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觉文化与艺术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21:3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视觉文化与艺术史


[ 作者:(美)詹姆斯·艾金斯/祁姿妤 陈芳 译 | 转贴自:艺术设计研究


视觉文化自我界定的三个时期的普遍线索,都与艺术史发生了联系①。保守的学院派和那些与视觉研究紧密相关的学者都趋向于强调这两个领域之间的距离。


对于视觉研究的所有学科而言,艺术史或作为多种比照,或作为一种潜在的来源在方法论和谱系学上都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视觉文化有胜过艺术史学科的趋势,艺术史明显已陷入陈旧的教学困境,基本上是以欧洲艺术家的作品为主,主张以绘画、雕塑和建筑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教育。这暴露了传统的艺术史与复杂的视觉文化之间日复一日不断增加的冲突。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一所大学里,当然我不会指出它的名字,当英语系、传播系和现代语言系的大学教师已经用电影、视频和电视来教学时,艺术史系还在被动地观望。20世纪80年代中叶,这所大学开设了电影研究系。这是非常先进的发展思路,虽然艺术史系从1930年就开始研究电影(1929年,阿尔法雷德·巴尔(Alf r e dBarr)把电影和摄影放入最早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自此开始建立其学术性),但电影研究在艺术史领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这所大学的艺术史系有一位全职的研究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大学教师,但他的课程仅仅能吸引很少一部分的学生,而大部分的学生成群结队地去其他系学习电影和电视的历史。现在,这所大学正在考虑授予学生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学位名称,即视觉文化研究。如果艺术史家在这个系任教,那么,电影、电视或广告的方面的专家则很少有机会被聘任,长此以往,艺术史系将主要专注古代艺术的研究,并与经典或考古系更匹配。


值得高兴的是,这不是艺术史和视觉文化唯一的戏剧情景,只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况。罗契斯特②的视觉与文化研究项目,开设在一个没有艺术史专业学生的大学里,这绝不是偶然。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说,那种本质上是精英的,政治上是幼稚的,被旧的方法论束缚着的,与艺术市场紧密结合的,或者被有限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所诱惑的艺术史,与当代生活是脱节的。按照阿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1949~)的观点,文化研究不相信艺术史的这种理论,认为它的理论太法国了,它的话题太流行了,它的风格太浮华了,它的专业术语太混杂了,它的政治观念太后殖民了,它的成分太多元化了。而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视觉文化可能缺乏历史认知,被简单的视觉概念所制约,并不关注媒体之间的差别,对价值问题漫不经心,对对象和方法的选择马马虎虎。


这些争论的关键点之一是:艺术史对“感官的和符号的视觉特点”感兴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视觉文化对身份政治和社会结构感兴趣。一部分人认为艺术史并没有看到更大范围内的艺术品,或者说是并没有注意他们用什么方法创造了观众。那会导致艺术史过于依赖某一幅画,而不关注社会上艺术史被接受的历史,这关乎到对观众的构建。事实上,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艺术史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关注政治背景和社会结构。本世纪初的法国和德国的学者通常关注文化内涵,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探索和维护民族的记忆。例如:20世纪早期的学术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世纪德国建筑,银器,木雕和诸如霍尔拜因与丢勒之类的画家上。甚至有人认为所有的德国艺术史家都可以被看作是在这种思路下,尝试在德国的政治背景下无效地或徒劳地理解艺术。


这并不是说,视觉文化反对艺术史对艺术的政治和社会功能的靠近。实际上,它反对的是:艺术史的图片仅仅被看作是一个思路狭窄的审美化的事业或者作为一个封闭且高智商的精英团体在有限的经验和原则下的讨论(关于这一点我将在第三章重点讨论)。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论?重要的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两个领域之间不信任的原因,很少是由于正统的方法论、历史或政治的不同见解,更多的是源于两个不那么高尚的理由:一是基于对工作和大学内部系别的相关职位的考虑带来的恐惧感,这是很正常的;二是知识分子必须依靠陌生感来标榜独立的愿望。我丝毫不怀疑,倘若要把视觉文化定义为某些不同于艺术史的东西,就像对事实一样,我对动机更感兴趣。


艺术史是一个经常会被拿来与视觉文化作比较的领域,当然,在其它领域也能观察到相同的情况。人们把视觉研究定义为这样一个领域:产生于符号学、后结构主义、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理论甚至和翻译研究中。例如: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法杜瓦(Fadwa ElGuindi) ③认为像视觉人类学这样的领域,严格意义上说并不算是人类学,应该属于独立的学科。米克·巴尔(Mieke Bel )④通过文学理论、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理论、精神分析和最新的翻译研究来接触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力量之一是它本身对相关领域的吸引效果,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史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视觉文化是跨学科的么?


