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1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线教师有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线教师有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



一线教师有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PPT大纲)

沈阳市教育研究室科研部  宁炜
2010年3月
  教育科研如同捕鱼:向哪个方向(选题),想要捕捉什么鱼(目的),用什么网(方法),去捕捉(实践)
一、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
(一)选题
课题的来源:课堂教学、教学现状、学习过程、成功经验、教学反思、教学后记、试卷分析、个人强项、最热的教育现象、课题指南……
选择课题的技巧:应用价值、没有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过研究、自己的研究能力
选题要与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相联系,这样研究才有意义,要让研究与工作成为一个整体。
(二)查阅文献与学习理论
1.资料的来源(查阅、个别交流、会议)
2.资料的时效性(近期、远期以近期为主)
3.收集资料的原则:(逆时性原则-倒查法、选择性原则-有用的、直接性原则-相关的、比较性原则-需要和不同的)
4.资料的种类(事实性资料、工具性资料、理论性资料、政策性资料、经验性资料)
5.利用资料的技巧(用贴近自己思路的资料完善思考的“框架”、用独特-也可能与不太直接符合自己需要-的资料激发思考的“创新点”
6.理论的作用:形成深远的历史衔接;深刻的背景支撑;广阔的思考空间;启发现实的操作思路;升华的坚实基础
(三)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的名称与大小
课题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的解释 (概念的界定)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分解
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日程
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措施
预期成果
(四)推进用改革措施与过程
依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措施的构想具体实施
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到自己选择的研究方法,如:
实验研究要确保操作按原设计不变样的推进
行动研究根据问题解决的情况适时完善调整
(五)收集与整理过程资料
收集资料:采用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方法所获取的事实材料,并要求做到全、实、细,以便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整理资科:是将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转为理性材料的过渡性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对各种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进行编辑分类、剔除异常数据、进行定性定量资料的表格图形绘制等。
(六)分析研究(成果提炼)
在做分析提炼时,研究者应尽可能的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地考虑与研究有关的多种证据,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分析提炼中最关键的是对研究成果的概括,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科学的加以表达。
研究结论要合乎实际,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分析提炼的四种类型:点集聚、事升理、多生共、杂生序
分析提炼的21项内容(依据课题内容选择设计)
认识类成果类:如成因、差异、原理等;
操作类成果类:如方法、途径、程序等;
“混合”类成果:如策略、模式、体系等。
(七) 形成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适合中小型课题研究运用)
第一部分:研究的背景与基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重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部分: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第三部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指科研方法)、过程与活动
第四部分:研究中的调查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指改革措施)与事例
第五部分:研究的效果、研究的成果、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六部分:问题与讨论
二、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功利性实用性的关系
不排斥合理的“功利性”
一线教师科研的本质性追求--实用性
-教师首先要让自己的研究能很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过程指导、结题验收、骨干与明星评选会更加关注研究质量,让合理的功利性与研究的实效性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教师科研本质上由教学任务驱动。
极端的“功利性”会导致个人与他人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二)研究两端与中间过程的关系
研究的起点就要服务于过程与终端
研究的终端要基于、提炼研究的过程
研究内容的设计
问题分解的三种方式:
1、问题包(按主题及逻辑顺序将各种问题罗列出来);
2、问题链(将各种问题按类别和层次建立联系);
3、问题树(用图将各种问题的相互关系描述清楚)。
内容的展开方式:
从立体层次上展开-基础性与拓展性
从专题(视角)上展开
从多种形式上展开-开放式、合作式
从影响因素上展开-氛围、活动、评价
从操作方式上展开-实践性、探究性
从空间上展开-课堂、活动、课外
从时间上展开……
(三)常规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清晰理解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
-准确把握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第一,教研为教科研提出问题、阵地
第二,教研借助科研,提高教研层次
区别:
第一,直接目的不同。科研-探索未知;教研-搞好已有
第二,作用不同。科研-教学创新、发展;教研-维持巩固运用
第三,过程不同。科研-提出课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撰写报告; 教研—布置任务-贯彻落实-检查反馈
第四,方法不同。科研方法:概括程度高,具有指导性;对文档收集处理严格,经得起检验。教研方法:集中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解决教学问题
第五,成果表达方式与评价方法不同
-在系统认识分析问题,科学设计变革措施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
1.文献法- 考察历史,抽出规律
2.调查研究-掌握现状,寻求对策
3.实验研究-控制条件,找出因果
4.行动研究-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5.质的研究-参与互动,解释理解
6.案例研究-典型故事,精彩点评
7.教育叙事-叙述事件,内涵价值
研究方法选用中的问题
-不必要的进行了更多的解释
-同时选择了过多的方法(不排除综合运用)
-表明了研究方法的内容,但表达不出研究方法是什么
-把任意一种“研究行为”都理解为“科研方法”
-与解决问题中采取的措施混淆
(四)借鉴他人与自己探索的关系
1.没有借鉴的科研通常是没有质量的科研
2.全部是借鉴的“科研”通常是通不过的“科研”
-“我发现我想到的别人也基本上想到了,还怎么研究?”一个前提,四种策略
(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范例一种理论的多种实践运用方式。
(六)重复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一线教师工作内容的重复性与教育科研中强调的创新性
-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往往有其普遍性,重复的研究往往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不可能不重复)
-教师面对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共性内容,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方法不可能全一样)
-一线教师课题的本质追求一是解决现实问题,二是生成自己的特色  (在有效解决中完成创新)
-选题时初步有自己的研究感觉
-文献研究中找出突破创新之点
-构思目标与内容体现自身特色
-具体操作实施中多时空的探索
-收集过程素材分析时捕捉灵感
-总结提炼时选准自己新的视角
-表述方式上注意生成独特风格
-“最可惜的是教师实践有特色,自己发现、表达不出来”
-“一个好教师如果具有了‘理论意识和理论化的策略与能力’就很可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
(七)研究框架与研究细节的关系
对科研过程、方法的一般性理解、文本格式要求的理解与设计、方法选择、操作、观察、整理、提炼、表述的细节要同时并重。
(八)教育现象、教学技巧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基本路径:
-了解研究报告的主体结构
-构思自己课题的提炼方向
-了解提炼内容的基本结构
-掌握提炼成果的基本方法
-细化之中的科学创新表述
-讲究表达的艺术性深刻性
(九)理性论述与事实陈述的关系
撰写研究报告时应注意:
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要求高于论文写作
-从论文式的研究转变为规范的、个性化实践探索性的科研活动。
-从具体措施的有效性到形成认识的深刻性
(十)研究规范与研究技巧的关系
研究中讲究规范的过程,同时也讲究科学的技巧
1.扮演好多重的角色
-发现者、收集者、分析者、学习者、设计者、实验员、观察者、心理师、探索者、提炼者、指挥家、作家……
2.组建好研究的“团队”
-研究的全程要借助“外脑”
-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团队
-从重视一项课题课题研究转变为养成研究习惯
3.体验好研究的愉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1:54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教育实验存在的问题
许佳
教育实验是教育科研中行为最复杂、要求最严格、方法最规范、科学性最强的实验。
一、问题
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趋势,在科研课题验收和工作检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系列问题:
缺乏规范性
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实验时,只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有的充其量只能算是论文或工作汇报),几乎没有任何过程的档案材料,有的教育实验用子课题的研究计划、研究报告来代替总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报告,主件不清,辅件不明;更有甚者,实验题目本身就不明确、不具体或不合逻辑,如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活起来。
缺乏统筹性
教育实验大多是学校自发行为,是否开展教育实验,开展哪项教育实验,几乎都由学校自己决定、自主选择;校际间缺乏交流,上下缺少沟通。
缺乏计划性
实验计划《方案》匆忙而粗糙,实验的自变量没有可操作性,因变量不具可测量性,无关变量没有实验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什么时间进行到哪一步,哪一步骤由谁具体负责,实验的预期效果等都不明了。
缺乏严肃性
学校从报刊或参加研讨会中,得知某项教育实验的信息,不作任何可行性论证,便心血来潮,循风而动。有的学校或为了得到重视科研的美名,或为评职晋级,或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于是将教育实验变成了应景之作。
缺乏历史性
部分中小学在开展教育实验时,不了解相关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有些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致使教育实验走弯路。
缺乏辩证性
一些中小学(或教师)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结果不作辩证分析,只说正面,不讲负面;只谈成功,不言失败,孰不知失败中恰恰可能蕴含着最有价值的因素。
二、对策
解决实验问题的对策如下。
增加实验研究过程的科学含量。课题的确定,要从学校或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实际问题中寻找课题,课题要有明确的实验假设,要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并经论证后正式定题。
明确构成教育实验的基本要素,做好实验的前测和后测。依《实验计划》对原始资料、统计分析资料以及阶段性总结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培训可从两方向进行:一是科研骨干培训。以校本培训教材《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依据,通过专题讲座、实验专题报告进行培训。二是课题培训。对本题实验指导的理论、实验变量、方法步骤、实验测查、专项措施进行课题培训,使实验课题的每一成员都要基本掌握实验方法的要素及关键。
积极组织教研人员参与课题研究,这对提高研究理论水平,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极重要作用。
加强科研检查指导,定期组织专家对重点实验研究课题进行检查,并实施专业技术规范研究过程。
建立校际间的课题研究组织。通过学校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力攻关。
为有效的实施过程管理,必须建立课题组,组内明确分工,不允许有任何理由的挂名。要有专门组织机构(科研室或科研处)负责本校科研规划、管理及社会化科研协作。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把教育理论、科研方法的学习作为教师自学的重要内容。此外,校长应带头参与实验。
《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2:2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本文转载自whj879《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丁念金

教育研究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一是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具体化;二是查阅文献资料;三是进行理论构思,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四是收集研究资料;五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六是检验假设,得出科学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裴娣娜,9-13页,1997〕也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依次划分为4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是科研课题的确立,此为起始环节;二是文献查阅与获得,此为基础环节;三是研究假说的构建与验证,此为实施环节;四是科研论文的撰写,此为收获环节。〔刘电芝,66页,1997〕还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5个步骤:一是确定研究问题;二是查阅文献资料;三是进行研究设计;四是研究的实施;五是撰写研究报告。〔侯光文,2002(3)〕

我们认为,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5个基本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课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任何研究都是有一定的课题的,都是对一定的课题进行的研究,因此,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确定研究的课题,只有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才是有的放矢。

    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研究的设计。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有必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系统的构思,设计好研究方案,以保证教育研究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不紊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的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包括提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设、明确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等具体工作。

    第三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科学研究是以充足的论据为基础的,只有在具备充足可靠的论据的前提下才能得出研究结论。科学研究的论据主要存在于各种资料之中,以各种资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资料代表了基本的科学事实。确定好研究课题和作好研究设计之后,就要根据研究课题及其设计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在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通过自然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收集。

    第四个环节是资料的分析处理。在教育研究中,作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之后,还有必要对所收集来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发现资料中所体现的规律,以此作为作出研究结论的基础。

    第五个环节是研究成果的表述。在教育研究中,在分析处理资料的基础上,就可以作出研究的结论,并将研究结论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一项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以上5个基本环节是就完整的教育研究而言的基本的研究过程。并不是每一项教育研究工作都包含上述5个基本环节。有时,教育研究在上述5个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还会有反复。

    以上5个环节就构成了教育研究方法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说,教育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如何进行上述5个环节的工作,即包括:如何确定教育研究的课题;如何进行教育研究设计;如何收集教育研究的资料;如何对教育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如何进行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所有这些方面都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范围。以后各章将分别探讨这五个环节的工作如何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3:05 | 只看该作者
说一说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  




本文转载自kongxiangfa0451《说一说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


基础教育教育科研具有合理化与系统化的程序。这种程序是基础教育教育科研实际展开的基本顺序和步骤,是根据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作出的逻辑安排。不同类型的基础教育教育科研在正式展开时,其具体的工作阶段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步骤是相似的。因此,对于基础教育教育科学研究者来说,掌握基础教育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基础教育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选题、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收集与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论文五个步骤。

(一)选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对教育领域中未知的问题提出解答,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

如几年以前吕淑湘先生曾在报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少年来存在的现象,大家见惯了也不认为稀奇。可是吕叔湘先生却在大量的学习时间与低下的学习质量之间发现了矛盾,提出了问题。问题提出后也有不少人为之震惊,于是近年来就有不少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实验,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是很多的,但问题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别。因此,研究什么问题是应该有选择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课题。选题就是在经过选择之后定下的研究课题。

教育科研的选题是科学研究活动迈出的第一步,是每一项研究工作的起点。选题关系到整个研究工作的进程,关系到这一项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成功还是失败,成果是大还是小,价值是高还是低,是科研活动开始阶段的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选题要有科学性,即要有充分的科学理论为依据;选题要有所创新,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补充或创造;所选的研究课题要解决一定的理论或实际问题。因此,选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方向和结果,必须深思熟虑。如:《离异家庭学生的班级人际关系的研究》的选题研究,提出了能否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去了解班级中离异家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现状?对于这部分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是否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改善呢?问题提出来了,才可能经过科学研究,寻找出正确的、科学的答案。又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与德育对策研究》的选题研究,提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有什么新的特点、动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对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二)课题确定之后,要认真查阅文献资料

其主要工作就是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尚待解决?他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结论的科学性如何? 以便利用前人或他人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并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此外还可以开阔研究思路,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研究构思。除查阅文献外,还要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这一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如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①。它指出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积淀,如创造力“万花筒”模式、创造力综合模式、创造力认知成分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等。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创新性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照框架。同时,近年来,安徽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创造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如“中学物理引探式教学模式”、“中学语文点拨式教学模式”等。这些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都蕴含了许多创新性教学的成分,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和建构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生长点。又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主体性教学管理应用模式研究”②,通过对国内外管理理论的分析,得出“重视教育质量、重视人的主体性等已成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的结论;指出我国现有的管理理论研究中,在管理理念上借鉴国外的比较多,基于本土特点创新的较少。同时通过对目前管理现状的调查,指出存在着十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主体性教学管理体系。

(三)制订研究计划

    一个研究人员在选题时对于究竟如何进行研究想得不够具体,还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来,但是到前两个步骤进行完之后,就有较充分的根据去制订研究计划,并且应该马上去这样做,以便能及时地开展这一研究工作。

    在研究计划中应明确规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等。在这个计划之下,对于某项或某一方面的工作还可制订更详细的具体计划。

    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后,也许会发现原计划某些地方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对原定计划进行某些调整。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尊重原订计划,使研究工作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也不能完全受原计划的限制,主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进行工作,把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搜集并整理资料

    这里所说的资料不是指在查阅文献时所获取的资料,而是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新搜集来的资料。这样所搜集到的资料就远不限于旧的文献,主要是采用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方法所获取的事实材料,并要求做到全、实、细,以便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掌握大量新资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科研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对于新搜集的资料首先要进行鉴别,即就资料的真实性、可靠度以及价值大小进行辨别,并决定取舍,只把那些有用的材料留下来。

    经过鉴别,留下来的材料也可能是散乱的,不明确的。因此,还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整理资科是将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转为理性材料的过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对各种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进行编辑分类、剔除异常数据、进行定性定量资料的表格图形绘制等。经过整理之后,关于这一问题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

    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到这一步,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对于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例如:一个调查报告只要抓住了主要问题,做到准确可靠,是人们过去所不了解或不注意的,那么,这个调查报告本身就具有科学价值。千家驹曾做过一个关于我国教育经费的调查,用历年教育经费的统计数字来证明:我国教育经费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我们国家穷,而是由于我们对教育不够重视。因为我国教育经费不仅绝对数字少,而且在国家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小得很。这样的调查报告虽然只是说明一种现象,但这个说明很有说服力,而且关系甚大,因此就发生不小的影响,引起了有关方面及社会人士的重视。

    以上主要是在说明:弄清事实真相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它本身就可能是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就完整的科研步骤来说,却并非到此为止。下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分析研究。

(五)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理性加工。如果发现原有的材料尚有欠缺之处,还应继续挖掘材料,因为只有在占有足够材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在做分析研究时,研究者应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地考虑与研究有关的多种证据,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作出判断。为了使研究结论合乎实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六)撰写报告或论文

