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7 19:2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文本解读

——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之一

孙建明

11月28日,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上午,新语文教育代表人韩军老师执教了两节课,福建师大文学院孙绍振教授作了题为《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问题》的报告;下午,济南甸柳一中的张颖老师执教了《风雨》一课。可以说,孙教授是文本解读的指导者,而韩老师和张老师是文本解读的优秀践行者。三位老师都是大家,聆听其授课与报告自然受益匪浅。但是,所能学的仅仅是皮毛,甚至是九牛一毛,自认为学到的知识是否正确也未尝可知。

一、文本解读需要深度,也需要广度

韩军老师执教《雷雨》,用“周”字的解读贯穿整堂课,从这一授课线索中衍生出其对文本的理解,不但立意巧妙,而且精湛深刻。细数韩老师围绕“周”字所做的文章,不能不叹服其传统文化功底的深厚。从周朴园的姓氏开始,引导学生说出带“周”的词语,故事情节中人物重逢的周而复始,祥释“周”字的甲骨文,《周易》的引入,等等,几乎所有教学环节的展开都是围绕“周”落实的。引用作者曹禺的话来解释故事情节的偶然性更是把“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我们在叹服韩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巧妙的同时,也在追问其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是怎么做到的。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教学要在学生的一望而知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无知。学习《雷雨》,剧中人物与故事情节及人物命运,学生一望而知。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什么?韩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何尝不希望深度解读文本,何尝不希望教给学生一点不一样的知识,只是我们做不到。教师对文本的认识高度决定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如果学生的无知领域也是教师茫然的地方,师生都是陌生的,怎么可能有所触及与涉猎呢?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是不行的。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的事情韩军老师能做到呢?因为他是博士研究生,因为他是特级教师,仅仅因为这些吗?我想不是的,更因为他孜孜不倦的苦读吧。我们教《雷雨》时只读《雷雨》,若我们也读曹禺对《雷雨》评述,也读关于《雷雨》的文学评论,即使达不到韩老师的授课水准,也会是不一样的境界。当然,文本解读也需要方法的指导。

二、文本解读需要方法,也需要技巧

孙绍振教授从想象、情感、风格三个方面解析了文本解读的方法,给我们指出了散文与记叙文解读文本的捷径,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对我们以前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语文教学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引导学生写作文一般是从观察开始的,在写作文的实地观察、例文阅读、角度选择、情感升华四环节中,观察首当其冲。而孙教授却说:艺术是想象的,是逼真的想象,观察不一定写出好的文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章是以情动人的,说明文靠观察,散文靠情感,为此,孙教授例举大量详实生动的例子。不可否认,尽管文本解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解读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漫步目的的去乱解读。孙教授对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的论述使我们对文本解读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文本解读需要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析文本,并能做到相对正确地解析,也需要技巧,韩老师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给我们提供了鲜明的例证。

韩军老师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对“天伦叙乐”的解读,对保姆的憧憬的解析,对“紫色的灵魂”的诠释,都令人叹服,甚至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技巧运用也是含而不露。例如:韩老师在背诵课文第二节时故意漏掉了“草盖、枯死、一丈平方”等修饰性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存在的价值,感悟作者对保姆情感的深厚。再如:韩老师故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紫色的灵魂”指什么——说不会,引导学生深入自主地探究文本。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我们看出了韩老师这种“示弱法”的运用取得了成功。

三、文本解读需要会读,也需要会写

通过必要的方法技巧使教师具有深度与广度的文本解读不动声色地传授给学生,虽然精彩,却没有结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习作教学铺路,对于学生来说,从会读到会写,从读的精彩到写的精彩才是文本解读的归宿。毕竟每一次考试都是需要写作文的,毕竟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是离不开写作的,更何况习作是一种沉思之后的精彩语言表达。今天下午,张颖老师执教的《风雨》一课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回答。

