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达良厚:回归教育的理想本位和人格本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4:2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达良厚:回归教育的理想本位和人格本位



中国大陆60多年来的教育,整体说是功利主导的,前30年是政治主导、革命主导,后30年是应试主导、升学主导、就业主导。虽然国家的教育方针长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教育实际则是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


  原题:人格化治教,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魂
  若说现实中国教育之弊端,概言之,丧魂失魄是最核心的概括了。人若丧魂失魄,轻则痴呆近似傻瓜,重则错乱近似疯狂,再重则有心理崩溃甚至生命之忧了。教育若是丧魂失魄,终日耽于琐碎事务中,只顾埋头做事,不知抬头看路,这是最轻的;没有主心骨,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知怎么做,不知怎么才做得好,这是较重的;像疯子一样精神失控,言行错乱,像疯狗一样乱闯、乱吠、乱咬,这已病入膏肓而到危险之境了。中国现实教育虽不至于步入危险之境,但事务化而非理想化、盲目化而非目标化,则是普遍的现实,则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普遍存在着。
  当然,这一切主要是本世纪以来的事,上个世纪,或者说解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是有魂有魄的,前30年是政治主导一切、斗争主导一切,教育总是激情洋溢的;后20年是就业主导一切、应试主导一切、分数主导一切,教育务实、坚定而高效。进入本世纪以后,本应素质主导、普及主导,形式上也是这样,但实际还是应试主导、分数主导、升学主导。这种内外不一致、形式本质不统一的结果是,迷茫、迷茫、再迷茫,混乱、混乱、再混乱。最后是教育人不满意,社会人更不满意,以至于教育成为最大失败者,甚至有人批评得一无是处。
  在各项事业中,教育是最大失败,我也基本赞同。但一无是处,未免偏激。还是用一位教育局长的话来评述中国教育是中肯的:否定中国教育的成就是没有良心的,不承认中国教育的弊端是没有良知的。
  明确点说,60年中国教育,育才成就巨大,教人则失误太多。
  教育是什么?说到底,是教人育才。教人就是把人教成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体,就是把人教成身心健康、个性飞扬的自然人,同时也教成全面合格,甚至优秀,甚至伟大的社会人。育才就是把人育成有一知之得、有一能之备、有一技之长的有用的人。可惜,直到今天,一切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都偏重了才而轻视了人,甚至忘记了人。即使是才,也是偏向于知而轻视了能与技,至于智慧开发和形成的教育,则还远远没有自觉化、体系化。
  完美的教育是教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体,是教人基础上的才智技能发展、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基础教育以教人为主体,高等教育是教人、育才并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育才为主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人为主体,社会教育则以育才为主体。
  由此出发,人格化治教,自然成了治教的主体,至少是与科学化治教并列的治教体系的两翼。更准确点说,科学化治教是教育治理现代化之形、之术,人格化治教是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魂、之势。
  如果说现代国家法治是主流,但对治教来说,法治和人治应该是并重的主流。具体说,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治教主流是法治,学校层面是法治和人治并重,教育者层面是德治主导,学生层面则是自治为主了。
  人格化治教就是人性化治教,就是人本化治教,就是以德治教,实际就可说成是人治。就是以人性经验和人格魅力来治教,就是以人类的真善美来治教。如果说,科学化治教是以良知治教,那人格化治教则是以良心治教。将心比心,以心育心,就是人格化治教的通俗说法。
  人格化治教是言传身教,是经验传递,是感化,是潜移默化,是习惯化,是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过去60年的中国教育是片面人格化治教,前30年是偏重政治人格治教,甚至是全面政治化,进而教育被政治异化了;后30年是就业人格、应试人格治教,甚至是全面应试化,进而教育被就业、应试异化了。因此,60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化治教。
  如今世界三大教育体系,都没有离开教育的人性化、人格化,但各有侧重。欧美等西方教育是个性主义、自由主义教育体系,强调的是自然人格的挖掘和张扬,中国等东方教育是集体主义教育体系,强调的是社会人格的塑造和提升,澳大利亚等南太平洋地区是和谐主义、绿色教育体系,强调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复合人格的生成和发展。这从东西方对教育词源意义的规定中就可以寻觅到端倪。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由于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所以这里的‘教育’主要指‘教’或‘育’。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为“学”。这与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