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成为科学研究报告或论文。它将研究者的研究指导思想、学术观点、研究过程与成果公诸于众,是与其他人(研究者或教师)沟通的主要渠道。基础教育教育科研成果一般有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及论文著述。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有比较统一的格式要求,同时文字的准确、精练和条理分明与否,对论文质量和研究价值也有很大影响,是基础教育教育科研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应该指出,上述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如在选题阶段就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又是相互交错的;就是在形成论文的过程中,也可能根据需要对某些资料做重新处理。只有这样先后照应,才能取得比较完满的研究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5:05 | 只看该作者
    课题立项后的一个关键和三个环节
2010913日于石家庄
        卓晴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教育部中学司副司长、中央教研所所长)
课题立项后要把握好一个关键、三个环节。
一个关键:认真开展研究。
三个环节: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
这个关键始终贯穿在三个环节中,关键抓住了,三个环节便能顺利通过。
                        一、一个关键
一个关键是认真开展研究。认真开展研究是课题立项的价值呈现和整个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不然,在全国规划办管理的课题中,有的课题最后结题鉴定时被评为不合格,有的甚至被撤消。究其原因就是立项后不认真开展研究。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关键。
为了认真开展研究,必须要了解下两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工作研究有什么不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一)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工作研究的不同
有的学者不提教育科学研究,而提教育研究,其中少了科学两个字。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设置的课题,是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就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我们上午下午讨论的也是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的是怎么来搞好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这里都有“科学”两个字。我认为,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研究这两者不能等同。有没有“科学”两个字,涉及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理性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人们依据客观规律,运用客观真理,从事实践和改造世界。科学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那么,什么是科研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科研活动下的定义是:任何旨在增加现有的科学知识,并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按照上述科学和科研活动的含义,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是教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就是关于教育的理性知识体系,它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探求教育的客观真理。教育科学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产生关于教育的新的理性知识的活动。这种新的理性知识指导人们进一步认识教育,改革教育,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由此我认为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工作研究有5点不同:
1.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教育科学知识,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的探索客观规律的研究,而一般工作研究往往缺乏教育理论作指导或者理论指导不明显。
2.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方法比一般工作方法更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3.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产生新的科学知识,一般的工作研究不一定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4.教育科学研究的时间一般比工作研究的周期长。
5.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或称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类,工作研究一般为应用性研究。
以上5点的区别的关键在“科学”两个字。对教育科学研究来讲,研究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要求研究结果产生新的科学知识。但是,对于我们不是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广大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来讲,在理论上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是应该的,但在实践中对“科学”两字的要求上应该作适当的调整,降低一些要求。比如:有些研究可以只要求有一点理论作指导,不要求有严密深厚的理论作指导;研究的方法基本科学,不过分要求严谨;研究结果在要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求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上的提高,不要求有新的理论知识的产出等等。这些要求是应该达到的,否则一点学术性也没有,就不成为科学研究了。目前,在对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是按专业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要求或高校学者的要求那样要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另一种是泛化教育科学研究,把校长和教师的所有工作研究都称为教育科学研究,这两种偏向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我们至少要记住一句话: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的更为正规、系统和严密的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课题批准立项前的工作都是准备阶段的工作,其中包括:
●研究工作的准备:确定选题;初步查阅资料;初步进行研究设计(包括界定、研究目标、假设、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和研究计划的制订(时间进度的安排和实施步骤);申报立项工作;理论准备等。
●研究队伍的准备
●研究条件的准备。
今天的三项课题已经立项了,并已写出开题报告,这说明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所以这个阶段就从略不讲了。
2、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有六项:
●开题。这是实施阶段的第一项工作(下面将作为第一个环节讲,此处略)。
●收集、研究资料。前面已经讲过,在准备阶段需要初步查阅资料,对课题做一些初步的调查了解。但是中小学的很多研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从今天提交的三个开题报告看,大家已做了相当多的资料工作。即使在准备阶段已经进行过查阅资料的工作,但在开题后,还需要进行。收集查阅资料实际上也是一项研究方法,叫文献法。就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从而找出研究所需要的重要材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都应该先采用文献法,查阅、收集有关所要研究问题的文献资料,进行信息动态的分析,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哪些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困难。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另方面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新的进展。所以,文献法不仅在研究前期要用,很多课题在研究计划开始后也是需要用的。运用这个方法的步骤是:查阅和收集,鉴别,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开展研究。按照课题开题会确定的研究设计和计划进行,一步一脚印地踏踏实实进行,保证每一步的研究质量。一般地按照原设计的计划进行研究,不作随意更动,因为这是经过立项申请和评审以及开题会论证了的。但是如果在研究中发现原设计脱离实际,或因为课题本身用的是行动研究法,那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变动。行动研究法就是:课题出自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队伍有实际工作者参加,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为目的。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是具有动态性,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考察——反思——调整,随时根据实践情况和评估的结果对研究的方案、假设、方法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行动研究的精髓在于其过程呈螺旋式上升,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反馈)与调整,含有反思(反馈)的环节,才称得上行动研究。目前,不少行动研究的课题缺少这一环节。所以采用行动研究法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若干变动是必然的。
组织学术研讨活动。本来这不必单独提出来,它包含在研究过程中。因为发现中小学的不少课题不注意开展学术研讨活动,不注意课题研究的学术性,所以单独提了出来。组织学术研讨活动的目的是,对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事实、经验和发现的现象等进行研讨,从中总结出一套实践操作体系来,或分析归纳出一些客观规律来,或分析提炼出一些新的理性认识甚至新的理论观点来。这是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质量体现,是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也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水平。
撰写研究论文。在一个较长时间的课题研究中,要不断的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出来,写论文是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论文不能写成单纯的工作总结或工作经验。其区别在于前者有理论背景,有理性认识的提炼,而且还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和格式。比如:论文一般的要包含三要素,即: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这是论文的基本特点。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表明自己的主张、观点。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和理由。论证就是指作者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根据以上三要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该具有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要提出要议论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使大家信服;三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篇论文中,这三部分内容的结构排列是这样的:第一是提出问题,表明观点部分,这叫引论;第二是论证观点部分,这叫本论;第三是提出解决办法的部分,这叫结论。所以,论文结构排列的次序是:引论、本论、结论;其中引论是文章的开头,本论是文章是主体,结论是文章的结尾。
记录积累数据和资料。自课题研究开始实施时起,就要十分重视研究材料的积累和整理。这是获得研究成果的依据,也是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信度(指研究成果的可靠、精确和稳定程度)和效度(指研究成果在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方面的正确程度,反映事物或现象间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的依据。
3、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要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环节。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此,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
    ●搞好总结。可以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汇报会等活动进行总结。
    ●全面整理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重要的可列为研究报告的附件。
    ●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怎样写论文前面已经江了。关于研究报告,因为课题研究的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但其基本内容还是3大块:前言、正文和结论。很多研究者在撰写时把这3大块扩大了。有的分为5部分:▲一种分为: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内容;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成果质量效益分析;结论等5个部分。▲另一种分为: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结果;讨论有关的问题;研究的结论与建议等5个部分。▲还有一种分为:调查的缘由;调查的对象、人数、范围、地点及时间;调查的方法;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调查的结论与建议等5部分。这个体例适用于写调查报告。上述3个体例中,研究成果的质量效益分析、研究的结果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3个部分是最重要的,是报告的核心部分。判断一个课题的研究质量、效益和价值如何,主要看这部分内容;其次重要的是结论(或结论与建议)部分,看这部分内容主要判断课题研究的深刻性。研究报告是研究成果的主件,要特别重视。不论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都要求做到符合科学性、真实性、创新性、可读性的原则。
我认为,掌握好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工作研究的区别,认真地对待科学研究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这就是抓住了关键,确保了研究工作的质量。
                     二、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 开题
(一)开题及开题会的意义与要求
开题就意味着这项课题的研究正式启动了。要开题就要召开开题会,要召开开题会就要准备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实际上是对前一阶段研究准备工作的总结,更是对课题研究正式启动的一次全面部署、动员和引导,也是对课题研究设计的再一次论证和完善,它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能否保证科学、有序、有质量地顺利进行。所以,开题及开题会是非常重要的。见于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增加了一项管理项目,就是对开题会要作出评估,不仅要请专家与会对开题报告作出当场评议,而且要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写出书面评估意见,并要提出调整的意见或建议。
开题会参加的人员主要是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和学校工作的需要也可以请全体或部分教师参加;还可以请几位专家参加。会议的主要议程可以有三部分:课题组组长做开题报告;专家点评报告或做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讨论报告并提出修改建议,重点是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开题会以后,课题组长要根据开题会上大家的意见对研究方案和计划进行修改完善。然后,即可按方案和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二)开题会成功与否的关键
其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开题报告的质量;二是讨论课题研究可行性的质量。本次会议的开题报告都写得很好,框架完整,内容充实,条理清晰。以秦皇岛市海港区文耀里小学为例,报告内容有: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研究目标(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研究内容(界定和具体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成果表现形式,课题研究保障(组织、人员、其他)等十部分,报告框架非常完整,可以作为典范。
但是从开题报告内容来看,总的是研究思路尚待进一步梳理清楚,特别是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上。
1、界定问题
所谓界定就是根据研究的题目对研究的界限作出规定,具体做法是对题目中的几个主要概念或是对几个容易引起不同理解的概念作出规定。界定是关系到研究的整个走向和研究成果的成败的。这是理清研究思路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例如《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中对这个题目中四个概念作出了界定:一是流动儿童;二是习惯;三是学习习惯;四是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实际上只要对两个主要概念作出界定,思路就清楚了,参与研究的人也就明白了。第一个要界定的概念是流动儿童。这是个新概念,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群体,如果不界定,大家就不清楚那些儿童算流动儿童,也就是不清楚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开题报告中对这个概念界定得很清楚,很好。第二个需要界定的概念是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对哪些是小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不界定,就不知道这个课题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无从下手研究。界定概念往往是中小学研究中容易忽略的。
2、假设问题
在作出界定,对研究的界限作出规定以后,应该考虑对课题研究提出假设。这也是中小学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大部分是课题研究采用实验法时都注意到要提出假设,其它研究一般不作假设。假设是对研究结果的推测,或者说是对研究中涉及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设想。比如研究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小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本人的多种因素造成的。通过改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并同时注重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种假设实际上是为研究确定了路线。有了假设的研究,研究便会围绕假设进行,这样的研究过程就是验证假设的过程。当然研究的结果也可能会改变假设。所以,假设也可以衡量研究者对研究思路的清晰度。我认为,实际上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中、在对题目作出界定的过程中,大多数研究者已经心中有了假设,只是没有明确规范地提出来而已。
3、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问题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是理清研究思路的第二个重要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匹配,而且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一定要与研究题目紧密呼应,就象做作文似的,要扣题。《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开题报告将研究目标扩大了,包括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都列在目标中了,而研究内容小,但研究内容却紧扣研究题目。这个问题反映了研究思路的逻辑严密性问题。
4、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问题
科学研究的方法与一般方法比,更具有理论的元素、更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也更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在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等确定以后,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和运用对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研究能否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方法选择得是否正确和运用得是否恰当合理,也是判断研究者研究思路是否清晰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的研究、不同内容的研究,选择的方法就有不同。方法不对、运用不当,研究成果的信度效度就差。比如:现在在中小学研究的课题中绝大部分都采用行动研究法,这种方法对在学校从事实际工作的校长、教师来讲,的确比较容易掌握。虽然这个研究方法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实际工作者主持研究的,但要注意不能把行动研究跟平常的工作研究混为一谈,不能认为这种方法是不怎么严格的。凡是科学研究方法都有严格的规范性。行动研究实际上是有假设、有计划、有实施步骤和特殊要求的一个规范性的方法,偏离了它的规范性,就不成其为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法大家比较熟悉,但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其与一般工作方法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理论要求上。作为科研方法的经验总结,要以理论素养为背景,并通过总结,概括产生出新的理论或新的理性认识。经验来源于实践,理论也来源于实践,通过总结教育实践,把对经验的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层次,把经验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这种经验是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不是随意的,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予以推广的,是能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04页)优秀的经验总结必须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把握总结的逻辑思路,具有认识上的敏锐性、理论上的一定深度和说服力。否则,将停留在一般工作总结水平上。教育经验总结法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在于此。
5、研究对象问题
很多中小学的研究方案中没有规定研究对象;或者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但没有确定总体范围内的直接研究对象,使研究无法切入。比如有的确定全校的1-6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那么大的范围不可能全校几百人上千人都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必须从其中选取直接研究对象。可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多种办法来选取,不论那种办法,选取的直接研究对象必须是有代表性,能代表总体的。
第二环节 中期检查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对研究时间较长的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在管理上设立了中期检查一项。中期检查活动由课题组来组织,邀请专家和有关人员参加,情况要上报。中期检查活动的重点是研讨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上报的中期报告的要点有: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变更;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可预期的研究成果等。对主要阶段研究成果要写明: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等。专家要写出对中期检查的评估意见并上报,侧重写过程性评估,以及检查前期课题研究计划落实的情况,还要有可持续性评估以及对下段课题研究计划的建议等。对于重要变更也要上报,要对照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专家意见说明变更的原因和情况。
现在大家刚刚开题,离中期检查还远,但了解了中期检查的要求后,可以促使大家认真开展研究,注意积累资料,有计划地出好阶段研究成果,争取在中期检查中获得优良成绩。
第三环节 结题鉴定
只有在课题研究按时结束、而且研究成果达到要求时才能申请结题。全国规划办根据不同级别的课题提出了不同要求的成果标准,比如,对教育部规划课题的最低要求是:出版专著1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各省也有自己的规定。课题组长对上级对自己课题成果的要求标准要做到心中有数。
申请结题时需要填写鉴定申请书,同时提交研究报告和成果公报,全国规划办规定,前者不少于3万字,后者6千至8千字。
此外,还要写研究工作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采纳、转载、引用、实践情况等。
还要写成果公开报告会情况,内容包括:成果公开报告会一般情况;成果公开报告会要点(课题、观点、方法、建议等);同行听众反馈意见。
还要逐项填写阶段成果以及资助经费总决算等。
鉴定时,要有专家意见,并要对整个课题研究和成果评出等级来,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
不属于全国规划办管理的课题按省定的规定结题鉴定。
由于离结题的时间尚早,这部分也不多谈了。
大家在第一线工作,学校和整个教育情况比较熟悉,实践经验丰富,新的理论学习及时,我要向大家学习。这次会议给我很多启发,受益匪浅。谢谢大家!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6:02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我们的研究  




本文转载自邱子华《改善我们的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

   提到课题研究,在许多教师眼里觉得那应该是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的事,咱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小老百姓而已,教好自己的课,干好自己的活,兢兢业业挣份工资,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教师这一称号就行了。

其实不然。

做为一线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研究,是改变过去拼时间、拼精力到想方法拼智慧的一种途径。费时少而收效大,何乐而不为。

没有一位教师不想把自己的学校搞好,任何一个学校的管理者都有着让自己的学校越办越红火的强烈愿望。我个人认为学校管理有两个方面三重境界,一是学生的管理。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教师队伍的管理,第一种境界是加引号的“人性化管理”,上下团结,左右和气,大家商商量量的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好;第二种境界是制度化管理,考核、量化,一切制度说了算,对事不对人;三是文化管理,营造人人积极思考,想办法出主意,建设浓郁的学校学术氛围。三者结合是最好的,前两者我们都做到,抓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有力的途径,烘托学校学术氛围最好的措施之一就是科研课题研究。

再者,抓科研课题研究,是办出学校特色,办好让周边老百姓满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为什么而上学?小学生最单纯可爱,他们会说说长大后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贡献;初中生和高中生就不同了,考高分、上重点,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老师,中间对得起自己。尽管只有高分我们的学生适应不了明天,但是没有高分我们的学生绝对过不去今天。

家长为什么送孩子上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诗句,这是绝大多数莘莘学子的家长含辛茹苦、费劲巴脑供给孩子寒窗苦读十几年的根本用心。尽管我们高呼素质教育,国家教育方针也明文规定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教育仍然是出人头地、寻找更好职业的一种工具。考个重点初中、上个重点高中、进入名牌一本、找个金领职位,是所有中国家长、学生、教师甚至幼儿的梦想。这并没有错。教育确实有为了让人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生活这样一个实用的谋生功能。

国家为什么办教育?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在学校教育阶段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现在的关键是国家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另一类基于社会功利观念而存在的社会功利心理而左右,这种虽然没有明确阐明、被国家所不许的教育目的,是学校必须考虑的现实。这种情况下学校变得极其被动,甚至许多有思想、有个人认识的教师不得不低下头来向现实妥协,在左右为难中慢慢被这种偏颇的社会需要而同化。面对来自社会,来自学生家长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眼里只有分数、只有考试、只有排名。在当下的现实中,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仍然是在“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说的不好听点,我们生存在夹缝之中。但是只要在夹缝中找到突破点,我们就有了特色。

怎么办?搞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想办法、找出路。其实不复杂,一手抓课堂教学的改变,使课堂教学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改变;一手抓学生学业成绩的稳固和提升,不但要狠抓,而且要抓死。

学业成绩的稳固和提升,只要认真研究、分工落实就可以解决周边老百姓是否满意的一大部分问题。家长对学校满意不满意看三个方面,吃、住、学。吃和住只要下力气都好解决,学业成绩最复杂。研究怎样落实,就是保证学生成绩的防线,只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得力,一定会见成效。

问题和难题肯定很多,比如内容设置,是不是根据这一节的目标和学生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总不能课一上完“同学们拿出来什么什么,从第几题做到第几题。”当天没学会的学生谁去给他查落补缺。再比如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怎样轮流安排周清,内容从何而来,时间如何调配,测试内容如何呈现给学生,批改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时间补等等。但是如果不去研究,那就根本提不上成绩的稳固和提高。

总之,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是看得见的,不仅可以改变过去拼时间、拼精力费时多而收效小的现象,而且是提升我们教学艺术的最有效途径;不仅是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办出学校特色,办好让周边老百姓满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怎样研究

(一)选好题

选择课题是关键,假大空没意义。像有些课题选得就算是倾全国之力,教育部长牵头都不一定能弄得下来——《在农村中小学落实素质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这太大了。

现在在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和教师以承担国家级、省市级课题为目标,而对于结合自己自身实际的校级课题根本不屑一顾。看来中国人都喜欢玩大的。到后来的最终结果是,课题一立项、一上报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没有坚持呢?一是课题名称就是直接从国家或省市级的文件上抄下来的,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鼓捣个证书;二是套来的那个课题根本不适合自己,没有研究的生命和活力,干干干干就没劲了。

因此,选题首先要从实际中来。

(二)搞好分工协调

课题组一般由4到5个人组成,分工很关键,现在许多课题主持人在填写课题组成员的时候,关系不错填上吧,发证的时候能挂个名。这绝对不对,一人一个方面,分工明确,落实到人,才能有效果。

比如《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刚开始由于题选的有点大,感觉到没法下手了。但是工一分,事情变得明朗了,工作好做了。导课艺术研究、前置补偿艺术研究、揭示新知艺术研究、例题拓展艺术研究、课堂检测艺术研究和板书设计艺术研究都有专人负责,分工一到位,可以了。

协调很关键,一要协调学校领导,二要协调课题组的成员,特别是协调领导最为关键。有些事做为教师、做为课题主持人不好安排,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可以请领导去安排,可以让领导去说。

(三)制定研究进度运行表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时间进行到什么地步,运行表是调控的关键。凡事预则立。

(四)积累好各种原始数据和材料

材料的积累不仅仅是论文,它包括三大类:

1.影像资料类。(如实验启动动员会、学科组的考情分析会、学校班子专题碰头会、实验体验交流会等等。)要建立电子文档,使用专用文件夹保存,有刻录功能微机的尽量将其刻成光盘。物质投入的重视同样会推动实验的有效进程。

2.图片资料类。(包括影像资料类中的各种照片,学校活动等等。)可以存入文档,也可以同时打印出来(A4纸即可)放入文字材料内。

3.文字资料类。(包括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实验方案、实验计划安排、各项研讨会和碰头会记录、各学科教师典型单元测评试卷样本、易错易混问题集、经验交流论文、学生学情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等等。)对文字材料一定要归类整理,能做成电子文档的尽量做。

另外要注意搜集相关的同类研究资料,搜集的目的不是为了抄人家的,而是为了了解别人的做法,借鉴别人的经验。相关的著作、期刊、报道文章以及网络资源等等。

三、怎样推广

(一)做好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总结报告是反映实验最初构想、实验分工、实验运行、实验研究过程、实验各种原始资料以及实验成果和继续研究方向的总体材料。不能瞎编乱造,不能从网上拼凑组合。研究报告的撰写共分五个板块: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其中正文部分是重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叙述(与实验方案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1.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该问题在周边学校、周边地区或者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大致是什么样,研究这样一个课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分别是什么等等,要说细。)

2.研究的方法(为了研究这一课题,都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是如何使用的,使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等要叙述清楚。)

3.研究结果(最后得到的各方面收获如何,像学生的能力、习惯、成绩,实验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各方面情况要表述真实、明了;要用前后数据的对比、原始资料的证明和个案举例来证明实验结果。)

4.分析讨论(所选择实验课题对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能力形成、教学质量提升好在何处,也就是说对上述实验结果中的各方面收获进行理论分析,要上升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去阐述。)

5.结论和建议(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结果式评论,对今后第二轮实验的深化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是附录(要将参考的各种资料和文献一一列举。)

(二)做好宣传

宣传很重要,会干也应该会宣传自己,目的是为了推广。引起上层注意了,可以很好的推介自己、推介学校,推介的过程是思考、工作的过程而不是形式。引不起上层重视,学校要推广,这不仅仅是对实验教师付出的肯定,更是促进学校工作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对教育科研最有发言权。因为我们就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真实情景之中,最了解问题的存在,我们接触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是最真实的(学生的状况、课堂的情况、学生的真实成绩等等)。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每天面对教材,却又不能创造性的使用它;天天面对课堂,却缺乏对教学的探索;整天价被困惑包围却习以为常,不去想、不去解决,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变,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劳动,怎么也无乐趣而言,最终只能是痛苦的教书、平庸的离休。其实做好教育课题研究只要坚持,就必见成效。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我们致力于事业,有做事、干事的精神,就一定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6:37 | 只看该作者

感悟经典,学习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 我是怎样写教育日记的》研讨整理

一.重温经典,分享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从来没有脱离教学实践。他提出了三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他身体力行,一直坚持既当校长又兼语文教师,既教书又当班主任。他亲手记录的教育、教学资料就有200多本。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丰富的实践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的做出理论上的概括,终其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四十一部专著,还写了近一千二百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短篇小说,尤其他书写的教育日记为我们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写教育日记对一线教师对提高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分享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后,大家如何看?

