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演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2:0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演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35年讲演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陈 忠


讲演,依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我理解,讲演是就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进行一次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在每次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对或处理好五个“?”:一是谁在讲?二是对谁讲?三是讲什么?四是怎么讲?五是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讲?
(一)
说真的,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有那么多的讲演。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如今,35年间,我居然做过1879场讲演。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这15年,年均讲演超过85场。
这要感谢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四军研究会、老年科协和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以及相关单位、学校、部队、社团的盛情邀请,给我提供了走上讲坛的机会。同时,更要感谢这个时代。开放、改革、发展,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勇于质疑、善于担当、创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密。这为讲者心里注入了勇气、活力与安全感。当然,这也得益于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视野、拓展学科领域。作为一名地方高校的教师,最终还成为一个兼职的讲演者,恐怕关键还是在于社会的需要吧!
作为“信息发出者”的讲者,要把每次讲演真的讲好,我以为不仅仅在于知识储备、讲演技巧,更在于讲者的自信心和良好政治素养、工作态度和道德水准,常有好心朋友奉劝我:讲演前,要先讲好报酬的事。“现在是市场经济,没钱,你去讲?那么少的钱,你也去讲?你哪那么不值钱?”其实,在我看来,有钱没钱、钱多钱少不重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才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只有坚持社会效益至上的原则,才会认真尽力把事情做好。而社会效益是建筑在讲者的社会良知和质量意识的基石之上的。这是讲者的价值观。
(二)
台上有人讲,台下有人听。听者是些什么人?事前,讲者得心里有底。因为,不同的信息接收者,知识结构不同、情趣喜好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关注热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等等,你就得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地方唱什么歌。只有了解听众的特点,讲演才能取得预期效应。
作为听众,这辈子我听过无数次的讲演。但回想起来,我们能记住几个人的讲演呢?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讲演、那么多次的讲演,听众事后都毫无印记呢?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中无人,心中无人。忽略了听众的特点,忘记了信息接受者的存在。
记得,1957年初冬的傍晚,正在读高中的我们,整队去市里的灯光球场听报告。那是我们第一次听省长的报告,紧张的很。可邵省长走进球场,绕场一周,扯开大嗓门说:“听说你们中学生想看看我邵式平。那么你们就仔细看吧。”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啦。亲近啦。他的革命传统讲演,就从自己跟着工农红军长征到了贵州,又饿又困又累,却意外沾上抽烟喝酒解饿解困习惯的故事讲起。情真意切,让听众过耳不忘。
