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州书画:产业如何聚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6:2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中国最大的书画市场,青州的风向,甚至能左右中国当代书画的价格。青州的文化产业积累通常被总结为:画廊市场和聚合购买力
青州书画:产业如何聚合
郑秋轶



  • 发布日期: 2015-01-18
  • 山东青州,可能是全国书画展最多的城市。2014年,这个潍坊市下辖的县级市一共举行了314场画展,均由画廊自发举办,最多的一个周末办了9场展览。
在这个只有90万人口的小城,有765家画廊、1.5万名从业人员。2013年,青州书画市场的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作为中国最大的书画市场之一,青州的文化产业积累通常被总结为:画廊市场和聚合购买力。
“青州是书画市场的一个风向标,甚至能够左右中国当代书画的价格。”青州市文广局党委副书记高琳说,“以前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早已不提,文化就是主角。”
为什么要去青州办画展
《尚书》里说的古“九州”之一青州,在清代以前一度是北方文化中心,“家家写字,户户画竹”,民间藏家也不少。
“以前书画不值钱的时候,民间就有很多人收藏。有的人月工资才四五十元,就能一次拿出七八十元去买画。”高琳说,青州流传一个出租车司机求画的故事:他载了一位仰慕已久的画家,不仅免收车费,还拿出6000元追到画家家里买了一幅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末,艺术市场兴起,全国开始形成四个书画中心:山东青州、甘肃天水、河南周口、广东肇庆。相比其他三地的区域中心角色,青州市场辐射全国。但它成为全国书画集散地还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当地画廊业的兴起。
“当时的画廊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代理商,都是兼营书画。运作方式也很简单,以开笔会为主,邀请各大画家来青州写生,送一点土特产、画一些传统水墨作品。”青州宝灜斋画廊店主唐树良说。
交易大多在朋友之间进行,“那时中央美院教授的一幅画,最多也不过几百元。”唐树良说。
这位60岁的店主在上世纪80年代就涉足书画收藏,是青州较早的藏家和画廊主之一。
1998年,他开了一家“大众集邮社”,兼营书画,“刚开始大都在家里收藏,由少到多,由收藏到拿出来交易。后来就开了一家画廊,开始经营。”
唐树良选中几名画家,“做十年八年,这叫以画养画”,代表了早期入行者的普遍经营模式。“有的是快出快进;有的专门与书画家打交道,提前预订作品,等作品出来升值了再出售;还有的专门给书画家做展览,赚几幅作品或提成;也有的专门跑拍卖会,既送作品参拍也买入,以此营销周转。”
2002年,唐树良联合几家画廊办了一个网站,目前网络和实体店销量大约各半,“有的老顾客甚至把钱打来后,再给他寄画。因为青州市场几乎没有假货,在全国没有可比的。”唐树良认为,这与口碑有关,“我们的行规是,一个月内无条件退货。”
青州书画以当代水墨画为主,有人批评其内容过于单一。“90年代初期,许多知名书画家进入青州,留下了大量作品,奠定了货源基础。另一方面,近现代作品没法鉴定真假,而且鉴定家的权威没树立起来。”唐树良说,“现在也有一些人玩近现代作品,资金大了,品味也在转型。”
2005年,青州画廊井喷,从30家增加到60家。全国各地的画商也涌入青州。今天的一些大腕,如刘大为、史国良、陈平等,都是从青州走向全国的。后来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办书画展去青州。
进入“调整期”
在画廊业兴起的同时,青州的情况是二级拍卖市场发展滞后。
2006年市场低迷时,很多画作急需出售。青州艺泉堂画廊店主鲁清汶与拍卖公司曾组织了一场拍卖,征集过程非常艰难,“他们的作品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一下子让签个合同交给拍卖公司,什么时间拍都不知道,他们都会问可靠吗?”
2006~2009年,通过拍卖青州画廊回笼了很大一部分资金。而现在,拍卖公司的触角也开始伸到画廊的地盘——直接与画家联系。“按理,拍卖公司应从收藏家手里征集作品。现在相当于二级市场做了一级市场的事。在国外,画家是不会与拍卖公司联系的,觉得是一个耻辱。”唐树良说。
从2011年下半年起,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在感叹,书画业的冬天再次来临。但鲁清汶认为,这是市场的正常调整,不是低迷。“作为投机或者雅贿的那些所谓‘好市场’,今后是不会再有了。”
在唐树良看来,这是好事,“收藏投资多了,才是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青州的700多家画廊,“可能有点过剩,也很正常,因为即使不开画廊,他也在家里玩画,青州很多人都这样。”唐树良说。
不过,青州作为一个县级市,没有央企,没有矿产和知名景点,做大、做强书画产业,是政府和民间都十分期盼的事情。相关规划的定位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另一个稍近的目标已经达到:2014年青州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结成介绍,青州书画市场发展很快,但依然比较初级。“没有形成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比如版权衍生品的开发,这一块大有可为,青州目前还没有涉及。”

