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长:教育的最高境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4:5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南教育》2015年第3期(A)
成长:教育的最高境界
孙明霞
某天,一远方友人电话问我:“如何才能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你有没有在核心期刊工作的朋友?”问他“写了好文章要发表?”他说还没写,“因为现在开始在中小学评正高级职称了,就琢磨着我也要在核心期刊上发个文章,为冲击‘正高’做准备,你要帮我。”
“帮,当然没问题,关键是——文章要写好,但能不能发表,我说了不算。”
这位朋友,或许在很多老师看来是成功教师的典范——他获得了不少荣誉,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这些荣誉,自然与他个人的素质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过于重视荣誉的获得,参加一切评比,似乎都是为了获得那个奖。我还遇到另外一位同样拥有很多荣誉却并不太注重荣誉的老师——他是一位高中教师,几经周折联系到我,然后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泰安和我面对面交流。他说,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虽然获得过不少荣誉,但感觉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课堂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走。他不愿意只是教给学生考试用的知识,更希望教会学生热爱生命。他无意中读到我的《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发现自己的想法跟书中很多观点契合,希望和我的交流,了解更多我对生命课堂的思考,以此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课堂,给学生更加丰富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不难发现,这两位大家心目中很成功的老师,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追求。一位追求的是成功,一位追求的则是不断进步、成长;一位是利用教育为自己赢得利益,一位是投身教育发展自己为孩子们的成长尽力。我并不完全否认前者付出的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在某些方面,他的素质肯定高于普通教师,否则他拿不到那些荣誉。但假如一切工作都只是围绕着“利益”而做,必然导致走向完全的功利。现实中也的确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为了在评优课中获奖,主动邀请同事听课、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努力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打造民主、快乐的课堂,师生关系融洽、知识建构合理,课堂日趋完美,获得了很好的奖项,但评课结束,课堂又回到老路上来,满堂灌、讲授式依然如故;课题研究,重视开题与结题,但没有任何过程,最后的结题只是各种材料的拼凑、堆积,甚至和课题无关的各种资料也充斥其中,只为了那张结题证书;平时很少写下什么文字,到晋级评比需要论文时就东拼西凑抄袭他人甚至不惜代价找枪手代劳,导致中国特有的“代写论文”“代发论文”行业的诞生……假如追求的只是这样的成功,究竟有什么意义?
或许,我个人更为欣赏前述中后面那位教师的追求。他的目光,不是盯在各种荣誉上,而是课堂的改变、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每年都自费订阅五六种杂志,最初只是根据杂志名称订阅,后来在逐渐的阅读中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日常教学,他一直坚持记录,记录自己的课堂,记录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记录自己对课堂的思考,结果每年都有十几篇文章发表,更重要的是对课堂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课堂教学评比,他主动报名参加,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希望借此机会展现自己对课堂的思考,可以得到专家、同行的点评指导,由此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借此机会听听其他地区老师的课,给自己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也正是在这样的求索中,他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又不断地超越自我,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他没有满足这些成绩更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在努力,所以才会有“越来越迷茫”的感觉,这正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写照。去年暑期,他听说我要去给TFC(为中国而教)公益项目的大学生做培训,自费购买火车票随我去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跟大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虽然条件很简陋,二三十人住在一间学生集体宿舍、吃学生食堂,但他乐此不疲,除了白天的统一培训,业余时间主动找大学生们聊天,了解他们参与农村支教的情况,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给那些年轻人。他说,假如明年暑期还有这样的活动,他还要参加。
这样的学习活动,既需要花时间还要自己掏腰包,没有荣誉证书没有表彰奖励,他为什么要参加?这就是成长的魅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以更适应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他希望能关注到知识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怀、能力的培养、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帮助他的学生获得健康成长。这比表面的成功更重要!