会员-王建国: 教育日记就是我们记录教育教学生活,记录学生成长,记录教师成熟的重要手段和素材,在教育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日记里,发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困惑与收获,喜好与厌恶,能够发现教师引导方法的适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课堂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老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交互活动是实现新知掌握的重要途径。不同学科老师在同一个教室与学生互动,气氛和效果不会一样,其间有学生的因素、有老师的因素,更多的是老师如何用丰富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平台,只有学生喜欢了,有兴趣了,才能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活力,课堂才能成为知识的狂欢、生命的交响。通过记录不同课堂里学生的表现,就可以分析出老师方法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会对日后的教育教学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会员慕志明:教与学,其实都是在不停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习得方法,形成技能的。所以,只要有发现,只要有写作冲动和兴趣时立即动笔,就会有工作的参考与启发。写教育日记就是记录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教育中的得失,更好促使自己的教育智慧的提升。

哈尔滨李冬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狭隘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我认为写教育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反思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学海无崖,艺无止境。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艺术行为,书写教育日记会让自己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长。

云南张兴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是怎样写教育日记的》是这样说的,“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教师只有通过对这些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事实进行思索,分析和探究,最终才能找到解决造成这些事实的办法,才能为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因此,我要利用我的博客写 “教育日记”,记录我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思考,记录我在教育教学中的精彩教育故事,记录我每一次参加研究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心得体会。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的行家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从撰写教育日记开始,日积月累,最终成为教育名家的。

欧阳利杰:   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先生更是竭力提倡、推崇教师写教育随笔,他说:“我鼓励教师们参加我的‘朱永新教育成功保险公司’,投保条件为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教育随笔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每天跟自己对话,每天写下自己的感悟,解剖自己的心灵,记录自己的成长,写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的教育随笔来本公司,现在投入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其实朱教授强调的是教师写作重要性及对个人成长的重大意义,我想这个苏提倡写教育日记是相通的,只有教师善于写教育日记,在教育日记中不断反思,和自己不断对话,那么一定会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

会员马召帅: 让教育日记助力教师成长。书写教育日记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书写教育日记让我学会了思考,直面教育中的困惑,并学会了不断探索实践着解决这些困惑的有效途径,让教育日记助力班级管理。

侯立元: 阅读这段文字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功。我觉得正如李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一样“如果没有这些著作,苏霍姆林斯基最多就是苏联一位教学技能精湛的优秀教师。”如果李镇西没有坚持记录,没有将对学生的爱、对教学与管理的具体做法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话,他可能也很难享誉全国,甚至被称作“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特级教师,但著作等身的并不多。而能够采用夹叙夹议文体,来呈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

二。学以致用,交流做法

云南张兴洪: 自从我决定加入“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的那一天起,我就在网络上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教育博客。首先,我可以利用我的博客在网络上进行广泛的阅读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读“教育博文”。其次,我可以利用我的博客在网络上进行大量的写作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写“教育日记”。

会员马召帅: 让教育日记助力教师成长。书写教育日记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书写教育日记让我学会了思考,直面教育中的困惑,并学会了不断探索实践着解决这些困惑的有效途径。于是我写下了《教育有时需要逼学生一把》《教育有时需要温和一些》《教育有时需要一个转身》《教育要呵护孩子的心灵》,现在再回头读自己写的这些文字,无疑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在学习完了《孙权劝学》文后,我认识到今后备课要在教材文本的挖掘和分析上下功夫,要在课堂点拨的技巧上下功夫,而并非仅仅停留在课堂形式的研究上。在感受王君老师青春语文的魅力后,反思自己的课堂,的确需要在与学生进行艰难地对话方面再下功夫。

田金辉: 我通过记写作业批阅,学习辅导和师生谈话笔记,发现了学生学习发展的共性问题,及时辅导帮扶,使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注意纠正的错误和应该继续保持和提高的优点与特长,结果构建了非常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成绩逐年提升。让我感到无大欣慰的是:一个毕业多年不见的学生来校看我,为了见我,坚持等了我三节课,该生非常肯定我为了帮助学生,而组织引导学生同编助记口诀的教学方法。建议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大的收获。阅读自己教育日记也发现了很多规律:A、不能让学生及早体验到赚钱的快乐,否则,学生就会产生辍学经商或打工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实践。B、不能让某些学生经常性聚在一起,形影不离。C、不能给学生干部太大的权力。D、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习惯,学生间就可能不会因矛盾而发生打骂等突发事件。E、只有培养学生“诚信负责习惯”,就会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纠正所有不良习惯,积极主动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思考和与同学比进步上去。F、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向自己的预设奋进!

哈尔滨李冬芹:说说怎么看待教师写教育日记,您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与大家分享?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在书写中,我切实感受到了这段话的魅力。由最初的愁于动笔,或无话可说,或语言贫乏,或思想浅薄,到现在的即思即写,即写即成,不去管它是否有文采,也不必在乎是否有深度,只为我口抒我心,我心写我口。在书写中,让手中的笔架起课堂与心灵的桥梁,静静记下自己行走于课堂的点点滴滴,每每再次回读时,收获的不仅是充实,更是甜美的幸福。因为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在坚持中,书写已成为习惯,书写已少了愁绪,多了乐趣。在坚持中,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倾听心灵花开的声音。

山东 张学勇: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我坚持写教育日记尤其走向大山深处系列,既丰富了自己写作经验,有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我想这是我坚持办好这所小学,当好麻雀校长的动力。

会员商云: 通过写教育日记,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先遇到问题学生或者突发教育现象时,我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是自己感到特别生气,对学生却无计可施,结果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会使师生关系弄得很僵,教育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自从加入我们的会所后,我从李镇西老师、蒋自立老师和各位同行的教育故事中学到了很多,然后,我把一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并且现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遇到问题时,我尝试着把它作为一种课题去研究,然后,去思考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不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反而会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现在孩子们都比较喜欢上我的课。李老师说过,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想努力做到让学生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谢华: 我的教育日记就成了博文和手写本共生的方式了。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一半公开,一半保密。但都是我反思的总汇。我想,那些开在阳光下的花朵美丽,那些在月光下孕育的也是生命的构成。于是,我记载,我幸福去感知这些心灵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的教育日记越来越丰满起来。我想,走着的路上,就有孩子们相伴,教育生命本身就会乐此不倦!

三.直面问题,贵在坚持

会员马召帅:其实在写教育日记的日子里,我也遇到过很多的阻力。我知道懒惰才是阻碍我不断前进的根源!我要克服自己身上的懒惰,不断地的战胜自己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李镇西老师说过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或者说是否坚守。所以我不能让自己的心生锈,要让自己的书写教育日记的路上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山东 周广玲:写作是乐趣的副产品,主题和深度是在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的,只要真正爱学生,爱教育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写教育日志就是该坚持的。

会员商云: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每个班、每节课都会有新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随时发生的情况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策略。而写教育日记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过程,也是积累教育智慧的过程。教育专家和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教育专家把教育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包含着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思考,然后,把这件事情坚持下来,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我们普通老师或许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但是,由于没有形成文字,他的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和一些转瞬即逝的灵感最终都随着岁月消逝了。

田金辉:没事拿起笔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别小看这简单得像日记,贵在坚持,不是有人说吗?写三十年的教案,还是教书匠,写三年的反思,就成专家了。

在我们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有很多事值得我们记下了,我们往往都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稍纵即逝。拿起笔记下来,让这成为习惯,这就是我们和专家的区别:案例的积累和反思的多与少。看似一篇小文章,只是一时的思考,可是它就像散落的珍珠,有朝一日,穿起来就成立名贵的项链,成为《班主任的那些幸福往事》。把这些小事记下来,那是你曾经走过的足迹,等自己老得年迈走不动的时候,坐在轮椅上,慢慢品味着自己的博文,也许,那时会感慨时光的流逝,感叹曾经的执着,也许,会可笑自己曾经的幼稚……所有一切都是一笔难得财富,都是幸福,都将回味无穷,都是最浪漫的事!

会员刘亚飞: 1、拥有一颗平淡而宁静的心;2、保持对教育的敏感性;3、广泛阅读吸纳,积极利用各种媒介提升自己。

谢华:1给自己坚持的理由。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因为坚持了,就会发现纵向的比较,因为坚持了,就会发现横向的差别。给后来的教育不断提供第一手真实素材。

2、从表面现象到深度思考的积淀。写着写着博文,就像挖井一样,挖着挖着就能看见汩汩流动的清泉了。写博文初始时候不可能有深度。写着写着才发现一些表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3、坚守爱的情怀。对生命,对教育,对学生,爱,毫无功利!这才是写着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山东 张学勇说,当观察、反思成为习惯的时候,我们会走得更美丽。写日记就像挖井,越挖越深,总有一天会有水冒出来的.

四.结语:

怀揣梦想,我们一起上路,给坚持一个理由——因为我们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的坚持一定会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们一定会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朋友们,我们一起坚持,一起坚持写教育日记!