新水墨升温 青州画廊面临思路转换十字路口吗
中国经济网



  在山东半岛中部,坐落着一座不足百万人口的县级市--青州,这样说来,似乎并不起眼。




  然而就在这里,每年的书画成交额达到数十亿元,书画经营业户700余家,从业人员过万,让人震惊,更让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生了这里的市场繁荣?
  为何是青州?
  “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业内耳熟能详的口号,青州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从钰华市场,到青州书画艺术城,再到青州宋城,俨然已经成为山东省,乃至中国的书画重镇。
  一进入青州地界,就能感受到历史古城的沧桑与厚重。掩映在市区中的青州书画艺术城,聚集了近70家大大小小的画廊,一些画廊面积不大,但却是一屋子的“宝贝”,不乏沈鹏、刘大为、冯远、何家英、史国良、田黎明、袁武、龙瑞、陈平等一线书画名家的作品。
  相比城市里的快节奏,这里的画廊主生活的很惬意,品着功夫茶,在悠闲之间就赚了盆满钵满。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走进画廊,他们都会用浓重的青州方言跟你侃侃而谈。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县级市,怎么能托起这么大的书画市场?面对中国经济网记者的疑问,怡坤轩的负责人李平表示,青州市场之所以能够这么繁荣,主要因为这里是文化古城,大家做市场、推广艺术家都比较认真。
  对此,艺泉堂负责人鲁清汶给出了更加全面的阐释,他指出,因为青州原本就是古“九州”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另外,青州的书画市场氛围很好,坚决杜绝赝品,注重团队精神,也就是说有好的艺术家,大家共享,互相搭台去做这个市场。当然,这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危险就在身边
  虽然青州已经名声在外,市场份额巨大,但仍不能高枕无忧。
  因为潍坊,乃至周边的县市,比如临朐、寿光,淄博的桓台、临淄等,都看准了书画市场这块大蛋糕。比如淄博荣宝斋书画古玩城、桓台新落成的山东天承书画城、寿光近期上马的齐鲁书画艺术品总部等,除此之外,潍坊市连续数年举办中国画节,都在极力打造“中国画都”的称号,不可避免地对青州的地位产生影响。
  但一些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他指出,“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多少年积累的结果,其他地区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一些地区的画廊市场,是政府强制性建立的,不是市场的自发行为,很难聚起人气,而人气正是市场最需要的东西。”
  新水墨来了
  2013年可谓“新水墨”元年,那么,在这一市场火爆的同时,主做传统水墨的青州市场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其实,在青州这么多家画廊里面,经营的作品大都是传统水墨,做新水墨或年轻艺术家的画廊屈指可数。艺泉堂作为青州首家转型做新水墨的画廊,鲁清汶表示,做传统水墨走的是一种平稳路线,但可能不是“上坡路”,所以,2013年初艺泉堂开始转型,转向做年轻艺术家,开始有很多人并不理解。但随着新水墨、新工笔成为年度热词之后,大家开始关注这一块。虽然青州一直做传统水墨,但是对新鲜事物并不排斥,接受程度很高,这也是青州市场为什么能做大的原因之一。
  随着收藏群体的年轻化,无疑对画廊主的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鲁清汶表示,对于画廊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艺术家,要对画廊遴选的艺术家有信心,在做学术的同时更要贴近市场,这样的画廊生命力才会更强。