  ‘教’与‘学’只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活动有关系。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是‘éducation’;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三词都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ěre’转换来的。‘educě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ě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词根‘ducěre’有‘引导’的意思,合起来即为‘引出’。意思是借助一定的办法,把潜藏于儿童内心的东西(知识、智慧等)引导出来。”(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KuwSxK3DSSX6gKfrmI7)
  人格化治教,不是什么新玩意,甚至可说是老生常谈。这里作为一大治教方略提起,一是因为确实需要,我们国家的治理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育的治理更应强调以人为本。二是因为我们的人格化治教做得太不好了,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教育依然充斥考试本位、分数本位、官本位而不是人本位、人格本位、学生本位,虽然学习本位是60年来甚至是几千年来都重视的,但我们的学习本位一直是片面的功利学习本位、书本知识学习本位,而不是人格学习本位、生命学习本位。所以,我们今天强调人格化治教,主要是强调下面几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4:29:06 | 只看该作者
 一、人格化治教就是真正认识到教育就是享受生命,就是享受生命的快乐,就是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本该快乐的中国孩子们活得太累、太压抑、太没有生命的天真和快乐了。原因何在?主要是国家、教师和家长的强力功利压迫所致,主要是家长和教师的规范太强所致,学生几乎没有了生命自由自然成长的空间,何谈享受生命?何谈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呢?一位作家说得好:生命是无法预先定制的,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就是美的。当然也是快乐的。  二、人格化治教就是把教育的根本落脚点放在全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上,就是真正回归人本教育、人格本位、生本学校、学本课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全面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学生,人格化治教基本是句空话,我们的教育也就没有全面成功。“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在人的品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等优秀的人格特征将对人的智力因素和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人格缺陷成因及健全人格的培养》http://www.xzbu.com/9/view-3222258.htm)。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全面教育,普及教育又从政府层面、法律制度层面规范、保障着素质教育的实现,可惜别说形成健康健全人格培养教育体系了,就是健康健全人格培养的观念在中小学也在日渐淡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全面竖立起来。
  在开始新课改那阵,以人为本,生本学校、学本课堂这些口号是喊得很响的、很勤的,但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实现这些口号了么?没有。有的可能实现了些,有的可能做了点皮毛,更多的是什么都没做,也不知道怎么做。依然还是应试本位、分数本位、教师本位,或者什么本位都不是了。
  学本课堂也许从来就是,只是过去总是片面的学习,还从来没有真正全面过。如今已到了全面构建以全面学习为本的真正学本课堂的时候了,而且还是终身学习为本的时候了。
  生本学校,从人数来看,从来就是。但从实际地位来看,从来都不是学生做主。文革中的反潮流教育,表面看来是学生做主了,实际是政治利用了教育,是复杂的政治斗争驱使了学生的单纯。30年的应试教育,确实是在为学生前途精心谋划,但却是千篇一律的单一谋划,而且更多的是父母、教师、政府的强制性谋划,最后得到的依然是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因此,与其说是生本学校,不如说是分本学校、考本学校、师本学校。
  人本教育,就是人格本位教育。中国古代是仕人格本位准确说是儒士人格本位,近代加了点救国人格、革命人格。解放以来前30年是阶级人格本位、是政治思想人格本位,后30年是知识人格本位(其实是书本知识人格本位)、是考试人格本位。实现普九以来,在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似乎有了实现全面人格本位的契机,但我们至今仍没有摆脱片面人格的追求,好在如今已进到什么人格本位都不像的时候,其实这是全面人格本位的前奏了。关键是我们必须把握好,必须马上着手全面建构、强势推进。