张颖老师把文本解读与赏析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比较充分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与赏析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出了《风雨》一文的习作手法,即,新奇的比喻、贴切的用词、调动各种感官、动静结合。然而,稍显不足的是老师把写的训练放到了课下。如果按照一般的语文教学思路来考虑,应该在文本解读与赏析的过程中,重点抓住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四个习作手法中选择一个进行重点训练,直至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写出比较精彩的片段方才罢休。当然,张老师之所以没有按照一般的语文教学思路去做,一定有她的授课理由,也许是想极力呈现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思维使然。

不管怎样,语文教学从文本解读开始就关注“怎么写”,聚焦“怎么写”,并落实到运用写法进行片段练习上,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正途,也应该是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加了一天的活动,带给了我们许多心灵的震撼与冲击,有时这种震撼是错误的感官反应,有时这种冲击是无法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浮云与浮萍。但是,毕竟心灵中泛起了一丝波纹,并且这种波纹的起伏越来越大,这种涟漪的轮廓越来越远,也越来越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7 19:22:57 | 只看该作者

三维目标,各个击破

——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之三

孙建明

11月29日,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的第二天,观摩到了五节优秀语文课。语文课和任何一个学科一样,评价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即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具体到一节课中,也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文本和教学的需要有所侧重,甚至于一节课中可以只突出一个层面。毕竟语文教学是长期过程,一节观摩课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点,不可能面面俱到。纵观今天的五节精彩语文课,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各有侧重,各有千秋。

一、知识魅力是无穷的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文本解读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解读思路是不同的,既有教师的立场角度问题,也有教师的知识储备问题。山东省实验中学的王岱老师执教的《项链》一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品,学生对文章也不陌生,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点什么,这是授课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王老师执教《项链》,通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文章大意,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对空筐结构、圆形人物、包容性的学习上,学生在这节课上获得了丰厚知识。

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概念并不是老师的卖弄,更不是枯燥的概念教学,而是利用《项链》这一具有丰厚人文底蕴的文本使学生学会同一类型的课文学习,学会同一类型文本的解读。知识是神圣的,尤其是当前的文本解读知识和文学知识还不成体系的情况下,能像王岱老师这样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传递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实在是令人敬佩的。

我们在佩服王岱老师的同时,也因为自身语文知识的欠缺而倍感内疚。为什么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就教材教教材,因为我们除了教材之外几乎一无所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学习之路真的还很遥远,我们的成长之途的确还很漫长。

二、方法让天堑变通途

知识的魅力是无穷的,方法的运用更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山东师大附中的马艳文老师执教《错误》一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文本细读,逐词逐句对文本进行揣摩体味,学生的学习从无知到一知半解再到了然于胸,可谓螺旋上升。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个学生豁然开朗,慢慢地,自信挂在了学生的脸上,微笑走上了学生的眉梢。学生能理解这首诗了,这节课就到此为止吗?学生再读其它诗歌时还能“深刻理解”吗?此时,马老师进行了恰当总结:现代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寻找隐喻并运用隐喻。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相信,学生再碰到现代诗,一定会比较轻松地走进文本,不再会有畏惧之情。

济南市市中区实验中学的黄淼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体悟母亲对儿子的无私付出,学生开始并不开窍。黄老师及时引入史铁生的另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慢慢加深了。有时,仅靠一篇文章呈现给我们的内容太单薄了,运用引入资料法解读文本,就突破了因为一篇文章传递给人们的信息狭窄而带来的局限性,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加全面。生活中的人物是立体的,仅靠一篇文章的“一面之缘”带给学生的印象是单一的,运用资料引入法解读文本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更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才会触类旁通;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语文教学,不但重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方法习得的过程。

