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开:广泛有效的经典阅读让你应试时势如破竹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0: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年前,《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听了一堂小学生三年级的语文公开课,写了很多分析小学生语文教材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结集名为《对抗语文》出版,一年之内加印了五版。2012年,深感语文教材完全脱离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现实的叶开开始编写一套“一个人的教材”,近日,这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出版,仅仅上架网店3天首印2万册就已销售一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叶开献给所有中学生的额外“语文书”。书中海内外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云集,梁实秋、王小波、王安忆、莫言、苏童、余华、阿来、卡夫卡、E.B.怀特、宫泽贤治等,莫言就有两篇作品入选。而鲁迅、郭敬明、韩寒的作品却并未入选。
    在谈到莫言有《大风》《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两篇作品入选本书时,叶开说:“莫言的语言有爆发力,故事生动自然深刻,可读性也很强。在他同辈作家中,莫言作品比较合适中学生阅读。”



语文教育要回到常识,回到人性
    记者:中国的语文教育,强调字词的训练和书写的精确,并对课本课文进行反复咀嚼和背诵。而美国的语文教育,侧重点在阅读和写作,尤其阅读,已经形成了分级阅读的成熟模式,因材施教的特点比较突出,您是否能就此加以分析?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样的语文教育模式?
    叶开:你这个问题很厉害,我还真回答不了“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样的语文教育模式”。我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国家近几十年来对“语文”的定位越来越工具化,不仅“文学”无用,而且整个“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也一直是被强力打压、至今仍然是被视为“无用”的东西。人们普遍的误识,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人物学科”可有可无。语文只作为一种识字、基本阅读的工具存在,而把“语言与文学”这种有机的结合中本来是非常重要的“文学”部分大大弱化了。文学中的语言是真正的活性水分,没有活水,词语就变成死鱼。而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分级阅读、理解,学会独立思考,准确表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我现在对教育,只是呼吁回到常识,回到人性。
    记者:面对学校的语文教育方式,家长该怎么做?是质疑挑战还是接受尊重?有没有切实有益的中间道路可走?
    叶开:中间道路是切实可行的。在仍然要直面现行考试制度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现行的语文学习方式,即便应试也不是很有效的。而只有进行大量而有效的经典、优秀作品的阅读,才能在语文学科的考试上脱颖而出。庄子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语文考试成绩,广泛有效阅读之末技也。我一直说,考试能力只是人生中一种低级的技能,只要你具有丰富的优秀作品的阅读经验,稍微适应一下考试规则、懂一点考试技巧,就能势如破竹。我自己就是身经百考的“学霸”,小学和中学语文考试、到硕士、博士生专业的文艺理论和写作等考试,都轻松地第一名过关斩将。没别的秘诀:多读、多想。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记者:当前,民众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诟病很多集中在语文教育上,不少家长自己动手编教材,出版界也有一股民间语文教材热和自编教材热。你怎样看这种现象?看过其他人编写的语文教材吗?比如独立教师郭初阳也出版《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叶开:真正编写语文教材的家长我还没有看到。我个人一直呼吁一流的学者加入“一个人的语文书”的编写队伍中来,形成一个正向合力,推动我国语文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基础教育的有效发展。郭初阳的《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他刚出版就寄给我了,是很有价值的课堂实践记录,但不属于“语文教材”。

