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造性的机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8 22: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造性的机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王晓春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于是创造性就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呢?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知识的地位相当于蓝图,我们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实践,创造财富。而在新的知识经济模式中,知识既是基础,又是原材料,而且最为关键的是:知识本身就是产品,知识本身就是商品,知识本身就是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但是“熊猫是动物”也是知识,它显然和金钱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是金钱呢?尚未被共享的知识才是金钱。

   而在今天这样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没有什么绝对有效的方法可以保证你的知识不被别人学习并使用,因此确保你所拥有的知识不被共享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的创造新的知识。

所以创造性就很自然地成为面向未来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应该弄清创造性的机制。

    一·创造性的机制

    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万丈高楼从地起”,“熟能生巧”,“不会走哪能跑”,也就是说,提高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打好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这种把创造性知识化、技能化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创造性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是情商,其次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双基。高情商提供动力支持,创造性思维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基础知识提供材料支持。在我看来,这就是创造性的机制。

    1·高情商:动力支持

    当我们观察那些创造性的典范人物的时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首先不是他们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人格特点:比如爱迪生的不屈不挠,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孙中山的愈挫愈奋,鲁迅先生的上下求索。爱因斯坦说:“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指科学事业,王晓春注)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和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注1)情商是发动机,是动力源,是创造性的真正灵魂。我们确实见到一些学生很聪明,智商颇高,有的甚至堪称神童,但是他们缺乏创造型的人格,缺乏激情,缺乏毅力,结果长大了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这从反面证明了情商的重要性。情商包括很多内容,都影响创造性,我们不可能一一论述。这里我们提出对创造性影响最大的几点:自主性,激情,意志。

    自主性。你要想创造,你就得与众不同,你就得准备招人反对。哥白尼、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屈原、王安石,哪个不是如此?对个人来说,大创造遭大反对,小创造遭小反对,不创造则保平安,这是普遍现象。现在正在演电视剧“难忘岁月”。修一条红旗渠,竟要顶住比太行山还大的压力。往最小处说,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点特殊的想法,即可能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强的自主性,喜欢从众,他就很难有创造性。他或者根本不想创造,以免遭人反对,或者刚露出点创造性的苗头,就被骂回去了、损回去了。这根本不是智商问题。创造有个永不离婚的妻子,名叫风险。创造需要勇敢。尼采说:“一个人必须放弃那种总想和大多数人达成一致的不良癖好。……凡是共同的东西都是具有极小价值的东西。”(注2)这话有些片面,但确实一针见血。所以,没有自主性,创造性基本上可以免谈。

     激情。我们发现,最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是最富于激情的人。这种激情可以是对民族对人类的爱,也可以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学家和艺术家不用说了,就是有大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也都有一颗炽热的心。比如毛泽东,他终生保持着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激情,比如邓小平,他说自己“深情地爱着中国人民”,比如陈景润,他外表平静,而心里燃烧着火焰。这很好理解。人不是机器,没有激情做动力,一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勇敢和坚持性来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意志。意志其实就是坚定的自主性和持久的激情的外在表现,只不过往往需要由良好习惯来固化。要知道创造不但会遭人反对,而且创造过程本身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没有毅力就无法抗拒挫折,无法坚持创造行动,无法获得成功。如今的孩子因为是独生子女,常被溺爱,意志品质往往较差,怕苦怕失败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培养意志,想激发创造性正如沙上造塔。

    可见,高情商是创造性的心理基础,而应试教育正在破坏这个心理基础。教师的全场紧逼毁坏学生的自主性,因为他没有自主的时间、空间,也没有自主的习惯。枯燥无味的过重的课业负担,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孩子再有激情,也会逐渐麻木。不信你看学生是不是年级越高上课越不爱发言?掰开揉碎的、迁就式的、溺爱式的、保姆式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也就弱化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以你问我答为唯一模式的考试方法钝化了学生的自己提出问题的胆量和能力,而创造性的第一个要求是,提出别人没想到的问题,其次才是解决有人提出无人解决的问题。

