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的“蝜蝂现象”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2: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的“蝜蝂现象”


白金声



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写道:“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由可怜的蝜蝂,我迁想到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
走进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策略、新方法、新艺术层出不穷,着实令广大一线教师眼花缭乱。在各类观摩课、公开课和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种种非语文手段的驾控之下,不少教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出现了一些非语文现象和假主体行为。有些语文教学舍弃其“学科特征”并在自己不该“管辖”的科目中跳踉行走,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化民俗课”、“地理常识课”、“历史知识课”、“科学实验课”、“手工制作课”、“美术绘画课”、“思想品德课”、“戏剧表演课”、“风光旅游课”,搞得花花哨哨,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有的课,不以教材为凭借,不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任学生无边想象,高谈阔论,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没识几个字,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没有读熟。这样的语文课多么令人悲哀!我曾经在省一级教学大赛中看过这样一节语文课: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课件,第三步,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情景;(2)喜欢美术的学生画一画赠别的画;(3)爱好音乐的学生到电脑中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齐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一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教师看了这节课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语文课不知怎样上了,真是月朦胧、鸟朦胧,语文越教越朦胧。”
语文是什么?语文究竟学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我在案前深深地思索。
语文姓“语”,不姓“杂”,更不姓“繁”。语文教学决不能像那个“善负小虫”的蝜蝂,“行遇物,辄持取”,什么东西都往语文“背”上放。
关于语文是什么,叶圣陶有一经典阐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取义,按叶圣陶的解说,该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称。“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所有行为,因此,新课标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什么?我的认识是:语文是工具学科,但它不同于其他的工具学科。语文这个工具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数学也是工具,但它是量化的工具,而不是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和学习其他学科不一样,学习其他学科主要是学内容(外语除外),如数学要学方程式、公式、定理等。学习地理也一样,不管是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学的都是内容。语文则不同,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就是说,学习语言和文字。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揣摩、积累和运用,这是人们对语文教育进行了痛彻心脾反思之后取得的共识。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去实践,不能以放弃基础知识为代价,也不能以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做砝码,更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去“肥别人的田,而荒自己的园”,要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学生塑造为能书善写、能言善辩、求真向善的语文小能人。
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我非常赞同这样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外显的标记,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托,舍此“依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我主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要想让学生学到真语文,实语文、活语文,一辈子管用的语文,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字要规规矩矩地写。
中华民族独有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形的表意文字,它源远流长,形象优美。从结体上看,汉字具备疏与密、刚与柔、屈与伸、开与合、正与偏、藏与露等多种变化,由这些变化,造成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给人以美的感受。从章法上看,字距相称、启承连断、大小向背、顾盼映带,往往显示出一种气韵,一种格调,也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汉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具有因义赋形、富于联想和书法艺术三大特点,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识字教学应当牢牢植根于汉字文化沃土之中,让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小学毕业就应当写一手好字。
第二,书要仔仔细细地读。
读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熟了,文章的词法、句法、章法,必然会被读者在反复吟哦中逐步地掌握,文章中字里行间所显示的深刻含义和深厚感情,一定会被读者在反复诵读中所领悟,以至与作者产生共鸣。文章需要朗读。所谓朗读,就是朗朗有声地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美的地方要读得心驰神往,丑的地方要读得深恶痛绝,乐的地方要读得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要读得蹙眉落泪。文章更需默读。所谓默读,就是默默无声地读,要求“见于书,入于目,发于心”,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章探其意”。读书时,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关键的地方点上点,用得好的词语画上线,在书页的空白处加注解,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三,话要清清楚楚地说。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的改变,社会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语文课程目标告诉我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要做到:(1)发音要准确,口齿要清晰,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2)在口语交际中,要注意对象,考虑场合,讲究文明礼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3)养成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听话说话时,体态要大方,打手势要自然。
第四,文要认认真真地做。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良好的作文行为习惯应该是“勤”字当先,学生要做到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平时要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要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捕捉事物特性的好习惯,并让他们随时把个人的见闻感想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在写命题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对文题进行周密深入的分析思考。审题后学生要编拟写作提纲,把流动的思路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有了作文的骨架,学生就能成竹在胸,意在笔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所以起草后一定要让学生修改文章,在修改文章的实践中锤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上好语文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功底,精彩的设计、真挚的情感。教师要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
总之,语文教学的理论,无论说得如何高深莫测,归根结蒂无非是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作文,从而获得一种可以终身受益的能力。真理有时就在眼前,刻意求诸远,反而会失之交臂。我们要冷静反思,努力克服语文教学中的“蝜蝂现象”,让小学语文教学轻装上阵,不能再搞那些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愚蠢行为了。(黑龙江省语委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7:28 , Processed in 0.55526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