三、情感升华如获重生

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唯有情感目标的达成才是教学成功的见证。

青岛61中的潘宏达老师执教《喂——出来》,临近结束时说:故事虽然戛然而止,却没有结束,后来怎么样了呢?让学生展开想象把故事延伸下去。虽然是想象,却是有理有据的没有脱离文本的想象,这既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也在学生的回答中一次次震撼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时机成熟,潘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良知、坦诚、正义、人性”等一个个严肃而鲜活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飘出,让我们领略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重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的孙鸿飞老师执教《台阶》一课,面对人文情怀比较浓重的《台阶》一文,孙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疼爱身边的父亲”并用行动回报父亲。不仅如此,孙老师引导学生对父亲的感悟可谓曲径通幽,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可谓收放自如。因此,学生对父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学生的精彩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情感目标淋漓尽致的展现。

情感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但是,没有情感的文本解读一定不会有生命的绚丽多姿;情感目标的达成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潘宏达老师和孙鸿飞老师都用大量的文本解读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奠基。基础牢固了,学生的情感厚重了,也就如同获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更像凤凰涅槃一般的重生。

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享受名家名师给我们提供的饕餮大餐,也使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不但使我对三维目标的困惑慢慢消融,也使我对上好语文课的信心逐渐水涨船高。

2013-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7 19:23:27 | 只看该作者

简单,其实不简单

——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之六

孙建明

11月30日下午,在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活动中观摩了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余映潮老师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同时在其题为《阅读教学十味》的报告中听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不论余老师的课还是报告,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一、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和怎么学

余映潮老师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没有巧妙的导入,而是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课文学习,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时就带出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说理诗,并且让学生把“说理诗”三个字记在题目的旁边。看似漫不经心的学习,其实告诉了学生学的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站在整个语文知识体系的最上端来俯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暗含着对语文知识的分类,与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画知识树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的心中有整个语文知识体系,即所谓的宏观把握、微观突破。当学生把知识树中的知识各个击破的时候,也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功之时。

学生知道 “学什么” 了,怎么学呢?余老师的做法更加直接,“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这是余老师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板块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层次鲜明,不但老师教得清楚,而且让听课的老师听得明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得明白。由于每一步的学习方式非常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绷紧的神经也就舒缓了下来,以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学生接受,能让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也会更有实效。经历了三个教学环节之后,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尽管带有模仿的成分,却都写得非常精彩。精彩的原因何在?因为老师教得明白而使学生学得明白,因为老师教得简单而省却了花拳绣腿,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最应该做的事情了。

二、批注与笔记是语文学习的必须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语文离不开圈划批注,这需要形成一种习惯,因为孩子在以后的读书学习中离不开圈划批注,标注重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应该做必要的笔记,并且也需要养成一种习惯,因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是离不开笔记的。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用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还没有养成圈划批注和做笔记的习惯,余老师并没有为了“赶课堂教学的进度”而把课上的匆匆忙忙,而是删繁就简,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学生怎么圈划批注和做笔记。学到“说理诗”,让学生把“说理诗”三个字记录在题目的右边;说到诗的韵律感,慢慢等待学生把“韵律诗”三个字记录下来;补充了四首小诗,并没有像大家常见的语文公开课那样急于让学生诵读,让朗朗读书声在课堂上回荡,而是让学生先记下来,再有重点地诵读。一节语文课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漫漫长河中的一个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有的是时间体验诵读,老师切不可为了展示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更不能为了课堂的“好看”而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养成“不动笔墨”的坏习惯。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余映潮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把四首小诗记下来是有助于学生诵读的,有人说写一遍等于读十遍,是否如此并没有科学的论证。只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就把汪国真和海涅的诗背诵了下来,这与学生的抄写并非是没有联系的。

语文教学,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余映潮老师的课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举一反三也要依靠老师的引导

就课文教课文,只能是让学生学会了一篇课文,能让学生学会全册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的老师就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了,毕竟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能考一个比较好的分数,毕竟这样的老师在语文教师群体中尽管不算凤毛麟角也并不是大多数,但是这样的老师算不上优秀的老师。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教给学生触类旁通的知识、能力与方法,就像余映潮老师教学生学习说理诗一样。