主持:王美娟 策划:杨宏杰 整理:杨宏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7:41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做好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搜集和整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全面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课题过程性资料的内容
1、什么是课题资料?
课题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资料,是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一个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
2、课题资料的种类
从目前中小学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六方面资料:
基础性资料。基础性资料是课题研究前期以及课题研究中所作的调查、测量、检索、研讨等等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
计划性资料。计划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计划方案、
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专题性资料。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运作的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是专题性资料。
效果性资料。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检测,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等等,都会得到相应的资料,这是形成最终成果的主要资料。
成果性资料。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课题研究结束都育来自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对课题终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
其中,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也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性资料。对于小课题研究来说,过程性资料已经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部资料了。这些资料比较繁杂,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3、课题过程性资料主要有哪些内容?
    件:
课题立项申请书
批准书
课题方案   (具体每个阶段的研究计划   每个阶段的总结)
过程性资料(材料与课题要具有相关度):
★围绕课题展开的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阶段报告等;
★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 学习体会;
★围绕课题的研究课实录或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教者自我反思、课堂评价表、光盘、图片、影像资料;
★教育教学效果测查情况,检测评价试卷、问卷及检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
★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全部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测验统计等。
★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课题小结、随笔、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所获得的荣誉。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经验总结、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刊物封面、目录、文章级别、文章)、获奖论文(注明级别、等次)、撰写的专著。
★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大事记,主要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效果、效益。
★课题中期评估申请  中期评估报告  阶段成果
★课题结题申请书    课题结题报告  最终成果
看到这些内容,老师们一定会感到非常熟悉,我们日常教学中就在做着这些工作,比如:教学反思、随笔、案例每月都写,教学活动我校也是每月一次。但我们获得的资料可能只是侧重某一方面,它们是独立的、零散的、无计划的,有效的搜集、整理、分析,使零乱、芜杂的资料成为典型、有序的资料,为验证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最终会取得研究的成果。
课题资料中有了这些材料,不仅使文档丰富而有质量,同时,它还可以使课题实验者对各个研究项目有细致的了解和把握,防止课题研究者将研究流于形式,为督促与检查提供了事实依据。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我们要做在平时、重在实践、边做边理。达到过程资料翔实,研究实践真实,研究成果丰实。
    二、课题过程性资料怎样搜集和整理
(一)搜集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我们在搜集资料时存在问题主要是:⑴文献资料不注明出处;⑵事实性材料没有时间、地点,没有背景;⑶对资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证;⑷经常看到采用举例法,不知道该典型在所属群体中的位置;⑸搜集资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调查问卷,往往是欠科学;⑹对材料缺乏综合分析,有时变成材料堆砌,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等。
    知道了不足,在收集资料时,我们要做到
1、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
现在,就结合江苏省一位教师的一次小课题研究具体谈一谈。上学期,结合学校的课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研究”确立了自己的小课题研究,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能力。这位教师准备有计划地搜集以下资料:小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总计划、每学期计划)、理论学习(书籍、笔记、下载资料)、学生诚信调查表教学采风(教案、说课、评课)、反思随感(反思、随笔、案例)、活动记实(课题整个研究过程大事记)、阶段总结(每学期一份)、成果汇总(经验总结、论文、文章、学生作业、作品、教师荣誉
他制作成了目录,先把类别写出来,然后把手中已有的资料,按类别编写在相应的目录下面,以后每增加一份资料,就在相应的内容上进行补充。
2、联系日常教学实际,让搜集变得轻松、愉悦。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做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我们可以把每个学期所做的具体的工作,都用一定的文字记录下来,归类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如日常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教导处安排的各类教学活动、学生作业、试卷及卷面分析等。这样,我们的研究就可以变得内容充实,变得科学严谨。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就会信心百倍。
3、明确每一项资料的具体要求,才能使搜集更有效。
    ⑴课题实施方案
进行课题研究事先要设计一个研究的方案,这个方案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课题的来源和期望。说明课题的起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说明研究的对象是谁,如何取样本,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涉及的理论领域和要学习的内容。
   *初步拟定的研究过程。
   *研究结果的表达与应用。说明研究结果如何表达;是报告式还是叙事式,还要说明研究结果如何在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体现,发挥何种作用。
⑵课题研究计划
不必写的太拔高,不需要写太多表扬自己的话。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写清楚这学期自己计划完成几件事,大约在什么时间完成,以什么方式完成,到期末时对照一下,完成了多少,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完成的部分分析一下原因,可以考虑转到下一学期继续执行,还是取消这个计划,重新考虑新的计划。
⑶调查表
要设计好选配得当、措词精确的一套问题,编制成问卷。
⑷研究成果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结构可以是“报告式”或是“叙事式”。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
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引言。说明研究的起因;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
(二)整理资料的步骤
其实,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整理资料的过程。
整理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整理资料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核对的任务是对获得的资料,从资料来源、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等角度进行核实、查对,以保证基本事实资料的可靠。分类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需要,把获得的事实资料分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材料的加工整理是科学研究重要的辅助工作,通常采用核对资料、选择论据、汇总统计、综合加工的办法进行加工整理。
无论是哪一级别的课题研究,都是需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都是大同小异。
课题研究一般都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结题验收阶段,一般情况下要进行一年时间,有时还要更长时间才能结题。这样时间一长,刚开始的热情就会减弱,就会产生惰性:反正没来验收,"赶趟",等到时候再收集、整理也不迟。这样一来,等到验收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缺东少西。所以,日常坚持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大家都是有心人,都是喜欢思考的教师。细心、恒心加耐心就等于成功。相信大家会做得更好,也会坚持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39:5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证据和价值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1期 作者: 格特?比斯塔
                          [字体:大 中 小 ]
要: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实践,应当基于证据或至少知于证据的理念继续使政治家、政策制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之神往。这个思想方法的影响力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迹象。但同时针对基于证据和知于证据的实践的理念,不断增多的文献却提出了一些有关其可行性的基本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个讨论的一些前设对这个领域做更深层的探讨,聚焦在这个讨论中的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维度并在每个领域发现缺失:在知识论领域有一个知识缺失,在存在论领域有一个效能/功效缺失,在实践领域有一个应用缺失。这些缺失加在一起不仅对基于证据的实践提出了质疑,而且突出了规范性、权力和价值的角色。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大致论述了基于价值的教育的思想,以作为基于证据的教育的另种选择。因为政策制定者对于证据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和应当获得什么的期望令我感到不安,所以本文的贡献主要是力图给教育者和其他专业人士提供论点,以帮助他们抵制那些关于证据在他们实践中的作用的没有正当理由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抵制存在于他们实践中的没有正当理由的介入。
关键词:基于证据的教育;基于价值的教育;什么起作用;知识论;存在论;规范性
引言
在世界许多国家,像教育这样的专业实践应当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或至少从证据获取信息(evidence-informed)的理念极具影响力。快速浏览一下期刊名,我们会发现,“基于证据的实践”这一理念不仅继续风靡,而且明显出现于大量的专业领域中: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展这一理念的医学领域(参见 Guyattetal,1992 ),经由诸如社会福利工作、辅导甚至图书信息领域,一直到教育领域。当然,证据应当在专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理念在直觉上有吸引人的地方,并且人们很难想象出一个论证来反驳证据的参与。与其他工作领域不同,“专业”概念声称拥有“对人类生活有价值的特殊知识和技术”( Freidson ,1994 , p.167 )。这不只对专业人员运用的知识的基础提出了问题。既然专业工作以人类福扯为导向,把专业实践基于可获得的最好知识看起来是一个充分合理的论点。
这并不是说证据在专业实践中应当是唯一重要的。因而重要的问题不是证据是否应该在专业行动中有一个角色,而是它应该充当哪种角色(参见Otto ,Polutta & Ziegler, 2009 )。这同时要求我们反思的问题是证据能够充当那种角色,因为抱有不可能实现的有关证据的期望是没有意义的。后一点对于政策制定者接受“基于证据的实践”理念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倾向于对证据有过高的期望(比如参见 Weissetal,2008 )。这种倾向在某些观点下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即一些观点认为专业人员应当仅仅被允许做那些具有确凿研究证据的事情。在我看来,这种方法正是霍姆斯等人 (Holmesetal,2006 )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一种极权主义形式。②
一些人对于让证据在专业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表示支持,另一些人或对“基于证据的实践”理念本身表示担心,或对该理念本身在具体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性表示担心。在这两个群体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讨论(如参见 Hammersley,2005;Smeyers&Depaepe,2006;Holmesetal,2006;Cornish&Gillespie,2009 ; St.Clair, 2009 )。虽然一些人告诫要小心对待从科学证据中所能得到的,另一些人却仍在继续提高效仿“医学模式”的研究,以解决教育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如果不是全部。③在我以往对这个讨论的贡献中(Biesta,2007a;2007b;2010a),我特别强调了“基于证据的实践”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理解所导致的“民主缺失”,着重论述了证据的某一种使用方式如何会对教育实践产生威胁,即会取代专业判断和取代对教育目标、目的和管理的更广泛的民主的思考(见Biesta,2007a)。在本文中,我将回顾先前讨论过的一些方面,并在分析中增加更深更多的维度。我的反思将呈现在为“基于价值的教育”( value-based education )所做的论证中,以作为除了基于证据的教育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呼唤以价值为基础的教育作为一个选择,并不是想要表示在以价值为基础的教育中证据没有任何作用,而是试图强调证据的作用服从于价值,因为价值是构成一种实践之所以被当作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
我的分析将集中在三个方面: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在每个方面,我会呈现对某一特定维度的两种不同“解读”。在知识论方面,我将区分代表性知识论和经互动知识论④;在存在论方面,我将区分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在实践方面,我将区分应用和纳入。我还会在每个方面指出一种缺失:在知识论方面存在一种知识缺失(knowledge deficit ),在存在论方面存在一种效能/功效缺失(effec-tiveness/efficacy deficit),在实践领域存在一种应用缺失(application deficit )。这些缺失不仅对“基于证据的实践”这一理念提出质疑,而且突出了规范、权力和价值的作用。在最后一部分,我将讨论这些缺失对教育实践意味着什么,而这会把本文引向为“基于价值的教育”这一理念所做的论证中。因为政策制定者对于证据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和应当做什么的期望让我感到不安,所以本文的贡献主要是力图给教育者提供洞见和论点,以帮助他们抵制那些有关证据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的没有正当理由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抵制在教育实践中那些非正当理由的介入。
一、关于“什么起作用”的证据?
讨论基于证据的实践这一理念的一个起始点可从“证据”这个词的含义中找到。牛津词典这样定义“证据”:“可获得的事实与信息的一个集合,(用来)表明一个信念或论点是否为真或令人信服。”⑤所以尽管证据与真理问题有关,在这一定义下,真理与虚假问题并不适用于证据本身。如果我们把知识定义为“正当化的真实信念”—其含义为对某人来说要知道某事,那它必须是真的,它必须被相信为真,并且该信念必须要正当化—那么证据在证明类似信念为正当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⑥换句话说,证据促成认定某一特定信念为真的论证。正是从这个方面说,“证据”一词的意思与“知识”一词稍有不同。这可不仅是语意上的游戏—尽管仔细思考“基于证据的实践”和“基于知识的实践”所具有的不同修辞效果很有意思—而且开启了一种可能性,即所谓的证据会比正当真实的知识更加宽泛(比如,可以想一下在法庭上建立证据时,证词和证人报告所具有的角色)。这还表明,对于为某种信念或论点提供的证据,需要对其相关性的比重有所判断,而不是说在证据与真理之间存在一种机械论连接。
尽管在理论上是如此实践中的工作却以粗糙的方式运行(见Hammersley ,2009)。在有关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讨论中,“证据”通常专门从认知的话语来考虑,即视其为知识,更具体些是真知识。证据进一步被限定为科学知识—这种科学知识被理解为是通过科学研究产生的,而关注点实际上倾向于放在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上,即实验研究,具体说就是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sed controltrial )。这是因为这种实验被认为是有关“什么起作用”( what works)的有效科学知识能够产生的唯一可靠的方法。这与强调“什么起作用”的理念本身也是有关的,因为事实是为了产生更好或更令人期望的状况,许多专业人员(如果不是所有人员)在一种“启动变化”的模式中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样,专业人员的介人是否会产生想要的效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关于“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讨论中,“什么起作用”的问题具有一个核心的角色。
然而,针对以上讨论有三个议题需要思考。第一个议题是以上讨论中的知识论维度;与它有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产生出“什么起作用”的知识,具体说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通过实验研究所产生的知识的性质。第二个议题是以上讨论中的存在论维度;与它有关的问题是介人和结果之间的连接是如何真正获得的,特别是如何使事物在社会领域里的运行成为可能。第三个议题是以上讨论中的实践维度;与它有关的问题是在何种程度上专业实践可以真正说是建立在知识或证据之上的,并且我们是否应当从科学知识的应用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基于证据的实践”的发展。
二、知识论:代表性还是经互动性?
前文已提到,尽管有更加准确的意思可以赋予证据这一概念,但是被期望形成实践根基的证据,通常却被视为真的科学知识—即有关“什么起作用”的、产生于随机控制实验的科学知识。由此引出的问题是“真理”在这个语境下应该如何理解。在讨论“基于证据的实践”中,尽管对其知识论维度的关注甚少,但给人的印象是“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论点依赖于代表性知识论。这种知识论把真的知识看成“事物”在“世界”中是怎样的一个准确代表。假如我们确实能够产生又真又全的有关“事物”在“世界”中是怎样的知识,并能够产生管理事物之间联系的关于规律的知识,那么我们在某个时刻有可能会确定地说,当我们做了A,那么B就会跟着来。从这个角度看,在教育领域中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知识这个事实是一个实践性问题,而不是结构性问题—这表明我们还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以便我们能够包括组成教育现实的所有因素、方面和维度。如果能够协调我们的研究力量,并向同一方向传送能获得的资源,如一些论证所显示的那样(如见Prenzel , 2009 ),那么我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会为教育实践促成一个完美的证据基础;并且,遵循同样的逻辑,为其他任何实践领域促成这样的证据基础。
我认为,介入有关真的或客观的或完全的或完美的知识是否可能这样的抽象讨论中,不会有什么结果,特别是因为在这样的讨论中,那些赞成者或反对者通常把他们的论点基于一套类似的前提上(参见Bernstein, 1983; Biesta & Bur-bides, 2003; Biesta, 2005)。我宁愿希望强调一个实践性更强的论点,即与代表性知识论和实验性方法论之间的张力有关的论点。⑦代表性知识论把知识看做独立于知道者、并且不受知道者影响的世界的一幅图景—约翰·杜威把这一概念指做“旁观者视野中的知识”—而实验总是对那个世界的介入。从代表性观点看,这些介人只能看做对世界的曲解;这意味着那些介人威胁到获取真的知识的可能性。⑧走出这个困境的方法不是不信实验法在知识生产中的角色—不管如何,人们可以论证许多(如果不是全部)知识已经通过实验法和介入而产生—而是考察介人者知识论和生产知识的实验法取径所具有的启示。这正是约翰·杜威在其有关知识和识知的著作中所采取的路线。
我已在别处详细讨论过杜威的观点(参见Biesta & Burbules, 2003; Biesta,2007a)。我在此处想要强调杜威观点的一个重要启示—对于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的理念之知识论基础,这一启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理解知识是什么并如何获取它时,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实验法,则不得不放弃旁观者视野中的知识论—即假定知识是关于观察一个固定的、独立于观察者的现实—并且不得不承认我们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是关于关系的知识。具体说,是关于我们的行动和那些行动导致的结果二者之间关系的知识。与代表性知识论不同,我们可以称之为经互动知识论(Biesta & Burbules, 2003 )。在经互动知识论中,实验法不再呈现为一种对现实的曲解,而是关于现实知识的获取方法中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这种知识不是对“意识之外”固定世界的描述—在传统话语里,这种知识是非客观的,因为我们参与到它的生产中。但这种知识又不是仅仅由我们的意识创造的—这就意味着在传统意义上,这种知识也是非主观的。这是一种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是经由我们对世界的介人而产生的。所以,认真对待实验法,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放弃获得完全的、关于现实的知识是可能的这样的想法。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只能是一种主观的“近似现实”—即卡尔·波普的观点—而且因为“现实世界”总是经由我们的介人而呈现,并且因为我们的介人而导致“现实世界”变化着。杜威的实用主义实际上是说,我们是在一个“不停发展的宇宙”中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已完成的宇宙”的旁观者。
杜威的经互动知识论看起来很适合解释“什么起作用”的理念。毕竟,其焦点完全在行动和结果的关系上,而这意味着通过实验法产生的知识的确能告诉我们“什么起作用”。但是,代表性知识论对“什么起作用”的解读和经互动知识论对“什么起作用”的解读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从代表性知识论看,有关“什么起作用”的知识延伸至未来—毕竟,如果我们有了现实本来面目的完全知识,那么这个知识在未来应当仍然有效—可是经互动知识论的观点则意味着我们所能知道的是有关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那些行动和结果发生在过去。代表性知识论会暗示我们的知识提供给我们确定性,而经互动知识论—认真对待实验法的知识论—则呈现给我们过去什么是可能的,同时并不保证曾经可能的还会在未来发生。经互动知识论让我们做出过去什么曾经起作用的确凿断言,而不是未来什么将会起作用的断言。“过去什么曾经起作用”的知识在我们试图处理当下问题时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它提供给我们新的和不同的方法来理解此刻碰到的问题,还因为它提供给我们解决当下问题的假设。用杜威的话来说,它使我们的行动和问题的解决更加明智。由于这个缘故,通过实验法产生的证据无法提供给我们行动的规则,更不可能给我们以行动的指令。⑨对于通过实验法能产生的知识和这种知识能被应用的方式之间的缺口,我希望称其为基于证据的实践的知识缺失。这表明从结构上而不是从实用上说,在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我们不得不行动的情景之间,总是有一个缺口。如此,所谓实践的“知识基础”从来没有充分过,将来也不会充分。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实践中这个空缺是怎样弥合的—而这是我下面将要讨论的。
三、  认识论:因果律还是复杂性?
在有关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讨论中,不仅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是否可能获得关于介入和结果之间关系的完全知识,而且存在涉及这些关系本身的问题。介人是怎样运作的?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建立的?简单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其实应当说过分简单化的—想法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介人是起因,并会导致结果,而且认为在最佳的条件下,原因必然会产生结果。这是一种“魔弹”⑩式的因果律概念,即如果可能的话,在社会领域中其实也要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存在。在系统理论的话语中,这种条件可被描述为封闭系统的条件:这种系统处在一种与其所处环境隔绝的状态中。反之,开放系统的特征则表现为它与其环境之间一定程度的互动。封闭系统以决定论的方式运行,而开放系统则以可能性的方式运行。循环系统是以某种方式反馈给自身的系统,以便使系统的行为成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动力结合之后的结果。符号系统不是通过物理动力运行的系统,而是通过意义交换运行的系统。