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的关系问题,源于视觉文化与任何学科和学科自身的基本问题。按照实际情况来看,视觉文化吸收了人文学科将近两打的领域。包括历史与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实践、艺术教育、女权运动和妇女研究、酷儿理论⑤、政治经济学、后殖民主义研究、表演艺术研究、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电影和媒体研究、考古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视觉传媒、平面设计和书籍装帧设计、广告和艺术社会学等。


对于一些学者来说,关键在于视觉文化仍是跨学科的:汤姆·康尼(Tom Conley)说,它是“不能够被定位的”。确实,美国大学仍然难以放置视觉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散的实践就是在理论意义上的跨学科。老师们的课程可以把关系并不密切的文本联系起来而且使它们变成教科书,像所罗门·戈多(Abigail Solomon-Godeau)⑥所提及的,尼古拉斯·米尔佐夫⑦的最近出版的跨学科著作《视觉研究读本》。它们的幸运在于采用马拉美(StéphaneMallarmé)⑧的隐喻,但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跨学科著作。视觉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也许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与这个领域相比,同部门之间。按照比尔·瑞德(BillReading)的观点,实际的问题(我们应该把跨学科领域称作什么?我们要雇用什么样的大学教师?我们要上什么课程?)属于现代西方大学的行政中心应该思考的问题。理论问题(例如跨学科将会遭遇什么?)应该属于大学中懂哲学和其他偏重理性知识的学科思考的问题。而对于文化问题,瑞德的观点是大学应该代表它周边的文化。从抽象意义上说,跨学科的问题也许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因为它的解决方案必须依靠大学内的不同领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我在这本书后半段将就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在概念层面,最好尝试着说,这是个特殊的例子,也许会遇到像跨学科性这样的问题。“我不是很清楚”,史蒂芬·梅尔维尔(Stephen Melville)写道,“视觉文化研究是所有有趣的感觉的跨学科研究,它不能把所有东西都变成有趣的跨学科。”


在梅尔维尔看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只有当其概念系统的有序或无序,都能为该领域的研究对象提供位置时,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领域才可能出现。反过来,如果我们把视觉文化研究理解为对既定对象的既定解释方法的一种重新配置,我们就是在传统的、守旧的意义上来理解跨学科。问题在于视觉文化是否愿意让解释的方法和最新的对象产生某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以下是关于视觉文化与跨学科的三种不同观点:


    1、视觉文化是一门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学科,视觉文化不得不与一系列正在形成的文本,还有有趣的研究对象和解释学方法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还有权威理论。最具话语权的应该是观看的理论,是占统治地位的解释策略。尽管乔纳森·克莱利(Jonathan Crary)⑨等人指出视觉


文化这门新学科已经聚集了许多即将瓦解的观看理论。视觉文化也有了满满的书架,放置着各种文本和教科书,也具备了所偏好的研究对象(例如新媒体和广告) 。从这个角度来说,视觉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学院式的学科,聚集了一批具有同样的兴趣和憧憬的学人。它表面的混乱,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幻景,与其说是真正的跨学科,不如说是跨学科的希冀。我认为大量的事实表明:我引用的例证由于共同的兴趣能支持上面的观点,全书能对相关的学科问题进行充分的描述。


2、梅尔维尔称视觉文化为一种“无趣的”的跨学科:它拼凑方法论、研究对象和各种学科的文本,并且把这些集合体称为“视觉文化”。这就是我所说的跨学科的喜鹊理论⑩。在这个理论中,视觉文化学者花时间去安排从不同的地方移植过来的迷人的东西,聚集和安排的所有图像都是跨学科的重要元素。这些从其他学科和尚不能称之为学科的地方聚集和收藏东西的团体,往往被称为发起者,集团,研究小组或中心。按照梅尔维尔的观点,喜鹊行为具有最简单和无趣的跨学科性。


鲍勃·赫杰(Bob Hodge)提出了一种更为动态的模式。他说跨学科“是承认现存知识结构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补充和充实各学科。”赫杰认为跨学科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跨学科空间的黑点是为了让人忘掉它最初起源于非学科性的怪谈。他甚至认为,“通过混合学科和学科之间,同时也混合跨学科与非跨学科,有可能创造出超学科领域。”小小的黑点,转眼就会变成混合学科中的亮点。赫杰的结构听起来是摩尼教的,并且广大无边,极富吸引力。重要的是要牢记,在生命中结果并不重要。石楠·克尔回忆安妮·麦克斯韦的书《殖民地的摄影和展览》,发现“大量脑力劳动者”在殖民地摄影中发现了“全新的观察模式”,“一种同样的脆弱和谦虚,令人沮丧。”我并不是引用这些作为对麦克斯韦的著作的批评,仅仅作为一种跨学科带来的普通产物的陈述。