  三、人格化治教就是把普及教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目前的关键是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与升学脱钩。中国人太多,优质教育始终是有限的,再加上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不管你怎么改革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是不可能彻底改变的,除非中国的大学全变成北大清华。因此,我们能做的,一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人人有书读、人人读得起书、人人读好书成为中国教育的普遍现实,让人人都能在家门口甚至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美好现实。二是让基础教育与升学脱钩,老是在改革完善招生考试制度里面兜圈子,是不可能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片面性束缚的,是不可能克服功利教育的负面影响的,只有剪短升学与基础教育的脐带才能真正奏效,即政府不再用升学来评估基础教育,甚至升学考试等一切升学工作都可以从基础教育分离出来,交给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相关专门机构去管,基础教育只管人的健康成长就行了,基础教育学校只管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够了,至于哪所学校的升学情况如何,就交给社会去模糊评价好了。比如这次的南京青奥会不公布金牌榜,这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看到的只是青年们的朝气、拼搏、坚韧,看到的只是各国青年们怎么“与青奥共成长”,而远远不只是奖牌的得与失,远远不只是金牌的喜与悲。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也应有而且必须有这样的进取而洒脱,我们的政府就是要尽快彻底构建这种进取而洒脱的机制与氛围,决不可迁就片面的功利诉求而继续把基础教育置于你死我活的升学竞争境地、置于金牌争夺的喜悲极端化中。
  四、人格化治教就是实施缺陷治教,全面补救短板。应试教育是精英教育下的优势治教方略,它是封顶的教育,是优胜劣汰的的教育,是稀缺教育,是市场竞争规律在教育领域的简单运用、片面运用。它在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急需各种建设人才的特殊情况下是必要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本世纪,到了人才资源不再稀缺的情况下,到了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再继续搞稀缺教育、优势教育、精英教育,整体说是片面的,对基础教育来说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它忘记至少是轻视了大多数人。完善的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饱和教育基础上的适度精英教育、稀缺教育,从教育治理角度说,就是把缺陷治教与优势治教有机结合起来,用缺陷治教来保底、来扶弱,用优势治教来促顶、来扬长,实现扬长更补短的完善教育、完美教育。
  其实我们早已知道了木桶原理,早已明白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在长板而在短板,却长期片面搞长板教育,结果造成今日教育之积弊,这虽有无奈,但我们政府、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短板教育上的不积极作为、不努力作为也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好在我们现在全面推进短板教育、缺陷治教还来得及,也已具备了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条件。
  所谓缺陷管理,原指“缺陷管理(软件缺陷管理)(Defect Management),是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识别、管理、沟通任何缺陷的过程(从缺陷的识别到缺陷的解决关闭),确保缺陷被跟踪管理而不丢失。一般的,需要跟踪管理工具来帮助进行缺陷全流程管理”,以实现管理过程的量化和持续优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79128.htm?fr=aladd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4:29:41 | 只看该作者
所谓“零缺陷管理简称ZD,亦称“缺陷预防”,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陷,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是以抛弃“缺陷难免论”,树立“无缺陷”的哲学观念为指导,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从开始就正确地进行工作”,以完全消除工作缺点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陷,或缺陷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N2FetL_8W9QJopZA8fa)  软件缺陷管理模式特别是软件缺陷跟踪系统,我们在教育治理(管理)中是可以大大运用的,而且可以很好地运用、有成效地运用。至于零缺陷管理模式,我们也可以大大运用,但实现零缺陷管理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要比企业实现零缺陷管理难得多,因为我们教育管理的对象不是死板的物品而是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学生,人的零缺陷永远只是追求,但我们人也要追求,我们的教育治(管)理也要追求,谁教我们人是有理想的动物呢?谁叫我们的教育是也应该是且必须是理想的事业呢?