重新领略汉语之美,提倡愉快阅读
    记者:书名为什么要叫《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相较现行语文教材,本书有什么优势?
    叶开:这套书原来叫“一个人的教材”,书稿送到出版社后,根据编辑的意见,改成现在的名字。更加醒目,也更加有针对性。这套书总共有四册,已经出版的“当代小说分册”和“综合阅读分册”。有感于现行语文教材脱离当代文学创作的现状,针对性地选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阅读体验,从这些优秀作品中,可以感受汉语的美和魅力。优秀作品如营养丰富的美食,能直达你的胃口,通彻你的身心。语言文字必须放在文学作品中,才能体现出它的鲜活、生动、丰富、有趣,才具有真挚的生命力,像鱼要回到水里才能自由地遨游。反之,枯燥、古板、无趣的课文,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并败坏他们的胃口。
    这套书的体例比较特别,不按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而只是一种进阶阅读或写作的指导,书中有非常详细的点评,分析和延伸阅读材料指导,认真的读者读了其中一篇之后,会对相关的作家、作品,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记者:您挑选书中文章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挑选这些文章?相对于教科书中的文章来说,您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叶开:巴金先生在《随想录》文章里多次谈到“人道主义”、提倡“人的教育”,钱谷融教授说“文学是人学”,这都是强调,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人道主义”。我选的这些文学作品,都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关心、同情着普通人的生活,贴近广大读者的灵魂,呈现“真、善、美”的丰富内涵。这套语文书跟现行语文教科书的最大不同,是强调入选作品的文学性、丰富性、复杂性、趣味性,强调作品中无处不在地散发着人道主义的气息,语言文字的高超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则更多强调“道德教化”、“政治性”,过于类同政治教科书。
    记者:美国语文教材《美国语文》汇集了狄更斯、莎士比亚、爱默生、梭罗等名家名篇,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优美文字的同时,从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美德观念。《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也包含道德教育吗?
    叶开:《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自然是包含“道德教育”的,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渗透、培育过程,是对人性、对人道主义的基本尊重和发扬。阅读书里的那些作品,学生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得到人性的美好。
    记者:您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更适合哪个年龄层的读者?初中?高中?为什么?
    叶开: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教育程度不尽相同。我想“综合分册”主要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当代小说分册”适合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生。


莫言作品比较合适中学生阅读
    记者:这本书中收录了两篇莫言的作品,分别是《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和《大风》。为何会对莫言作品情有独钟?
    叶开:我算得上是国内最熟悉莫言作品的读者了。我还写了《莫言评传》、《莫言的文学共和国》两本厚书,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久之前就写了。我在《收获》杂志做编辑,是莫言的编辑,编发过他大量的作品,算得上是老朋友。他的作品,我读得比一般的研究者都要精细得多,因此感受也更深。莫言的语言有爆发力,故事生动自然深刻,可读性也很强。在他同辈作家中,莫言作品比较合适中学生阅读。
    记者:本书集结海内外众多名家作品,但独缺“教科书”中常客鲁迅身影,您这样处理是有意为之吗?
    叶开:因特殊历史时期以及现行语文教材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面极广,只要是上过学的,没有不知道鲁迅,没有不阅读过鲁迅的,在中国十三亿人中可能有十二亿都自认为是鲁迅专家。而鲁迅先生的最优秀作品基本都被挖掘一空了,没有什么遗漏的“新鲜货色”,我觉得把篇幅留给其他的优秀作家,选择他们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杰出作品,可能更有意义。鲁迅之外,杰出的现当代作家还有很多,需要读者去更多地学习,更多地了解。
    记者:你认为像韩寒、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有没有值得学生读者借鉴的地方?
    叶开: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中,已经有很多人创作出了优秀作品,自然也是值得中小学生阅读的。但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我一篇都没有读过,没法具体评价。我挑选作品还是以文学价值为标准,而不受作者的坊间名气左右。
    记者:在尚未出版的散文分册里,您选入了一篇网文《孙悟空的师父是谁》,为什么会选这样一篇文章?
    叶开:我一直在提出带着问题的阅读,这是对胡适之先生说的“要于不疑处有疑”的学习习惯的一种致敬。我刚刚在上海宜川中学附属学校里与六年级学生交流谈到阅读,怎么得到自己的独特感受,那就是要带着疑问去看书。如《孙悟空的师父是谁》这篇网文,就是独出心裁,角度特别的作品。我问了六年级学生,有几个学生知道孙悟空的师父是“菩提老祖”。我又问“菩提老祖是谁?”没有一个学生答得出来。我也答不出来。但这篇网文的作者经过丰富的资料整理和对比,通过复杂的推理和爬梳,很有道理地答出来了。虽然这不是终极答案,但文章提出了极其有意思的疑问,又作了精彩的分析。这篇文章行文干净,论说生动,推理严密,值得学习。阅读这样的文章是对思维的一种挑战、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1:44 , Processed in 0.08768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