运用这些区别我们可以说社会领域中的大多数运行过程以开放和非决定论的系统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系统运行成为循环系统,因为事实上组成系统的元素—单个的人—具有思考能力,而这就意味着基于他们的解释和理解,他们可能会改变自身的行为,而这种改变绝不单单是物理意义上“推与拉”产生的结果。社会系统总体上是符号系统,这是因为其元素之间的互动不是建立在物理动力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意义和解释之上的。在这样的话语中陈述,教育以开放循环的符号系统为特征。教育之所以是符号系统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在物理动力层面的互动,而是在意义层面的互动。教育系统运行是一个循环系统,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行动是基于他们自己的解释和理解的。教育系统总体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因为这些系统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互动(尽管是在复杂性之简单化的条件下,见下一部分)。
系统理论对我们的讨论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强调虽然多数有关“什么起作用”的言论建立在封闭的决定论预设之上,但是社会现实—一个许多实践被认为应当发展为基于证据的实践的社会现实—恰恰不是封闭的决定论系统。换言之,多数关于“什么起作用”的言论,运行于机械论之存在论的预设之上,可这样的存在论不是人类互动领域的准则,而实际上是一个例外。这就是为什么“医学、农业和其他领域的卓越进步”无法那么轻易地从教育领域中期待得到。那些进步被认为是来源于“实践者对证据作为实践的基础的接受”,特别是从随便控制实验得到的证据(( Slavin , 2002 , p. 16 ),但是教育的动力从根本上不同于诸如马铃薯的生长或者化学的动力。
我想称以上问题为基于证据的实践的功效缺失。它表明在社会领域中,介人不会以机械论或决定论的方式产生效果,而是通过—在结构上而非实用上—开放的过程产生效果,因而介入与效果之间的联系是非线性的,至多是可能性的。
四、实践:应用还是纳入?
功效缺失的存在带来的问题是:在专业行动和社会领域中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部分答案就藏于我所说的复杂性之简单化的现象中(见Biesta, 2010b;Osberg & Biesta, 2010)。复杂性之简单化与简化行动选项的数量有关—那些行动服务于系统中的元素。例如,快餐店是一个把复杂性简单化的系统,因为能获得的行动选项的数量—不仅对顾客而且对员工来说—都明显地减少了,以便使快速而顺利的运行得以可能。电话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使用的自动语音交流程序是另一个复杂性之简单化的例子。虽然在那些情况下,其益处不是在整个过程的速度上,而是在其周全性上。也就是说,自动语音交流程序保证所有方面都提到了,并按照方便电话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顺序进行交流,而不一定是方便顾客的顺序。复杂性之简单化不只发生在商业机构中。学校也是一个运行在复杂性之简单化下的系统。学校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制度,其本身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给人类学习提供一个特别的社会场所而把学习的复杂性简单化的方式。学校建筑通过把人类的学习与日常生活隔离开,并通过提供给人类学习以有形的场所,把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简单化。学年、时间表和课程把学习置于时间边界内。更深层次的复杂性之简单化通过如下测量而发生:把相似年龄、能力和成绩的学生集中到一起,通过使用分阶段的课程,也许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评鉴和考试的管理制度,把他们置于相同的学习内容之下。在通过评鉴和考试获得的大量学校教育的结果中,只有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学生才会被拣选(Biesta, 2010b)。
顺着这样的思路,复杂开放的系统渐渐类似于较少开放的系统—在这些系统中,输人与输出之间、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可能性联系越来越少了,最后导致常规性和结构开始出现。理解了这种局面是如何产生的,就会使某种工作和那种工作的数量呈现在我们面前。人们需要做那种工作以便能创造出一种秩序;在那种秩序中,事物得以运转,而且行动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更可预测和更有保障。这些常规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构建,而不应把它们理解为自然发生的现象。说它们是社会性构建不是说它们好,也不是说它们不好。虽然在一些情况中,复杂性之简单化可以非常有益;但在另一些情况中,它会具有局限性。由于为一个系统中的“元素”减少行动选项之数量的任何努力都与权力的运作有关,所以复杂性之简单化应当理解为一种政治行为。
如果想要理解为什么且如何使事物在像教育这样复杂开放的系统中起作用是可能的,那么复杂性之简单化的思想是重要的。不仅如此,这个思想有助于挑战一个论断—此论断常被用来论证像教育这样的领域应当成为基于证据的领域。如前文所引述的,这个论断就是“医学、农业和其他领域的卓越进步”被认为是来源于“实践者对证据作为实践的基础的接受”,特别是从随机控制的实验中获得的证据(Slavin 2002 , p. 16 )。从这里产生的疑问是情况是否确实如此,即我们是否应该把那些领域的进步理解为应用科学知识的结果。布律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发展了一个反对以这种方式来思考现代科学的技术性成功的有趣论述,特别是在他的著作《法国的巴氏清毒法》( The Pasteuriza-lion of France) ( Latour, 1988)和《行动中的科学》( Science in Action ) ( Latour,1987 )中,拉图尔从知识论的视角评论了现代“技术科学”( techno-science,拉图尔的用词)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技术科学家”在他们的实验室构建出“事实和机器”,而这些事实和机器会传播到实验室之外的世界。它们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成功传播,可看作是那些事实和机器所基于的知识的特质的表征。
尽管拉图尔没有找到理由来怀疑为什么技术科学家能在他们的实验室中创造出有效的事实和机器,而且尽管他也不想怀疑在某一时刻,那些事实和机器会在建构起它们的实验室之外的地方出现,但他的确挑战了这样一个论断—我们应当把这个过程理解为事实和机器在实验室之外的应用。拉图尔暗示,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外部世界被转化为实验室的环境。他写道:
没有人看到过实验室事实移动到了实验室之外,除非实验室首先使用“外界”情形,并且外界情形被改造,以便外部世界适合实验室做法。( La-tour,1983,p. 166)
在他的有关巴斯德的书中,拉图尔提出并论证了巴斯德的方法不是在法国乡村的所有农场中应用某种技术的结果。恰是因为法国农场的重要层面首先进行了改造,使其近似于产生那项技术的实验室环境,巴斯德的技术才能够起作用。正如拉图尔所论述的,“只有在你尊重一套实验室惯例的条件下,你才能把巴斯德实验室设立的实验室惯例延伸至每个农场”( Latour,1983 , p. 152 )。《法国的巴氏消毒法》一书仅仅是现代世界如何因现代科学而发生变化的例子。拉图尔一遍又一遍地论证这不是把事实和机器引到“外部”世界的结果,而是转化外部世界的结果—为的是使这个世界成为实验室环境的一部分,因为在那种环境下,事物才能运行并且是真的。
对于“把外部世界转化为内部世界以便使事实和机器能够存在的庞大事业”,拉图尔称之为计量制(Latour, 1987 , p. 251)。计量制可以理解为一个为事实和机器而创造的“简易跑道”(同上书,p. 253 )。计量制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转化,一种把社会纳人“技术科学”网络中的过程。这样一来,事实和机器可以不费力气地“运行”其中。因此,如拉图尔所言:“没有科学以外的世界,只有使科学事实得以流通的狭长网络。”( Latour, 1983 , p. 167)这个过程最为明显的领域可能是医学领域,因为大部分医学知识和技术只能在非常具体的环境下运行。某些情况要求个人创造那样的环境—比如,通过说明某种药物不能和酒类一起服用,或者指示如果某人打算驾驶汽车,应该禁止其服用某种药物。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医学知识和技术只能在更严格和严控的医院环境下运行。从这个角度看,医院是实验室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间地点”。在那里,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运行变得可能。一方面,我们把医院、疗养所和普通医师等等当成一种福利发展;另一方面,重要的是我们应记住,所有这些是如何存在于一个更加庞大的医学一药学“复合体”中的—即人、物、职业和利益编织在一起的一个庞大网络。仅是这种网络的规模和数量,已经使得对卫生医药事业的不同思考,更重要的是不同行动(如果不是变得不可能的话),变得非常困难了。
与前面提到的两个“缺失”一致,我建议称这个层面为基于证据的实践的应用缺失。我这样说是想强调,从科学知识的应用角度来思考现代科学对社会的作用—这对基于证据和基于证据的观念具有核心作用—至少忽略了一些重要层面,即使科学知识的应用成为可能的那些层面(特别是转化外部世界以便知识成为可应用的那些工作层面)。这种角度的思考甚至充当为一种意识形态,使实践纳人某些特定网络的过程无法显现。所有这些都是重要的,因为这些发展倾向于限制人们进行不同作为和不同思考的机会。这特别表现在为有“可替代的”医药事业而创造机会的持续斗争中(“可替代”这个词本身显出了所谓“常规的”力量)。恰恰从这里,我们可以走向关于规范、权力和价值的问题。
五、从基于证据的教育到基于价值的教育
本文前面已经论述过,有关基于证据的实践,我们能发现三种缺失:知识缺失(即有关行动和结果之间关系的知识从来只能提供给我们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功效缺失(即如果不是在全部,那么在多数社会性互动的情况中,我们具有开放循环的系统,这导致在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接从不会是完全决定性的)和应用缺失(即实践可通过应用科学知识而发生改变的观念,遮盖了改变实践以便知识可以起作用所需要做的工作)。这三种缺失已经对基于证据的实践“工程”及其通常呈现的方式提出了严肃疑问。另外,本文已经介绍用“复杂性之简单化”概念来理解在开放循环的符号系统中使“事物起作用”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即在行动和结果之间创造更多“模式化”连接。这样做的方式是减少系统中存在的行动选项的数量。本文已强调这带出了关于“权力”( power)的问题。终其究竟的议题是:谁具有权力为了谁而减少行动的选项。这还引出了“规范性”( normativity)的议题,因为任何减少复杂性的刻意努力,表达的都是什么是值得想望的特定偏好。所有这些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核心作用,因为教育不只涉及任何学习或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影响。教育是一种目的性实践—一种被目的界定的实践—而这意味着关于教育行动和设置的决定总是不得不关注这些行动和设置应该带来的令人想望的结果(参见Biesta, 2010a)。
教育的目的性特征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理由来提出这样的主张:“什么起作用”的问题—即教育行动的效能的问题—总是从属于目的的问题。只有当我们为我们希望取得什么提供了一个答案后,才能开始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那种结果—我们不能忘掉前面讨论过的那些局限性。既然证据至多只能提供给我们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可能性联系的信息,基于证据的实践的理念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如果证据是教育实践的唯一基础,教育实践会完全没有了方向。这就是为什么在教育中,价值(values)是首要的(Ax & Ponte , 2010 )。
基于证据的实践的一些辩护者会支持程度较弱的选项—知于证据(evi-dente-informed)的实践,但这种选项中的情形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的论点依然是如果我们希望使用有关行动和结果之间可能性关系的任何知识,那么仍然有一个重要判断需要作出,即我们是否希望应用那些知识,而这依然是一个价值判断(Smith, 2006; Biesta, 2009)。这个价值判断有两个维度。一方面这涉及的问题是关于“什么起作用”的信息在整体上的可取性。这里的论点是即使我们能够发现达到一个特定目的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我们可能仍然想决定不按照那个方式行动。比如,有一个关于家庭环境会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研究证据。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单纯为了提高儿童未来的教育成功机会,让儿童与父母分开是不可取的(当然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确决定让儿童与父母分开是最可取的行动,但这不是被“什么起作用”的知识所指引的,而是被“什么是最可取的行动方式”这样复杂的价值判断所指引的。在这个例子中要求对潜在的益处、“介人与不介人”的潜在危害做一番仔细评价)。教育不但要求对行动的某一特定方式之可取性有一个总体上的价值判断,而且对我们在教育中试图获取某种想望的结果所能使用的手段有一个价值判断。对于后一方面,我们可称其为教育性价值判断。这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教育中存在一个目的和手段的内在关系。我们在教育中所使用的手段—我们的教学风格、我们试图对某种方式的行动和存在进行改善而用的方法—对于教育目的来说不是中立的,而可能潜在地教给学生一些东西。在这里,惩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可能对于某些形式的惩罚之有效性掌握着有力的证据,而且我们可能甚至得出这样的价值判断,即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惩罚,好处胜过坏处。但是我们仍然决定不使用惩罚,因为它教给孩子“迫不得已通过使用暴力实施自己的愿望并想怎样就怎样是正当的和被准许的”( Carr, 1992 , p. 249 )。在关于我们是否应该在教育中使用奖赏的情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以上这些论点表明价值不仅是教育实践的一个要素,而且是教育活动的构成性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规范性导向,没有“什么是教育上值得想往的”决定,没有对教育实践之目的的清楚表达,这些实践就不会存在,或者说它们不是以教育实践而存在。因此,只有从教育实践的目标和目的出发来考虑,关于证据和效能的问题才会开始具有意义。毕竟,如果我们不事先决定实践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就不会有证据产生和证据收集。这并不是说一旦做了这样的决定,证据就可以接管实践了,因为就证据能产生的范围来说,证据需要通过“什么是教育上值得想望的”决定的过滤。然而,这里不单单是价值首要还是事实首要的辩论。在本文中,我已力图论证关于证据和证据所具有的能力会为实践充当信息基础和信息来源的论断是有缺陷的,或者至少是有问题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以这种方式能生产出的知识具有局限性,而且因为在人类和社会领域中,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在强度和稳定性上也有局限性。对于基于证据的实践,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几乎没有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像医学和农业这些领域的变化确实是这些领域里有关“什么起作用”的科学证据被应用之后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迫切重新思考基于证据的实践这样的“工程”。这样的思考需要包括知识的局限性、社会性互动的本质、事物可以运行的方式、在这种运行当中权力的运作过程,并且最为重要的是,构成像教育这种社会性实践的价值和规范性导向。
注释:
①致力于基于证据的实践理念的期刊有: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Dental practice, Evidence Based Nursing, The Journal of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Coaching and  Mentoring, The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for Schools.
②Holmes et al.  ( 2006 )还使用“微观法西斯主义”概念批评在健康科学领域中的有关证据的话语,并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案例。
③关于这个观点见Prenzel, 2009;另见Biesta, in press。
④原文为transactional epistemology。作者解释杜威最初使用interaction表示事物之间的互动,但注意力常会落在互动中的两个实体上。后来杜威倾向于使用transaction,主要是强调事物之间互动的持续过程。故译者以为只译为“互动知识论”有损原意。英文词缀trans一此处取“通过”、“经过”的意思较合适,故尝试译为“经互动知识论”,即经由交互过程本身,而非事物本身,而呈现出的事物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译者注。
⑤"evidence".The Oxford Pocket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2009.  Retrieved September 15,2009from Encyclopedia. com; http;//www. encyclopedia. com/doc/10999-evidence. html
⑥是不是有可能把知识理解为“正当化的真实信念”是另一个问题。自从Gettier (1963 )提供了“正当化的真实信念”不能视为知识的例子后,这个议题就成了讨论的话题。
⑦这是对杜威关于这一点所做的详细论述的一个精简总结,如见Dewey (1929)
⑧这是在解释量子物理学时一个让人感到困难的议题。
⑨我希望强调,此处的论点不是基于对经互动知识论的优胜之处的断言,而总体上是一个哲学的论点。它实际上集中在这样的问题上,即如果我们运用一个能认真对待实验法的知识论,那么什么会出现。所以此处对经互动知识论的论述只是基于克服实验法方法论和代表性知识论之间的张力(如果不是矛盾的话)。前者在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辩护者的思想中具有核心角色,而后者是那些辩护者运用在他们的论证中的知识论,以便为这种方式产生的知识所断言的优胜之处作辩护。
⑩魔弹(magic bullet)指能灭杀特异性致病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而又不伤宿主的药物—译者注。
参考文献:
[l]Ax, J.&onte,P(2010).Moral issues in educational praxis " A perspective from peda-gogiek and didactiek as human sciences in continental Europe. Pedagogy, Culture&Socie-ty, 18(1),29—42.
[2]Bernstein,R. J.(1983).Beyond objectivism and relativism:Science,hermeneutics,and praxis. Philade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Biesta, G. J. J.(2005).What can critical pedagogy learn from postmodernism? Furtherreflections on the impossible future of critical pedagogy. I. Gur Ze?ev(ed),Critical theory and critical pedagogy today.  Toward a new critical language in education. Haifa;Studies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aifa ) ,pp. 143一159.
[4]Biesta, G. J. J.(2007a).Why“what works" won?t work.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the democratic defici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Educational Theory, 57( 1),1-22.
[5]Biesta,G. J. J.(2007b ) .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The need for critical distance.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3(3),295-301.
[6] Biesta,GewirtzG. J. J.(2009)Values and ideal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judgement.  S,P.  Mahony,I.Hextall&A.Cribb(eds).Changing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pp.184-193).London:Routledge.
[7」Biesta, G. J. J.(2010a). Good education in an age of measurement:Ethics,politics,democracy.  Boulder, Coaradigm Publishers.
[8]Biesta, G. J. J.(20106).Five these on complexity reduction and its politics. D. C. Os-berg&G. J. J.  Biesta(Eds).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 pp. 5-14.
[9]Biesta, G. J. J.(in press).An alternative future for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Zeitschrift fur Padagogische Historiographie.
[10]Biesta,G. J. J.&Burbules,N. (2003).Pragmatism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
[11]Carr, D.(1992).Practical enquiry, values and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theory.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 18 ( 3),241-251.
[12]Cornish,F.&Gillespie, A.(2009).A pragmatist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in 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 of Kealth Psychology, 14 ( 6),800一809.
[13]Dewey, J.(1929).The quest for certainty.  Jo Ann Boydston(ed).The Cater IVorks(1925-1953). Volume 4.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4]Freidson,E.(1994).Professionalism reborn:Theory, prophecy and poli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5]Gettier, E.(1963).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Analysis,23(6),121一123.
[16]Guyatt G, Cairns J,Churchill D,et al.(1992).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 268,2420-2425.
[17]Hammersley, M. (2005).The myth of research-based practice:The critical case of educational inqui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8(4),317-330.
[18]Hammersley, M.(2009).What is evidence for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R.  St.  Clair(ed),Education science;Critical perspectives. Rotterdam:Sense,pp. 101—111.
[19]Holmes, D.,M array,S. J.,Perron, A.&Rail, G.(2006).Deconstructing the evi-dente-based discourse in health science:Truth, power and fac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vidence Based Healthcare , 4 ( 3),160-186.
[20]Latour, B.(1988).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Latour, B.(1987).Science in action.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22]Latour,B.(1983).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K.D.Knorr&M. Mulkay(eds).Science observed. London; Sage, pp. 141-170.
[23]Otto,H.U.Polutta, A.&Ziegler, H. (2009).A second gener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Reflexive professionalismand causal impact in social work.H.U.Otto,A.Po-lutta&H. Ziegler(Eds).Evidence-based practice:Modernising the knowledge-base of social work. Opladen:Barbara Budrich,pp. 245-252.
[24]Osberg, D. C.&Biesta, G. J. J.(Eds)(2010).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
[25]Prenzel, M. (2009).Challenges fac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Vital questions:The contribution of European social science. Strasbourg;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pp. 30-33.
[26]Rasmussen , J(2010).Increasing complexity by reducing complexity:A Luhmannian approach to learning.D.C.Osberg&G.J.J.Biesta(eds).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 pp. 15-24.
[27]Slavin, R.  E.(2002).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policies:Transform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7),15-21.
[28]Smeyers, P.&Depaepe, M.(eds)(2005).Educational research:Why“what works”doesn?t work.  Dordrecht " Springer.
[29]Smith, R.(2006).Technical difficulties;The workings of practical judgement. P. Smey-ers&M. Depaepe(eds).Educational research:IPhy “what works” doesn?t work. Dordrecht;Springer, pp. 159-170.
[30]St. Clair, R.(ed )(2009).Education science;Critical perspectives. Rotterdam;Sense.
[31]Weiss, C. H.,Murphy-Graham,E.,Petrosino, A&Gandhi,A. G.(2008).The fairy godmother-and her warts;Making the dream of evidence-based policy come tru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29(1),29一47
[32]Wiseman, A. W.(2010).The uses of evidence for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Global contexts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34( 1),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41:17 | 只看该作者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  