记得,前几年,一所重点中学邀请县委书记和我参加该校的毕业典礼。会前十分钟,书记刚下车,秘书递上讲演稿,匆忙阅读,熟悉内容。看此情景,我建议说:“书记别用这个稿子啦。今天不是高中生的毕业典礼吗?你就说说你当年一个农村娃怎么读书上大学的故事,让他们分享你的成长快乐。”书记采纳了我的建议,真的用了半小时,倾诉他当年求学的酸甜苦辣,赢得了一阵阵掌声与笑声。事后,校长悄悄告诉我:这是书记几年来最精彩的一次讲演。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妇联主任来我们学校,邀请一位老师去讲妇女问题。宣传部领导推荐了我,但遭到婉拒,理由很简单,我从未讲过妇女的话题。第二次换了拒绝的理由是太忙。没想到主任第三次登门一番话,逼得我没有退路了。她说:“我们了解过了,你上德育课时就讲过婚恋问题、情感问题。你关于大学生婚恋心理疏导的讲座,不是挺前卫的,受到学生的好评吗?你们可是市里的最高学府。这里都没人去讲,我到哪儿找老师去?”于是,我只好恶补相关妇女学的知识与理念、妇女政策与工作。从游泳中学习游泳,做足功课。没想到一炮打响。从此与妇联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合作,还曾当选为市妇女理论研究会的副会长。事后来看,它从此促进我主动关注女性问题,且大量购买并阅读有关女士内容的书籍,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女性现象。这对我热衷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心理求助工作的实践活动,有切实成效的帮助。
此后,我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儿童群体、少年群体、青年群体、老年群体加以关注。甚至还对特殊群体,如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妇女犯罪群体、吸毒群体、法轮功群体等表示关切,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分别在这些群体中进行过帮教讲演,取得社会成效。诚如《孙子·谋攻》所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请注意,在这句话中,孙子把“知彼”摆在“知己”的前面哟。本意说:只有对对方和对自己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才能做到百战不危险。孙子的话,很有分寸,对知彼知己情况下的百战结局,留有余地,留下了悬念。这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武断性用词,有很大差异。
(三)
讲演,讲什么?一般情况下,由邀请你讲演的人出题目或确定主题。当然,有时邀请方没有讲演内容的特别要求,随讲演自定。规定的内容,你得重新准备;凡“自选动作”,轻车熟路,就省事得多。
35五年来,我1879场讲演都讲了什么内容呢?据粗略统计与分类,可划归八项。一是关于人的理想信念,375场,占20%;二是关于人的伦理道德,173场,占9.2%;三是关于人的生长成长,213场,占11.3%;四是关于人的学业职业,335场,占17.8%,五是关于人的心理健康,365场,占19.4%;六是关于人的情感素养,165场,占8.8%;七是关于人的家庭建设,127场,占6.8%;八是人的文史情怀,126场,占6.7%。
不过,这八大类讲演,也不全是天女散花,也有相对稳定的重点内容。比如,关于人的理想信念:九十年代初,九江师专数学系学生欧阳泉平,为营救两名落水少年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应学校之约,我不仅撰写了长篇通讯《当代大学生的骄傲——记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欧阳泉平》,并应邀巡回宣讲近30场。近十多年来,我以方志敏爱国精神为题,在省内外讲演达173场之多。又如,关于人的情感素养,早在2008年开始,我就在江西农大南昌商学院,曾以“亲情·友情·爱情”为题,作情感内容的讲演56场;2010年起,以“女人的自立与自强”和“男人的责任与魅力”为题,拓展情感内容的讲演近50场。再如,关于人的学业职业,每到新学年开始,我常常会应邀到各级各类学校给新生讲演,共百余场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渐高端,表现对心理健康的期盼和孩子教育的困惑,所以,心理求助和家庭教育内容的讲演需求也日益增多。
可见,讲演是一种社会的需求,也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满足。讲什么?凡信息内容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和社会生活的印痕。生活才是讲演内容取之不竭的源泉。倘若讲演内容,有时代的新亮点,有生活的厚实感,再加上历史的深度,那一定会受到欢迎。
(四)
接下来,怎么讲?实质上是关于信息组织的问题。
一般安排,每次讲演大约两个小时左右。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演的内容应该集中、精简,不要面面俱到;尽量少说空话、大话、假话、忽悠人的话。讲演中,态度真诚,内容真实,言语真切,灼见真知,最能够吸引听众。
讲演开始前,我会留心最近几天或当天的国内外时政,发生了什么大事,能否结合到讲演中去?比如,2015年11月4日下午,我给新生做《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报国——方志敏和他<可爱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启示》的讲演。开场白即说:“各位同学知道吗?今天午间新闻宣告:习近平7日同马英九会面,双方将在新加坡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穿越66年历史风云的一件大事,树起海峡两岸关系史上重要里程碑。它将对中国、对世界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如此重大的国家大事,自然立刻吸引了大家的耳球和眼球。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讲演者倘若善于捕捉即时的鲜活的准确的资讯,并融入讲演内容中,更能冲击听众的兴奋点,助你讲演成功。讲演中切忌把过时的陈旧信息不断重复。如果确实需要介绍,能否做到旧话新说、老话短说?以减轻减弱听众的心烦。
