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新闻的故事化写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20:0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新闻的故事化写作
新闻离不开人和事,有了人和事,自然就有了故事。没有故事的新闻,往往因其内容干巴、信息枯燥失去阅读欲,引不起关注。因而,在新闻写作中,强化故事化写作是必然的。
一、深入细致的采访是确保新闻有故事的必要条件。新闻在于发现,故事在于在发现中的挖掘。一篇新闻故事性的强弱,关键在于记者的采访功夫。
以前人们要求读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句话更适合要求于新闻工作者。不论是“脚板下出新闻”还是“功夫在诗外”,这些老前辈们的经验之谈便是在向记者强调采访的意义。
采访,必须到现场去,只有身处现场,才会感受到新闻,有了进一步发现的条件。身到现场当然还不够,还得深入新闻中去,深入故事中去。笔者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参加报道海峡两岸运动员长跑路过沧州的一次活动,作为地方报纸的记者,进入现场没问题,但靠近新闻主角就不容易了。如果只是一味地靠现场看来的新闻要素报道,有许多读者关心的话题根本无法回答,读者关注的回答不了,这篇报道也就失去了意义。为此,笔者就设法在主办者身上进行公关,终于登上了台湾运动员们乘坐的汽车,才有了和他们交谈的机会。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台湾运动员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以他们的口吻,写出了《我们本是一家人》的现场新闻故事。第二天见报后获得尚在沧州参加活动的台湾运动员们的肯定和赞扬,获得当年度全省党报现场新闻大奖赛唯一特等奖。由此来看,记者跑的地方再多,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总在现场,这就需要记者在现场的采访,要调动眼、耳、口,在现场寻找能最直接、最形象、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来传递新闻事件的故事。
二、突出典型细节是确保新闻有故事的关键。一篇新闻故事能否打动人,细节是关键。新闻没有细节不行,细节过多过滥也不行,新闻表现的最佳境界应是让读者在想看的前提下,快速看到想了解的内容,快速明白信息的内容,快速得到因新闻带来的感受。这样,就要求新闻的细节要典型,有代表性,能通过典型的细节,最明白最权威最动人地说明新闻的主题。
2008年第893期的华北电力报上有一则新闻,在细节选择上很是讲究,新闻主题为“暗访”,重点报道张家口供电公司组织的对基层供电所是否优质服务的暗访活动。新闻选择了下面3个细节。
在路边,暗访组向一位正在浇地的大嫂说明情况,请她配合一下工作,给供电所打报修电话假报修。大嫂的态度非常鲜明:“你们整人呢!谁帮你们打电话啊……”事儿没办成还挨了顿数落。
落荒而逃,车开出四五里以后,他们找到了觉悟比较高的村主任,要他拿我们的手机给供电所打个电话。村主任挺讲原则:“供电所?好着哩!几个孩子忙里忙外,咱就别添麻烦了……”
车又开出十几里,暗访组在另一个村子找到了一位大娘,再次请大娘给供电所打“报修电话”,大娘笑了:“不用打!不用打!电工就在村子里,给机井上装表呢!”
第一个细节,点明了是一位“正在浇地的大嫂”对暗访组的应对,受益者“数落”暗访者多事,说明她对供电所是满意的,不然,她也不会正常地“正在浇地”,她代表的是能享受电力建设之益的群体。第二个细节选择的是一位基层干部代表,一个“好着哩”,颇具个性化的语言十分感人。第三个细节选择的是一位普通群众,文中看不出他们家是否在享受电力部门的服务,她的笑答更感人:“不用打!不用打!电工就在村子里,给机井上装表呢!”这篇报道,人们认为应出场的供电所人员一个未出,读完这3个细节,可供电所的形象却跃然纸上。看得出,作者在细节选择上的功夫,只有短短3个小细节,却代表了方方面面的意见,真是匠心独具的一篇好新闻。
现代商家有句时尚的话,细节决定成败。依笔者看,细节决定的不仅是商家经营中的成败,有否好的故事、有没有典型的故事细节也是决定一篇新闻成败的关键。(石敬云)
论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新闻采访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重要一步,而语言表达是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一环。记者如果不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确、有效地传达出去,就很难取得预期的采访效果,也就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笔者就此问题,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体会。
一、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的特点
通过实践,笔者将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确定为:规范、准确,可感、互动,真实、鲜明,迅捷、有效和即兴表达。
1.规范、准确 伴随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语言表达规范、准确成了记者自身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今,国内大多数电台在制作节目时,都会选用采、编、播一体的制度,“现场报道”的形式也正在被空前地广泛使用,这就要求记者要能采访、能编辑,还要具备一定的播讲能力。
2.可感、互动在交流过程中,记者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情绪态度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才能顺利完成采访。这个过程中,记者的语言表达要有情感的流露,要能够形成互动,使对方“愿说”、“想说”,彼此形成交流,最终达到采访目的。
3.真实、鲜明记者采访时要基于事实,鲜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才能获得被采访者的意见反馈。能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制作新闻,这样才能出精品,才是新闻记者应该不断追求的。
