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无问题”到“有问题”的飞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21:5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无问题”到“有问题”的飞跃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教学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值得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疑可问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有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了问题条件。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事实和情节,便在头脑中产生“问题”,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疑可问。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一位教师创设这样情境:(多媒体出示)森林公园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联欢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做准备工作,小猪也高兴地接受了一个任务,去算一算给客人的矿泉水够不够。可是到哪里,小猪却哇哇大哭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再出示:“来了33个客人,每人一瓶够吗?图显示:桌上放着9瓶矿泉水,还有一箱矿泉水。先让学生凭借这个情境,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解答,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有疑可问。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
课堂教学中是否有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和生动活跃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要使学生敢提问题,首先,要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好问精神。教学时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既使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给予表扬。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
三、教学方法,让学生寻疑善问
好问与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数学问题。
(1)在课题处寻找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并提出问题。如教学“通分”时,先让学生提问要学习的问题。即:通分的意义?为什么要通分?怎样进行通分?通分是根据什么?等等,从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寻找问题。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在类似迁移中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 时,学生可联想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实践经验进行质疑: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己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是否可以把梯形割补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来?
(3)在知识的易混处寻找问题。就是对易混、易错、相近或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出学生深层次的探究。如在学完“约数和倍数”后,质疑:“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和分解因数这几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这样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在课本的结论处寻找问题。就是对课本中已有的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反向思考中诱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如学习“年、月、日”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有学生问:“ 1/2比1/3大吗?”等,这些就是对课本结论大胆进行质疑。
(5)在知识的应用上寻找问题。如有一根长12.56分米铁丝,围成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最大是多少?让学生寻找为什么围成圆形时面积最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运用猜想,让学生有疑爱问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着直觉提出各种猜想并进行实践验证、提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如牛顿看到树上的苹果自然掉下来而发现“万有引力” ;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激发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气机。这些例子虽和科学家的其它素质有关,但莫不是与他们的大胆猜想有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然后,通过质疑、验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文章引用自:《辽宁教育》2004.10刊上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5 06:26 , Processed in 0.1047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