在增加讲演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还应通过介绍这件事情这个问题的历史与背景,来增强讲演内容的纵深感;而不要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上。比如,进入21世纪后,大量的青年涌入高校,这本是一樁好事。然而,大学生却为自己是大专生、三本生、复读生、地方高校的普通本科生而不开心。于是,我在讲演中,特地介绍世界近代高校史,中国现代高校创办的历史。相比欧美大学创办了数百年,我们创办才几十年百余年的中国高校,底子薄、基础弱、质量差,所以不要把大学想的太美妙。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大陆14亿人,真正拥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充其量两亿吧,那也不到15%。就是说,中国人85%的不是大学生;而我们是,难道不应该感到高兴吗?遇事要了解行情。为什么要讲历史?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明白现在;了解历史与现在,才可能展望未来。不了解历史的人,常常会犯错误,走弯路。
越来越多的讲演实践让我体会到:当我们对听众讲述“某一事物的知识”或“某一问题的见解”时,最好不要照抄教科书、不要照抄报纸与文件,也不要生硬照搬名人名言。而是多用自己的口语,多用自己的理解、思考和感受,去讲事情,去讲问题,把自己摆进去。这样,听众也感到实在,亲切,有可信度。近年来,我讲演时,特别注意,凡提及听众的“你”、“你们”一词时,都改为“我”或“我们”。因为,讲“你”、“你们”时,就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中,把自己推向了对立的一面,中间隔着一条无形的鸿沟。而用“我们”就成了同一战壕的朋友战友。听众的心理感受不一样。说起来,是个细节,是一个词的更改;其实,这是认知的一个进步,态度的一种改善。也属于一个怎么讲的话题。
讲演也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即存在怎样常讲常新的问题。比如,我讲方志敏爱国精神,十多年来,也是在不断调整,先后讲了四个“版本”:《可爱的中国——方志敏人生的原点》,《可爱的中国:一个“方志敏式”的爱国文化符号》、《可爱的中国,方志敏心中的最爱》,《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救国?——方志敏和他<可爱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启示》。这里既有一脉相同的爱国精神,又有不同的表述内容。它是讲演者在不同情景下再学习再思考再感悟的结果。又如,我们讲做人,讲道德、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是绕不开公私之间的利益冲突、利益关系的。我是40后人,建国后完成学业。限于当年的知识结构,给60后,70后将人生信任和伦理道德,什么“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的观念,他们基本能接受。可是,后来对80后90后00后再这样讲,便遭遇嘘声冷笑声。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物质的东西充斥生活,能不言私?能不肯定个人利益?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以为,在处理公与私关系时的行为规范,确实存在一种道德义务与道德行为的自觉选择,呈多元态势。有六个层次:一是大公无私,可称为“圣人”;二是公而忘私,可称为“贤人”;三是先公后私,可称为“好人”;四是公私兼顾,可称为“常人”;五是先私后公,可称为“小人”;六是损公肥私,可称为“坏人”。由此,应该倡导大公无私,表彰公而忘私,做到先公后私,理解公私兼顾,教育先私后公,惩戒损公肥私。就是说,讲演时应尽量避免空泛地谈论道德,而是建议听众学会从崇高道德、基本道德、底线道德和不道德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我发现,这样讲事讲理讲情更容易被听众悦纳。
(五)
讲者也好,听者也好,讲演内容也好,怎么讲也好,最终都要借助语言、文字和形象来传递。说与听之间,主要依靠有声语言和无声图像,交换信息、交换观念与知识、交换情感。人的讲演最主要方式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书面语言(文字或图像)。
在用口头语言进行讲演时,除所用词汇的内容外,讲演者的音调、音强、音色、节奏、停顿、沉默等副语言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习惯在关键的地方提高声音,或变更讲话的快慢节奏;重要的内容会重复它,以便让大家听清楚,甚至便于记录。讲演时声音不可太小、不可太快、不可没有抑扬顿挫,为的是让人听明白,不打瞌睡。讲者说,听者听,全靠口头语言,就是最基本的交流。
每次讲演,事前我会写好讲演稿或讲演提纲,讲演大多脱稿,而不能照稿子念。因为,讲演稿是写出来的,是便于眼睛看、便于阅读的书面语言。讲演是靠口头语,方便大家用耳朵听的。书面语言是用眼睛看,主要通过视觉交流;口头语言是用耳朵听,主要通过听觉交流。为什么照稿子念的讲演会失败?原因就在于,本来是眼睛看的文字,却用嘴巴生硬说出来,听着别扭。