  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搞缺陷教育治理和追求零缺陷教育,并不是只盯着学生的缺陷,而是更要看到学生的优势。我们不是惩罚缺陷,而是补救缺陷、改善缺陷,目的是要把缺陷转化为优势,至少要使缺陷有所改善。
  五、人格化治教,从中国教育传承角度看,就是弘扬传统书生意气、儒士精神,就是以传统书生意气涵泳现代书生情怀,促成现代书生人格的塑造。
  在今年岳麓书院和凤凰网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大典的第二场百家讲坛上,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先生以《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为题所做的弘扬士大夫精神的演讲,确实切中时弊,士大夫精神确实是中国现实精英所缺所需的。朱教授痛批如今腐败官僚、暴富商人和知识老板,呼吁当代精英重塑士大夫精神。这士大夫从哪来?从书生中来,从教育中来。这士大夫精神来源于什么?它源于书生意气、儒生意气。而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马上把基础教育彻底变成“人”的教育,而不是“才”的教育,也就是变成现代书生教育。2010年本人写过一篇文章《让基础教育回归书生教育》,全文录于此吧:
  让基础教育回归书生教育
  要破解钱学森之问,我以为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让基础教育超脱功利教育藩篱,回归书生教育本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今后10年的20字教育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的“育人为本”强调了育人在教育工作中的本体地位。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即人,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而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功利目的只能通过人的发展来间接实现。这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应全面超脱长期以来的社会本位、功利本位而回归到人格本位,基础教育应该如此,也必须如此。如果把人的发展分为成人和成才两个方面(也是两个阶段),成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目的,成才则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需要明确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成人教育到底是成就什么样的人呢?不是直接成就农民、工人、军人、官员、教师等职业人,而是直接成就以学习为业的读书人,传统点称书生、儒生,高雅点称儒士。若区分性别可称为君子和淑女。与国际和现代接轨则是自然人+公民复合成的现代人,即先生和女士(小姐)。我想我们中国还是用一个既传统又通俗且依然很有现实意义的“书生”名称吧,最多前面再加一个“现代”的修饰语。
  本来,教育做为传承文化、成人成才的工具手段,其对人与社会的功利性是自然的,而且过去的一切教育,我们都可称之为功利教育,只是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功利追求的重点不同而已。以我们中国为例,先是取士教育,旨在培养官员,即“学而优则仕”。后来是救国教育、革命教育、实业教育。改革开放前30年是政治教育,改革开放来30年是为就业的应试教育。在这些订单式的教育中,人失掉了在教育中的本体地位而被轻视了、片面了甚至异化了。直至今天,也只有到了今天信息社会的降临、学习型社会的出现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人心,教育已不只是工具手段了,已开始成为与人终身相伴的生命的一部分了。教育也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已成为大众化需求了。教育的追求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追求,已由直接满足社会需求的订单教育提升到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自身需求的同时自然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一句话,教育已开始超脱自在而进到自为状态。
  当然,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自为教育),仍是一个过程,现在依然还是过渡阶段,我们中国更是如此。西方国家因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其强调人、强调个性的自由文化传承,也许更有利于这种过渡。而我们中国依然整体处于生存状态的社会现实,加上大一统的文化传承,也许给这种过渡加了点难度。不过在基础教育阶段,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与积累,我们已基本具备了这种过渡的条件了。
  而且在几千年的取士教育中形成的儒士阶层、书生意气,为我们实现这种过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和精神传承。更明确点说,由功利教育、订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人本教育,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传承——书生教育传承,而现在正是回归并重构书生教育的时候了,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非这样干不可了。
  现代书生教育是以学习为业的教育。学习是书生的正业、主业、职业、事业,“学生以学为主”,学生的全部使命便是好好学习,教育的全部责任便是帮助学生好好学习——健康学习、全面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4:30:11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书生教育强调回归人格本位,反对功利本位。八股取士下的书生,穷一生追求官道人生,是为取士本位;近代以来的书生可谓“挥斥方遒”,但多为革命人生、救国人生,即革命本位;改革开放前30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直接结合,书生被扫地出门,追求劳动本位;改革开放来30年,书生以学习为主了,但学习的目的主要不是成人,不是人格的健康全面成长,而是应考升学,而是为了找门好职业。因而书生被考呆了,被升学异化成分数和机器了,教育成了考试本位、分数本位。好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书生意气、儒士风度,虽然被世俗社会、世俗人生蒙上了一层厚垢,但其魂尚存、其神犹在。
  现代书生教育坚持入世又超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教育是现代书生教育反对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遗风更是现代书生教育所乐为。现代书生教育的入世,是积极理性地参与、干预和引领现实生活;超世是不同流合污于世俗阴暗,同时又站在时代前沿、站在未来高度引领人生、引领社会、引领时代。
  现代书生教育追求培养风度儒雅的现代书生。100年血与剑,把一批批文弱书生磨砺成铁与钢,传统书生之弱不禁风不见了,
  甚至玉树临风也难见了;文革10年的闹与反,把传统书生的反抗精神异化成反骨,谦谦君子荡然无存,狰狞扭曲了可爱的稚气;30年改革开放,俗气、铜臭气、脂粉气侵蚀校园、污染书生,君子之风没有了,淑女之影难寻了,书生意气在一阵狂热之后,也几乎销声匿迹,可惜啊!可叹啊!没有了校园的宁静和纯洁,社会还有纯洁之地么?没有了书生的纯真儒雅、意气风发,还有社会的激情和未来么?