课上,学生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首说理诗的读法,并通过读理解了诗的涵义,遇到其它说理诗时还会读吗?能理解吗?余老师及时引入了海涅、汪国真、食指、王家新的诗,并告诉学生每一首诗“理”的所在,如汪国真的诗告诉我们要努力、奋斗、坚持,食指的诗告诉我们要在困难中坚守,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同一类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举一反三的过程是学生的大脑中知识聚合的过程,也是融会贯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仅靠对一首诗的把握是不够的。仅仅学习一首诗,即使通过文本深度解读,解读到能挖出金子来,学生又有多少提高。学生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必须有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资源,即所谓厚积薄发。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又积累了四首相同类型的诗,并通过抄写、诵读逐渐内化在学生的心中,这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因此,当老师让学生引用诗中的一句话进行片段练习的时候,呈现精彩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用习作关照并升华学生的诵读

在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中,“写一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多名学生站起来诵读自己创作的小诗或小散文都非常成功。不但写得好,而且读得好。原因何在?既因为有前面五首诗的积累,也因为老师的指导方法得当。

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有一个条件,让学生用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一句话,看起来这是一个限制条件,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其实这是对学生创作的引导,引导学生运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文体风格进行写作。从学生展示的作品看,明显带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文体影子。借鉴与模仿,在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教师指导的水平,像余老师这样不动声色地于无形中见真章的习作指导方法,是非常令人称赞的。

片段练习,仅仅是为了写吗?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到学习写法并践行写法上来的呼声越来越高,余老师的这节课是对这种思路的实践。同时,余老师让学生诵读自己写的诗也是对“读一读”的关照。通过“读一读”,学生学会了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难道仅仅会读一首诗吗?学生在“写一写”中的诵读,让我们明白了学生的读也能做到举一反三了。我想,这才是这节课成功的奥妙所在。

聆听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论课堂的简单或是复杂,看一节课成功与否,就要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到底教会了学生哪些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能力、方法。只有学生学有所获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成功。

2013-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2-7 19:23:55 | 只看该作者

微笑,也需要坚守

——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之七

孙建明

12月1日是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的最后一天,共听课3节,北京101中学程翔老师执教的《雷雨》和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王君老师执教的《散步》与《人民英雄有垂不朽》。两位都是成名很久的令人敬仰的老师,在课堂中时时处处流露着他们对语文和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见解。仔细回味,他们展示出来的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尽管是独特的,却并非不可企及的,只要我们努力,也可以达成。

一、知识传授,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不会觉得累,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有时,我们苦苦思索都找不到激发兴趣的方式,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采用游戏、活动、谜语、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或用带有悬念的导语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这些形式对小学生还算有效,对中学生就有点儿“小儿科”了,当学生在一时的热闹沉静下来之后就更觉得索然无味。

怎么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程翔老师和王君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展现知识的魅力,用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程翔老师执教《雷雨》,开课之始就出示了“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三个概念,从学生的表情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显然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格外认真。王君老师执教《散步》,课前出示了本课的学法是“人物语言赏析法、逆向思维假设法、同类信息聚合法”。对此,学生不免产生疑问,老师到底将引领我们怎么赏析、如何假设、怎样聚合。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堂,注意力怎能不集中?当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这些问题弄明白的时候,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时刻。可见,用知识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持久,也更加有效。

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应该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带有语文的影子。开课之始,就用语文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应该是最凝重的语文的味道。

二、板块教学,及时总结

余映潮老师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王君老师执教《散步》,也采用线条清晰的板块教学,让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清晰可辨。同时,王老师在每一教学板块的结束,都及时总结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或写作特色,把学生最应该把握的内容提炼出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学习“我们”这一板块后,王老师总结出习作技巧为“一言可传神,无言亦传神”;学习“田野”之后,总结巧妙的景物描写为“春天的气息被描写出来了,幸福的心情被刻画出来了,推动情节的发展线索被铺垫出来了”;学习“散步”后,王老师总结了“神奇的圆形句子”的特点是“内容相呼相答,形式相扶相助”。

