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家有法写风神/卢志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0:0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家有法写风神/卢志强
宋省予 多情最爱紫藤花 110×55cm 纸本设色 1964年宋省予 书砚 34×34cm 纸本墨笔
   
    宋省予(1910?1966年),原名连庆,字廉卿、善余、省予,又号春风红杏楼主,晚年署红杏主人。福建上杭人。幼承家学,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59年执教于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生前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出版有《宋省予花鸟画技法讲话》、《宋省予兼工写花鸟画技法》、《宋省予画集》、《红杏集》、《宋省予册页选集》等
    闽西是一个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交融、历史悠久的人文荟萃之地,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集中了闽地的许多知名画家。明清之际,闽西与浙、粤、赣等地在经济、文化方面往来频繁,浙派、吴派等外来绘画风格流派与本土民俗画风有机融合,成就了上官周、华新罗、黄慎、伊秉绶等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影响的人物。至近现代又出现了一批新画家,他们在传承闽西画风基础上,吸取和兼融近代海派和岭南派画风,形成了闽西画坛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画家有宋赉臣、李少奇、罗晓帆、丘沺和宋省予①。研究对20世纪闽西画坛和福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和产生深远影响的画家,宋省予是不能绕过的重要人物。
    宋省予(1910?1966年),上杭县人,幼名连庆,字廉卿,善余,后更名省予,号春风红杏楼主②。幼承家学,耳提面授于其父宋赉臣,聪慧好读,七岁开始学画,从未间断,并于诗文、书法、金石倾力学习,立下坚厚根基③。对古法及同乡先贤如华喦、黄慎等画风耳濡目染,悉心学习,兼融清末海派、近代岭南派的绘画风格,上追元明诸家,融会贯通,但不落前人窠臼、不为前法所囿,面对真实对象,细心体察,目识心记,肖万物于心中,得理神于笔端,笔到形随,得心应手,早慧多产,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风貌。“不袭今人与古人,自家有法写风神。一枝一叶常观察,胸竹何如眼竹真。”这首题竹诗道出了宋省予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和信念。篆刻家柯雨三评宋省予的画:“宋氏作风,综合古今画法,成南宗正派,造诣湛深,求之现代作家,实所罕见。”岭南派创始人高剑父为其画展题匾:“一门书画,笔精墨妙”。理论家孙克对宋省予的绘画有高度的评价,认为其成就“比之同时代北京、上海名家,毫无逊色,允称大家气象”。
    宋省予具备文人画家的秉性和才情,其绘画风格刚柔并重,深厚饱满,雄浑而深秀,格正而韵高。他能诗文善篆刻,尤精于大写意画,与同时代画家相比较,显示出全面的人文素养和超凡的艺术才华,摆脱了旧文人画的局限,开阔了传统写意画的视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20世纪卓有建树与影响的闽籍画家。
    文人画发轫于宋,大成于元,经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美学传统。其重要特征是以文人的意趣入画,倡导诗文、书法与绘画的结合,融笔墨、自然灵性、人格精神为一体,将主观情趣的表现摆在重要的位置,强调主体在对自然观照中有感于心而发于外,不在乎迹而在乎意的自由状态,是内在升华的精神归宿于绘画语言的交融与契合。
