处理的是人脑的构思。和人们的眼睛(视觉)进行交流的其实是人的创作。”
2、以设计图像为信息载体的新兴传播功能推动设计理念与作品的创新
伴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而视觉传达设计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
如同文学作品“言之无文,行而未远”一样,创造思维是视觉传达设计之舟扬帆破浪的长风。作为信息载体的设计图像之创作,离不开创新的形象思维;要扩大设计作品超时空的传播功能、辐射效应,离不开突破性的创造思维。要使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使载体携带更多能够通过目治和其他感官打动人心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通过匠心独运、标新立异的创造思维,扩展作品的表达张力。
信息传播的特征同样推动了设计理念的创新:因特网的出现和普及,使网上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成为现实,也成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通过推销自我来推销精神或物质产品的大卖场。随之而来的是:具有个体劳动特征的封闭式艺术创造理念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多环节协调作业、多行业互助互动的开放式传达设计理念;“物以稀为贵”、“藏之深山,传之不朽”的价值观不再时兴,取而代之的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论英雄的设计理念。
以信息传播、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创造思维,是人才建构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因为创造思维具有再生功能、裂变效应。因此,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这一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而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为教师是培养创造思维“菜单”中的控制键。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岂不成了“天桥的把式”,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楷模,导方向,做人梯?
教师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是成体系、全景式的,必须是有辐射能力的。前者是指教师的创新,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后者是指教师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不是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而是体现于终端——教学对象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生根、开花、结果。为此,教师要破“以教为主”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破“一张考卷论高低”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破“自我封闭”的小国寡民教育观,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地应该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
以信息传播、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组人才建构要素,必须以教育体制、机制、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为催化剂。其课程结构中,应该增加如下必修课:计算机辅助视觉传达设计入门,以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传播的特点从事专业设计的规律和技法,熟练掌握与设计相关的软件的使用,初步了解与之有关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组织相关的系列化专题讲座,成立以激发创造思维为宗旨的计算机辅助视觉传达设计课外兴趣小组并组织比赛。
三、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应用性特征与能力的培养
  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个性中的应用性特征,有多方面的含意,而服从、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其应用性特征中最有时代个性的基本组成部分。
1、培养熟悉市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生存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繁荣搭起了大舞台。企事业的领导人已经有了对设计的认同和需求,他们意识到好的设计可以大大促进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会给企事业带来实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市场的开放,收入的增加,消费者有了更大的挑选余地,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选择标准渐趋多元化与个性化。推销自我、促销产品的商业广告;企业形象识别设计;美轮美奂的包装设计等,无不是市场经济与视觉传达设计联姻的产物。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家族在这一生态环境中迅速繁衍,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作为上层建筑的视觉传达设计反作用于市场经济,便是其今日最鲜明的时代个性。这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熟悉市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能力。适者生存,就是一种生存能力:不但是毕业生有用武之地的生存能力,更是发扬光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我们有前瞻意识:在把握今日中国接受什么样设计的同时,也应适度使用将来时态的设计语言,探索明日中国所需要的设计;有多元视野:既要瞄准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今日常数、未来变数,又要兼顾世界视觉传达设计之河的流量、流速、流向。
2、培养能够熟练驾驭视觉传达设计表达语言的动手能力
各种艺术门类都有为各自的学科个性所决定的表达语言。视觉传达设计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表达语言必然受市场经济这个外因的制约。
国画大师的表达语言纵横驰骋、随心所欲——或实里寓幻:通过传统技法与现代语言的巧妙接轨,对笔下景物作浪漫大写意式的超拔、疏离,凸显出色彩斑斓的幻化境界;或洒脱轻灵:凌空走笔,收放自如,飘然而来,嘎然而止,不知所始,不知所终。
视觉传达设计师既要面对各具形态的创作客体: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名胜古迹、自然环境;又要面对各有所好的人——产品生产者、推广者、消费者及其他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受众,受制约的因素大于画家。另一方面,由于视觉传达设计突破了笔墨作业和平面作业的模式,需要掌握的表达语言更为复杂多样。正因为此,就更需要熟练驾驭表达语言的动手能力。
学生因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素养不同,各有大同小异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语言,但动手能力是让他们的创造才情喷薄而出的基本能力。创造思维转化为视觉传达语言、创作动机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抽象转化为具象,都需要以动手能力作桥梁。
培养生存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造就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这两种人才建构要素要求我们摈弃艺术至上、技术至上的观念,摈弃视经商为铜臭、视商场为市井的观念,摈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遗传基因,摈弃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作风,把社会调查、市场调研——商品流通市场的调研、视觉设计市场的调研以及二者之间供求动态的调研,作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并要求写出计算学分的调查报告;对动手能力进行单项考核或作为综合性考试、考查中不可或缺的题型。
四、多学科交叉、多层面复合的综合性特征与基本功的培养
综合学科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一种交叉学科,也有人称之为边缘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学科特点。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对世界认知方式的一种回归: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从最初混沌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现在,随着人们对事物整体性、关联性的认识,又有意识地把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正是这样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科学为基础,技术为手段,以视觉传达为形式,以信息传播为目的,应用科学技术的种种发明,使其产生前所未有的大信息量、强烈的感官刺激,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神奇效果。作为边缘学科,其学科外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三超”特征:与绘画、书法等相交叉的超学科特征,与雕塑、工业造型等相联系的超平面特征,与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结合的超视觉特征。如:在屏幕上稍一触摸,就能见其形状、显其性能的产品高科技多媒体展台设计;综合利用光、声、电技术,集色彩、图案、文字于一体的霓虹广告设计;营造古色古香文化氛围、凸显人性关爱居住环境以及楼堂馆所的装饰性设计;打开就会唱生日歌、说祝福话的贺卡、礼品设计;带有广告方案且有香味的餐巾纸设计等。其内部构成呈现多层面复合的特征:以形态的独立性为分类原则的应用领域的分类,把它分为独立性和综合性两大类。独立性设计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图书设计等;综合性设计包括展示设计、多媒体传达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设计等。以设计图像的要素如点、线、面、创意构想以及工艺流程作为分类标准的作品结构的分类,把它分为字体、标志、插图、影像、编排程序、计算机图形、产品工艺、应用材料等。
综合性特征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与多学科交叉、多层面复合相对应的扎实的基本功。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单打一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往往不足以解决其多学科交叉、多层面复合的综合性特征所要突破的人才培养难题,只有以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法,扎实的基本功为其人才工程奠基,才可能在相关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建造起独具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个性的金字塔来。为此,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基本功的培养必须基础厚、口径宽:不但应广涉造型、构图、用色,仿真、夸张、变异、虚实等设计语言,还要涉及以上提到的各相关学科甚至信息学、传播学、市场学等。
与多学科交叉、多层面复合的综合性特征相对应的扎实的基本功这一人才建构要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在一二年级的基础课阶段,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学时比例;给学生提供选修跨学科相关专业课程的条件,并建立比如计算学分等相应的约束机制;鼓励优秀生报考第二学位,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8:45 , Processed in 0.19646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