4.迅捷、有效新闻采访讲求速度,它要求记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能排除干扰,迅速、准确、生动地认知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同时,速度还要带来效率,记者不能言而无物地一味盘问被采访对象,而要择其重点,以有效的语言获取信息。
5.即兴表达所有记者都会在采访前尽量做好各种准备,但采访过程中的变化还是猝不及防,这可能会打乱记者采访提纲的顺序,改变问话的角度,产生新的诉求……在这些情形下,语言表达需要重新思考、组织、诉说出来,这就需要记者有一定的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技巧的应用
既然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具有规范、准确,可感、互动,真实、鲜明,迅捷、有效和即兴表达的特点,那么如何能够应用一些表现技巧来实现这些特点呢?
1.需要规范的吐字发声。汉语的字就是词素,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它通过吐字发声表情达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想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必须有清晰、准确的吐字发音。
另外,规范的吐字可以帮助记者塑造出好的音质。音质好虽然不是必然要求,但好的音质会使语言表达更加完美,使采访对象从感官上觉得舒服,愿意接受记者,愿意和记者交流。
2.可能用到的表现技巧。掌握了准确的发声吐字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将句义阐述清楚。这里有一些表现技巧值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借鉴,比如:“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
停连停连就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它的意义、作用不可小觑。北京电台新闻广播有一期人物专题《曹大佛的幸福生活》,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曹大佛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先后资助了2万多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记者在采访曹大佛时就多次用到“停连”的表达技巧,一个问题问出去后,不急于得到答案或问下个问题,而是静下来,给对方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曹大佛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水到渠成地讲述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完整展现了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的形象。这种表达技巧的应用,使节目更具可听性。
重音对于重要的部分,说话人往往会加重语气或提高音量,这些被强调的词、词组、短句就是重音。记者采访是有鲜明、特定的目的的,而且常常时间紧任务重,所用语言需要精心设计,提问时就得紧紧抓住这一个个“扣儿”,将它们强调出来。
语气在语言学里,语气就是用一定语法关系表示具体态度。语气可以传达出多种感受,热情肯定、冷峻揭露、亲切柔和、轻蔑嘲讽……这些感受作用于被采访者,会使他们的情感色彩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言谈举止。
节奏 节奏,多在音乐中被提及,指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声音。采访过程中,记者的语言表达也讲究节奏。记者要控制整个采访进程的快慢、感情的起伏、话题的适时转换,而不是拘泥于一两句话。
3.不能缺少的副语言。副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时不能缺少的手段。专家估计,在人际交往中,有高达65%的信息是通过副语言传播的。所以,不论记者有没有注意过,副语言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而且一旦应用得当,将可以辅助有声语言表达。副语言包含体态语和形象造型,我们可从这两方面入手。
体态语体态语中特别强调眼神和手的运用。记者在采访时,眼神首先应该是集中的,这是尊重采访对象的表现;其次应该是充实的、有内容的,这以记者的内心为依托;最后,还应该是传情的,通过眼神和被访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手的功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辅助功能,让记者的语言表达更精准,比如指明方向、位置等;二是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在采访观众时就善于用手来传递情感,她会轻拍被采访者的肩膀,或者轻抚对方的头。这些动作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形象造型形象造型就是记者的穿衣打扮。除特殊场合,记者的装束应以大方、得体为根本,这有利于显示记者的自身气质和职业修养,拉近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可信度,加强真实感。(王玉玲)
新闻采访,怎样问到点子上
提问技巧之一:巧处设计,机智取胜。记者采用机智灵活、巧妙多变的提问方法,或是设计一些问题,与被采访者共同讨论、商榷,特别是针对事件中的某个点展开探讨、争论,使新闻事件的本质、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表现,或句句紧逼,或旁敲侧击……问得巧,有玄机。笔者采写过一条短消息《一碗粥贵过一公斤米》(2002年度江苏广播新闻奖二等奖):
记者:(现场口播)听众朋友,“2002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今天上午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水稻产区的60多家企业在博览会现场摆下了展台,记者发现上海川崎公司展销的“中华便当”碗粥异常热销。
记者:这一碗粥是多少钱?