身体语言即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与动作、身体的空间距离,在讲演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体态语言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面部表情;而在人的五官中,眼睛又最富表现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哪怕身体疲惫或者不舒服,讲演时,我都坚持站着,既让听者方便看我的神态,也便于我看清听众的神态反馈。我多次说过,倘若台下听众说话的多、打瞌睡的多、离席的多,那我会立刻自动提前“下课”,滚蛋走人。因为我的讲演不能吸引人,何必浪费大家的时间讨人嫌?!坚持站着讲演,还有一个原因,表示对听者的尊重。这是世界上流行的模式。为什么念稿子的讲演会失败?因为,讲者的眼睛只看手里纸上的字,不看台下众多的人。心灵的窗户紧闭,人与人怎样沟通?心与心怎样交流?顺便讲一个有趣的事儿。据《今日美国报》网站2014年3月6日报道,美国五角大楼的文件显示,国防部正在支持一支研究团队,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身体语言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行为和指导美国的外交政策。太让人长见识了。
空间距离也是身体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看不见的保护圈,亦即产生安全感的个人空间。人与人交流时,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双方都会感到更舒服;距离太近,常招致反感;距离过远,又会使人感到冷漠。所以,我在讲演时,习惯把讲台移到离观众更近一点的地方,与听众近距离接触效果更好。我更习惯于持无线话筒讲话,方便走动,方便与听众互动时拉近空间距离。有些讲演会场布置,讲台太高、讲桌离听众太远,再加上讲者又习惯坐着说事,它会给听众留下一个高高在上、指手划脚教训人的感觉,缺乏亲近感,难以有效交流与沟通。有时,我还把关键词,用毛笔写在大纸上,解读它的文化内涵,增强视觉效果。
一般地说,讲演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给了讲者,由他去讲。开初我也像大多数讲演者一样,习惯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有时还拖堂,担心问题没讲透。后来,发现这样的效果未必好。因为,整个会场就听你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说,气氛是很沉闷的。怎样才能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这必须调动讲者与听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于是,我在讲演过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一是根据内容设问。也可以请听众回答,也可以不请人回答。因为提出了问题,听众会去思考的。比如,“我们为什么读书?请说出三个理由。”“什么是学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在学校读书的人。”请问:“这句短语中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多数人随口说“读书”。错了。关键词是“人”。学生是人,不是读书。所以,学生要珍爱生命,遇到再大困难与挫折,也不要去轻生自杀。倘若死了,那不叫“学生”而是“学死”。又如,在宣讲方志敏爱国精神时,我常问:“中国可爱吗?”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回答都是一致的肯定的。我再接着问:黑暗的中国可爱吗?贫穷的中国可爱吗?落后的中国可爱吗?衰败的中国可爱吗?被帝国主义欺侮的中国可爱吗?听众的意见就有分歧了。有说可爱的;有说不可爱的;有不清楚干脆不表态的。那年在广东,一个六年级的小男生回家对出租车司机爸爸说:“今天我们听了一个教授的演讲。他说,黑暗的中国、贫穷的中国也可爱。我们爱的不是黑暗、贫穷,而是中国。再穷的爸爸妈妈也是可爱的。”二是留出时间,请听众当场提问,由讲者作答。这最容易活跃会场气氛,检验讲演效果,体现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对于积极的提问者和答问者,我常常准备一点小礼物送给他们。比如,送我出版的书,或者一个小笔记本,或有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两文的袖珍书等,以示鼓励。三是在讲演中我还会适当介绍与讲演内容相关的好书,把互动延续到讲演之后去。四是讲演结束前,我习惯留下手机号码或通信联系方式,欢迎把互动延伸开来。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与途径可以拓展信息通道,有利互动,便于把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做得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比安,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人与人的沟通效果,只有7%是语句决定的,38%是副语言的作用,而55%是体态语的影响。这个实证研究,对我们提高讲演质量与效果,会有启示与帮助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23:29 , Processed in 0.0798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