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省长沙市五一中路小学彭艳如:评析《梅花香中国》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22:3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湘语文  香飘万里
——评析《梅花香中国》
湖湘语文系列主题活动——“孩子,这样跟你说中国”于6月15日在育才学校举行,这一次语文教学精英的盛会。聆听完三节课,心情格外激动,可以说得上热血沸腾,可以说得上心潮澎湃。不仅仅是震撼,不仅仅是共鸣,应该是一次精神的飞跃,一次思想的血洗,一次教育理念的再更新。
因为是育才人,现以这种特殊的身份谈谈育才执教的《梅花香中国》这节课。
一、    巧妙融合,梅香溢满课堂。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1、学科间融合,凸显梅的品格。
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今天的课堂,就是一节资源的有效整合课。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探寻着梅花的高洁及梅花精神的坚贞与傲骨;古筝老师从指尖流淌出梅花的暗香;美术老师带领孩子徜徉在艺术的殿堂,享受着梅花的神韵。从本堂课的整体构思上来看,三个学科做到了巧妙的融合。细心的听众一定还会发现每个小的学科中间做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如语文教师引用了音乐元素,让孩子们随着电影插曲哼唱着《梅花》;古琴老师与孩子们分音乐时同样让孩子们聊起了聆听音乐后的感受,语言优美;美术老师在引导孩子们赏析时让孩子们用上学过的诗句或成语来命名。这样的融合,让课堂更加灵动,让学生对梅花的情结更加深厚。通过两个层面的学科融合,我们的课堂梅香四溢,我们的孩子铁骨铮铮,这样的融合,师生心灵有了共生,情感有了共振。
2、课内外联系,深掘梅的特点。
智慧的语文老师将教材中的梅的课文、日积月累中梅的诗句及课外像小诗一样梅的歌曲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道精神的盛宴,这是一道情感的大餐。孩子们陶醉了,听课老师感动了,这样的意境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我们的思想有多深,我们的行动就会有多远”,从这课内外的联系中,我们看到了执教者在设计上的大胆与创意。
二、    精心构思,梅香沁人心脾。
1、          精妙语言彰显课堂灵性。
“教学语言是一个教师全部思想、素养、积淀的集中反映”。从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教者语言的魅力,深情处娓娓道来,激昂处,铿锵有力。讲解时,犀利清晰,交流时,亲切委婉。
2、          旗袍服饰渲染课堂气氛。
三位教师身着带有梅花图案的服饰款款而来,令人赏心悦目,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实为教师的匠心独具。整堂课上,孩子们都被梅花的气息所吸引,被梅花的精神所打动,被教师对梅花的爱恋、执着所折服,被一种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所感染。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不仅仅达到了渲染课堂气氛的目的,更是让梅花的精神、梅花的气质、梅花的情结、中国的传统文化根置于孩子的心中。
如果碰撞可以生成新的智慧,如果争论的声音是研讨活动中最珍贵的元素,在这,我想代表个人提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    整合时机的把握。
个人认为课堂的前部分通过课内外诗词、歌曲、电影等形式让学生对梅花的特点及中国人像梅花一样傲霜立雪、坚强不屈的性格有了一个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的了解,达到了认知的制高点,不管是文化的熏陶,还是民族气节的传承,都已经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后部分音乐的补充及美术素养的熏陶,仅仅是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并没有将学生的理解与情绪推向新的高潮。因此,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稍作调整,将欣赏音乐及画梅花的环节稍稍前移,作为课前的热身部分。当孩子对梅花有了粗浅的感性认识后,再结合课内外的诗词、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可以更加强烈叩响孩子的心弦。
二、孩子是课堂的主人。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当在活动中拥有学习自主权:学生时间自己安排,学习内容自己选择,学习结果自己评价等。我们是否也可以提前让孩子自主安排,选定内容及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开展研究性的探讨,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仅仅是呈现教师的准备素材,学生被动感受教师眼中的中国,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减。“孩子,这样叫你写中国”的主题目标也不会达成。
“课堂的彩出在学生上。”崔峦教授曾这样提醒一线教师,其实这也是新课改后大家的共识。如果我们教师能将自己的身份往后退一点点,从内心给孩子一席展示、学习、交流、发展的空间,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有更多的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4 22:09 , Processed in 0.09180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