营业员:这里卖2块钱,超市里卖2块5。
记者:那一碗粥它的重量现在是多少?
营业员:250克。
记者:(现场口播)川崎公司的副总经理冯德培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在没有投入一分钱(广告)的情况下,销售超过1000万,我们的计划是在第三年做到5个亿。
记者:你们选用的米是哪里的?
冯德培:米啊,米就是你们本地的“淮上珠”大米。
记者:米的品质怎么样呢?
冯德培:非常好,口感非常好,无污染,还有保健营养作用。
记者:(现场口播)记者随即采访了前来参展的我市知名的神龙米业有限公司的副经理 史纪琐先生。
记者:上海川崎公司生产的碗粥就是你们加工的“淮上珠”大米,请问神龙米业在大米的深加工上做的怎么样呢?
史纪琐:这个,暂时还没想过。
记者:(现场口播)各位听众,据了解,我市每年向全国各地出售优质大米4亿公斤,平均每公斤的销售价格是2块2毛钱,但到目前还没有一家进行稻米深加工的企业,看来我们不能只顾怎么抬头吆喝卖米,也应该低头思考怎样在稻米的深加工上做做文章了。
这则短消息反映的是农业产业化问题。记者采访中发现淮安的一公斤米卖不过上海的一小碗粥,但是作为反映问题的报道,直接采访往往受阻,而巧妙地设计话题,有可能引出记者需要的内容。第一段采访中记者设计两个问题引出“一碗粥的价格和重量”;第二段采访中设计两个问题引出“川崎粥就是淮安米生产的”;第三段采访中设计一个问题问出“淮安在大米的深加工上还没有想过”这一事实主题。三段问话清晰地表述出“我市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不足”这一主题。提问看似轻松,其实经过深思熟虑,是引导式的。
提问技巧之二:精确设计,细节取胜。一问既准,句句到位,此谓精确。“细节”就是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记者以精密的思维和敏锐的反应,听清被采访人的每一句话,且能琢磨推测出话中之意、话外之音,在零星片语、细枝末节之处发现问题并及时追问,越是不起眼的枝枝杈杈的地方越是要多留心,有时一个小小的“枝杈”可能就是采访的亮点所在。
2001年笔者采访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这本是一次普通采访,原意是呼吁下岗工人改变就业观念。但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很多下岗工人不愿意再就业,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得到保护和尊重。
记者:政府想了很多方法、出台政策让你们再就业,为什么不去应聘?
下岗工人:一天干10多个小时,没有加班费,也没有星期天。
记者:那工资是多少?
下岗工人:就200块钱。还不如在家。
记者:有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吗?
下岗工人:什么都没有,哪个想干。
这段对话,记者的提问处处从细节着手,问出了下岗再就业工人的收入、工作时间、各项保障现状等,从这些细节中敏锐地发现“下岗再就业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得不到尊重”这一大主题,缘此写出的评论《尊重下岗再就业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获2001年度江苏广播新闻奖一等奖。
提问技巧之三:深层设计,开掘取胜。一问见底,辐射引申,此谓开掘。要设计一些问题导入被采访者的思想深处,引发他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在回答“为什么、应该怎么样”的过程中展示主题的深刻性。这种提问法,把具体的问题放到更广泛、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辐射,在比较中评判事物的价值,揭示新闻的主题。
2007年3月17日,在淮安市石塔湖边玩耍的一个孩子不慎落入湖中,围观的几十个青壮年人没有一个人跳水救人,一位70多岁的老人跳入湖中救出了小孩。笔者觉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此新闻具有典型性,因此邀请了救人老人吴迎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德海、淮阴师院教授韩同友走进电台直播室。在这档访谈节目中,我们设计了主持人和吴迎山老人这样一段对话:
主持人:您是70岁的老人了,跳水救人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犹豫或者说顾虑呢?
吴迎山:我当时没有任何想法,我只有一个心,要救人,我当时只有这个信念。
主持人:你把孩子推上来时,自己的体力已经不行了,那时候是什么感觉?
