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理想和思想引领语文教育——本真语文的探索和建构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03:2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理想和思想引领语文教育——本真语文的探索和建构

朱蒙

今天和各位交流的要点有三:一、语文教育要有理想,二、语文教育要有思想,三、本真语文的探索和建构。

当然,整体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教育自身专业化水平还是很低的,这自然包括语文教育。

我们作为个人,作为做具体工作的个人,在此讨论其他包括谈论教育体制的改革、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承认语文教育存在问题,更不代表我们不能够真正内行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还是有一定的空间,更有一定的责任去真正地探讨语文教育问题中属于语文学科和教育者自身因素的部分。

当然,在社会上甚至在学校里,有些人一直潜意识里觉得,只要有学历就能教语文。其实,虽然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是语文其实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

古老,是指中国自春秋以来的教育内容几乎就是我们眼里的语文,但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远远赶不上古代私塾教育的内容,我们今天的教育质量未必赶得上历代先贤,十八岁中状元的人才肯定超过今天的北大状元。六艺经传和四书五经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几乎是天书和特异功能。

“国学”(一国固有之学问)也是从20世纪初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才开始出现的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新中国政府的班底)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由此诞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在中国台湾省,汉语文被称为“国文”,或者叫“国语”。

在明确了对语文的这些外围认识之后,我们可以谈一谈,语文和理想之间的关系。

人类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应该是有解决特定问题的目标的,也就是要有理想。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传承现象,具有理想其实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整体来看,语文教育的理想,不只是无数语文工作者的理想,更是集中了整个民族的理想。理想是统摄语文教育的神,没有理想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教师在其中就缺少教学激情,就会沦为教书匠。

当然,我们确认语文教育是有理想的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语文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

要探讨语文教育理想的内涵,离不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因为现在所谈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针对的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语文学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想和语文教育的理想是内在地统一的。今天的很多人,对五四运动如何伟大是缺少认识的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缺少真正的理解,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代仁人志士就在探索救亡和复兴之路。从洋务派、唯心派,到伦理(文化)救国,代表了优秀中华儿女的探索之路,这是现代文学史上讲的。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非常伟大,她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道路:民主和科学。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由于中国连遭全局性的战乱,救亡图存成了中国人上下生存的唯一主题,难以持续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只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所以,还是需要继续努力。实际上,以新文化建设为目标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未完成” 这是杨义的话,一位值得尊敬的真正有学问的学者。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未完成,且伟大,我们应该因此感到自身肩上的使命。

“伟大的未完成”,自然就应该包括语文学科建设。所以说,我们处在后五四时代,是一个仍需要进行新文化的开创性建设的时代,新文化运动应该在恰当的时机重新勃发。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我们知道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实际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学,有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改造旧的国民性,那就要塑造新的民族灵魂。而中国近现代以来,积贫积弱,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洋务运动的实业救国,“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派的政治救国,都失败了,因为都没有从根本上调动起中国人的精神来。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伦理救国,实际上就是文化救国,从改造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做起,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阵地就是现代文学。虽然现代文学本身存在不足,但是改造国民性、打造民族魂这一条是她最大的功劳和光辉。

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当时有那一代人付出那么大代价来创作那样的文学?主要因为那是个危亡的时代,民族失败了,中国被打败了,被人家欺负了,而且常有危险,不仅仅是亡国的危险,而且是灭种的危险,特别指是文化上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险,所以,要用文化来改造国民性。现代文学的伟大使命是要改造民族的精神世界,使民族更生。一直今天,虽然我们自身和所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个危险依然存在;即使从表面上看没有生存的危险,也有如何发展起来、不再被欺压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其源头,其实是从“五四”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所以《凤凰涅槃》具有伟大的昭示意义。

建立在前面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想从一个较高的角度来讲语文,从语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讲语文,就必须要把语文工作放在改造民族灵魂这个大背景上,放在中国民族复兴的诉求之中,来一次彻底文化救国。

语文教师与文人的心理和性格最为接近,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一般都具有胸怀天下的理想,心气高。但是在坚硬、平庸、琐碎这些“残酷”现实的打压下,有时候容易丧失掉雄心壮志。

语文教师与文人的心理和性格最为接近,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一般都具有胸怀天下的理想,心气高。但是在坚硬、平庸、琐碎这些“残酷”现实的打压下,有时候容易丧失掉雄心壮志。

当自己有了这样一个高度,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就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气和动力,对一些学困生或者厌学生就有了心理上的优势,对一些教育问题就有了高屋建瓴的决心和办法,个人发展的天空也就有了一轮光芒闪耀和热力四射的太阳,语文教育工作也就有了非同一般的层次。

特别是,我们都知道,在实际工作中,语文的确是一门充满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工具性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其外延等于生活本身,它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义是决定性的,所以,在塑造人的灵魂上,语文教师也是天生有优势的,进行好语文建设工作远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教育问题,更是涉及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塑造问题。

我们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教育现实中,语文学科暴露的问题往往最为尖锐,体现出的教与学的矛盾更为深刻和复杂,所以,在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诉求下进行语文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既符合改造民族魂的现代文学使命,又能够直接面对并努力解决当今教育中深层的普遍性问题。

有了这样的理想目标,你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以是否与“民族复兴”相吻合判断是非,就可以对那些消磨人的斗志的小资情调说“不”,可以对语文的材料、方法、目标提出自己的观点。

语文天生重要,语文教师天生伟大!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民族复兴问题既是最大的文化问题,又是最大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它仍然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落在有觉悟的中国人身上的历史使命;语文也就因此承担着适应民族复兴诉求的时代责任。为此目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研究、探讨语文教育到底要做什么,通过何种途径来更好地实现语文育人、培才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历史性,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语文应该有它的一般性形态,民族复兴诉求下的语文创生,应该只是我们语文形态中的一种,但是,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语文形态。因为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和幸福的遥远