本文转载自shengge《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


       一.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仍然遵循着一般的认识规律。不过它把这个认识过程组织得更加具体、周详、精确。总的说来,可以说是一个科学研究思维的过程。科学研究思维过程包括四大阶段,即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验证。一项科学研究可以包括这个全过程,也可以是只在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阶段里进行工作并取得成果。
  (一)发现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也就是出现了问题,必须解决这个矛盾或问题,提高认识,掌握了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才能使事物按着人们的意图向前发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所以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善于认清矛盾,或者说善于发现问题。
  安于故常的人往往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自然也就不会自动地提出什么问题来。可是有时候问题逼上来了,那该怎么办?这时人们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逃避,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即对问题熟视无睹,或者屈服于它,无所作为。如眼看着教学质量不合客观要求(这就是矛盾或问题)也不想办法去解决。第二种态度是绕道走或者寄托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一个中学的校长或教师面对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只埋怨小学,并希望明年从小学招几班成绩好的学生,或者只寄希望于上级派来几个好教师。第三种态度是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解决它。只有这第三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
  问题来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有许多条。但最适当的办法可能只有一两条。这一两条也许属于思想认识,也许属于行政措施,也许属于其他什么性质。不管属于什么性质,只要有现成的有效的办法就无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研究的是过去没有适当办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就是科研工作首先要适当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从选择什么问题上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项研究的价值如何。所以一个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注意去选择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问题有大有小,其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大的问题可以用50年代后期美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为例。那时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为之震惊。他们发现美国教育质量落后,必须奋起直追,于是发动了很大的人力,去研究如何提高美国教育质量的办法。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就代表了那时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我国当前也面临着教育改革的问题,这问题很大,牵涉面广,要动员很大的人力从各方面进行研究才能解决。其次举一个局部性的问题。
  几年以前吕淑湘先生曾在报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少年来存在的现象,大家见惯了也不认为稀奇。可是吕叔湘先生却在大量的学习时间与低下的学习质量之间发现了矛盾,提出了问题。问题提出后也有不少人为之震惊,于是近年来就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实验,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统。
  再举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为例子,汉字的排列方法究竟以竖行好,还是以横行好?这在已经习惯阅读横行排列汉字的今天,人们已不认为是什么问题了,可是在四五十年以前,它却曾经是有些人感觉兴趣并为之争论的问题,在全国解放以后又经过一段试验才把横行排列的方法推广起来了。
  以上这些情况又向我们说明一个事实:出色的科研人员往往会从一般人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出很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科研工作者要经常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经常主动地去找问题,而不光是等着问题来找自己。
  有待研究的有价值的大小问题,多得不可胜数。究竟选择什么问题去研究,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首先要碰到的问题。
  (二)了解情况
  一个科研工作者有了问题之后,就必然想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的了解,了解关于这个问题的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了解它的多方面的联系,为的是要把这一问题的有关现象或事实弄清楚。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极端必要的。因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绝对不能空口说空话,他必须有所依据。依据什么?就是依据事实材料。为了取得事实材料,他可以直接接触事物,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了解。了解得越全面,越周详,他取得的材料就越丰富。在占有了丰富的材料之后,一个科研工作者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了。
  (三)深入思考
  深入思考是在上述的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感性的东西并不能自发地变成理性的东西。光是占有材料还不能上升到理论。
  要想从占有材料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还得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番“去粗取记、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功夫。这番功夫总起来说就是深入思考,分析起来,它包含着多种形式的脑力加工。这些脑力加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比较、归类与类推——即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的相同和相异之点,然后进行归类,再根据归类进行类推。
  另一种类型的形式是分析与综合。即就事物的性质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综合,借以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来。
  第三种类型的形式是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来,而演绎则是根据普遍性的规律去推论某一个别事物。二者都是运用逻辑推理,以期把对事物的认识引向深入或扩大广度。
  第四种类型的形式是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
  第五种类型的形式是想象与假设。就是在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把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范围中去,以期能对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有新的认识。与想象相联系就可提出合理的假说来。假说虽还不一定能够马上得到证实,但它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却很有价值。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大都萌生在合理的假说中。
  上面分别介绍了各种思维形式,为的是叙述方便。在实际的科学研究思维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三种、两种结合在一起成交替运用的。
  以上各种思维形式有时也被人称为方法,如类推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但是严格说来它们只能说是关于思考的方法。
  经过以上的深入思考,研究者就可对于某一问题形成初步的某种理论或结论了。
  (四)实践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上述第三阶段产生的假说或初步理论、结论是否可靠,或可靠度有多大,还必须付诸实践加以检验,看实际效果而定。一项科研成果是否真有价值以及价值有多大,也只有从实践检验的效果中来确定。
  实践验证可以采取许多途径。如重复前一段的研究,即仍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而变更研究对象,看是否取得同样的结果,也可把形成的初步理论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再观察或测定其效果。比较精确的办法是按严密的程序组织实验,来测定某一假说、设想或初步理论的实际效果。教育实验法之所以在教育科研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就在这里。
  经过实践检验之后,这项科学研究的最后结论就可以站得住脚了。
  以上四个阶段是对科学研究思维过程的轮廓的概括的描述。在实际上,上述各阶段可以有反复、交叉、同步或结合。例如,对于某一现象可以边观察边思考,也可以于思考后再回来观察等,这些情况都是经常遇到的。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
  对于一个教育科研工作人员来说,虽然了解科学研究思维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到开始具体的科研工作时,就会感觉到光了解这些是不够的。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能比较顺利而有效地进行,还必须根据科学研究思维过程规定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来。一般说来教育科研工作要经过以下这些步骤:
  (一)选题
  教育科学研究从选题开始。这时的选题还是初步的,允许以后会有一定的变动。虽然如此,但这初步的选题究竟还是对这次科研工作规定了方向和一定的范围,因此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
  在教育研究的选题上首先要处理好我国教育科研方向与个人兴趣的关系。一定要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要偏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方向,要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当然,研究者总喜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科研工作不排斥而且十分需要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这样的兴趣就可使研究者怀着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研究工作之中。但是我们的研究工作决不能为兴趣而兴趣,我们的科研兴趣应该在教育科研大方向的指引下培养并发展起来。为了兴趣而偏离了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那是十分错误的。
  现阶段教育科学研究应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与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显然,不管是理论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都不应离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这个大的教育实践。我们应该从这个伟大的教育实践中来选题,而不应该从一些文献的夹缝中去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冷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此就要在平日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多动脑筋,考虑一些教育问题。一个教师应该在他的头脑中经常装着有关他的工作或业务的许多问题,那种到开始搞科研时才临时去抓问题的人说明他科研素养不高,对问题的考虑也往往是肤浅的。
  我国的教育科研工作从中央到各地都有一定的规划。这些规划就是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集合有关方面的意见而制定出来的,研究者最好从中选题,或者围绕着这些规划来选题。这样可以把我国有限的教育科研人力组织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科研工作,而不致使人力分散,劳而寡效。当然,由于种种具体原因,也许不一定能把个人的研究纳入规划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可以自由选题,但仍须注意不要偏高教育科研的大方向。
  选题时还要审度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指能给研究工作提供的设备、经费、时间、研究对象及资料等。主观条件指可以投入研究工作的人力及研究者的水平与能力等,要根据这些条件,结合问题的大小与难度,来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
  一般说来,初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应选择那些范围较窄而且比较具体的课题。至于大的研究课题则须由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去研究或者去组织有关人员合力攻关。
  (二)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
  选题以后就要对所选题目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里主要工作就是查阅与本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是已经解决了的?哪些是遗留下来尚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他们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只有在对以上诸问题弄清楚之后,我们才好开始新的研究工作。因为只有在前人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继续前进。科研工作贵在创新,如不了解前人已有的成就就贸然从事,势必重复别人的老路,其结果除造成浪费外是不会给科学宝库里增添什么新东西的。要知道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并不是从零开始。对于前人已有的宝贵科研成果一定要尊重,要利用。某人某项科研成果之所以能有一定的高度,是因为他这项科研工作一开始就是站在前面巨人的肩上的。因之查阅资料这步工作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当然查阅文献要有方法,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要先查索引,看文摘,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情报及动态之类的东西,然后按图索骥从中再查找与自己研究有关的重要资料,耐心细读,并于读后做出摘要或记录,直到全部掌握这方面有关的重要资料,不能再发现新的内容为止。
  除查阅文献外,还应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于此问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实地了解,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就可据以确定这项研究的题目与范围,并进而制订科学研究的工作计划了。
  (三)制订研究工作计划
  一个研究人员在选题时对于究竟如何进行研究想得不够具体,还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工作计划来,但是到前两个步骤已进行之后,就有较充分的根据去制订研究工作计划,并且应该马上去这样做,以便能及时地开展这一研究工作。
  在研究工作计划中应明确规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等。在这个计划之下,对于某项或某一方面的工作还可制订更详细的具体工作计划。
  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后,也许会发现原计划某些地方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对原定计划进行某些调整。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尊重原订计划,使研究工作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也不能完全受原计划的限制,主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去进行工作,把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搜集并整理资料、
  这里所说的资料不是指在查阅文献时所获取的资料,而是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重新搜集来的资料。这样所搜集到的资料就远不限于旧的文献,主要是采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所获取的事实材料。只有在掌握大量的新资料,才有可能对科研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对于新搜集的资料首先要进行鉴别。即就资料的真实性、可靠度以及价值大小进行辨别,并决定取舍,只把那些有用的材料留下来。
  经过鉴别,留下来的材料也可能是散乱的,不明确的。因此,还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与统计方法这时就会很有用处。经过整理之后,关于这一问题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做到这一步,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对于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例如:一个调查报告只要抓住了主要问题,做到准确可靠,是人们过去所不了解或不注意的。那么,这个调查报告本身就具有科学价值。千家驹曾做过一个关于我国教育经费的调查,用历年教育经费的统计数字来证明:我国教育经费少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我们国家穷,而是由于我们对教育不够重视。因为我国教育经费不仅绝对数字少,而且在国家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小得很。这样的调查报告虽然只是说明一种现象,但这个说明很有说服力,而且关系甚大,因此就发生不小的影响,引起了有关方面及社会人士的重视。
  以上主要是在说明:弄清事实真相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它本身就可能是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就完整的科研步骤来说,却并非到此为止。下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分析研究。
  (五)分析研究
  与科学思维过程中的“深入思考”相适应,在教育科学研究步骤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分析研究。它对于科学研究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关于这阶段脑力加工方式,在前边论及“深入思考”过程时已经提到了五种类型,其中包括有比较、归类、类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想象、假设等等方式。在这诸多方式中究竟选用哪几种,那就要根据研究目的及所得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这时已有材料可据,并非个人凭空冥思苦想,但是也要注意个人思考是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所以还是应该在参与研究人员之间,或者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讨论,以收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之效。
  在分析研究时,如果发现原有材料尚有欠缺之处,那就应当拐回头来在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上再下些功夫,因为只有在占有足够材料的基础上才可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来。
  最关键的问题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做出判断。这是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最关重要。耕耘者都希望自己的劳动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但愿望归愿望,事实归事实,成果必须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该有多少就是多少,该有多大就是多大。这是客观规律,不可违背,物质产品规律如此,精神产品规律也是如此。而且在精神产品方面更应注意这一点。因为在这一方面,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夸大情况,反而减低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为了使研究结论合乎实际,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特别注意结合选取范围,材料来源及整理材料的方法等一并考虑。这样在下结论时就比较容易掌握分寸,不至于任意引申夸大了。
  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现,原来提出的问题范围比较大,而这时根据材料所得结论范围较小,不足以针对问题下结论,那么宁可把问题甚至题目改变一下,使其和结论符合,也决不能为了和原定问题、或题目相适合而扩大结论范围。成果必须是在材料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离开这个基础,成果就会减低甚至失去它的科学价值了。
  总之,下结论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勉强,来不得半点虚假。一般说来,只要在研究工作上下了真功夫,总可在已有材料基础上概括出一些东西来的。这样的成果不管有多大,都是可贵的,因为它总算是在原有知识宝库中添进了一些新的东西。
  (六)撰写报告
  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成为科学研究报告。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研究目的,对象或抽样,采用方法,研究经过,材料的归类与整理,结论,本研究的限度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启示等等。
  报告文字不求华丽,但求简洁明确、浅显易懂,必要时可用图表表示,以期能给读者以更加简明清晰的印象。
  报告写成之后,这一次的研究任务就算完成了。
  上述教育科学研究步骤是按科研进程的顺序排列的,研究工作必须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来进行,决不能把步骤捣乱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各步骤之间不允许有交叉,更不是说一个步骤做过之后就不准再有反复,实际情况往往正是这样,即在进行着前一步回时就要想到以后步骤的有关事项,而在进行到后面步骤时,如发现前面一步有不足之处,还得再进行补课。只有这样先后照应,才能取得比较完满的研究成果。
  进行一次教育科学研究就是搞一项或大或小的系统工程,因此既要注意到这项研究的完整性,也要注意到这项研究在更大的系统工程中的地位。系统的观点很要紧,在研究的全过程都要保持这一观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研究工作中的片面性,也便于给整个研究工作以比较准确的估价。
  