    2·创造性思维方式:技术支持。

    创造性强的人和普通人思维方式不同。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想,它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呢?爱因斯坦在19岁时突发奇想:如果一个人用光速向前飞行,那么他眼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此想法是牛顿三定律和相对论之滥觞。而我们普通人是不这样想事的。在我们看来,苹果往地下掉,实乃天经地义,连这都不明白,是傻子;人怎么能跑得像光速那样快?做此想法者,是疯子。当然,现在没有人这样说牛顿和爱因斯坦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名人。但如果我们周围有尚未成名的牛顿、爱因斯坦,我们多半会认为他们“有病”,“个色”,“逞能”的。我们太正常了,这种正常对我们的生存大有好处,同时也害了我们,使我们失去了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创造性的技术支持。没有它,人就找不到创造的方向,当然不会有创造成果。

    那么,创造性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有很多说法。我觉得创造性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两条:批判性和发散性。

    所谓批判性,就是拒绝盲目从众,拒绝复制型思维,就是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就是独立思考。其实人小时候的思维都是有个性的,可惜经过家长、老师、社会的调教,这种思维个性日益模糊了。比如老师说:“云彩像棉花。”学生说:“云彩像黄瓜。”这是学生的感觉,但不符合标准答案,受到斥责。比如老师问:“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看书?”孩子回答:“因为会把书一起吃掉!”这回答很有个姓,然而不科学,遭到否定。这样,成年人就逐渐用自己“科学的”、现实的、枯燥的,毫无想象力的思维方式规范了孩子的思想,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变成了复制型的。于是,当他们想创造点什么的时候,只好先挣脱复制型思维方式的锁链,这就必须用批判性思维开路。所以批判性思维是打开创造性大门的思维。

     有人也许要问:“孩子说吃饭时看书会把书一起吃掉,对于如此荒谬的说法,老师难道应该肯定吗?难道不应该纠正吗?”在这种人的心目中,教育就是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是使活生生的学生得到发展。孩子如此鲜活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怎么会荒谬?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肯定呢?其实满可以这样回答孩子:“你说得真好!不过,我也听到一种说法,你想听吗?有人说,吃饭时看书会影响消化,对身体健康不利。你可以去问问医生,是不是这样。”如此,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思维个性,又向他传播了科学知识,岂不两全其美?为什么非要否定孩子的思维方式,硬把它统一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上来呢?

     创造性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怀疑就是批判。马克思最喜欢的格言是:“怀疑一切。”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从来如此,便对么?”这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金言。没有批判,你就只能在旧的答案和旧的思维模式中兜圈子,至多不过比别人多转了几圈而已,虽然这种兜圈子自有它的积极作用。

    应该指出,所谓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故意惊世骇俗,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更不是成心和什么人作对。一个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是不做这种事的,做这种事的倒往往是那些创造性差的人,他们无法用真正的创造实现自己,又不甘寂寞,只好出此下策。

    所谓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的思维方式。比如老师出个题目“雨中”,让学生画一幅画。一个学生画的是几个女孩跳皮筋的情景。老师说她的画离了题,因为下雨无法跳皮筋。学生回答说:“下的是毛毛雨。”她的思维方式在这件事上就比老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

    应该承认,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有许多是不利于甚至直接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统一的学习方法扑灭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进行批判思维,不允许学生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无法创造,因为演绎法的所有结论都包含在公理或大前提中。许多老师枯燥的、无激情的讲课方式,破坏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对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3·基础知识:材料支持

    基础知识对于创造性无疑也是重要的。牛顿的苹果落地,爱因斯坦的光速飞行,这些思想火花如果没有必要的数学物理知识作为基础,都会熄灭。灵感只光顾有准备的人,而所谓准备,也包括知识准备。“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说法包含着某些真理的成分。