我想起一位非常优秀的朋友——南京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说过的一段话:“有三个名词都可以用来表现教育的效果,一个是‘成绩’,一个是‘成功’,一个是‘成长’。不必太看重‘成绩’,成绩并不一定导致成功;也不必太看重‘成功’,成功并不一定导致幸福;真正应该看重的是‘成长’,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成绩是什么?作为教师的成绩,更多的是指我们能看的见的最直接的也是最眼前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在眼前来说是重要的,但并不预示着以后一定会成功;成功是什么,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功成名就——如前所述,各种荣誉证书、名师头衔,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实惠的东西。那成长又是什么?就是不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内隐的、不为人知的过程,如同一棵小树,在不断的汲取养分中静静地生长,然后静静地开花、结果,带给自己的是甜蜜与幸福,带给他人的也是愉悦和芳香。
那就努力成长吧!成绩和成功固然重要,但这真正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富足,是生命的自由绽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
孙明霞
究竟什么是影响力、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
何谓影响力?就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有正影响也有负影响,教师的影响力当然指的是正影响。我以为,任何一个老师不会刻意去思考如何影响其他的同事、同行,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生产生正影响。只有对学生较多的正能量,也才会对自己身边的同事,或者和自己相遇的人产生积极地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只是把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没有对教学投入过热情也没对自己的学生产生过积极影响的老师能够去影响到身边的同事或者同行,哪怕他(她)拥有省级国家级荣誉,也只是一纸证书而已。
如何对自己的学生产生积极地影响,教好学当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怎么算是教好学了?只是把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考高分吗?假如采取了摧残学生的手段,依靠加重学生负担,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的方式来提高成绩,甚至不惜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逼着学生学习,或许短时间内可以拿高分,但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不是正面的,而是负影响,甚至还有可能把孩子逼得厌学、退学,乃至厌世,这不是危言耸听。由此,教好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影响,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积极的工作态度
一个老师,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甚至经常在学生面前抱怨学校不好,抱怨制度不合理,抱怨领导不公正的话,给学生传递的是消极的情绪,学生也很难对学习充满热情,也就很难投入地学习,更别说爱上学习了。所以,无论多忙碌,该备的课一定要认真准备好,该批改的作业一定要认真批改好,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没备课就来上课,不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在敷衍学生。
我通过观察发现:第一次走进课堂时,学生瞪着眼睛看着老师,期待着老师上课的生动精彩,期待着老师对学生的友好和关怀。假如老师能如学生所愿,每次都能把课上的很精彩,学生听得入迷,他们一定会对你的每堂课都充满了期待;假如老师的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是生搬硬套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硬塞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你的课,甚至恨不得你不来上课而改上别的课。再观察一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每次发下作业本时,学生总是迫不及待的打开,看看老师写了什么评语,给他什么等级。假如他们看到的是老师用心的批改,给他(她)一个欣赏、鼓励的评语,或者标出错误的地方,学生会开心一笑,赶紧订正错误,希望下一次的作业能得到更好的评语。假如只有一个“阅”字,甚至连“阅”也没有,只有个日期,学生就会很失望,不知老师是否欣赏自己的作业。时间长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慢慢失却了最初的热情。
为什么我们常说老师要注意在学生面前的言行举止?就是因为学生会时刻观察老师、模仿老师,即便今天不模仿,将来工作了,也会无意间继承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这大概是我工作了是多年之后才体会到的。由此,我特别注意不能让学生感觉老师的松懈和对工作的敷衍。教藻类植物时正直春天,我就坐公交车去河边采集水绵等水藻;教学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茎的结构、花的结构等知识,我一定会设法采集来实物发给每个学生去观察;讲种子的萌发,就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讲蕨类植物,我就带来我自己培养多年的铁线蕨和肾蕨,并告诉学生来历;无论走到那里,注意留心身边的小植物小动物,拍下照片来,以后就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于是,学生无意中就接受了这样的理念: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并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更精彩。
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说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如意,老师也不例外。但假如我们常把这些不愉快挂在脸上,不仅自己的苦恼没有消减,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尤其是走进课堂面对众学生时,一个每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的老师,给学生的感觉也是消极、沉重,没有生机与活力。有的老师说,每天工作那么忙,要批作业要备课,家务负担那么重,有时还会遇到不守纪律的学生,考试糟糕的学生,还有评不上优秀,没晋上职称,哪有那么多快乐的事?