    宋省予秉承了文人写意画诗、书、画相互交融的优良美学传统,发扬了中国画写意性的重要特征。这得力于他在诗文与书法方面的高超造诣。宋省予11岁时进入上杭县立中学读书,校长丘显丞着意加强宋省予在诗文和书法、金石等方面的培训,开阔了他的胸襟和视野,使他颖悟到“诗、书、画、印合一不朽”的真谛。他曾说:“这段时间,特别用功,每日清晨研读诗词,熟背唐诗,尤好《小仓山房集》;晚上习字,颜、赵、《张黑女碑》及二王法帖,无一不练,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④。其画作题款诗文与画面总是非常贴切,与画意紧紧相扣,相互映照,相得益彰。如画竹题:“百尺竿头期更进,凌霄为我报平安。”题画牡丹:“一自承恩新雨露,神州无处不花红。”题盆菊图:“旧游梦绕古程乡,每忆花王梦更长。种菊年年千万朵,何须画里几枝香。”所题诗文清新鲜明,形象真切,颇有功力,使画面的情与景、意与境、有形与无形、实与虚交融合一,兼收并蓄,相互契合,移精神遐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境界。诗歌与绘画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但有共通性。古典诗歌中的“借物咏情”或“比兴”的手法被引入绘画领域,借所表现的对象来抒发主体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趣,已成为中国写意画传统的精髓。宋省予将文人的情操和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但摒弃了旧式士大夫的意识和情结,而具有时代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宏观地看,传统文人画有其消极逃逸的一面,它是古代士大夫、文人在未能施展抱负、遭遇家国不幸或词翰之余,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其气息往往没有大的人文关怀所具有的那种开展与博大,美学趣味标榜“野逸”、“士气”、“古气”,所表现的意境也较单一,常常是“淡泊”、“虚静”、“冷漠”、“萧散”一类。一味地寻求“高雅之气”以致曲高和寡,远离一般大众的群体意识与审美经验。宋省予博采众长,从题材、画法到思想都摆脱了旧文人画的局限,他自幼就接受先贤“扬州八怪”的黄慎、海派的任伯年的陶染,丰富了自己绘画的表现力。取材广泛,多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如《稻香鸭肥》、《鱼跃龙门》、《旷代英姿》、《金银色的田园》、《神州无处不花红》等。
    宋省予是一位爱国画家,抗战爆发,参加抗日宣传队,写标语、画漫画,与当时名家联合举办“抗日劳军书画义展”,捐资救国。他赠关山月的诗抒发了当时忧国忧民的情怀:“不避时艰万里行,天南游遍复西征。乱离到处留鸿雪,朝野于今识姓名。我对画图挥热泪,更谁健笔斗奇兵,疮痍满目增伤感,夜半秋风起武城。”新中国成立,宋省予正值不惑之年,倍觉意绪欢愉,吟有“翻覆乾坤世道平,砚田到处乐躬耕”的诗句⑤。为了适应当时政治对艺术创作的需求,创作了山水与人物结合的《山歌声里夕阳红》、《稻熟鸭肥》、《肥足稻丰收》、《春风一夜到》等传世佳作。并以诗画言志,他在《牡丹图》上题:“持家建国惟勤俭,道德钦崇朴素风。一自承恩新雨露,神州无处不花红。”以作歌颂。⑥
    书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不可或缺的骨架,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书法艺术的融入在绘画的运气行笔、表达心意、传达兴味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文人画的评论标准为“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宋省予先生以书法笔意入画。笔墨酣畅淋漓,中、侧、逆、转并用,挥写自如,一气呵成。如论巨幅还是小品无不如此。其代表性作品有《稻熟鸭肥》、《竹林鹧鸪》、《一品红》、《春风一夜到》、《母子依依》、《岩壑春光》、《万寿图》等,可见出笔墨苍润而有变化,线条沉健而有张力、圆畅而不失迟留;动静相宜,深厚饱满,含蓄持重。虽然画面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题材,但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传达出的意趣与神采却让人感受到他对传统文脉精准深入的把握和极其强烈的自我抒写意识。先生有诗自叙:“数竿疏密欹斜处,犹有风从纸上过。”从中可感受到其对所写物象赋寓的一种激情和气韵。
    研究宋省予的中国画艺术成就,不能不探讨他绘画题材的宽泛性和多样性。宽泛性指其无论花卉类、翎毛走兽类、山水抑或人物无所不通;多样性指同一类型不同种别植物或动物多有涉及,比如花卉类就有牡丹、芍药、兰花、绣球、梅花、玉兰、杏花、桃花、碧桃、月季花、玫瑰、紫藤、石榴花、玉簪花、萱花、锦葵、荷花、茶花、凤仙花、紫薇花、秋海棠、鸡冠花、雁来红、秋葵、桂花、菊花、芙蓉、腊梅、水仙、杜鹃花⋯⋯都是宋省予极为熟稔的画材,他敏于观物、善于博览约取,对客体物象总是深入的体察、目识心记、心摹手追,他说“观察生活要一细二记”,“极乐仙境、来处苦修行。写意花鸟画要达到自由洒脱的境界,首先要心智的自由和修炼”。
