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改变我们的思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08:0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标题改变我们的思维
文汇报
  “标题为什么那么重要”、“错误的标题误导你”、“你读到的会干涉你想你想到的”、“标题取得不好,文章易让人遗忘”、“11个阐述标题重要性的理由”、“你永远不会相信一个准确标题的重要性”。
  上述这些是我和我的编辑根据这篇文章所拟的标题,而我们最终选择的标题可以说体现了此文最重要部分。如今,在这个社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标题往往决定了阅读点击量。但这更有意思的是,标题还能改变人们阅读的方式及对于文章内容的记忆力。笼统地说,标题构成了一个框架,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它告诉你接下来的文章是有关什么类型的,是新闻、意见、研究还是萌宠等等。
  很久前,心理学家发现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对于第一次遇到的事物,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或体验到的都会影响我们后续的处理方式。文章也不例外。正如人们可以通过搭配自己的服装改变形象一样,标题中细微的变动就能改变人们对后续文章的整体感觉。比如说,在标题中加入一定的细节和事实,若读者原先就有这一方面知识的积累,他就会有一丝共鸣。而若在标题中谨慎运用措辞,会影响人们阅读的思维,之后回忆起文章的细节也会与这思维一致。比如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一个能使人类少睡的基因”,对于全文来说,它不是一个准确的标题,但它确实涵盖了文章中的某个特征。如果我将此文标题改为“人们为什么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那读者记住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了。
  
误导性的标题如何影响阅读方式
  西澳大学的心理学家及认知精神学家乌尔里希艾克尔正在研究误导性的标题是如何影响阅读方式的。艾克尔在之前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一旦信息印在脑海中,无论后续读到了什么都不会改变原来的看法。而这次,艾克尔想了解多小的误导才能影响读者的思维。
  几个月前的《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刊登了艾克尔的论文。艾克尔让他的学生读了4篇文章,两篇事实性,两篇意见性,而实质上学生只读了两篇文章,因为事实性文章和意见性文章内容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标题。事实性文章讲的是今年入室盗窃案相比于去年上升了0.2%,但和过去的十年相比,今年的比例又降低了10%。文章指出,那个轻微的上升是一个例外的指数,人们应该看到大的发展趋势。两篇文章的标题根据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分别为“盗窃次数增加”和“盗窃率下降”。意见性文章讲的是专家和普通人对于转基因食品不同的看法。而标题也根据看法分为“转基因食品可能是长期的健康隐患”及“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读了这4篇文章。
  艾克尔的目的是测出人们被误导的后果。在事实性的文章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被标题误导,因为通篇讲的是十年的一个大趋势,只不过有那么一点点的上升。而在意见类文章中,学生不太认为自己被标题误导,因为意见类文章,每一派都有自己言论的空间,全靠读者自己去权衡两种观点。
  每读完一篇文章,西澳大学的学生就要为这篇文章划分等级,一共有五级,从“很有趣”到“很无趣”。之后所有的学生会再做6道题,每题都与回忆细节及推断文章有关。
  测试表明,标题不仅仅是文章的框架。在事实性文章的例子中,一个误导性的标题会削弱读者回忆文章细节的能力。人们往往记得的是标题上说的那个“盗窃率下降”而忘却那个反常上升的趋势。而对于推断而言,读者能清楚地认识到标题在误导,自己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相关研究论文写道:无论他们看到哪一个标题,他们都能预测出明年盗窃率会下降。
  
误导性标题会影响读者判断
  然而,在意见类文章的例子中,一个误导性的标题,譬如那个说转基因食品是危险的,会影响读者作出准确的推断。比如说,在问到预测将来这些转基因食品的价格走向时,人们因为标题的误导,会忽略文章所给的提示,一致推断价格会上涨。
  艾克尔和同事带着这个结论进行了另一个测试。这一次差异是在标题和图片上,文字的内容还是一样。每个标题下方都会配上一张图片,标题中会提到照片中人的名字或者其他人的名字。一共有16个标题,都跟犯罪有关,描述了“好人”(警察、受害者或是执行官)或“坏人”(罪犯),比如说“一名男子被指控在桑利谋杀”,与之相对的是“祖父在桑利遇难”,图片配的不是罪犯就是受害者。
  学生阅读完文章后,需要根据对人的第一印象,如外貌、可信度、凶残度等等打分。之后,再观察一下图片上的人要给出其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结论。在这个实验中,艾克尔发现第一印象不但很重要,而且很难被改变。当照片上的人和标题中描述的人是同一个时,罪犯的分数会低,受害者的得分会高。但当标题中的人和图片中的人不一致时,罪犯的分数会因为标题上描写的是被害人而变高。读者读完标题后对于图片上人物的期待大大影响接下来的打分,他们往往忽略了文章的描写。
  根据上述测试实验,艾克尔总结出的两点值得读者和编辑们注意:
  第一,标题细微的误导比完全误导危害更大。如果标题是完全误导的,那读者很容易分辨,但如果是细微的误导,读者不易察觉。而且细微误导的标题看上去更像是笔者的草率及有欠考虑。就拿前不久《时代》杂志上一篇名为“卖假画损害的不仅是艺术家的名誉”来说。标题的下方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并不是罪犯,只是一家画廊的老板。而当一个带有罪犯暗示的文字配在一张图片旁边,图片无疑会被误解。
  第二,这是几乎每位记者都经历过的。读者只根据标题就提出了他们的不满、愤怒、嘲讽等一系列消极的反应。此时记者们往往想大喊:“快读下面的文章”!但根据艾克尔的研究显示,即使读了文章也不能改变读者因标题而产生的第一印象。
  一个标题要做到有趣和准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根据艾克尔的研究提示,即使再难也不能用错误的标题。
  本文作者系《纽约客》撰稿人,主要提供有关心理学和科学方面文章
  (珍珍 编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20:54 , Processed in 0.10827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