  做为教师,我歇斯底里呐喊:还我校园以书声琅琅!还我校园以宁静幽雅!做为有点激情的中年人,我热切渴盼:让书生教育回归校园!让现代少年君子、窈窕淑女激情洋溢于校园,玉树临风于社会!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青少年尽情挥洒着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是稚气、傻气。天真无邪,率性而为;认定目标,无怨无悔。
  书生意气是正气。一腔热血,大义凛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书生意气是大气。志存高远,心怀天下;虚怀若谷,愈挫愈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书生意气是骨气。敢作敢当,傲骨铮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书生意气是雅气。风度翩翩,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清纯脱俗;举止文明,谈吐高雅;内外兼美,蓬勃向上。
  书生意气是灵气。水灵灵,聪慧慧;静如处子,潭影透明;动如蛟龙,翱翔九天。看现实,入木三分;洞未来,掌知春秋。
  这样的书生,自古一脉相承,从来笑傲华夏。屈原、李白、文天祥是充满书生气的古代先贤;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鲁迅是洋溢书生气的近世豪杰;发出钱学森之问的钱学森和钱学森们,不也是典型的中国儒生、现代书生么?他们品学兼优、学贯中西,他们积极入世又超脱世俗的正宗书生意气、书生精神、书生人格,不值得我们学习取法么?
  六、人格化治教就是要努力实现教育的“三项提升”:知识——价值、职业——事业、现实——理想。
  (一)从智力(知识+能力)提升到价值(智慧+人性),实现知识人(格)、能力人(格)到智慧(智力+情感)人(格)再到价值人(格)的建构。30年的应试教育虽然弊端丛生,但有两条伟大功绩绝对不能抹杀。一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建设人才,建立起了我国较完备的人才体系。二是从知识型教育体系跨越到智力型教育体系,现在正构建智慧型(智力+人性)教育体系,即创造型教育体系。
  虽然创造是信息社会之核,创造型体系正是目前世界各国正在争先构建、着力构建的国家建设体系、治理体系、科教体系。但若把信息社会换成文化主义社会的表述,我以为价值才是这一崭新社会之魂,价值追求才是最新最高追求,对教育来说更应如此。事实上,价值追求已浩荡成世界教育追求的滚滚洪流了。陶西平先生在《涌动的潮流:关注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一文中写道:“世界各国教育出现的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动向是,从能力导向朝着价值观导向转变。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2011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并将之概括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2014年第7期《人民教育》)
  中国大陆60多年来的教育,整体说是功利主导的,前30年是政治主导、革命主导,后30年是应试主导、升学主导、就业主导。虽然国家的教育方针长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教育实际则是培养了片面发展的人,文革1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片面性更加严重,甚至走向了异化——政治异化和分数异化、应试异化,而且直到全面实现普九1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异化依然没有实质性改变。新课改虽然从课程层面、课堂层面推动智慧型、创造性教育体系建构,也有些收获,但分数型课堂、应试型课堂依然主导着基础教育的实践,依然主导着中小学学校和课堂。
  现在我们不是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吗?如果不从教育抓起、不从学校抓起,如果不把学校办成价值全面主导的学校,国家、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恐怕也会成为空话。虽然我们长期的知识人格教育和能力人格教育也是价值人格教育,但它们并没有超脱功利束缚,就是我们早已追求的智慧人格教育也依然在社会功利的框架内。唯有全面建构价值人格、价值学校、价值教育才是全面超越功利的英明举措。