    中国写意画讲究形神兼备,主张作品要兼备所绘客体的形与神,追求一种气韵生动、自由灵活的状态,从中折射出创作主体精神的超越。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因为中国画的笔墨恣意空间是极为丰富的,体现的是淋漓尽致的自由形态,而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对物象形体结构的表现需符合人们约定性的视觉习惯,这本身是充满矛盾的,因此写意画的难度就在如何于规则的约束下以难于控制的材料演化出自由和恣意的状态,怎样从“有法”到“无法”。对此,宋省予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依理循法,仅为初学者之阶。自有法趋向无法,是为画家成熟之时,所谓无法,并非真实无法,只是不拘常规自如运法而已,即依倚经验、熟练、修养、学识等诸因素之叠加而步入自由创造之境界”,他说“画无常形,但有常理”,就是说要生动表现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的物象要有多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物态规律性、本质性的“常理”,以一生万;就是要“任何对象都应在自然界、生活中体察、熟记对象的形、结构特征和精神气质”,“一枝一叶常观察,胸竹何如眼竹真”,博览约取,从“有法”趋向“无法”,从“自由”通往“必然”的境界。
    传统文人写意画在这一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吴镇说:“画事为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传统文人画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以“意溢乎形”为其精神。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这种重“神”轻“形”的风尚,使某些文人画技术含量降低,题材的范围很窄,多是用笔简易,挥洒便利一类题材,如梅、兰、竹、菊及岁寒三友等,常常逸笔草草,廖廖数笔,或依赖程式化的造型熟练掌握,陈陈相因,用习惯性的模式作为凭借,回避难度,由图式的程式化而流于表现形态的模式化。其后果是囿入前人窠臼和陷于僵化的模式,陷于平庸守成,归于某种固定形态。由于缺乏对客体的细致体察,所追求的“意溢乎形”、“重意轻形”,其实质往往是“内容胜于形式,思想大于现象”,文大于画。宋省予的艺术成就对写意画的影响之所以是整体和久远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熟练造型能力、深厚传统学养及精湛笔墨功底的合一。所谓“思若涌泉,笔才一二,象已应焉”,“一得佳思,承运笔墨”,所绘之图“则气足而神完”。这既需要超然的才华和对自我的确认和自信,更需要对艺术有极高的理想和极大的追求热情。其笔下物象具有很强烈的生动性,造型准确,形态各异,无论是家禽、翎毛、走兽或昆虫、花草、山水、人物无所不精,别有一番风韵,作画时追求的状态是笔到形随、得心应手,迅疾如电,笔笔生发,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张力美和阳刚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标准。
    宋省予绘画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画面布局新颖,丰富多变,阴阳相生。画面往往布局奇险,大气开阖,别出心裁,追求充满生动性与奇幻性的审美空间。他强调布局虚实关系,对刚柔相济与阴阳互补原则灵活应用,如其作品《一品红》、《花叶猴》等。他在构图上常作“造险”和“破险”的探索,如作品《狸猫百合》,图中憨态可掬的狸猫从右下角向中心扩张,又将左上方的百合向上将这种扩张之势破去。
    宋省予对章法规律、构图原则等方面的研究与贡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现存的众多作品资料看,构图几乎没有重复。其在画面的开合,穿插、争让、疏密、势态以及题款位置等方面均十分考究,如《肥足稻丰收》,画面计白当黑,黑白分明;左上方的题款位置妥帖,行书也写得潇洒,使画面丰富充实。
    宋省予的艺术与理论对八闽画坛的影响是整体、久远的。对艺术抱以极高的理想和永不停息的追求热情使其“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胎息前人,融会贯通传统文化内涵,对真实景物进行写生研究,心摹手追,会意于胸,曲尽其妙;由师古人转为师造化再指归精神深处,自立面目。“浇将砚汁留余润,占得人间翰墨香”。回顾宋省予的创作历程,总结他的艺术成就,无疑会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11:14 , Processed in 0.08668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