不论板块教学还是教学过程中的阶段小结,都是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得清楚明白,当然,阶段小结还常常带有复习巩固的性质。课堂教学不但要考虑教给了学生什么,还要思考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明确学生学会了什么。只有能够让学生“学会”才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才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教?就像余映潮和王君老师的板块教学这样清晰简单地教。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怎么办?就像王君老师的阶段小结一样,把每一教学板块中最主要的内容提炼出来,用最简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法归类,厚积薄发

为了方便老师们观摩教学,王君老师在课前把这节课运用的教法展示了出来。教《散步》,用的教法是“关键词切入法”;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用的是“故事穿插促趣法、参照对比激智法、当场练习巩固法”。

语文课的教法到底有哪些?现在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甚至于基本的教法有哪些都模棱两可。瞧瞧王君老师的这些教法,恐怕在最权威的教育学和语文教法书上都难以找到。但是,王老师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却给我们呈现出两节精彩的语文课。谁也想让自己的语文课绚丽多姿,谁也会在听课后把学到的教法用于自己的课堂。有时,看似能让自己豁然开朗的听课学习活动,当亲身实践的时候却会茫然无措。这是为什么?因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差别太大。认为可以把课文简单分类,学习某类课文适用于某个教法的思想有点儿简单化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尽量多的教法,只有这样,当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才不会束手无策。

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是善于学习、勤于积累、不断反思、经常总结的老师,也只有这样的老师在看到像王君老师这样的精彩课堂时,才不仅仅是简单的慨叹,甚至心生莫名其妙的惆怅。

四、激励评价,学出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大家熟知的。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并不经常看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原因很多,如激励性评价的效果不明显,教师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言语积累匮乏等。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认识与方法的问题,认识不到激励性评价的价值,不懂得激励性评价的操作方法。观摩了王君老师执教的《散步》后,终于在这两个方面有所醒悟。

王君老师执教《散步》一课,上课伊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甚至有点儿冷漠;上课过程中,随着王老师激励性评价的运用,学生开始蠢蠢欲动;后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抢着回答问题了。学生前后判若两人,使我们不得不对王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刮目相看,王老师是怎么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呢?是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王老师几乎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马上给予肯定、表扬、鼓励。甚至学生每读完一段课文,老师都会表扬几句。慢慢我们发现,学生的朗读越读越好,音韵铿锵,抑扬顿挫,不绝于耳。

激励性评价并不新鲜,我也曾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立刻跟上一句激励性评语,哪怕仅仅是一句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也有了起色,但是没有形成习惯,没有形成课堂教学上的自觉。也许,正因为没有这种自觉性,才距离名师依然是这么遥远。

观摩程翔老师和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值得学习的地方的确很多,只有把每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提炼出来并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种学习才是有益的,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也只有在每一节课中有意识地应用,才算朝着名师的目标又迈了一步。王君老师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充满自信的微笑,这种微笑是数十年坚守课堂的灿烂,更是数十年坚守理想与信念的必然结晶。

2013-1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7 19:24:24 | 只看该作者

完美,不因缺陷而落寞

——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之八

孙建明

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活动中共观摩了12节名师课堂教学,听了9节名家报告,可谓一次精神盛宴。课上,大家聚精会神地听,全神贯注地记;课间,大家静心思考,热烈讨论。听听与会者的议论,不约而同地分成了两派,有的老师对名师授课与名家报告倍加推崇,有的老师却是横加指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无可厚非,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让老师们对同一节课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想到这里,脑海中出现了一句话:雄鹰有时比老母鸡飞得还低,老母鸡却永远不能像雄鹰一样翱翔于蓝天。是啊,我们外出参观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雄鹰搏击长空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课堂,本次活动中的12节观摩课和9场报告也不例外。