以上是第一个要点:语文教育要有理想。

如前所述,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状况,新文化运动本身开展得远远谈不上彻底,她所提出的以救亡图存为直接目标、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的历史任务至今远没有完成。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很伟大,因为五四精神已经在历史的高峰上熠熠生辉,照耀着走在新时代道路上的中国人的心灵。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集中了中华民族无数人智慧的文化活动,自然也会集中人的思想,语文教育也是要有思想的。一旦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理想,那么语文教育的思想与此就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的思想是围绕着实现语文教育的理想而进行的。

那么,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样子的?一般来说,语文思想应该是与自己所处的文化相统一的,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思想。这样,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番属于自己的思索。

中国文化首先是伟大的,并且我们对她的确怀有天然的亲切和温情,的确活在由她构建的丰富而美妙的世界里。但是,仅仅知道自己文化的伟大是不够的,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反思,我们需要反思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反思伟大文化中丑陋现象存在的原因。

我通过自己的理解作了一定的抽象,中国传统文化在实际上的确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只是强调人本身的自觉修养,而实际上忽视了人本性中的狭隘和自私,缺少对其他主体的尊重,缺少外在的制衡;

其二,她容易让人自以为“君子”而视他人为“小人”,她容易以个人(对“高瞻远瞩”者来说会包括其子孙后代)的飞黄腾达作为人生目标,容易让广大百姓“安贫”而难以“乐道”;

其三,天人合一既是她思维方式中的特点和优点,就难免在一些时候会成为缺点,使她不注重锤炼思维工具,缺少分析和辨别的意识。

从上述缺点中,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观意识过强,用另外的话来说,就是不够客观。关于这一点,其实,五四先贤们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有了形象的揭露,胡适当年写的《差不多先生传》其实极有针对性,可惜,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很多人把这篇文章竟然真的当笑话给处理了。

《差不多先生传》是针砭国人的什么现象的?我想那是现代中国人的微言大义,他就是针对中国人思维方式中的不认真、不求精确有感而发的。不认真,就是不科学的表现。这种不认真,仅仅从表现在时间上,西方思维方式的表述下,他们会说时、分、秒、毫秒、微秒、纳秒,后来有了“熵”的概念,第一时空、第二、第三、第四时空。我们中国人呢?通常说年、时辰、更、点,以及一会儿、一袋烟的功夫、转眼之间、迅雷不及掩耳

后来糊涂到有些人再加上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耳闻不如眼见为实或者有眼不识泰山压顶、以不变应万变不离其宗,杀鸡焉用牛刀小试,此物最相思风雨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敌……

我也想起了小时候,有人在集市上卖茶砖

说一次用三分之一,那个时候对这个“三分之一”产生了好奇。后来想,这个相对科学的概念和术语是随着社会某些领域的发展而逐步广泛流传的,之前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大都是估摸着多大一块的。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多了很多科学的成分。

楚渔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中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形象的、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逻辑的、演绎的。钱宏先生在1982年发表过一篇题为《必须从思维方式上来一场改革》的演讲。都从思维方式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不是也有这种不注重锤炼思维方式的现象存在呢?我认为是的。

我想一个富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听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出身的校长感叹,现在的学生连三段论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了。这种站在民族复兴高度上的反思,自觉地认识到不同的语文体系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思维体系,就是语文教育有思想的表现。

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思想是语文教育内在的高等属性。

有了这样的反思和认识,我们就可以自觉地吸收西方现代思维中的优秀成分,对我们的语文教育进行合理的改造。我们可以用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念和创新意识来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用追求精确的思维方式来要求自己,可以在语文教育中植入分析的、逻辑的、演绎的思维方式,用现代科学精神帮助自己进行思维和判断。

五四新文化运动顺应并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自觉地顺应五四新文化的逻辑方向。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明白语文不仅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也是交流的形式,还是提高个人能力与品质的阶梯。既然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本身,语文的内涵就应该包括所有能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现的人的一切,以及一部分难以表现的人性和潜能,语文能力应该包括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工作能力、发展能力。

必须明确的是,限于个人水平和资历,不论语文教育的理想还是语文教育的思想,我都没有资格给出具体的定义。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来进行相关实践和探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重大课题,希望能有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和研究,共同形成一种推动相关工作前进的态势。

我曾经常常思考的问题是:语文这一学科为什么会产生,也就是说它的本来目的是什么的?真正的语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的语文为什么存在那么多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我想在目前阶段可以先求真溯源,于是提出“本真语文”,目标是从语文的本来面貌中进行建构。

这样,本真语文有了两个基本理念——本真语文的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真语文的思想:进行锤炼思维工具的训练,或者说,要锤炼思维工具

在这两条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本真语文的教法。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认为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白云推动另一朵白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那是和理想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来本真语文的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心灵对话。

在这里,有必要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一点明确。咱们知道,有的人说,工具性第一,有人说人文性第一,有人说二者高度统一,我们到底怎么来看这句话呢?我们不要犯下盲人摸象的毛病。实际上,这句话要看为着什么目的说,在什么场合下说。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重视还是语文的工具性,这也是与锤炼思维工具这一任务相吻合。用好工具性,自然就有好的人文性表现。语文远远不到标新立异、自成一家的时候,因为根本的东西还不明确,根本没有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下面的问题自然应该是,当今流行的语文教材问题何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还停留在民国时期的水平上,某些方面受指导思想的限制,还不如民国时期。

今天所谈是大的理念问题,更多的具体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在课题的体系内探索和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6:12 , Processed in 0.09558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