谁会是压倒画廊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3-08-28 来源: 艺典中国网




摘要:每年七八月份是艺术市场的淡季,而每逢此时,画廊撤退的传闻总是比往常来得凶猛。况且随着2013年全球经济衰退的预警,一级市场的一丁点儿风吹草动就会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入驻北京7年的韩国阿拉里奥画廊走了;百雅轩艺术中心经历员工讨薪、集体换血风波,何去何从依然悬而未决;曾经占地2,000平米,高调亮相的品画…

推荐关键字 压倒画廊业 最后一根稻草

  每年七八月份是艺术市场的淡季,而每逢此时,画廊撤退的传闻总是比往常来得凶猛。况且随着2013年全球经济衰退的预警,一级市场的一丁点儿风吹草动就会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入驻北京7年的韩国阿拉里奥画廊走了;百雅轩艺术中心经历员工讨薪、集体换血风波,何去何从依然悬而未决;曾经占地2,000平米,高调亮相的品画廊暗淡收场;以培育年轻艺术家知名的星空间画廊从繁华的798搬到了偏远的七棵树艺术区;以今日美术馆为核心的二十二院街艺术区也逐渐冷清。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的流变,给当代艺术繁华的表面蒙上了一层灰色。
  房租、经营、客源、门市、税收……究竟哪一样是压垮画廊行业的那根稻草?
  尴尬的艺术区
  如果说北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那么几大艺术区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据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12年北京市的专业画廊总数为499家,其中正常营业的画廊数量为373家,占总数的比例为74%。其中798艺术区有173家画廊营业,是专业画廊最多的画廊聚集区,有46%的专业画廊聚集于此。
  2002年之后,北京市的画廊业进入到一个画廊聚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代表性的798艺术区也是从那时开始兴起,从最初荒凉的厂房工地到现在热闹的艺术区,798是中国画廊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俨然成为了外人眼里全北京最“艺术”的地方之一。但是这个全北京最繁华的艺术区,近几年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商店多了,画廊少了;游客多了,艺术家少了。
  2009年798艺术区中画廊的流动性是最高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798艺术区画廊的数量由2008年的250多家减少到了180多家,数量减少了70余家,其中外资画廊的流动性远高于本土画廊,一些资深画廊如陈绫慧当代空间、红门画廊、协民国际艺术中心、空白空间、物波画廊、中国当代画廊、昌阿特、表画廊因各种原因纷纷搬离了798艺术区。2012年,有15年经营历史的世纪翰墨画廊离开798;时态空间和798物业因房租纠纷没有达成协议而被物业锁上大门。虽然不断有新画廊入驻,但其规模已不能与金融危机之前同日而语,仅2012年-2013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798艺术区搬离或处于关闭状态的画廊占艺术区画廊总数的20%以上。北京其他艺术区比如二十二院街和宋庄也都面临着相同的处境。
  不能承受之贵
  画廊撤离的背后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高额的租金。2012年出走798的世纪翰墨画廊负责人林松就公开表示,画廊撤出最直接的原因是房租的上涨:2004年,世纪翰墨刚来798的时候房租是1.1元一平米每天,2012年最新合同涨到5.6元-5.8元,在此之间几年的房租平均是4元多一平米每天。而且租房的协议为一年一签,十分不稳定,不利于画廊做长远的规划。如果把现在最高的租金和10多年前比较,人们还是会觉得吃惊,原来798在多年间租金的涨幅最高能达到10倍之多。
  1998年,中央美院雕塑系就在此租借工厂的空间创作了一幅卢沟桥的浮雕。2000年,雕塑家隋建国在706租了一间个人工作室。同年,几个“海归”设计师林青、出版人洪晃、音乐人刘索拉先后入住,那时一般的租金价格也不过0.5元-1元一平米每天而已。
  从2002年以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大牌画廊不断进驻,798作为艺术区已经初具规模,2005年,七星物业将房租涨到了差不多1.5元-2元左右,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租金在2元-4元上下浮动。