一、优劣评析,未必恰当

韩军老师执教《雷雨》,文本解读深刻精到,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孙绍振教授解析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文本解读的思路,所举的反面例子却过于极端,没有考虑到当前语文教学的“普遍”问题。张颖老师执教《风雨》,对写法的总结恰到好处,可缺少了“写”的训练。李先辉老师详细论述了德育活动的作用,却轻视了学科教学的价值。李志刚校长强调了基层教师对课改的贡献,却没有触及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潘宏达老师执教《喂——出来》,教学环节设计精湛巧妙,却没有引领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文本的内蕴。王岱老师执教《项链》,展现了知识的魅力,却没有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董明在报告中展现了自己的努力进程,催人泪下,却忽略了“周围的人”对她的支持与帮助。孙鸿飞老师执教《台阶》,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却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行动引领。黄淼老师执教《秋天的思念》,学生能够对文本融会贯通,却始终没有动笔,失去了反思机会。张斌利校长的报告是基于人性的思考,人文情怀浓重,却忽视了家长的诉求,毕竟升学是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梦想。马艳文老师执教《错误》,注重学习方法的把握,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却没有“更恰当”的思维碰撞。程红兵老师强调教师要按规律实施教学,却忽略了“教师”也是一个职业。老咪的报告充满对生活品味的回味,却没有思考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快节奏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让学生学得明白,却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刘建宇老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却忽视了教师个人能力带动课程实施的感性思考。程翔老师执教《雷雨》,注重合作学习带给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却明显减少了。王君老师的语文课注重学法总结,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却鲜见学生有合作交流的时间。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涉及的问题太多,牵扯到的信息太广,课程、文本、教法、学法等都需要老师慎重思考,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想把语文教学中的所有精彩在40分钟内完美呈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有些时候我们只能二选一,无法兼顾,如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有时,一节观摩课呈现的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是一种教学思想或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此时,为了突出一个方面而忽略其它也就成了一种常态。

学习培训,关键是看我们想学什么,只要一节观摩课中有我们值得学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非常优秀的语文课。

二、复杂课堂,简单施教

语文课中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因此语文课是复杂的,也因此语文课才显得厚重。把厚重的语文课完美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未必接受。因为一节课中承载有太多学习内容的时候,学生也不知道到底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了。因此,一节正常的语文课不应该面面俱到,要以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为重,以学生学得扎实为重,余映潮老师倡导“主问题板块式”教学的初衷也许就在于此吧。一节课突出一个主要问题,一节课只安排一个训练项目,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实现轻轻松松学语文。

作为老师,要善于对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分解,引导学生逐点学习,各个击破。学习语文,既要宏观把握,让学生的心中装有整个语文的知识体系,又能具体分解,逐项达标。宏观把握,学生就明白了自己在一节课中所学的知识是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哪一部分;具体分解,重点突破,学生就会明确当节课的具体目标,这才会学得清楚明白,练得扎实透彻。

语文是复杂的,课堂是复杂的,但是语文老师教起语文来却不能复杂,而是越简单越好。语文老师把语文课教复杂了,学生就学糊涂了。

三、明确目标,实现梦想

不论任何时候,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会有所成就。课堂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或方法,不是为了华丽好看,因此教得越简单学生就越容易把握;学习培训,是为了学习名师的优点长处,不是为了给名师品头论足,因此一节观摩课中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就不虚此行了。

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有的老师想教出优秀的学生,有的老师想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同时,每一位老师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也总会遇到坎坷,发展方向的偏离,沉重工作的不堪重负,家庭生活的羁绊,流言蜚语的侵蚀,灯红酒绿的诱惑等,都有可能使我们与实现梦想的正途背道而驰。失与得往往同根相连,患得患失只能使我们徒生无穷的烦恼。当内心彷徨,踟躇不定时,都要追问自己一句——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抉择。

教师发展与语文教学的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都需要我们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滴水之所以能穿石,就是因为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只选择一个点进行击打。

谁也期待自己的完美,但依据我们现在的能力是难以做到的;谁也期待名师课堂能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可名师也是人,而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要奢望别人的完美,不要期待自己的完美,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这并不完美的人生目标,也许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

2013-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23:26 , Processed in 0.17756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