喜鹊模式和赫杰的搜查“跨学科空间的黑点”模式,是两种不同的情形。第三种是米歇尔的理论,他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去学科性”的工作。米歇尔这样写道,“我们需要远离一个概念,即‘视觉文化’是被艺术史的材料、美学和传媒研究所‘覆盖’的”,实际上,“视觉文化将在这些学科中受益—非艺术、非美学、和非媒体的领域或快速视觉图像和经验等。”它包括“每日所见”,即那些被保守的视觉研究的学科排除在外的。在这个模式中,学科空间在上,“去学科性”的学者在下面默默搜索有趣的图像来反抗赫杰的模式。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因为这样避免了关于学科性的令人烦恼的对话。倘若能以大众化的、去学科性的方式来思考“每日所见”,那么,它将会慢慢出现许多学科、反学科和超学科的诸多领域。如果真的实现了将会非常有趣。


这三种跨学科模式并没有穷尽这个领域,它们怎么可能穷尽?因为跨学科总是站在系统或理解的对立面。按照梅尔维尔的观察,每个人都敏锐地关注自己正在做什么,愿意在一种学科道路上工作,即使是很粗糙的学科。


仍然有可能的是,这种跨学科性会把它们自身描述得像个学科。视觉研究已经在学科领域里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但无论如何,它的特殊能力、中心文本、研究方法最终必然以学科的形式来界定自身。大学的行政中心将提供一些改变研究领域的动机,官方将给予正式的命名。


    3、视觉文化是“有趣的”跨学科领域。它事先并不知道自己的主体,但是通过长期思考后可以找到。当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Johnson)抱怨“知识的编纂”时,实际上是“反对文化研究的一些特征,包括它的开放性、理论多样性、反映论,自我意识情绪,特别强调批评的重要性。”他的言论听起来像是上面提到的第二种跨学科模式的支持者。当然,“有趣的”跨学科好像是比较哲学的观点。我疑惑它怎么能发生在大学生活中,与“无趣的”跨学科或像花园里的花草一样丰富的学科相比,它是否具有一种内在的优势。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立场,因为我并不清楚怎么可能知道在跨学科领域中什么是有价值的。许多大学关注图像的研究,我在本书中把它当作一个学科来考虑,因为它具有核心的竞争力,具有相关的图像历史和它们的解释的知识,也具有专门的图像和图像制作实践方面的知识(这些竞争力是最后一章的主题)。与此同时,跨学科应该被放置在哪里也是一个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对若干学科在一起工作的可能性感兴趣,而不是重新构建一个新学科或者叫跨学科,因为我不能确定这种令人吃惊的,深度视角的,具有挑战性的实用的跨学科工作与学科所属的领域之间有什么联系。




译者注:


① 此文是詹姆斯·艾金斯(James Elkins)的著作《视觉研究》(Visual Studies)中的一部分。


② 美国纽约州罗斯切特大学。


③ 法杜瓦,美国人类学教授。


④ 米克·巴尔著有《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⑤“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是后现代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


⑥美国艺术史家所罗门·戈多(AbigailSolomon-Godeau)在1984年所作的重要论文《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和“仿像”(Simulation)成为观念艺术的两种不同的策略。


⑦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N i c h o l a sMirzoeff)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艺术系副教授,著有《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和理想体形》(Bodyscape: Art,Modernity and the Ideal Figure)(1995),


另编有《视觉文化读本》(The VisualCulture)(1998)和《全球散居与视觉文化:表征非洲人和犹太人》(Diaspora and Visual Culture: Representing Africans and Jews)(1999)。


⑧ 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法国著名象征主义诗人。1876年,诗人的《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此后,诗人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一些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如魏尔伦、兰波、德彪西、罗丹夫妇等等。因为沙龙在星期二举行,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1896年,诗人被选为“诗人之王”,成为法国诗坛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


⑨美国学者乔纳森·克拉里( Jo n at h a nCrary)早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讨论“观视者的问题与现代性”时,即使用过“大众视觉文化”这一术语:“我认为,在大众视觉文化(mass visual culture)中所产生的‘现实’印象其最为普遍的一些意义,实际上,基于一种对视觉经验的根本提取与重构,因此也重新提出一个关于19世纪‘现实主义’是什么的思考。”


注:(美)乔纳森·克拉里:《19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及其观看者的诸种方法》(Jonathan
Crary,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IT Press,1991,p.9.


⑩喜鹊理论,原文为Ma g pie T h e or y。Magpie是喜鹊,也有不加选择的收集者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01:33 , Processed in 0.22871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