  第二节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一.教育科研课题选择概述
  (一)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意义
  科研课题,即研究的题目,是依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立的研究的问题。选题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对于整个研究过程和组织管理教育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题可以反映研究的价值
  课题是教育实践和教育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的联结点。它反映现有实践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又反映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广度和深度。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二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育科研中,课题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解决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其对教育的影响不同,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而其价值体现也就不同。例如,当前中、小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这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围绕素质教育选择研究课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课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
  在教育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研究者总是根据实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中选择问题进行研究。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所认定的必须着手解决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并在这些方面开创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稳定、明确的主攻目标和研究线索。好的课题的提出,将会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带来极大的推动,以至会揭示在一个时期内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
  课题还影响着整个研究过程的方向。课题是对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主题的界定,整个研究工作由此发展,并围绕其进行。比如“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它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是初中学生,其范围限于农村,目标是揭示出“辍学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整个研究方案的设计、实施,成果的鉴定,又都必须紧紧围绕课题进行。显然,课题明确,整个研究活动的方向就明确。
  3.课题对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起着制约作用
  课题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启动着整个教育研究的机制。制约着教育研究的进程和方式。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都不尽相同,资材的收集和利用存在差异。例如“现阶段中学生思想状况分析研究”与“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两课题都需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但前者应侧重于阅读内容的分析,后者侧重于阅读方法的研究,这是受到课题限制的原因。
  课题的选择不仅对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总体上说,教育科研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教育中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实际是教育科研课题的源泉,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往往受着教育现实发展的制约。只有贴近教育的实际才能切实回答教育实际中的问题的研究才有生命才有价值。因而,课题选择得好,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科学管理学校,不断改进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类型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部分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子系统,其中包括了一系列活动因素及其间的相互联系。教育还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包含着种种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外部联系。因而,教育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教育科研课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从研究的性质看,科研课题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教育规律的探索、方法论的研究、有关现象的特点的揭示、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分析等都可视为理论性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不针对某一具体教育现象,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广泛的指导意义。像“部分山区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研究”、“中小城市中学生思想状况与教育”、“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初二学生分化现象研究”等课题。针对教育的具体实践,为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如“XX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提高的五年计划研究”。“XX学校教师数学教学经验的总结及推广研究”、“X X教学法的试验及应用研究”等。应用性研究的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际。
  从资料来源和时间看,教育科研课题可分为历史性课题与现实性课题。前者主要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揭示教育的规律。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后者主要通过对现实教育资料的研究,认识和解决现实教育中的问题。其中也包括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教育预测及未来教育研究。
  从研究的内容看。教育科研课题又可分为综合性课题和单一性课题。综合性课题主要指同时涉及教育若干领域或若干方面内容的课题。如“XX城市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校长培训规律与管理制度研究”等。综合性课题一般要分成几个课题,组织较多的研究者协作完成。单一性课题主要是对教育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进行探讨,如教师研究、学生学业成绩研究、教材教法研究等等。
  从研究的手段看,教育科研课题可分为实验性课题与描述性课题。前者主要指通过实验设计来实现研究目的的课题,后者主要指通过调查研究、资料分析、逻辑推理等手段实现研究目的的课题,又称论理性课题。
  从课题选定形式看,还可分为新开课题、结转课题、委托课题、自选课题等。新开课题,即当年经过反复评议、论证新列入年度计划的课题。这类课题是当前、当地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居重要地位又是当前急待优先研究的课题,结转课题是指上一年或更早时间开设尚未完成的课题。对这类课题是否继续研究,应取审慎态度。既不能轻易放弃。也不能不看实效与条件继续从事徒劳无益、事倍功半的劳动。委托课题是指有关部门委托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属协作性质。它对于完成一些规模较大的科研项目必需的,有益的。自选课题目,则是指研究人员自己选取的课题。
  总之,对于教育科研课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类。不过各种类型的划分都只是相对的,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中的课题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
  (三)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要求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巴丁博士曾说: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选择的科研课题。教育虽然领域广大,科研课题十分丰富,但要真正选择一个既有较高价值,又适合自己的研究实际,能够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并不容易。为保证研究的质量,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目的性
  科学研究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选择这一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教育具有什么价值?选题者必须明确回答这些问题。选题目的明确,研究方向才易于把握.也容易坚定研究的信心。
  选择课题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的客观需要,也就是应从教育实际出发.去解决教育中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从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遵循目的性原则,选择课题应做到“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即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社会和学校工作的客观需要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微观研究为主;历史研究、超前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以现实研究为主。
  (二)科学性
  科学研究是探寻真理的活动。教育科研题目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科学性的要求还必须注重课题的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教育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教育科学向前推进一步,会对教育科学某些空白给予填补,对教育科学中某些不正确的观点给予纠正,并对前人的研究给予补充,使前人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完整。
  (三)创造性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前进。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充分体现创造精神,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敢探求发明的新理。选题要有先进性、新颖性,目光应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如研究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引起教育的新发展等。对教育领域的老课题,则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以新的视野去研究。即使是选择一些验证性研究课题,也应力图有新的发现。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课题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四)可行性
  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需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自己的经验、精力,以及兴趣所在等是否满足研究的需求。从客观方面看,是否有必要的资料、工具、设备、经费、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初次从事研究的人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实际,选择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自己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还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协同研究,集体攻关。总之,要做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数人起步到群众性参与,由一校到数校及跨地区协作。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和选择方法
  (一)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更具体地说,则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寻找和发掘研究课题。
  1.从如何提在本职工作的质量上去发掘课题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与提高工作的质量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外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师范学校教师研究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师范性;幼儿园教师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图书管理员研究如何提高图书使用效益与进行阅读指导;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程度。
  2.从工作中的困难与缺点中去发掘课题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意义。例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这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学。教师就可以这样思考,是否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合作的新颖师生关系,尤其要给“差生”以更多的厚爱,增强他们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的成功感与愉悦感;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自学辅导法”、“导学法”、“自主参与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结构,把班级授课制与小组讨论、个别答疑结合起来,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是否可以调整原来的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增加实践环节与学。生练习、实验时间,加强反馈----矫正;是否可以对学校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作些改革试验,使它们真正发挥反馈、激励与科学评估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为了分等而已。等等,只要悉心思考,是不难找到研究课题的。
  3.从教育改革与教育建设遇到的新情况中去发掘课题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形成许多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城镇人口增长、城镇建设以及“科技兴市(兴农)”与教育的相关研究;关于加强与改革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研究,关于地区教育发展战略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教育整体改革与实验的研究,关于课程、教材和考试改革的研究,关于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研究;关于校长负责制改革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微观教育问题的解决。
  4.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中去发现课题
  观察教育实践活动,最能发现问题,若以科学的敏感,学术的敏感来进行理论的思考,就不难发现一批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例如,初步观察发现,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少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提前了, 深入观察与思考后,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提出一系列问题: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现状究竟如何?中学生性观念是如何形成的?社会与学校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有何影响?青春期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有什么意义?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平衡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如何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进行咨询与指导等等。从这些问题出发,可以形成许多研究课题。
  5.从各种信息交流中去发掘课题
  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同事、朋友等的交谈、会议发言或辩论中,在广播、电视、报纸的报道中,会涉及许多教育问题,若留意将它们记录与思考,就有可能形成教育科研的课题。例如,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既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环境,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所向往、教师与家长所期望的,同时,它又是学校教育中议论得比较多的一个热门话,若将这些议论概括起来,就形成有关班集体建设的系列研究课题;良好班集体的目标与评价研究;良好班集体形成规律;班集体中学生个性和“三自”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研究;班集体中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的培养和训练研究,班集体中狭隘集体主义观念的表现及教育研究,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班整体与自然群体关系研究,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与班集体建设关系的研究,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等等。此类课题的深入研究,对于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以及中学德育建设,必然会起重要作用。
  6.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中去发掘课题
  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手不少是成功的。但往往又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也未经科学检验。因此,这些经验往往“自生自灭”,难以推广。若运用经验总结法或实验法予以科学检验与总结,揭示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间的关系,并给以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就使它们有了推广的可能。
  7.从对某教育现象进行调查而形成课题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深入调查,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对学校教育带来巨大的推动与冲击,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有强烈的感受,但具体状况如何呢?须通过深入的调查,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否则,有的议论仅仅是泛泛而谈,不能揭示其本质,更难做出正确的教育对策。因此,进行这类审查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就形成一批教育科研课题。如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中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职业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民主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写基础文明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学校教师、干部心理平衡能力的调查研究,破裂家庭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等。
  8.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发掘课题
  在各种理论文献、教育类报刊杂志、会议交流论文集、专题资料集、获奖论文集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等等之中,都有教育科研的成果与动态的反映,认真阅读,可以从中发掘出研究课题,其中或是别人尚未注意到的问题,或是尚有争论的问题,或是虽有进展,但仍可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近十年来,我国在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累累,但阅读教育书刊、理论文献,仍可发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建立教育投资稳定来源和建立教育投资超前增长机制的研究,教育投资效益评估研究,学校内部结构工资改革中,物质与精神、报酬与奉献的研究等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是教育理论文献中提出的关于教育的理论问题。前者主要体现研究的实践价值,后者主要体现研究的理论价值,两类课题都离不开教育的实践,因而都具有现实意义。
  1.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课题的源泉
  解决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研究的重点。
  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宏观领域的问题,即对教育的全局产生着巨大影响的问题。如教育的学制问题、课程设置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发展规划问题等。这类课题研究对象比较广,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涉及内容多、资料量大,持续时间较长,因而通常由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门的教育科研工作者选题研究。另一类是微观领域的问题,主要指教育某一具体方面或者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往往是选题的直接来源。对这类课题又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工作中提出的问题。教学是的中心工作。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学生学习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质量与提高效率等都是研究的课题。
  (2)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实验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德育课程问题研究、道德情感教育研究、“一国两制”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等无不是教育科研的课题。
  (3)教育管理研究。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管理质量、管理体制、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研究课题。
  (4)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适应科技进步、改革开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这过程中,从人们的观念更新到具体的操作,教育改革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面向现代化,农村教育改革,为教育工作者展示了大量的研究课题。
  (5)教育内外联系中产生的问题。从教育系统内部看,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都发生着密切联系;从教育系统外部看,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又给我们以丰富的选题。
  2.教育理论文献分析是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
  在人类文明史上,很早以前教育就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例如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庶”、“富”、“教”的思想,“愤排启发”的思想、“学思行结合”的思想以及道德教育的系统主张;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集成之作《学记》的教育思想等。在现代教育史上,从夸美纽斯到杜成,教育家们对教育现象作了大量的理论探讨,提出了许多教育观点和主张。从现有的教育理论文献中,从前人构造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寻找并填补其中的空白区,可以继续他们提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对前人理论发出怀疑,经过研究提出新的见解和主张,还可以参与学术上的争鸣、讨论。
  从实践中找课题与从理论文献中选课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具体课题中往往既有实践价值,又有理论价值。从实践中产生的课题如果很值得研究的话,往往都是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因而实践研究所解决的具体实践问题,往往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理论。
  (三)教育科研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
  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十分丰富,但真正发现和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又并非易事,这需要研究者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和选择课题,以下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1.问题筛选
  这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方法。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或者产生大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再分析其重要性程度和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并广泛听取意见,从中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2.经验提炼
  这是教育工作者可资利用的发现和选择课题的方法。长期从事教育的同志一般在自己的实践中都摸索了不少经验。如何把经验总结出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必然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个个研究的课题就出现了。比如,许多校长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诸如“严格要求”、“尊重信任”、“感情投资”等。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吗?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教师的作用是不是相同?这些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有无主次之分?由此而形成了研究的课题。
  3.资料寻疑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资料寻疑,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4.现状分析
  即通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
  5.意向转化
  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向,这种意向实际上是一定的教育实践或理论信息在思维中积累的反映。这种意向如不能及时揪住的话则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紧紧抓住,则可能产生一个研究的课题。当这种意向出现时,如能对它作进一步的思考,使得问题逐渐清晰起来;同时对有关问题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分析其研究价值和启己的承受能力及其它客观条件,从而形成正式的课题。
  三.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的一般步骤
  (一)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课题始于问题,为了提出新的问题,确定研究工作的起点,就要了解前人或他人研究的情况,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的研究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摸清进行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调查研究的方法,有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三种。
  1.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论证所选择的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内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研究动态。这样,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从而使研究课题具体化、深入化。查阅资料,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别人的构思或新的研究方法,引进相邻学科的新观点、新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还可以从资料中了解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供自己比较和参考,避免或少走弯路。
  2.调查
  到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去调查,有利于发现问题与形成课题。在调查前要明确调查目的,拟好调查提纲,设计好调查表格,力求调查的情况真实、全面、系统、可靠。在调查中,要注意听取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意见与对教育问题的分析。
  3.专家咨询
  征询专家或对某方面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二)资料的分析与综合
  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第一步要去伪存真,保留其中真实可靠的材料;第二步要分析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内在联系和问题所在;第三步对收集的问题进行筛选;第四步,提出课题或项目。
  (三)提出课题的设想与设计
  在调查研究与资料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首先,要确定课题的各称。其次,要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阐明研究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课题的国内(或地区)研究水平和动向。再次,提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途径、步骤及所需的经费、设备、手段等。
  (四)预实验或预调查
  对一些综合性的、重大的、研究因素比较复杂、探索性比较强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往往需要进行预实验或预调查,通过模拟研究,对提出的研究目标、采用的方法、途径、研究内容进行初步的论证。
  以上这四个步骤,又可统称为开题论证。
  (五)课题确立
  课题选定后,研究者向有关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育科研课题(项目)申报表”,申报表的内容有:
  1.课题名称、研究类别、研究起止时间。其中研究类别一般指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
  2.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参加者、承担单位以及合作或协作的单位与分工。
  3.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4.研究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途径、手段。
  5.预期的效果、成果的形式与去向。
  6.研究的基础和准备情况。
  7.研究的步骤。
  8.经费估算与来源。
  9.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的意见。
  10.审批单位的意见。
  填写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文理通顺,简要明白。
  需要指出,研究者选定课题,不论是上报有关管理部门还是自行研究,都应该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与步骤,都要重视开题论证,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有助于研究获得预期成果。
  四.教育科研课题的论证
  (一)教育科研课题论证的意义与要求
  课题论证是科研课题选择必不可少的环节。课题的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对保证教育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质量等有着重要意义。
  1.课题论证是对研究的价值的有效鉴定
  课题论证通过对课题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对象、内容的考察、研究的背景分析与他人同类研究的比较等基本环节,清楚地揭示出研究的实践价值或理论价值。
  2.课题论证促进了研究方案的完善
  课题论证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同行专家的观点主张给课题的设计者以极大的启发;论证会又是一个提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评头品足的过程,从而找出方案的不足;论证过程还对研究条件等作详细的分析,从而为方案的修改提供了具体依据。
  3.课题论证还是研究质量的可靠保证
  经过论证,不仅方案得到完善,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而且,严格的论证对研究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使整个研究的方向等更加明确,各项前期工作得到更充分的准备,从而确保了研究的质量。
  课题论证是一项十分严肃认真的工作,对论证对象和论证人都有严格的要求。就论证对象来说,要认真准备论证材料,详细介绍课题情况,要虚心听取论证意见和修改意见,并根据论证结论处理研究方案等。论证人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课题进行论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论证人还必须是相关问题的研究专家,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育科研课题论证的组织和实施
  教育科研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需要进行严密的论证。课题论证一般有论证准备、开题论证、综合论证等几方面的工作。
  1.论证准备
  要保证论证的质量,必须认真做好开题论证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主要的是做好课题计划准备,以交付专家和各级领导以及有关人员论证。在提供课题计划时,应当针对不同的计划类别有所侧重。如教育调查课题计划,提供论证的侧重点,应放在计划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上;教育实验课题计划,侧重点则应放在实验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操作定义(操作活动的特点)、实验对象(选取、分组)、可比性、控制性和重复实验等问题上。
  2.开题论证
  开题论证是对课题进行全面评审。通过专家、主管领导和同行研究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讨与审议,做出抉择,或对课题计划提出调整与修改的意见,最后批准实施。开题论证一般要从课题实际情况出发,如课题较小,或是个人课题,可通过座谈会形式进行,课题主持人向有关同志介绍课题,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如课题较大,或是集体课题,则必须进行系统论证,可以采取通过课题论证会形式。课题论证会前,研究者必须将课题的目的、目标、内容、研究对象、具备的条件等进行系统整理,提交论证报告。在论证报告中必须提供以下方面内容:
  (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
  (2)课题的价值。课题的价值是选题的依据,所选课题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选择这一课题的依据是什么?国内外在这一研究中已取得了哪些成果?
  (3)课题研究的条件。这一课题研究涉及哪些客观条件?是否都能满足?从研究者自身看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能力、信心?
  (4)方案。方案是否完备?方案中各部分的联系如何?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5)过程分析与结果预测。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研究结果可能出现哪些情况?是否会带来不良后果?
  论证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论证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论证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对于一些重大的课题,一般还要进行综合评价,作具体的价值分析、可行性论证和效益分析,以确保研究的质量。
  3.综合论证
  综合论证,即综合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它是自我论证评价、同行论证评价及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的结合。从过程角度来说,它是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例如“小学生活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课题的选择与确立
  几年来,某小学积极探索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问题,试图通过学校整体改革来寻求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领导从调查研究人手,认真分析应试教育的弊端,总结实践经验',通过专家的多次论证,确立了"学生活基础教育"这一整体改革实验研究课题。
  一是立论。也就是明确选题的指导思想,提出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校领导认真回顾建国以来小学教育发展的历程,觉得可以分四个阶段:一是前30年,尽管受到种种干扰,但总的主题是强调双基教学。二是1978年以后飞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受到国外有关知识膨胀、信息时代等观念影响,教育也随之强调重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二三是80年代后期,理论界对教育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发现教育实践侧重于社会的要求而忽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呼吁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四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双基”也好,智能也好,个性也好,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不能算是完整的基础教育。于是提出了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青。
  据此,提出“双基、智力、个性”一体化教育构想,初步制订了《“双基、智力、个性”一体化教育实验方案》,提出只有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并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方能使学生将来的发展有一个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同时强调智力开发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双基教学、智力开发、个性发展作为素质教青的三根支柱。“方案”初订以后,聘请省教委、省教科所及有关院校十多位专家进行第一次论证,会上专家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可行性及基本观点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课题存在着严重不足:一是缺乏清晰的主线;二是研究的切人口不够明确;三是背景分析不够全面。针对这些问题,开始了第二步研究。
  二是定魂。校领导认真研究、消化论证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觉得《“双基、智力、个性”一体化教育实验方案》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选好研究的角度,缺乏能够对整改实验进行理论整合的主线,也就是缺少课题的“灵魂”。于是把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作为研究基点,因为基础性是小学教育的根本属性,小学教青应该是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的教育,其实质是为孩子有能力迎接明天的挑战,并使其现实生活更有意义,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对小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新一代培养能够驾驭未来生活的全面素质;还要从未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孩子们有能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面向21世纪的小学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会生活”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全面培养本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这是新一代迎接未来、驾驭未来、创造未来的基石。实际上使青少年一代“学会生活”也是世界教育的共同命题。于是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基础教育”这一研究课题,“生活基础”指孩子们学会人类的文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生活基础教育”即为孩子的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全面素质基础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们认识、适应生活及初步创造生活的能力,为孩子将来“学会生活”打下坚实而全面的素质基础。学校力图按“学会生活”的目标,构建小学教育新体系,为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诸多困惑寻求有效对策。
  三是寻径。实施“生活基础教育”这一整改实验,有必要对它进行分解,确立若干子课题,通过子课题的研究实现总体研究目标,无疑子课题的确立是选题的重要的部分。实践说明,任何教育模式都是通过特定的符号、情境、实践影响学生的,小学生活基础教育也不例外。
  首先,其符号系统的核心是课程.它又包括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要使学生对世界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获得生活的综合能力,生活课程要做到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可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领域,具体表现为道德养成、知识传授、智力开发、个性培养、情感陶冶五个方面。
  其次,和谐的学校生活情境是学生习得生活基础的主要媒介,学校情境的形成关键在于管理。生活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实现民主化、个性化,使学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人。生活管理主要包括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管理、学生自治引导。
  第三,实践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途径,它又总是在特定的生活社区内进行。生活社区教育需实现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体化,其中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优化社区的文化、组织及活动,充分发挥生活实践的价值,为小学生习得生活基础提供优质的服务。
  这样,该校以学生习得生活经验的主要途径作为逻辑分类标准,把“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研究分解为三个子课题,即:“小学课程生活基础化的实验研究”、“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管理的研究”、“小学社区生活基础教育研究”。其中以课程为核心,设点进行实验,把管理和社区作为辅助因子,作为生活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加以研究。“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研究”就是要通过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小学生活基础教育模式,实现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课题确定以后,学校又邀请有关教授专家对课题作进一步论证。他们对修改后的课题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五.教育科研课题选题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题的大小要适度,开始应以小课题研究为主
  初搞教育科研的人,易犯的一个通病是,往往把研究课题选得过大,以为大课题就有研究价值。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问题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或者无法获得可信的科学结论。如“中国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研究”这个课题,就太大了,使人难以入手。一者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青少年,个人根本无法研究。二者“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要从哪一方面着手,“研究”并没有加以限定,很难操作。但若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如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愉悦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习惯调查、学生考试“怯场”心理研究等,就容易获得成果。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范围大小与实际研究条件相适合的课题。而且,无论是微观课题研究还是宏观课题研究,综合课题研究还是单项(单科)课题研究,都要力求使所研究问题清晰、具体与可操作化,提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
  (二)选择课题时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是必要的。但对于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一方面是实践经验丰富并能保持与教育对象的直接联系,这是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利之处,即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这就需要扬长避短,选择那些与实践联系较密切的应用性课题、微观课题进行研究。这样既可以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又较容易获得成功。当然,若有条件者,也可以选择理论研究或宏观研究方面的课题。
  (三)处理好“课题”与“项目”的关系
  所谓课题,是人们从事研究前人或同时代的人还未认识或解决的问题,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例如,“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比较”、“克服中学生学习焦虑情绪的实验”、“职高学生的职业心理调查”、“建立家庭实习基地在农村职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年教师需要现状及其激励方法”、“情感在中师教育中的作用”、“大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教师素质与岗位培训相关研究”等等。
  所谓项目,是指事物分成的门类,或者说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例如,“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研究”就应称为科研项目,而不应称为课题。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课题:综合改革实验的目标、评价研究,幼小、小中衔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研究,德育、美育、体育综合管理研究,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研究等。
  课题与项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课题的有机组合形成项目。另一方面,课题与项目的划分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对某一个研究者或研究群体来说,也可以从单个的课题入手,不断深入,形成系列的课题,从而组成项目。或者承担一个项目后,分成若干个课题逐一进行研究,最终取得较大的突破。
  (四)注意不断提高科研素质
  要提高选题水平,除了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注重科研道德修养等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科研素质是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探索、创新精神;科研技能和技巧。这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培养:
  1. 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除了本专业和将要研究的课题范围的直接有关知识外,还应具备其它邻近学科的知识。因此,在进行教育科研前,系统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与教育统计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2.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勇于与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作斗争,能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去推动教育科研的进展。
  3.及时了解与掌握科研动态,尤其是与课题有关的情报资料,经常深入教育实践开展调查研究。
  4.既要努力培养独立思考与独立 工作的能力,又要善于跟其它研究者合作与共事,在选择课题与进行研究的全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题是进行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必须对选题予以充分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选题水平,使教育科研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发展。
  
  第三节 教育科研计划的制定
  
  一.教育科研计划概述
  (一)教育科研计划的含义
  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教育科研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育科研计划的内涵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教育科研是具体的研究设计方案。根据这种解释,各种不同的教育科研方法就有不同形式的研究计划。例如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就要制定具体的调查计划(设计方案);采用观察法进行研究就要制定具体的观察计划(设计方案);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就要制定具体的实验计划(设计方案)等等。另一种解释是教育科研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按照这种解释,有了教育科研计划,课题研究如何进行,就有了基本思路。这样解释的教育科研计划也称为“开题论证报告”。这里按教育科研计划的第二种解释进行阐述。
  (二)教育科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1.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制定出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就有了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出整个研究步骤,研究者就能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如果没有研究计划,盲目地凭感觉去瞎碰,绝对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也不可能顺利进行。有的科研课题确定后便无声无息,或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研究计划。
  2.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研究课题必须具体化、可操作。如果对课题有不少想法,但是不知如何使课题具体化,使课题研究可操作。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使课题具体化、操作化的中心环节和必要步骤。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去实施具体研究。
  3.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果说,设计蓝图、制定工程计划决定着一项工程的质量,那么一份教育科研计划也直接关系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质量、研究价值乃至成败。有人说,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一半。
  4.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
  有了课题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照计划检查 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按期取得阶段性成果?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也有了依据。
  5.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协作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是保证明确研究人员职责范围、内部协调、工作同步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可以使教育科研奠定在目标明确、任务明确的基础上,使课题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
  尽管教育科研的课题众多,所用的具体科研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是:
  1.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4.研究的方法、途径;
  5.研究对象和范围;
  6.进展的步骤(阶段任务、目标)、进度;
  7.成果的形式;
  8.课题组成员分工;
  9.经费预算。
  二.教育科研计划制定的步骤和方法
  (一)课题的明确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第二,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
  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任何教育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①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②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
  例如:“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在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培训工作中提高校长政治素质的研究”中,不仅要对“政治素质”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工作作风素质),还要指出“政治素质提高”的研究范围,即只涉及培训工作中校长政治素质的提高。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
  目前,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 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 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的德育素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
  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又如“职业高中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第一,分析几年来自费生的报名情况,从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二,对几年来自费生与公费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从培养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三,对几年来自费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必要,对有关职业高中办学模式与收费政策进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
  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验).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
  当前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须解决的。
  (五)研究对象
  在研究计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以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
  (六)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七)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并发展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八)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
  (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任何科研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研究用品,教育科研也不例外。例如,研究中查阅文献资料,不论研究资料是购买、租借还是复印,都需要一定的资料费。进行调查,就需要一定的调查费。印制问卷需要纸张和印刷费用,访谈调查有时还需要录音设备。进行实验要有实验设备和器材,要有实验费。最后的研究数据需要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需要有计算器或统计上机费。有些较大的科研项目,还要开会研讨,这就需要会议费。进行经费预算,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认真计划,不仅要有具体数目,还要写清用途。从课题管理角度来说,对此要审批,还要监督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有使用不当的情况,或者科研任务因研究者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要有惩罚措施。
  三.教育科研计划制定的要求
  (一)认真细致
  认真细致是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作风。认真细致地查阅资料,认真细致地进行思考,认真细致地讨论修改,教育科研计划才能制定出来。把研究计划着成形式,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对课题研究毫无帮助。
  (二)明确具体
  制定教育科研计划,必须明确具体,越明确具体越能起到研究计划应起的作用。无论研究课题是大是小,研究计划结构中的项目都是必要的。如研究课题较小。研究人员少,最后两项,即“研究组成员”和“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要求”可以省略。研究计划中不应该有套话、废话,不应该有不必要的修饰词。
  (三)科学性
  研究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讲究科学性。要符合教育研究方法的要求,要在掌握一定理论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计划的制定又要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如果制定出的研究计划看似水平很高,但实际上不能实施,这个计划也是无用的。
  在具体执行计划过程中,也许会发现原定计划某些地方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对原定计划进行某些调整和修改,补充必要的内容,或删掉某些部分,把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必须说明修改理由,并保留原件作为附件,这是科研的基本特点所要求的。
  