其实,困难和烦恼每个人都会遇到,关键是怎么对待。我曾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她和同事有了矛盾或者有不顺心的时候(有时未必是什么严重的矛盾,只是她对年级排的课表不满意,觉得是欺负她,“为什么我的课排了第四节的?这个时候学生都饿了能好好听课吗?”有时则因职称没晋上,就逐一找领导,“我干的哪儿不好?为什么比我小的、来得晚的都晋上了,我好几年晋不上?”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会到课堂上发牢骚,抱怨自己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抱怨别人都欺负她,……抱怨学生不好好学习,抱怨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抱怨家长不懂教育,抱怨……。总之,课堂上学生所见到的她,就是一个怨妇式的教师,刚开始学生还有点同情她,但久而久之引发了学生的集体不满,联名要求学校换老师。
另有个老师家庭生活很不幸,才步入而立之年从农村转入城市,有美好的家庭,有健康可爱的孩子,丈夫却因病去世,给她带来沉重打击,常以泪洗面。有家长担心这样的老师会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过多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孩子的成长,就希望学校更换老师。但经过短时间的调整,一周后,该老师就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工作中她忘记了悲伤痛苦,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进而全身心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她背后还会哭泣,生活有很多困难,但她说“人活着总要向前看,不能向后看。我不能给孩子父爱,但我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母爱和阳光的生活,不能让孩子因为没有了爸爸而变得自卑和消沉,要让他知道,他的妈妈足够强大可以给他安全温暖的家”,同时也说,“不能因自己的悲伤而影响到学生,他们是无辜的。”结果,她的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的,一方面是她常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做些辅导,也常有学生家长或学生来她家陪她说话,问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可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有助于自己走出痛苦迈向灿烂,对学生来说,这种生活态度本身就是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一直信奉“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教育”这句话。你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对学生横眉冷对、看着学生就来气的老师,一个不喜欢孩子的老师能真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你也很难想像一个每天居高临下、像警察抓小偷一样对待学生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反过来亦然,你很难想像,学生讨厌某个老师还能喜欢这位老师教的学科,说不定原来还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也会因不喜欢某个老师而逐渐丧失了对这个学科的热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尽管我们也常常会告诫孩子“不要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而荒废了这门课的学习,而是拿出更好的成绩证明自己”,但孩子是很难做到如此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包括我们成年人不做不到——你很讨厌的人即便说的是真理你也会不屑一顾。
记得十多年前遇到的一个学生,他对所有的老师都抱着敌视的态度,老师提问他,他觉得老师是为了出他的丑,就当堂扔课本撕书;老师找他在办公室谈话,好言劝说他课堂遵守纪律好好听课,他会跟老师顶嘴说“我没说话!”然后摔门而去;班主任给他把座位调到前面希望他课堂更专心些,他会气愤的把桌子拉回后面,跟老师说“我不用你照顾,你把那个好座位被别人吧”……他的学习自然很差,在老师眼里也是很头疼的学生。经常多次沟通了解,和他妈妈交流,我了解到他对老师的这种敌视源于小学期间曾经遭遇过一次老师的当众挖苦批评,从此在自己和老师之间竖起来一道厚厚的屏障,直到初中毕业上了高中,这种敌视还会出现。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来说多么重要,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心智的发育、心理的健康。
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哪里来?当然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对所有学生要公正、公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偏爱某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生表现好的方面要由衷的欣赏、鼓励,有错误的地方也真诚帮助,冒犯了老师要宽容他们,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成长,对“晚开的花朵”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充满期待和信任,像呵护一朵花一样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唯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发生真正的教育。