  经历了2008年的经融危机之后,在2009年,798管委会曾颇有诚意地正式对外宣布,为留住画廊和艺术家,保住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形象,决定对租赁空间和艺术机构实施减租30%-40%的扶植措施,租约年限也可由1年改为3-5年。但是优惠政策依然赶不上涨价幅度,现如今,要在798租借一个空间,租金可以达到5元每平每天以上。
  涨价的客观原因显而易见,798艺术区名声越来越响,游客越来越多,从品牌企业到大小商铺,各路商家瞄准这里。地方抢手了,租金上涨不可避免。但798艺术区的繁荣的根基是众多画廊和艺术家的招牌,没有了艺术就无从带动商业和旅游的发展。为此798物业的管理层对画廊都有扶持的政策,对于商业性质的店铺租金比画廊空间的租金要高出1.5-2倍。对于进驻多年的老租户,尤其是知名大画廊,租金的优惠还要大得多。一位画廊主告诉笔者,他们5年前来到798时租金是2块多,到现在与物业直接签约的租金也没怎么变。
  但二房东的情况在798并不少见,有些空间因为合同变更或转让,二房东往往以较高的价格将地方转租出去,少则5元,高的会达到6元以上,对于某些商家或者企业来说,这个价格尚能接受,但是对于画廊来说,就成了不能承受之贵。
  什么是最后一根稻草
  除此之外,画廊行业一直被二级市场不断地挤压,原本中国艺术市场的60%以上的份额已经被拍卖行业所占据,而私人经纪人和艺术家的个人经营也在抢夺着画廊一级市场仅有的资源。紧张的经济形势无疑进一步拉紧了画廊市场的资金链。而同时,画廊行业的规律决定其必定不会像餐饮零售消费行业那样争得短期效应,无论是最初扶持艺术家还是积累藏家资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目前,国内画廊的运营成本很高:除了租金之外,画廊与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代理关系之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帮助艺术家做推广,尤其是那些代理年轻艺术家的画廊,在艺术家的认知度还不是那么高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做更多的宣传;同时,举办展览、参加艺术博览会、举行研讨会、画册印刷以及员工成本等都需要足够大量的资金投入。
  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画廊就会摆脱举步维艰的处境吗?银行贷款从理论上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画廊行业的经营特性决定了无法提供对等有效的抵押担保,而且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于以艺术品作抵押以贷款的模式尚未得到支持认可,而且资金对于短期快速盈利的需求最终会制约画廊的长远发展。
  税收政策对画廊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长期性的。2011年9月,北京成立了“北京画廊协会”,这是北京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市级协会,在北京画廊协会的呼吁下,政府在2012年将艺术品税收的关税从原来的12%调至6%。降低税收是大势,但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和规范的过程。
  未来在几大影响因素之下,根据每家画廊的背景很可能出现两极化趋势:对于那些资金充足、年销售额500万以上、有一定基础的大画廊来说,运作机制相对成熟,市场反响也非常好,在艺博会上也多有斩获,正常范围内的上涨租金完全可以承受,他们也可以较为从容地不断投入更多在提升画廊的软件和品质上,而艺术家也愿意和这样的画廊合作;另一方面,对于资金不足的小型新兴画廊,既要维持每月固定的开销,又要维持展览活动,难免捉襟见肘,而展览的投入不够势必影响销售情况,如此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场地租金和人员工资超负荷将是最先到来的前兆,优胜劣汰总是势不可挡。好在从长远来看,这种撤离会使得画廊更加合理地分散,而扩展到更多非艺术集中地区,从而带来层次更清晰、经营更多样的一级市场生态,从而促进运作机制和管理政策的健全化,使得各类画廊都更加从容地选择栖身之地。
  (文章节选自艺典中国《流变中的画廊,什么是最后一根稻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8:32 , Processed in 0.14368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