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朋友圈”伪科学泛滥凸显科普困局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07:2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朋友圈”伪科学泛滥凸显科普困局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类谣言重灾区,带有好奇的点击,未经核实的分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伪科学”的盲信者和传播者。在中山大学举行的“辟谣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健康类谣言成为转发量最高的谣言。如何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如何在校园里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值得深思。



微信“朋友圈”为何成为谣言集散地?

网络推手蓄意炒作

微信朋友圈像是一家养生馆,养生秘诀成为慰藉良药大行其道,不少混杂着“伪科学”,常常让人无所适从。这些看似给人以帮助的提醒,实际上却是某些网络推手的蓄意炒作,他们用传播这些“伪科学”的方式吸引广大网友去关注自己的网站,从而达到某种商业目的,有的网络公司甚至不惜编造谣言蓄意炒作。(曹灿辉:《惩防并举才能遏止“伪科学”疯传》,蒲公英评论网)

公众科学素养普遍较低

我们必须认识到,微信朋友圈之所以成为谣言集散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造谣者和谣言的转发者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如果他们的科学素养较高,其识别谣言的能力也就会相对较强,微信朋友圈也就不会成为谣言重灾区。所以,要根治微信朋友圈谣言,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而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任务需要由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马得清:《识别微信谣言,科学思维是药方》,蒲公英评论网)

谣言盛行也是由微信传播的特点决定的

细察这些微信的来源,不难发现,大部分内容还是来自互联网,不少人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感觉有价值就立即转发。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许多人在自己领域都是行家里手,但在科普价值的判断方面不一定权威。这似乎也与一项调查结果吻合: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可见,微信传播科学知识,优势在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其劣势也在于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容易走偏。因此,如何在保护微信科普热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利用这个高效的传播平台开展科学的科普工作,成为各级科技和科普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蒋建科:《微信科普不容忽视》,人民日报)

微信“朋友圈”传谣,后果很严重

随着微信用户规模的迅速扩大,微信谣言的社会危害性随之增大。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微信朋友圈不时发生传谣事件,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损害社会和谐稳定。治理微信谣言既是媒体责任,也是公众必须担当的责任。

我们有必要根据庞大的微信用户数量,引导公众充分意识到微信谣言的社会危害性。自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至2014年底,微信用户数量同比增长41%,规模达到5亿人。我们面对5亿微信用户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假若某个微信朋友圈里有一条有关食品或健康的谣言被快速复制转发,再加上标题党式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么由此而造成的社会负面效果将会怎样?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微信谣言若不治理,很多人就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变成谣言的传播者,其复制和转发的动作看似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完成这样的细节也许仅仅需要几秒钟,但其转发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有时也许会超乎我们的想象。(曹灿辉:《惩防并举才能遏止“伪科学”疯传》,蒲公英评论网)

整理微信“朋友圈”谣言,科学素养应跟上

首先,公众应提升科学素养

我们有必要在提高微信用户个人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微信个人用户反谣言的实际需要,积极探讨识别微信谣言的方式和方法。微信朋友圈“三宝”从侧面说明,要净化微信朋友圈,不仅需要管理部门和新媒体的努力,而且需要微信个人用户自身的努力。微信个人用户要提高识别微信谣言的能力,必须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养成及时查阅资料、勤于咨询专业人士、善于动手实验证伪等良好的习惯。这有助于形成科学思维的态度,从而提高对微信内容证伪的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在非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少人自觉不自觉地把道听途说的内容当作谈资。于是,这些谈资便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被传播开来,其中不乏谣言。这种网络化传播方式,无疑提高了谣言的传播速度,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其传播结果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也就比口口相传更甚。因此,在治理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结合清网行动,有计划地综合治理各类网络谣言。(马得清:《识别微信谣言,科学思维是药方》,蒲公英评论网)

就学校教育而言,整治“谣言”应从娃娃的科学素养抓起

单就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非常重要。要培养未来公民即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并使之形成较高程度的综合科学素养,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要重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和作用,必须要改变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的错误理念和实际做法。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思维的方法、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其辨识谣言和反谣言的能力必然会大大提高。将来,当他们走向社会后,一定为成为主动辨识网络谣言、有能力辨识网络谣言和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的主体。(马得清:《识别微信谣言,科学思维是药方》,蒲公英评论网)

科学传播接地气,公众才能更服气

某种程度说,一些科学家的“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正是眼下不少“非理性”舆论的成因之一。科普的重要价值,不仅仅是向公众普及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倡导“说理”。如果科学家不参与科普,不愿意面对普通大众,习惯用“说了你也不懂”、“你没资格质疑”等来回应公众,那么,公众不但会加重疑虑,也会反诘——难道你就掌握绝对真理,凭什么我们就要听“专家”的?这样“不友好”的舆论环境,确实会给科研带来额外的压力。转基因在我国演变为公共事件,与引进、使用食品决策的不公开不民主有关,也与科普滞后有关。公众对食品安全十分关切,却没有权威、理性的声音来回应这种关切。

科学家应坚持发出独立、专业的声音,既不为利益集团代言,也不迎合公众,这样的科学家多了,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形成公共理性,有极大的价值。科学家在关键的公共话题讨论中失声、失语,不但影响问题的理性讨论,也影响科学家群体的声誉。(熊丙奇:《科普接地气,公众才服气》,中国教育报)


结 语
马克·吐温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这句话是对网络谣言的形象描述。人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科学素养教育迫在眉睫,让每个人都成为谣言的粉碎机也应成为科学素养教育的目标。

(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编辑于珍制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7:35 , Processed in 0.17844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