较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渠道当然是课堂,无论你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还是师生关系,都会在你的课堂上体现出来。比如,你是不是充满热情的对待你所从事的工作?你是不是一个热爱生活、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你是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你是否用心准备了每一堂课,你的课是否生动精彩让学生留恋,进而向往着你下一次的课堂?那么,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给学生正能量,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你无法想象,一个自身修养不够高、专业能力较差的老师能给学生正能量,说不定给学生的都是负能量了。
较高的专业素养,应包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并能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懂教育”,知道教育是什么,按教育规律办事,选择正确的教育之路走下去,而不是在“反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就是把握“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提高能力;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策略传递给学生,那就是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课堂生动活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是简单的灌输、搬运,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增长能力;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能读懂孩子,走进学生心里,按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教学,具备教育学生的能力和智慧,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不仅要懂得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懂得学科之外的,尤其是人文类的知识,因为老师是教学生,不是教知识,就要懂得关于“人”的知识,这是做老师必备的;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工作。假如不热爱教师工作,缺乏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就难做好教师工作。
那么,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生长能力。
旺盛的生长能力
生长力,说到底是学习力。学习力强的老师,生长力必然强。虽然老师都具备了教育法规定的相应学历,具备了足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但我们面对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之迅速让我们目不暇接,尤其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信息来源的广泛,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被时代抛弃。并且,我们的学生(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可能比老师知道的还多,每每上课提到某新兴事物,可能就会有学生说“老师,这个我知道!”这就逼着老师必须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学习,始终把自己置于学习者的状态中,随时接收、吸纳,保持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适应今天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她的父母有很稳定的工作,并且是在别人都羡慕的高校工作,但学生的父母却双双读博。原本只是爸爸读博,后来妈妈也考了博士。她告诉我,不是非看重博士的学位,而是希望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爸爸妈妈都快40了还这么努力学习,孩子受影响也会努力学习。由此我想到老师,假如老师不学习,始终抱着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学到的那些知识来教现在的学生,不仅老师自身会变得越来越枯竭,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我看到,有的老师教语文时,就抱着一本教参(捎勤快一点的可能会上网查找别人的分析)看教参上怎么分析,自己也到课堂上怎么分析,甚至要求学生根据教参去背诵一二三个要点,为了考试,自己却不曾去看过这篇文章的全文,自身缺乏对作者和文章的解读,原本很美的、富有情感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没有了美感也没有了感情;也看到有的数学老师上课就是几十年前的方法:引入新课后,先讲例题,学生根据例题做题,一旦出现另外的解题方法,可能会被个别狭隘的老师骂(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就你逞能啊?”为什么出现这类情况?就是老师不学习带来的。为什么社会上都说医生越老越有价值?因为老医生对各种疾病见得多了,看病看得准,下药下的准,能药到病除,自然老医生比年轻医生更容易得到病人的信赖。但在学校教师队伍中,似乎老教师不如年轻教师更受学生欢迎,为什么?就是老师缺乏学习力的表现。一个即将耗尽油的灯,连自己都不能照亮,谈何照亮别人?一堆陈芝麻烂谷子,不仅开不出美丽的花朵,恐怕发芽都难了。
开学初,我校的校长在开学典礼讲话时全文背诵了《弟子规》,并且一边背诵一边解读,学生深受鼓舞,有的还给校长写信,表达自己的感受:“校长已经50岁的人了还能全文背诵《弟子规》,我们中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怕困难……”“校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校长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我每次给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会告诉学生我写了很多文章,也出了几本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告诉学生:“孙老师还算是一个比较勤奋的人,不仅会认真上好课做好该做的事,业余时间还会看看书写写文章,反思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老师都要不断进步,你们呢?”
