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读文章《下乡养儿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1:4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细读文章《下乡养儿记》作者:姜堰王芳
                  下 乡 养 儿 记  
                            作者:郭建光
                                 
                              一
  冯丽丽最早发现女儿的“问题”,是在2007年。
  (教育需要一种远见,能看到隐患的“问题”是一种教育敏感,等发现“问题”时,就已经要承担后果了。)
  这一年秋天,天天该上小学了。开学的第一个早晨,夫妻俩将女儿送到教室门口,一路上,女儿都高高兴兴。但放学后,她的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夫妻二人费了半天工夫,大概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女儿不习惯小学“有规矩”的生活。
  (所谓的“有规矩”是什么呢?是基本的《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还是基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第一直觉是父母没有做好幼儿园升小学的衔接教育。)
  好说歹说,冯丽丽鼓励女儿连续上了10多天学。但每天早晨起床后,女儿都重复同样的话:“我应该上学,我想上学,可我不敢上学。”
  (感觉妈妈没有和老师沟通,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好了,殊不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形成教育的合力。)
  大约半个月后的一个早晨,当冯丽丽和女儿敲开教室门时,正在讲课的任课老师一把将天天拽进教室,嘴里嘟囔着说“打断了讲课”。冯丽丽急忙阻止,哭着对老师说:“你不要拽了,我们不上学了。”随即,她为女儿办理了退学手续,母女俩抱头痛哭。
  (看来,老师并没有关注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家长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了两条平行线,孩子游离其中不知所措。)
  “我没想到,女儿一下子成了‘问题儿童’。”冯丽丽抽泣道,“从那以后,女儿就经常对我说,妈妈,我好失败。”
  (“问题儿童”的背后必定有一个问题家长,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家长未必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冯丽丽发现,女儿自退学后,“症状”加剧,晚上常常做噩梦。到了后来,女儿晚上都不敢睡觉,以致昼夜颠倒。这位母亲还留意到,原本爱说话的女儿变得敏感脆弱,让她做什么事,她总是退缩。
  (是什么加剧了女儿的症状?是母亲的唠叨,是女儿的自我强迫,还是……)
  为帮助女儿恢复正常,冯丽丽夫妇开始参加各种关于“问题儿童”的交流活动。走进这个圈子他们才发现,像天天这样对上学有恐惧感的儿童并不少。在一次关于儿童教育的交流活动中,天天的爸爸认识了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乔艳坤。乔艳坤在听他讲述完女儿的问题后,给天天开出了“药方”:到乡下去生活。
(心病还需心药医,乔艳坤老师的“药方”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她是通过孩子的学习问题透视生活问题,通过生活锻炼孩子的身心,让其形成学习和生存的必备能力。其实,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因和触发点。)
                              二
  20093月初的一天,以写作和校对为生的爸爸发动起家里的电动三轮车,载着妻子和女儿朝村子出发。
  (善于反思改变的父母,必定会带给孩子生命的春天。)
  到地方后,天已经黑了,整个村子很安静。他们匆匆收拾了一下就躺下休息。平日的“夜猫子”天天,出乎意料地早早入睡。第二天一大早,天天就催促爸爸妈妈起床,到外面看一看。冯丽丽看着在空地上奔跑的女儿,有种莫名的感慨。
  (环境能改变人,节奏加快的城市生活,夜生活丰富的家长,夜猫子的家庭生活……会无形中让孩子形成错误的生物钟,形成焦虑的心理。乡村里日出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符合了大自然的生命作息规律,充足的睡眠,放松的心理,会让人心情舒畅。)
  连续几天上午,乔艳坤都出现在这个家。通过观察,她向冯丽丽夫妇提出了第一个方案:让天天做饭,培养生活能力。
  (乔艳坤老师介入家庭教育,在生活中才能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正如心脏病人需要24小时的监测一样。)
  “能行吗?”冯丽丽不解。
(这一位母亲的疑虑可能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疑虑,因为她们从来关注的都是智力开发,她们需要的是学习成绩好!)