  价值主导教育、主导学校,就是教育和学校要始终全面围绕价值来追求、来主办、来评估,要把知识、能力、智慧务必纳入价值的调控内。知识是死的,能力是虚无,智慧虽然融进了人的情感而使知识能力富有了生命力,但好人可以运用智慧,坏人同样可以运用智慧,唯有把知识、能力、智慧全面全程置于价值——人类普适价值的调控下,教育方可完成其化育人心、引导人心之崇高使命,教育方可完成其改造现实、引领未来之伟大任务,人类最原始、最朴实、最普适的价值观——真善美才有可能通过教育和学校得到一代一代自觉传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才能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征程中把孩子、把人类推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4:30:44 | 只看该作者
诚然,教育从一诞生而且自始至终便融进了人类的价值观的,便有着坚定的价值追求的,只是价值追求不居主导地位而让位于不同时期千差万别的功利追求而已。即使就个体言,教育者为什么而教自有其价值追求,学习者为什么而学也有其价值追求,而且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家庭还有独特的共同价值追求。只是到了如今的时代,这种价值追求已开始渐占主导地位了,而且共同价值、普适价值、普世价值已是一个不可回避且需着手建构的大问题了,因为全球化甚至一体化已不可能回避了。  而且说真的,我们的教育一旦跨越功利而进到价值境界,便真正豁然了;我们的人生一旦跨越功利人生而进到价值人生境界,便真正飞升了,就像由人道飞升到仙道一样;我们的世界一旦跨越功利争斗而进到价值共构,不仅目前的一切问题、一切烦恼都算不了什么,即使大同社会、乌托邦等美好理想也是可以预期建构的了。
  (二)从职业提升到事业,实现生存人(格)、温饱人(格)、职业人(格)到生活人(格)、事业人(格)的跨越。
  职业,《现代汉语词典》(双色板)这么解释:“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具体点是指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事业,《现代汉语词典》(双色板)的解释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简单地说,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这个就是事业。孔子在论语中对事业的解释是:“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
  可见,职业和事业都是工作、都是活动,都是人从事的。但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工作,事业则是人们乐意追求并愿为之献身的事情、工作。职业的层次低于事业,甚至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职业也可提升成事业,只要人们愿意。比如私人企业对员工来说,一般是职业,但当员工融入到企业并与企业同命运共患难、以企业荣衰当做自己人生追求时,职业也就提升成事业了。反过来,事业也会降格为职业,比如我国的教育工作对国家言是事业,学校也被称作事业单位。但因我们的教师主要还要为生存、为温饱而工作、而奋斗,教师们即使想把教育工作当做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但生活压力不允许他们也难以促使他们乐于奉献啊。所以,目前中国大多数教师是职业型教师而非事业型教师。我曾把目前中国教师分为三类:(1)生存型教师,有钱就做,钱多多做,钱少少做,无钱混日子过。(2)良心型教师,把教书当事情做,凭良心做事,凭良心育人,凭良心尽责。(3)事业型教师(良知型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业,以教书育人为乐。
  目前中国千多万教师群体中,生存型教师、事业型教师较少,主体是良心型教师,这对中国教育事业是多么悲哀啊。试想想,一个良心型甚至生存型教师能培养出有强烈事业追求的学生吗?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对教育的要求是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国未来培养事业人,但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实际变成了培养职业人,这一点我们大大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做得很极端。这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同时也可悲地把中国教育降格成了职业培训所,而不再是人的事业、不再是人的千秋大业。长此以往,教将不教矣!业将不业矣!
