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为什么没有职业倦怠?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20:4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子为什么没有职业倦怠?
                                                         摘自:《中小学管理》  作者:任民
  孔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晚年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子是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的典范,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尤有圭臬(guī niè)意义。
    一、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学习型生活方式的首创者。他一生热爱学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晚年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孔子告诉我们,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人生的加油站。孔子以自身的思想和经验启示当代教师,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要注意三个问题。
  1.摒弃纯功利性的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认为,有效学习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本身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所以他欣赏超功利性的学习。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人之学”因出于纯功利目的,所以很难使人有稳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乐趣。如有的教师仅仅为了评职称、写论文而学习,或只为把课上下来而看教科书、参考书,这使本来充满创造性和艺术色彩的脑力劳动变成了年复一年令学生和自己都生厌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这样的教师怎能不倦怠呢?
   2.与“用”结合的“学”才是快乐的
   学是为了用,知是为了行。如果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那么学习就是快乐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现在很多人把“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理解为“温习”、“复习”,而忽略了“习练”的本意,造成了对孔子学习观的误读。孔子的本意是想告诉我们,有利于改进工作和润色生活的学习才是快乐的。
    3.学习必以广泛阅读为基础
    有一次,孔子在对弟子谈《诗》的功能时,阐明了阅读对克服职业倦怠的意义。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诗》是指《诗经》,是孔子为学生编订的“校本教材”。当时的书籍非常有限,孔子鼓励学生读《诗》,以“兴”、“观”、“群”、“怨”,即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二、处理好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防止情感枯竭,是克服职业倦怠进而产生幸福感的又一个重要前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每日三省中就有两省涉及人际关系。曾参的思想得之于孔子,反映出孔子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1.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以服务社会的信念为前提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意思是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那么还与谁打交道呢?他认为,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保持心理健康,离群索居很容易造成情感枯竭。而要融入社会,就必须尊重社会,有服务社会的热情。孔门师生“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就是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孔子认为,应该把这种信念贯注到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者关心别人、关心社会胜于关心自己,因而很难出现心源性的倦怠症状,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
   2.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以科学地认识人性为基础
   倡导中庸思维方式的孔子认为人性远非善与不善这么简单,所以他不会武断地对人性做善恶判断,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才使人的后天差异增大。因此,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意思是既不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欺诈无信,又要对复杂环境影响下人性的异变有足够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这种人才是贤人。
   3.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以“忠道”和“恕道”为指导原则
  孔子认为,既然“性相近”,那么就应该推己及人。一方面,推己及人,是“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方面,推己及人,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两者结合在一起讲,就是忠恕之道。
   4.处理好同事关系,应以共同发展为目的
   曾参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交友的目的是“辅仁”,即帮助自己进步。为此,孔子强调“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乐多贤友”(《论语•季氏》),意思是说,应该多交能帮助自己进步的好朋友。孔子特别反感基于空虚无聊基础上的滥交,他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这样的社交生活只会使人更空虚而倦怠加重。
   5.处理好师生关系,必须以爱为前提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他要求自己对学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无私无隐,启发诱导,诲人不倦,平等切磋,宽容理解,积极鼓励,以身示范,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并给予生活指导,为其一生发展着想,因此赢得弟子敬爱,和弟子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在周游列国的最困难时期,孔门师生互相鼓励,生死相依。孔子逝后,弟子为其守墓三年,继续发扬光大他的学说,使儒家思想逐渐获得正统地位。孔子的爱滋润了学生,也滋润了自己,成就了他的“乐感人生”。
   三、保持情绪情感的中和
    孔子之所以能克服职业倦怠,也与他很善于以科学方法保持情绪情感的中和有关。他经常采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包括唱歌、演奏乐器、幽默减压、郊游、反向思考等。
   1.歌以咏志
   孔子非常喜欢唱歌、听音乐。“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他和别人一道唱歌,别人如果唱得好,他一定请人再来一遍,他跟着唱。“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孔子还擅长演奏多种乐器。从《论语》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会鼓瑟、击磬。他在鼓瑟、击磬声中表达出对世事的很多感慨,让情感得以中和。
   2.幽默减压
   孔子的很多话语都有幽默色彩,如“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时听到有人形容自己虽然长得像古代的明君贤相,但更像一条丧家之狗,孔子大笑说:形容我的相貌像明君贤相未必准确,但说我像一条丧家之狗,准确极了,准确极了!有智、仁、勇的人格做底衬,孔子才敢于正视现实,敢于自我解嘲,才会有幽默的力量!而幽默的力量又足以化解现实的沉重和悲伤,使他从容不迫地面对千难万险。《论语•先进》记载,当孔子一行在匡地被围困时,颜渊掉了队,颜渊赶到后孔子喜出望外,心疼而又不失幽默地说:“颜渊啊,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一来一回的幽默,一方面把师生之间纯真的感情很自然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孔门师生笑对人生困境的勇气。
   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可以为生活和工作减压,也许,这正是孔子在那个价值观混乱、命运多舛的时代,也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懒的重要原因吧。
   3.郊游散郁
   有一次,孔子请学生各言其志,曾皙(名点)说:“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是何等惬意啊!难怪“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郊游一方面可以让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陶醉自己,忘怀得失,一解胸中块垒;另一方面也能放大人们看问题的视角,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个人的不如意事被缩小,积极情感易于产生。
   4.反向思考问题
   有时,正向思考问题想不通,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干脆反向思考。这样有助于心态的平和。如孔子曾把走仕途当做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手段,但当这条路走得非常坎坷时,他也能自我宽慰,说:“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在学生感觉不被理解而苦恼时,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这样一反向思考,就很容易释然了。
   四、崇尚简单的生活方式
   孔子之所以能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还与他崇尚简单的生活方式有关。简单的生活方式使心灵免于物役,怡然自乐。
   1.安贫乐道
   谁都不想过贫贱的生活,但是有时人生很无奈,一旦遭遇贫贱怎么办呢?孔子认为,即使这样,也应该做一个快乐的人,正所谓:“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孔子最欣赏的学生是颜渊,他欣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渊乐的是道,乐道就是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满足。显然,孔子更重视精神生活,因为物质性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非常短暂,而精神性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却十分悠远。物质生活的低水平未必影响人在精神生活中的享受,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却很容易挤压精神生活的空间。所以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简单的物质生活使人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滋润心灵,与高尚的精神相伴。
   2.做自己喜欢的事
  当然,孔子主张安贫乐道,并不是一味鄙视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能在乐道的同时获取较多的物质回报,当然是最好的,可是如果不可兼得,那么也要“从吾所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没有心灵世界的满足,物质生活再丰富也如同浮云一般没有意义。
   孔子启示我们,幸福由我不由人,幸福就是能够“从吾所好”地做令自己感到快乐且正义的事情。生命的价值在内而不在外,树立内在的价值尺度,就可以不受世俗意见的左右,气定神闲,无论在顺境还是困境中都保持乐观的情绪,永远不会有职业倦怠的感觉。
   3.反对无所事事
   当然,简单化生活并不是无所事事,相反,孔子认为无所事事的生活使人感觉没有意义,空虚无聊,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他认为掷采、下围棋也比闲着百无聊赖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2 20:32 , Processed in 0.12842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