  “没问题!”乔艳坤回答道。
   这位长年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有其理论基础:孩子的生活能力越强,自信心就会越强,将来驾驭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而做饭,是培养生活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透视我们班的孩子,会发现成绩好的孩子扫地都扫得好一些,而且责任心很强。)
  自然,这个方案遭到天天的反对。其后一连几天,乔艳坤中午帮着冯丽丽做饭时,都会叫天天帮忙。天天不答应,她也不坚持,就做一些能引起天天兴趣的事情。一次做西红柿鸡蛋面,乔艳坤直接问天天:“你要洗西红柿还是要打鸡蛋?”天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打鸡蛋。
  (兴趣是培养起来,孩子不想做的事,我们不仅需要身先士卒地做起来,还需要用智慧去引导他们做起来,千万不能怕麻烦。)
  此后几天,乔艳坤又鼓励天天独自去菜市场买菜、买豆腐。她还鼓励天天动手包包子。当房东大妈对天天包的包子赞不绝口时,天天做饭的兴趣更浓了。
  (“培养”其实需要从“陪养”开始。)
  “那时候,天天经常说,妈妈我会做这个了,我会做那个了。我觉得,她的自信心回来了。”冯丽丽回忆。
  乔艳坤告诉冯丽丽:“孩子的自信不是夸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思考,做出决定,去行动,最后得到结果。有了这样一次次的过程,自信就会慢慢生长出来。”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陷入“赏识教育”的误区,认为孩子无视规则和纪律自由任性就是自信的个性,对一些表层的东西(比如考试分数等)无度表扬,却忽视了深层的东西(比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态度等)。)
                                 三
  房东大妈买了兔子,送给天天两只,她就开始每天喂兔子,后来还养了小鸡和小鸭。在照顾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冯丽丽发现女儿发生了很大变化,天天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外界的事物漠不关心,对待自己也不像以前那样“冲”了。每天中午天天都会主动问妈妈想吃什么饭,妈妈吩咐后,她就自己准备食材,给妈妈做饭。几个月内,冯丽丽几乎每天中午都能吃到8岁女儿做的饭。
  (在养兔子的过程中学会照顾别人,关注别人的感受,会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辛苦。)
  一天散步的时候,天天看到羊群,就缠着爸爸妈妈给她买一只小羊。在征得乔艳坤同意后,天天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只小羊。天天给它起名“小山”。在放羊的过程中,天天对各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央求爸爸进城的时候给她买一本关于野生植物的书。让冯丽丽想不到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女儿就读完了这本书。每次冯丽丽和女儿一块儿出门的时候,女儿总能给她讲出各种野生植物的名字。有一次,女儿甚至给冯丽丽采了很多野花,让她泡水喝,说这是从书中学到的知识。
  (生活处处皆学问,不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或者补习,或者做试卷才叫学习。阅读是启迪智慧最好的方法,在别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在别人的情绪中明辨是非,在别人的做法中学到方法,甚至在别人的生活中明白生命、生活的意义。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他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见解深刻,遇事冷静,灵活融通,不会钻死胡同。现阶段正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到了初中、高中孩子自主支配的时间会越来越少,等将来发现“问题”时已经没有时间弥补了。)
  冯丽丽和乔艳坤说起女儿的各种变化,感慨不已。乔艳坤向她解释道:“你以前的方向错了,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天赋的、智慧的生命力,所以成年人要做的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自己。”
  (成年人最大的错误往往就是想塑造孩子,改变孩子,殊不知教育是一种影响的过程,不然有句俗语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里不仅有遗传的因素,还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因素。所以,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要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四
  一家人刚搬到乡下的时候,女儿要出门,冯丽丽总是不放心地跟在后面,看着女儿玩。女儿也习惯了这种依赖,出门时总要叫上妈妈陪伴。
  (“过度保护”常常让孩子们失去基本的自我保护,自我生存,灵活应对生活中困难的能力。我们班有些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经常需要家长帮忙解决,这是一个家庭隐患。)
 “这种状况非常不好,影响孩子的独立能力。”乔艳坤几次和冯丽丽说。
  冯丽丽也认同乔老师的说法,但她还是放心不下。(母亲有心理焦虑症。)