  第四节 教育科研的实施和成果表述
  
  一. 教育科研的理论假设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教育科研的实施,是教育科研的主体阶段。除了研究计划的制定和课题选择外,教育科研的实施还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出理论假设和选择研究对象;二是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一)理论假设的内涵及其表述
  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着许多疑难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原有的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需要人们提出新的理论观点给予回答。但是,人们对于同样的教育事实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而谁是谁非一时还难以检验。
  所谓理论假设,又称科学假设,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对解决科学研究问题提出猜测性、尝试性方案的说明方式。简言之,理论假设是指科学的推测或设想。
  理论假设具有比较复杂的内容结构。第一,一个假设必须说明它要解答的问题。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回答特定的问题、解释一定的事实的;第二,理论假设必须说明自己尚未经过实证理论来解答问题,这是假设的核心部分;第三,理论假设必须广泛地解释其他的相关事实。对广泛的事实做出解释,这既是表现被设想的理论具有多大的实证能力,同时也是表明被设想的理论得到了大量事实的支持。
  不仅如此,一个假设还必须尽可能地预测未知的新事实。这既是表现被设想的理论具有多大的启发力,同时也是表明被设想的理论可以给予严格的检验。总之,理论假设的内容非常复杂,它包含有理论的陈述,又包含有事实的陈述,它既有真实性尚未判定的内容,又有比较确实的内容。
  理论假设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以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为依据,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
  第二,推测性。假设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是还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尚存在疑问的思想形态。因此,假设不得不带有一定成分的想象与推测。
  第三,抽象性与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但是,假设的这种抽象性与逻辑性是不成熟的。
  第四,预见性。假设是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规律性的猜测和推断,已具有一定预见性。当然这种预见性不一定准确。
  第五,多样性。科学研究中,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以供比较研究。理论假设还具有可验证性,无法验证的,不能称为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在教育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 方面:第一,理论假设是探索教育科学真理的必经的桥梁,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和一般途径;第二,理论假设确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引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第三,不同理论假设之间的争论和争鸣,有助于教育科学的百花齐放,促进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按性质和复杂程度,理论假设可以划分为描述性、解释性和预测性三种类型。
  描述性假设是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假设形式。描述性的假设向我门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比如,要进行一项关于“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我们在开始进行研究之前,先提出一个描述性的假设,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以后,人口的出生率得到降低,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显然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教育发展又怎样会引起这些变化呢?这不是描述性假设的任务。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提出解释性的假设。解释性的假设是比描述性的假设更高一级的形式,是更复杂、更重要的一种假设。
  解释性假设与描述性假设不同之处就在于,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提出现象的质的方面,说明事物的原因。如果我们使用解释性的假设来说明教育发展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就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愿意将育龄初期用于学习,他们对就业的要求较迫切,就业的机会亦较多。由于学习与就业的要求,势必晚婚。于是,就缩短了生育旺盛期,减少了生育机会。此外,个人的教育程度高,有利于接受人口教育,容易认识节育措施的科学原理,亦越能从传统的生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提高节育的自觉性。像类似这样的解释性的假设就比较能够说明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用它来指导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预测性的假设,则是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因为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比如,要对当前我们实行的计划生育、提倡独生子女政策对今后50年我国教育发展变化的影响这样一个课题提出科学预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我们对在当前的人口构成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教育发展水平非常了解。预测性假设主要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某些综合性课题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理论假设必须符合一定的科学程序和要求。提出理论假设的依据主要是两条:第一,我们现有的理论和概念不足以令人信服地解释和说明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我们对要研究的事物所作的观察还不全面和不系统。除了应遵循上述两点外,一个正确的可靠的理论假设还需要在应用假设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同获得的实际材料、新的知识进行比较。如果研究的过程与假设的推测相符,特别是如果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假设的设想,无疑说明我们提出的假设是正确可靠的。当然人们的认识要有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研究中被证明了的假设,在以后的更深入的研究中可能会被部分纠正,甚至有被全部**的可能。
  理论假设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发现已知的事实与已有的教育理论之间的矛盾,即新事物与旧理论之间的“失谐”所在。
  第二,为解决“失谐”现象,在尊重已有教育理论和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某种推测性设想,尽可能使新事实与旧理论协调起来。这一设想便构成假设的核心。
  第三,以这一设想为线索尽可能多地以已有理论和事实作论证和补充,使它较为完善和严谨。并从假设的基本命题,做出某种预见,去预测未知的事实,对事实、现象的规律或原因作出推测性的说明。
  因此,一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假设的核心部分;另一是假设的推论部分。
  (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文献记载或其他文字资料等;数量可以是一个、几个,也可以是成千上万个、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重要的不在于是何种属性或数量多少,而在于通过这些对象特征的研究所获取的研究资料,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应具有的可靠性要求。
  此外,研究还需考虑现实性和客观性,即实际研究是否可行,是否有对大多数对象进行研究的能力等。不同特点和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及不同的研究者,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上不完全相同。而确定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研究效率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所以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确定对象的方法主要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其他还有个案研究等。
  1.总体研究
  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在统计学中指的是规定范围内一切按特定特征所描述的人物或行为反应的集合体。它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学校、家庭等。这里所说的总体研究是指对研究范围中的全体进行的研究,区别于个别研究和抽样研究。我国在 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就是典型的总体研究、某一地区对所有学生实施体检,调查学生患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及学校里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的视力普查,也都属于工作性总体研究。
  总体研究应根据课题的要求与限定,把总体的范围定出来,即把属于总体的对象和不属于总体对象的界限能清楚地划分。例如,对某市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某市所有的生都是属于总体的对象,与非总体的对象的界限是明确的。但是如果某学校要研究初二年级成绩差的学生,则可以用分数线把研究对象界限划定出来。
  总体研究虽然具有许多优点,诸如能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获取资料的精确度高;容易得到研究对象的协助等。但是,相对地说,在教育研究中,总体研究特别是大范围中的总体研究,运用还是不多的。这是因为总体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很大时,研究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往往无法达到,获得资料的手段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的深度。事实上,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借助教育统计方法,有许多研究没有必要运用总体研究,而可以进行抽样研究。
  2.抽样研究
  在统计学上,抽样就是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研究的样本。样本指的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的组合。抽样研究就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回来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所抽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对有关总体的认识的研究。
  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地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因此,当总体研究不能实施,或者能够用抽样研究替代总体研究时,就应运用抽样研究。此外,抽样研究还可以用来检查总体研究的正确程度。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比如省力、省钱和省物;能及时汇总研究资料,及时利用研究结果;研究对象数量有限,获取资料的手段灵活多样,因而较适用于研究对象分散的课题。
  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因为在抽样研究中只取总体中的一部分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然后根据样本结果去推算总体的一般情况。而这样的推算与总体的实际有着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抽样误差。要使样本在性质上对总体最有代表性,抽样就需要遵循随机化原则。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后,需要对整个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用文字记载下来,即形成一份课题研究的书面材料。这种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文字加工的过程,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也是显示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和运用。
  (一)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概述
  1.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一教育课题或某种教育理论进行调查研究、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或新的教育理论。表述教育科研成果的目的意义,不仅是为了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向教育界以至社会提供教育科研信息,以丰富教育理论宝库和推动教育实际工作。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意义有以下的方面:
  (1)深化知识,表明研究的结论及其价值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说明了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研究结果及其价值。通过科研成果的表述,可以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揭示教育的某种规律。实现理论升华,显示其理论价值。同时,又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建议、方案或办法,从而推动教育的变革和改进,显示其实用价值。因而,科研成果的表述,不仅仅是个反映科研成果的问题,而且是深化和发展科研成果的问题。
  (2)有利于学术交流,供他人参考
  教育科研过程是我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有利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进行学术交流。
  (3)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总结、表述不好,课题研究只能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2.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类型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另一类是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报告
  教育科研报告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结果或进展的文件,是报告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它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随着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的不同,研究报告也有不同的种类。
  ①实证性研究的报告。
  即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报告。如对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后写成的经验总结报告等。这类报告都是以直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经验、办法、建议及存在问题,得出应有的结论。
  ②文献性研究的报告。
  即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报告,如教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的报告。这类研究报告以对文献的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并展示文献的考证过程,说明文献的来源与可靠程度。
  (2)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或 站在新的角度做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论文通常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写作要求可分为投稿论文和学 位论文;按篇幅数量和规模可分为单篇论文和系列论文;按研究 的特点、层次和水平又可分为经验性论文(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 理论总结)、研讨型论文(针对教育实践和理论中问题,进行专题 总结、分析、研究)、评述性论文(对问题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 学术型论文(对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总结规律,揭 示本质,进行论证和证明)等。
  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论性认识为主要内容,要 求能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体系,并阐述新旧理论之间的关系。 不能对研究的问题提出新观点,或采用新材料,或运用新的研究 方法,或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做出新的解释和论证,都 不能称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
  应该指出,科研报告和论文在内容要求和表述形式上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论文比较简洁精炼,它仅仅突出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有创新的见解,形成某种新解释、新论点或新理论,不包括同行一般都知道的东西和一般的研究过程的叙述、也不包括过多的具体材料。科研报告则不限于新的或创造性的内容。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可以包括进去。论文的内容中包含着较多的推理成分,而科研报告则要凭数据说话。当然,科研报告与论文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划分的界线。就它们的性质和作用说,都是科研工作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可以说,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理论性研究报告,如有创见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本身就是一篇好的论文。
  3.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一份科研报告或论文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的质量。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质量,研究者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研究成果的生命所在。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必须观点正确、材料可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无论是阐述因果关系,结论的利弊和价值,结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都必须从事实出发。推理要合乎逻辑,不可无根据地臆断。
  (2)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教育科研成果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理论、概念、教育教学新方案,新的实验方法,别人没有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和调查中第一次获得的新的数据等,都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规范性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虽无定法,但有常规可循。在撰写教育科研成果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不能忽视最基本的规范要求。写作之前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提纲,要根据研究的结构特点和逻辑顺序,研究课题的任务和内容,来考虑表达的形式和表述的方式。
  (4)可读性
  为了便于传播和交流,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应具有可读性。科研成果的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在不损害规范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简洁的语言。专门的名词术语可以用,但不要故弄玄虚。?
  文字切忌带个人色彩,一般不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可把日常概念当作科学概念,不宜采用工作经验总结式的文字。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要有创见,也要讲究辞章,达到科学与文学、科学与美学的最佳结合。
  (二)教育科研报告及撰写
  1.各类科研报告的结构及撰写方法
  撰写科研报告有一般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科研报告由 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科研报 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1)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调查后,经过整理分析写成 的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①题目。一般通过街炼、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篇内容,点明被调查范围。常用的写法有三种:一是类似文章标题的写法, 如《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二是类似公文标题的写法,如《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三是用正副标题的写法,如《中学生呼唤“七色阳光”——对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②引言。简明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交待调查的方法,报告主要调查的内容,使读者对调查报告获得总体认识;或提出社会、师生所关注和迫切需要调查了解的问题,以引起关注。
  ③正文。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条分缕析地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为了增加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对一些数据尽可能用图表表示出来。
  教育调查报告的内容重点视调查的目的和问题的性质而定。写作安排也应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以下几种写法:
  第一,按调查的顺序逐点来写;
  第二,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
  第三,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性;
  第四,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不论采用哪种写法,最后都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总结经验、揭露错误、分析原因等,都要以调查结果这一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求实。
  ④讨论或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⑤结论。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简单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上几个部分,写时可以灵活安排,适当合并,无需面面俱到。
  (3)教育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之后,对教育实验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由于实验分为探索性和验证性(决断性)两种,所以实验报告的表述方式也就有所不同,但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①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出教育实验的对象、领域、方法和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判断出有无阅读价值,如《小学整体结构改革实验报告》。为避免题目冗长,可以加副标题,使主标题简练。
  ②引言。简明扼要地说明实验课题的来源、背景,实验进展情况,实验对象和规模等,表明解决该课题的实际意义。
  ③实验方法。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使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从而判断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可依此进行重复验证。
  关于实验方法,主要阐述:第一,怎样选择被试。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实验时间及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第二,实验的组织类型(方法)及采用这种组织类型的依据。是单组、等组还是轮组实验;第三,实验的具体步骤;第四,对无关因子的控制情况。
  ④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严格核实,要注意图表的正确格式。典型事例要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使实验更有说服力。要用统计检验来描述实验因子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对非单因单果的关系,要经过适当的设计与统计分析,判断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并做出实验假说的验证。
  ⑤结论。它是对整个实验的一个总结。下结论必须慎重,语言要准确、简明;推理要严密而有逻辑性。
  ⑥分析与讨论。即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和讨论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由实验结果来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第二,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论证;第三,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相比较,找出得失优劣;第四,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本实验存在的问题。
  ⑦参考文献和附录。
  (3)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结构大体有以下几部分:
  ①题目。可以是既定的科研项目,即专题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一阶段(如一学期、一学年等)全部工作的回顾。从中找出成效较大、印象较深,且富有新意的东西来确定总结的题目。
  ②引言。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大多数以凝练简洁的语言交代本篇经验总结的背景、写作目的、取得的主要成绩等,使读者一开始就判断出有无参考价值。
  ③正文。围绕经验总结的主题(总观点)组织材料,可在文中设小标题,但要注意所叙述的若干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经验总结既要有典型的事例,又要通过分析研究,加以理论概括,做到内容生动,有理有据,说理性强,使人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工作上可资借鉴。
  ④结尾。这是经验总结的精髓和结晶。它是通过正文的典型材料及对其分析而概括出的结论,是从大量具体事实中找出的规律性东西,它应反映作者的独到见解。
  至此可见,各种类型的科研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尽管如此,它们却包含了或者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个三段式的基本格局。如调查报告可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可分为引言,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三个部分。经验总结报告可分为情况概述、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和今后意见等三个主要部分。当然,这只是科研报告习惯格式的沿用,并不能限制文章结构形式的创新。科研报告的结构可以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而灵活掌握。只要能够达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镇密,条理清楚的要求,在写作形式上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一篇完整的教育科研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料两个部分。
  ⑤署名。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署名应写明研究者的工作单位和真实姓名。如果研究者有多人,可商定署名的先后次序,逐一写清。对全面工作不太了解,不能对研究全面负责的人,不一定署名,但可在附注中说明他的贡献。署名也便于读者与之联系。
  ⑥附录和参考资料。附录是指内容太多、篇幅太长,不便于写入研究报告又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如测试试题、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统计检验等内容。“参考文献是指在实验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如引用未经翻译的外文资料,应用原文注释,以资查证。
  2.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
  俗话说:有了好布料,不等于有了好衣服。把第一手研究资 料变成科研成果,需要经过思维加工和文字加工过程,这是一个 再创造的过程。要写好科研报告必须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
  撰写者必须先筹划好文章的结构,组织材料,草拟提纲。拟 定报告撰写提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全面 总结和构思的过程,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经过比较、提炼,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增删,精选出最有价值的论点和论据。并对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内容表达层次,每一章节叙述什么内容,穿插哪些图表、照片,都做缜密考虑。先列出粗略提纲,然后修改补充为详细提纲。有了详细提纲,便可以从全局着眼,开始撰写。
  (2)撰写初稿
  撰写初稿是撰写过程的中心工作。对科研报告的三个主要组 成部分(引言、正文、结论)的写作要求分别阐述如下:
  ①引言
  引言是科研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同类型的科研报告还有各自的具体要求,前面已有叙述。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
  高尔基说过,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科研报告如何开头?有的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入主题;有的提出问题引入主题;有的交待研究的目的要求逐步展开。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科研报告的内容、写作的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②正文
  正文是科研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科研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
  各种不同类型的科研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③结论
  科研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工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3)修改定稿
  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不要十步九回头,写完后不要一去不 回头。任何文章,只要仔细审阅,都会发现或大或小的问题。文章写完后必须回头认真修改。
  有的人感到修改比写初稿还难,确有其事。因为初稿是自己精心写出来的,自己觉得很恰当的才写进去,要自己去发现哪些地方不恰当就不那么容易。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修改得好。修改初稿首先要经过反复审阅,对那些可有可无的叙述要大刀阔斧地砍掉,毫不痛惜。当然,初稿写好后,可以不必马上修改。因为人的思维有“滞后性”,一写完就修改,往往跳不出原构思的“圈子”。所以,搁一段时间后再修改,原先的思路淡薄了,或许能得到新的启发,这时修改的效果就会更好些。
  一篇科研报告经过反复修改后,还应当清人指教,再行修改。 要有“不耻下问”、“登门求教”的精神,必须“自以为非”,不可 “夜郎自大”。只有经过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才能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
  总之,撰写科研报告要有“三严”的精神,即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报告必须达到“五性”要求,即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确证性、可读性。这样的报告才可能是有一定的质量的研究成果。
  3.撰写科研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
  科研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科研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科研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
  在科研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论点清晰有力地得到论证,这是 应关注的核心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科研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
  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出普遍规律。其次要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来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支持新的论点和批驳旧的错误的论点,阐明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论点。而并非所有的论点都要用大量的事实来论证。
  (3)要实事求是
  分析讨论要不夸大,不缩小;敢于坚持真理,不为权威或舆论所左右;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更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引文来源http://www.cdlqjy.com/jys/jysxsjy/jysxxsx/xxsxjywz/200708/20070824101858_4388.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2:26 , Processed in 0.22411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