但现在有一种倾向,以为基础知识越多越全越好,这是不对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事实证明创造性有多种类型,各种不同类型的创造性人才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作家三毛同时成为数学尖子,也不能要求马俊仁同时成为物理学家,这既无必要也很少可能。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多而全,就可能压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现在信息爆炸,知识总量迅速膨胀,过分强调基础知识,50岁也上不完大学,工作几年,就该考虑退休问题了。还有一种错误倾向,就是以为人的创造性是用知识堆起来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变,就有了创造性。这完全不正确。要知道基础知识在创造性机制中,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对于情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它是较为被动的和次要的因素。知识多的人,如果没有创造欲望,他就只是一个“两脚书橱”;而有创造欲望的人,知识少一点不怕,他会迅速地去捕捉知识。美国康柏公司打算在公司总部为一个名叫特兰特·拜恩伯格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职位,因为他在一次机上论坛中为公司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咨询建议。然而这次聘任未能实现,因为公司从调查中惊奇发现这位先生年仅14岁。两年后,拜恩伯格开创了他自己的电脑技术服务公司。丹里·卡米克也十四岁,却已经是卡米克电脑技术公司的老板。查里斯·罗斯十八岁,是匹克斯托姆公司的老板。格雷·米勒十二岁,他为几家大公司作竞争分析,研制产品,提供技术改进建议,还开发儿童游戏软件。据美国劳动部的统计数字,1996年美国16-19岁的孩子业余从事与电脑有关的技术支持、咨询和网络设计工作的达5·8万人,而十年前仅有4000人。而在这个年龄段之下还有多少孩子在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没有人确切知道。(注3)请注意,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可能会成为普遍现象。因为知识经济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而不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没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就难以有所创造。所以未来的学校,可能会大大减少基础知识教学的份量,而更注重学生创造欲望的激发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得的是好的创意。电脑把人类从大量的简单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后,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就鲜明地突出出来了。所以,如果有人现在还搞双基崇拜,材料领先,在那里没完没了地让孩子练数字运算,抄词典,那就有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更糟糕的是,在繁琐枯燥的双基教学过程中,还有可能扑灭学生的创造热情,破坏其创造性思维方式。

二·创造性机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 创造性是无法教的,要在培养上下功夫。

创造性的关键是动力部分——情商,而情商是无法教的。人的自主性不是知识,不是教出来的。教出来的、训练出来的是服从性,虽然这种服从性也是需要的。杜威说:“我们不必像一些教育学说具有的那样,一定要从孩子身上引出或推演出积极的行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已经存在热烈的、充满激情的行为。成长不是从外面加于这些行为的东西,而是自己行动。”(注4)一颗小苗为什么从地里长出来?是因为它遵从了人类的教导吗?不是。它遵从的是自己的生长规律,人只不过为它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当然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植物生长加以干预,但无论如何,生长的主动性属于它自己而不是我们。与植物相比,人类的主动性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我们为什么偏要过分的干预呢?

激情也是无法教的,激情也不是知识。我们命令学生道:“你必须有激情!”他就能有激情吗?我们让学生背下激情的定义,记住激情的基本点,他就能有激情吗?传承式的教育方法对激情的培养无能为力。要用另外的方法,那就是感染、互动和交流。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要让一个孩子热爱生活,最有效的办法是使他和热爱生活的成年人在一起。如果一位老师是有激情的,他的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而用不着他去讲什么激情的定义。如果老师家长很有自主性,他的孩子就会受到自主性的熏陶,而用不着对孩子进行什么自主性的训导。

     2·培养创造性,需要宽松和宽容。

     亚里斯多德说:“闲暇出智慧。”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没有宽松的环境就没有自主性, 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创造常常需要灵感,而灵感是不遵守时间表的。创造性不是管出来的,不是命令出来的。美国在八十年代曾拨巨款限期攻克癌症,结果遭到失败。这说明长官意志和过分热心的管理对创造性往往无效。需要的是一种宽松的氛围和激励型、服务型的管理

    宽容的态度也很重要。没有宽容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失去了创造的内趋力。没有宽容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没有批判性、发散性思维就失去了创造性的技术支持。假如你希望一个人有所创造,同时又希望他处处听你的话,顺你的心,不给你惹一点麻烦,那你还不如耐心地等着天上掉下一个像宝葫芦之类的“创造包”。一个崇拜标准答案的地方,一个不允许“胡思乱想”的地方,一个不允许“出圈”,不允许犯错误的地方,一个大家都必须和某位学者权威保持一致的地方,肯定拿不出多少创造来。  