  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把教育职业提升成教育事业,实现教师人格由生存人格、温饱人格、职业人格到生活人格、事业人格的跨越,实现学生人格由单纯职业理想追求到事业理想乃至整个人生理想追求的跨越,进而促成中国教育由职业型到真正全面事业型的实现。
  为此,目前急需做到四件事:(1)真正全面全程推进素质教育。(2)简政放权,改官僚治教为教育家治教。(3)基础教育必须与升学直接脱钩,中国基础教育必须回归育人而不再是育才,中国教育必须回归人本。(4)中国教师必须没有物质上的后顾之忧,必须没有地位上的弱势化趋向,这样才有可能主体转化成事业型教师。
  (三)从现实提升到理想,实现从现实教育、现实人(格)到理想教育、理想人(格)的飞升。教育从来就是未来的、理想的,从来就是未来的事业,就是把它当产业来看待,也永远是朝阳产业、未来产业。要说它是现实产业、现实事业,也只不过是现实人在做未来的事情而已,但它的志向绝对也必须是指向明天的、指向未来的,否则就不再是教育了,至少是不合格的教育了。这就决定了教育的人格、教育人的人格一定是理想人格,至少是理想和现实的复合型人格,绝对不能只具备现实人格。中国目前的教育和教师主体就只具备现实型人格而缺少甚至没有理想型人格,这就是几十年来中国教育老在事务性框架内纠缠不清、左冲右突、低效运行的主要原因。
  ·理想的教育是什么呢?法学博士朱祥海先生2012年在《中国教育报》发文《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什么》中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是:“能够说出一种智慧”,“激发追求真理的创造精神”,“培养卓越的美德与健全的情感”,“传承并创造出崇高的价值”,“启蒙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促成对美好未来的想象”。“总之,一个国家的繁盛、民族的命运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意义的实现,都系于优良的教育。如果能超越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尊奉教育的原旨和本真,坚信人类的理性和精神力量,终将能实现教育追求的理想。好的教育应当使人变得卓越,使人自觉地追求自身的完善,关心所有人的幸福。”(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5/19/c_123152415.htm)
  简单点说,理想的教育是真正的“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教育,而不是现实片面化甚至畸形化了的“才”的教育,是能够促成人做到健康地活着、实现有价值地活着、追求理想地活着的教育。
  · 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又是什么呢?这可是教育需要首先回答的大问题,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
  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其最高境界是圣人,其反面是小人,女性则称淑女。中国近代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志士,是英雄豪杰。新中国建立以来,则以国家教育方针的形式表达出来。建国初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结束“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54.htm?fr=aladdin#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4:31:11 | 只看该作者
西方没有统一明确的理想人格的名称表达,英国的“绅士”是影响较大的。20世纪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境界,把这当做西方理想人格的表达应该算是比较贴切的了。因为西方的理想人格是重个性主义的自然人格,而中国则是重共性主义的伦理人格。  其实,全世界都认同的理想人格的一般意义是真善美,虽然西方人重真,东方人重善。中国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理想人格的规范——仁智勇,这就是真善美的东方式具体表述,德国的康德则通过“三大批判”的理论著作(1781年的《纯粹理性批判》、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和1790年的《判断力批判》)系统建构了真善美的理论体系。
  这反映到教育人格追求上,西方也重个性主义,东方也重集体主义。但东西方长期以来都重功利主义,都重技术主义。都把教育纯粹当做服务社会的工具,都把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才”而不是“人”,这方面现实的中国尤其严重,而且片面化甚至畸形化了。好在随着信息社会全面到来,全世界教育已开始全面追求人格本位、素质本位、价值本位了,我们中国也已幡然醒悟,开始确定人本位、人格本位了。教育的直接目的已开始回归培养人了,即通过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去间接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因此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应该是当今教育的基础人格目标,优秀的现代人是发展目标,伟大的现代人则是终极目标。就中国言,我以为依然可以用君子(现代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标签,对学生来说依然可以大张旗鼓恢复书生的称谓。
  ·如何实现从现实到理想的飞升呢?(1)全面超越教育的现实功利本位,回归教育的理想本位。(2)全面超越教育的工具本位,回归教育的人格本位。(3)全面超越应试教育本位,回归素质教育本位。就基础教育言,就是与升学直接脱钩。(4)全面超越教师本位,回归学生本位。(5)全面超越知识本位、技术本位、模仿本位,回归智慧本位、价值本位、创造本位等等。总之,一句话,理想的教育就是真正把人当做人来教育,就是促成人对理想人格的积极追求和塑造,而不是让依附于人身上的其它任何东西来取代人甚至异化人。
  最后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再强调一下人格化治教的意义吧:“一个人仅有专业知识,而缺乏道德的辨别力,没有健全的人格,那他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这样的人纵然有极高的天赋,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书目:
  《国外教育新潮流》(靳忠良、周江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2015、3、25—4、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3 07:03 , Processed in 0.17820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