……
总之,一个老师能否给学生正能量,不取决于荣誉的多少与高低,而是老师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像一个有着持久动力的发光体一样,能照亮自己脚下的路,也给给学生光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巨大的正能量。也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获得他一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对自然、对生命始终怀有敬畏、悲悯之心,对社会、对父母、对他人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你不用刻意的想去影响谁,很多人也会不知不觉被你影响,影响力也就显而易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09:10:1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教师写作十问作者:王维审
1、从什么写起?很多老师平时不写,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就想一夜之间写出洋洋洒洒的诸多论文,这是很不现实的一种想法。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笔耕不辍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出结构严谨、论证得当的教育论文,即使你的教育经验再丰富,如果没有长期的文字锤炼,也不可能写出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我的建议是从教育叙事写起,慢慢到理性比较强的随笔,再到时评、案例评析等接近论文的文体,这才是教育写作应有的一种循序渐进,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2、怎样确定选题?教育叙事的选题不宜过大、过宽。题目过大,容易把文章写得空洞,还会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势必造成事情说不透、道理讲不清的麻烦;选题过宽,势必分散精力,对每一个事件都是泛泛而谈,找不到最重要表达的东西。选题宜小,从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说起,针对一个问题,选好一个角度,把事情说明白、把问题讲透彻,使人看后能得到启发、有所收益,就达到了我们写作的目的。
3、要不要先谋篇?有老师问我在写文章之前要不要进行专门的构思,回答是肯定的。如果对一件事有了感觉,有了想要写作的冲动,我一般要先进行一下构思:怎样开头,奔着哪一个方向去写,脑袋里有哪些储备的素材可用,怎样制造故事的冲突……这样的谋篇只是一个大体的写作方向,不要规划的太过于具体,以防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我的习惯是,有了大致的方向就写下去,一气呵成。其中少不了拐道——本来想写东来,写着写着就成了西。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火花突然闪现,这就是灵感,抓住了灵感,就能写好文章。所以谋篇的作用不是帮助你写出这篇文章,而是帮助你激发写作的愿望。
4、可不可以临摹?我们都知道,书法练习是讲究临摹的,那么写作能不能从临摹开始呢?我觉得可以临摹,有时候照葫芦画瓢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我觉得教师的写作之路可以沿着揣摩、仿写、创作、成型这四步来走:揣摩就是遇到好的文章,要反复多读几遍,琢磨透人家的写作思路和技巧;仿写就是选一篇自己最欣赏的好文章,结合自己的案例或素材,仿照原作者的行文、风格和技巧进行写作;创作就是按照自己积累的写作经验,独立完成教育叙事写作;成型是指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自成一体,独创一家。
5、怎样进行修改?写完一篇文章,自然要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这有两个时间段可以进行:一是在初稿完成后,趁热打铁,立即修改,这样的修改往往是局部的修饰和错字病句的修正,很难有大的思路上的改变;二是放上一段时间后,再修改,这个时候的修改往往是对整篇文章的再审视、再重构,修改的内容往往会偏多,甚至是整个思路的推倒重来。写文章可以修改,但不能沉溺于修改,更不能抱着一篇稿子不撒手。
6、怎样才能有事可叙?在很多时候,老师们会感到无事可写,明明发生了很多事件,但是真要是写起来,却又感觉无话可说。其实,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只要我们形成观察的习惯,就可以积累起我们需要的素材,不管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他人走过的,不管是自己看到的还是听别人说的,这些都是你写作的源泉。故事很多,你又觉得无话可说的原因就在于你写得太少,十年不张嘴,你也会说不出话来,更别说是写作了。
7、写作与读书是什么关系?真正的写作不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清晰而精致、充实而严谨,有时候还要引经据典,加入一些经典故事或者他人结论,这就需要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带动阅读、有助于阅读。书不在于读得多少,而在于能领悟多少,用心读一篇文章,反复读,你就会有所收获。对一篇好文章的阅读,至少要有两个自问:一是假如我写,我会怎么写?二是假如我写了,能不能有更新颖的观点?
8、为什么文章发表不了?有的老师总是幻想一口吃个胖子,写了一篇文章就觉得非得发表不可,于是自己修改,请别人修改,改来改去也还是发表不了。我就接触过一个老师,在网上传了一篇文章让我帮忙提提意见,我提了。过了一个多月又发来一篇让提意见,我一看还是那篇。他告诉我修改完还是没发表,让我再帮忙修改。这种执着就很要不得,多写、多投稿才有发表的可能。并且,往往是有了第一篇的发表,就会有第二篇、第三篇。所以,坚持写是关键。
9、怎样鉴别自己的文章好不好?文章写好后,你就是第一个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一想,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有些什么感悟?有没有能够打动你的地方?你觉得好了,这篇文章就成功了。
10、怎样才能坚持写作?一是给自己定个目标,一周写一篇或者几篇,用自己的约定来约束自己;二是在一定的场合做个公开许诺,自己要写多少东西,请别人监督,敢于承诺是勇气,也会成为动力;三是取得朋友的鼓励,抱团成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成立一个写作共同体,一起走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5 20:42 , Processed in 0.11813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