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理论新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理论新界
温儒敏
    在《母语教材研究》正式出版之前,就听说过有这样一个研究项目,但“期望值”不是很高,大概因为类似的书已见过不少。不料这套书的编者把清样寄给了我,拜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先的想法。这是专门研究母语教材的系列书,共十卷,五百万言,洋洋大观,探讨了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语文教育及课程教材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母语课程教材的情况,称得上煌煌巨著。该书主要编者洪宗礼老师,一个在一线任教的中学教师,联手上百位有建树的语文专家,历经十多年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完成了这样一部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重大突破的著作。   这是一套奠基之作,为语文课程与教材的研究打基础,为当前正在推行的语文课改打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改已经进行6年,高中语文课改正在十多个省区实验。下一步怎么走?非常关键。课改的大方向正确,成绩显著,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与困扰,需要认真总结。这些总结不应停留于一般的经验描述,也不单是向上的汇报,应当有一些专门的研究,能把课改问题提升到教育科学的层面,前提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清晰的理论参照。当前课改的实践经验以及所需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生长点,也是研究的归宿。我们的研究终究还要解决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推进学科的发展。目前有两样基础性的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弄清“家底”,近百年来(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经验就是“家底”。尽管人们对语文教学状况有这样那样的不满,甚至有些激愤,但无可否认,以往的语文教学成绩巨大,经验丰富。当我们进入研究状态,就必须对此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当然还要加上分析的态度,守正创新,把以往语文教学中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决不能搞虚无主义,一切推倒重来。其二,放开眼界,广为借鉴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特别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是照搬理论,而是结合国情,让异域文术新宗真能落地生根,为我所用。应当说,如何结合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来理清“家底”,借鉴域外理论,这样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现今关于语文课程和教材的讨论非常多,许多意见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难以“聚焦”。翻开各种语文刊物,关于课改的文章多如牛毛,可是绝大多数仍然停留于经验描述,通常就是观点加例子,很少有严密细致的量化分析与科学论证。比如现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文言文是多了还是不够?已经争论了很久,看法可能完全相反,彼此都有它的“理由”。可是至今很少有人用科学的方法去跟踪调查:一个人高中毕业后到底需要怎样程度的文言修养,就可以满足他们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而要实现这一要求,教学上又应当有怎样的层级标准与措施。课改中需要解决的类似问题很多,如果停留于经验层面,光是靠观点加例子的争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学中文出身的老师,长处可能在于感性,会写文章,短处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训练。所以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改革的确任务很重,除了激情,还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特别需要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
  我特别关注该书对不同国家语文课程目标制定情况的介绍。其中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使语文课程形态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要强化对语文课程形态的内部论证,不能是理论的空转,必须基于可行的方案筹划,并证之于实际的成效。比如建议“语文综合性学习”,一些教师会问,究竟是什么与什么的综合?如何综合?谁来综合?综合成何种模样?这些问题落实到课堂上,都应当是具体的、准确的、可以操作的,课程标准应当注意引导,给教师留足发挥的空间。又比如作文教学,如今聚讼纷纭,各种说法简直让人目迷五色,一线老师真有点左右为难。看看该书对历史上作文教学某些可行性经验的总结,以及国外许多具体的作文教学模式,我们可能会感到现在的许多议论是夸夸其谈、脱离实际了。无论历史上的教材,还是域外的教材,多数的定位都比较清楚,不排除作文技能的因素,而且都重视训练,有层级递进的具体要求。相形之下,我们有关作文的许多争论是否有些过于“宏大叙事”?如果没有明确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必须达到的、统一的作文技能指标,而只是让学生自发进行“创作”,美其名曰“个性化”,其实是难以操作、也难于收到良好效果的。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这套书多有涉猎,且力求从中外教学经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去观照、讨论,理论性和资料性并重,问题意识也很强,新知灼识随处可见。
  这套书让我领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能简单地以“认知的方式”来对待“筹划问题”,否则很容易导致对现实问题的视而不见,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沦为“坐而论道”。无论制定课标,还是改革课程,编写教材,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牵涉到方方面面,要靠某些“合力”来完成,这和个人凭心逞意地写几篇痛快文章是两回事。有些东西很理想,但碰到现实,可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有些经验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学校运用得很好,到了其他地区或学校,就行不通。所以不能以“认知的方式”来对待“筹划问题”,也不能让经验主义遮蔽科学的态度,重要的是既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又有高远开阔的胸怀,以及必要的理论观照。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4日第7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32 , Processed in 0.17123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