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速备课的奥秘•板块教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21:0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快速备课的奥秘•板块教学

                               干国祥


  我曾和一些志趣相近的朋友发起过一一个叫“深度语文”的松散伙群。但在我们提出理解要深刻、深邃、精微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学要简,要程序化、自动化,而尽可能不要去费尽心计制造那些教学流程的花招。
  这个思想在经过教学论的进一步清理之后,就成了有效教学框架中的板块教学部分。其中是主要的就是每一个板块必须指向教学目标,而核心教学目标必须用最多的教学时间去“操练”。
  前两天我们在黔滇苗乡深出的石门坎调研。由于孩子的母语是苗语,加上贫困等原因,孩子们的语文基础不太好,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只能吼出、读出字音,但根本不知其义(能读出的也是其中较优秀的)。譬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孩子们既不知道西施是谁,更不要说“淡妆”与“浓抹”是什么意思。按说不理解“水光潋滟”因为这里没有湖,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但奇怪的是他们就住在乌蒙山的高处,这些天一直山色空蒙,但若你不加刻意指点,他们一样不能理解“山色空蒙”的意思。
  而我接受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也很有意思。原本商定那天下午由一位当地老师上一课,然后我再上《望天门山》一课。结果由于冰雪封山,那位老师来不了了,卞校长找我商量,我说由我连上两课吧。这时距上课还有一个来小时,而我并没有上过这一课。
  但是我有熟练的、自觉的、自动化的教学板块,我不会再教学流程上浪费任何时间,包括导语——应该准确地说,除了理解知识、想像儿童的学习困难,我没有准备好任何一句“台词”(所有的课几乎都如此),但我一定会严格地按照框架板块来推进教学。
  于是赶紧上网找到课文,找到一些必须的图片以让儿童的经验得以建构,制作幻灯。然后就是连上了两课。
  整个教学流程,简单到几乎不能再简单。前些天我在凤冈为五年级学生上难度极高的《山居秋暝》,一下课西门小醉连连大呼:“太简单了!太简单了!”而这两课,在流程更是严格与简洁。
  一、老师范读全诗,再带着孩子们一句句读诗,再让孩子们读全诗,整体感受。
  二、理解诗题,解释“饮”(学生并不知道就是喝),理解“饮湖上”(学生开始以为是喝湖水,后来才知道是在诗人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理解“初晴后雨”(这个学生解释正确)。但我提了一个问题:诗人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学生众说纷纭,我让学生分别表决:晴天、雨天、都不喜欢、都喜欢、不知道……然后,带着这个大问题,我们进入下一板块:理解诗意,并在诗句中理解词意。
  三、理解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奇”。出示西湖阳光下的水波图片和烟雨中的山的照片,以及利用窗外的几天未散的雾气,迅速理解了“潋滟”和“空蒙”。解释“方”、“亦”的意思,利用“亦(也)”以及互文性,同时理解“好”与“奇”的同义:美好神奇。在不同图片的配合下,后复读这两句诗。
  四、理解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利用图片介绍中国第一美女西施,利用《越王勾践》电视剧照中西施作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越王王后作为奴隶与王后的不同照片,来理解什么是“淡妆”、“浓抹”、“蓬头垢面”,以及为什么它们都是“美的”,因为美女的本质没有变。解释“总相宜”,宜,合适、美好。利用这照片反复读“淡妆浓抹总相宜”,突然画面变回阴晴照片,诗句却仍然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让学生明白,诗写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个比方而已。
  五、朗读全诗,回到课题中的大问题:诗人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答案自然不言自明。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自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在老师那里读背过关,抄写翻译或自行翻译(请任课老师决定),抄写词语准备听写。
  课就这样上完了,不包括后面十分钟的各自作业,三十分钟完成。孩子们居然一改原来的吼读,在朗读时自觉地融入了感情——这当然也得益于前面《望天门山》的教学,应该说那一课准备更充分也更成熟。
  没有花招,不要表演,更没浪费,每一板块都是清晰地,指向着知识本身,以及设定的教学目标(读、背、译、解……)。不仅诗歌如此,其实教学另外的课文虽然在知识上差异极大,但是在教学板块及原理上却是同样如此。教学是十分单纯简洁的,注意力(用力处)全在:
  1.知识本来的样子(知识魅力)。
  2.儿童经验的唤醒与建构。
  3.训练有素(包括预习、上课练习、课后作业的完成与检测)。
  是的,重要的是如何让儿童穿越知识,把知识的精华及奥秘锲入他的心灵之中。
  那堂课很算成功,但更重要的,那堂课只是按照熟练的教学框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如果不是因为为了帮助乌蒙山深处的苗族儿童理解那些词语而在用无线网卡检验地寻找图片的话,它的备课不用超过十分钟。
  事实上,在我到的第一天,听了一节课后,我替任课老师上了第二课时(我一样没上过此课——说明文《赵州桥》),那么这备课时间有多久?不到十分钟。
  但是,那一课一样是严格地依照框架来进行,没有多媒体,只有一支粉笔,重要的,是课的结构,是知识的清晰——不仅仅是读懂课文字面意思,还要把握说明文的结构以及要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 19:02 , Processed in 0.14465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