  从14岁开始,冯丽丽就是这么焦虑。那年,她父亲所在的水泥厂发生爆炸,父亲在爆炸中遇难。姐姐接了父亲的班后,母亲不放心姐姐路上的安全;妹妹经常玩到天黑也不回家,母亲就和几个孩子一块儿找。
(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时要追溯到童年的心理阴影,所谓幼学如漆。)
  母亲的这种焦虑,延续到冯丽丽身上。女儿天天从小体弱多病,跑遍了北京“所有有儿科的医院”,冯丽丽常焦虑、抱怨。
   (问题母亲造就问题儿童。)
  乔艳坤观察到,冯丽丽又将焦虑的情绪传染给了天天。因此,她在引导天天的同时,也开始引导冯丽丽夫妇。
(父母和孩子需要一起学习。)
  邻居家的小男孩,年龄和天天差不多。两个孩子一会儿玩,一会儿闹别扭。
  “放心吧,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他们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处理好。”乔艳坤开导冯丽丽。
  对此,冯丽丽始终不相信。直到有一天,女儿告诉她:“妈妈,以前我不会跟小朋友打交道,跟谁都玩不好。我现在可有办法了,我想让东东跟我好,我就对他好,有什么事我都帮他,向着他,他就把我当朋友了。”
  冯丽丽听女儿这么说,松了一口气。
(孩子在学校里发生纠纷,有不少家长就向老师救助,白白浪费了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相当于一个小小的纯洁的社会,孩子不仅在这儿学习知识,还在这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天,天天端粥时不慎烫到了脚,冯丽丽流着泪处理了天天的烫伤。乔艳坤目睹了全过程。事后,她告诉这位妈妈:“那个时刻,你是在爱童年未得到爱的自己,而不是孩子。”
  果然,冯丽丽在儿时遇到过同样的事情,母亲在她烫伤后,对她严加斥责。
  “天天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人格缺陷。”冯丽丽终于明白了,天天之所以软弱无力,和自己有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让女儿越来越脆弱。
(每接手一个班级,不需要接触家长,透过孩子的一言一行就能为家长画张像。因此,改变孩子需要从家长开始改变。)
  短短几个月,8岁的天天学会了诸多本领。
  她会养各种小动物,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她学会了辨别植物,凡是在乡下那块土地上出现的植物,她几乎都能叫出名,甚至还能说出其功效;她学会了交朋友,在村里有了几个好朋友;她也学会了种蔬菜、垒墙;她还会包包子、包饺子,甚至做鱼和红烧肉……
  冯丽丽逐渐明白乔艳坤和她说过的:“天天本来就是棵小树,是你们两棵大树使劲给她遮风雨,同时也遮住了阳光,她才没有长壮。父母让出了空间,孩子才开始自己成长。”
(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过分的关爱是不是一种伤害?)
  突然有一天,天天对妈妈说:“我要上学,要和小朋友一起读书、一起玩。”
  “天天不再害怕上学了。”冯丽丽笑了。
  为此,一家三口搬到北京郊外昌平区另一处乡下。在那里,天天在一所特色儿童教育学校读了3年。又有一天,天天提出要求:“我要上普通小学。”
  “不怕考砸?”冯丽丽问。
“我不怕。”女儿回答说。
  随后,夫妻二人就开始给女儿找学校,一所挨一所参加插班考试。前几次,天天的成绩都不理想,未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几次考试失败后,冯丽丽发现女儿更加用功了。即使在公共汽车上、地铁上,女儿也一直捧着普通小学的教材看。春节期间,她发现女儿几乎没出去玩过。
  “这应该都是那段乡下生活,以及乔老师给她的力量。”冯丽丽感慨道。在乡下的那段日子里,冯丽丽曾担心乔老师对女儿的一再加压会挫伤女儿的自信心。
  “我知道你们平时对天天说话很温和,非常照顾她的自尊心。但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乔艳坤说,“因为真实的社会不是这样。老师会批评她、惩罚她,小朋友会欺负她、嘲笑她。我给天天展示社会最真实的一面,让她学会面对,反而给了她力量。”
(孩子需要挫折、悲伤、痛苦、委屈等各种情绪的经历,这些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当走过这一段路后,孩子才是真正的成长。我们无法确保孩子将来一帆风顺,我们也无法确定将来能否随时帮到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保护环境等能力,让他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终于,天天考取了一所公立小学,正式成为一名五年级学生。两个月后,天天竞选当上班长,并成为大队长。这样的结果,让冯丽丽非常满意。
  今年小升初之前,天天的另一个决定又让冯丽丽大吃一惊:她要参加择校考试。“我是插班生,可我不比别人差。”天天说。她所在的小学,300多名毕业生中,有60名选择参加择校考试。最后,她顺利通过北京朝阳区一所重点初中的考试。此前的择校考试,天天也失利过,但她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都参加过神秘的考试了!”
  冯丽丽发现,女儿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力量的孩子。
(能够坦然面对竞争,能够从容面对失败,能够积极进取,能够自我控制,能够自我调适情绪,能够清晰明白自己的目标……这样的孩子,你还会担心他生活不好,学不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2 19:42 , Processed in 0.18083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