    3·教师的注意力重点应该向情商方面转移。现在,许多老师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余力才关心其思维方式,而对学生的情商,则很少关注。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就应该逐渐反过来,首先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情、意志等,其次注意学生的思维方式,再其次才是双基。

    我们来举个例子。美国某小学三年级上“蚯蚓”课。教师拿一盒活蚯蚓分发给学生,蚯蚓到处乱爬,于是学生满教室抓蚯蚓。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蚯蚓,组织讨论。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

    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

    老师说:“你观察得很细致。 ”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

    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

    老师站了起来,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你学习,勇于为科学献身。”

既然讲蚯蚓,这位老师难道不会挂一张蚯蚓挂图,总结出几个关于蚯蚓的知识点,让学生记住吗?那该多么“科学”,多么规范,再说也有利于考试呀!我想他不是不会,而是不愿这样做。他的注意力重心显然不是知识点,而是孩子的主体性、激情、观察能力、研究能力。这堂课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发散性思维;没有批评制止,只有真心实意的赞赏和鼓励;没有高高在上的严师,只有一个大朋友。学生可能没记住全面完整的知识点,但是他们得到了更多更重要的东西。我们于此看到的是在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里,一个充满创造激情的老师带领一群充满创造激情的孩子在享受学习的乐趣、研究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这使我想起了最近我听到的一位小学教师说的话:“抓分谁不会?大不了加班加点。抓分简单,培养能力、激发兴趣难。收容易,放难。”教师水平的高低,应作如是观。

4·创造性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既然无法教,那就只能带动,这就对带动者提出了高要求。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自主性,缺乏激情,等于他自己是冰棍,却想去点燃学生。而且缺乏创造性的人往往对创造性有本能的反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前面举过例子了。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每天琢磨怎样整学生转变为每天琢磨怎样完善自己。

前面我们谈了创造性的机制和它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归结为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标志着我们整个教育体制的转变:我们要从适应工业经济、前工业经济的教育体制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的教育体制。在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代,基本技能是特别重要的。种地的把式和高超的工匠都以技能见长,受人尊敬,被称为师傅,而技能是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的,所以那时的座右铭是“熟能生巧”,“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工业经济时代,特别重要的是知识,科学家、发明家都以知识见长,受人尊敬。这时候的座右铭是“知识就是力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创新,最有创造性的人是这个时代的旗帜,这个时代的座右铭是“知识就是财富”。然而我们国家距知识经济尚远,连工业化也还没有完成。可是知识经济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不能坐视别人继续遥遥领先。所以我们得把昨天、今天甚至明天的任务合在一起,三步并作一步走。这不但困难,而且尴尬,把前后几个阶段的事情搅在一起做,非常别扭。当然这几个阶段不是互相对立的,知识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与整合,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当然不能否定技能,更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过时了,相反,技能和知识会在更高的程度上得到重视。在强调创造性的时候,我们不可忘记,创造性与非创造性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完全取消了非创造性,世界将失去任何稳定性,陷入灾难。但是毕竟不同时代事物发展的生长点有所不同,各种发展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当年生产队扬场的把式和耪地的能手现在毕竟不那么吃香了,农村里现在最受欢迎的是农业专家。可是在学校里,特别强调双基的应试主义的教师(相当于知识分子中扬场的把式和耪地的能手)目前还比较吃香,有的甚至被评为优秀教师,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应试主义还颇有生命力,毕竟我们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所以明智的教育工作者,既不能超越现实,又不能迁就现实,既不能匆忙过分否定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不能固步自封。对于知识经济特别需要的创新能力,不着急不行,太着急也不行,难就难在掌握这个火候。我们需要的是不浮不躁的改革者和面向未来的实干家。

                                      1998·10·12(约7300字)

注释:

    1·转引自樊春良《科学精神气质的缺乏》载《方法》杂志96·5

    2·尼采:《上帝死了》15页 上海三联书店 1997·12 第二版

    3·《微电脑世界》周刊 98·9

    4·杜威:《新旧个人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1 第一版 194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14:55 , Processed in 0.15089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