吴迎山:当时我在水里头把孩子推上岸边,我身上穿的衣服被水浸泡了,身体越来越重,我感觉到不行了,湖里有个小船,我就趴在小船上面,这个时候我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心里头想,我可能自己没命了。
主持人:现场其实已经聚集了很多的围观者了,但就是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个时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吴迎山:我心里想啊,平时人家都讲好人多,但是在我救孩子上不来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围观人,只有刘老爹一个人拉我。
主持人:现在回想起这件事,你心里还有一些失望,所以说我很想问你,那如果再发生一次这样的事情,你还会奋不顾身地去做吗?
吴迎山:我出生在农村,1956年到部队去,部队把我选送到空军第九航校,我在1960年6月入党,我受党教育,受部队教育,自己只有一个信仰,要乐于帮助人。
这段对话,把具体的问题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大背景中,具体提问个个都深入到吴迎山老人的思想深处,同时,将老人的行动和周围冷漠的人群进行比较,展示老人的思想境界。这几问问出了“金”言“妙”语。这档访谈节目也因为主题现实意义强,访谈话题循循善诱,拓展到事件人的内心,获得了2007年度江苏广播新闻访谈节目一等奖。
(作者单位:淮安市广播电视台)
新闻导语写作要有动态意识
新闻写作不同于叙述式的写作,第一句话必须强调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
这是一条来自美联社的经典导语:“如果石油是液体,美国政府就应该知道每一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这篇报道写于美国石油危机期间,当时有车族要在销售汽油的地方排起长队购买。联邦政府花费了大笔大笔的钱去跟踪和打击石油黑市的买卖,但在石油勘探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
还有,下面这条绝妙的气象报道导语是由佛罗里达州湖地悬崖报的史蒂夫·坎尼写的:“如果说三月像绵羊一样姗姗离去,那么,在星期二,绵羊出汗了。”
这篇报道写于三月底,那天的气温高达摄氏37.7度。
好的导语看上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它们非常自然流畅,绝不生硬做作。好的导语有一种很强的韵律感、结构感和步调感。它不强加给读者,而是以离奇、戏剧性和幽默感抓住读者,使读者面对一个关键性的决定:我要不要读下去?
陈望道先生曾在《作文法讲义》中说过:“所谓流动,就是文章中事迹时时开展进行,事迹进行没有停顿的意思。我们整理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使这流动在记叙文中处处寻觅得出。”新闻是源于记叙文的一种报道事实的文体,又是侧重于反映客观事实变动的,因此,尤其需要体现出这种“流”来,具有动感。作为新闻第一个层次的导语部分,情况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在导语的写作中,既要着力提炼出新闻悠扬的精髓,在表述上也要力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新闻导语一旦具有流动感,往往会使新闻活泼有生气。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使新闻赢得更多的读者。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一切人或事件的特征容易在运动过程中显露出来,带上各种不同的强烈色彩;还在于运动着的或将动欲动的事物比较惹人注意。
为什么英雄人物的雕像大都是动中取势,正聚精会神或神采飞扬地做某项动作,如骑马的话那战马也是扬起前蹄?答案就在于动态的东西更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新闻导语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必须从流动中展现出事物发展的状态。
首先,一种经常采取的手法是用时间最近点上事物的具体变化,来反映处于变动中的事物状态。像“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这样写来,就使地铁线路开通的新闻事实有了鲜明的动感。类似的有:“昨晚9点40分,引滦入津输水隧洞铺完了最后一车混凝土。至此,长达9.69公里的引水隧洞全部完工。”这个导语,也使隧洞完工的新闻事实带上了动的色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种写法除了具有流动感外,还能显示出时间上的新,有浓郁的“新闻味”。
其次,用形象感的动作表示某种难以具体描绘的事物变动,同样能使导语产生动感。像“北京市北海公园‘园中之园’静心斋,11月30日摘下了长期悬挂的‘游人止步’牌子,国务院机关事务局正式将这个名胜归还给北京市政局。”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摘下“游人止步”牌子的动作表示实行对外开放,使导语有动感。
第三,导语里写上一些现场气氛或细节,也会增加动感,显出活力。北京日报报道北京消防勇士参加大兴安岭扑火战斗胜利完成任务返京的消息,其导语是这样的:“妻子们眼中最欢喜的泪;孩子的脸上是甜甜的笑;战友们拥抱、握手;少先队员敬礼、献花。昨天中午,参加大兴安岭林区救火的一百零八名北京公安消防干警光荣凯旋。”在表现主要新闻事实之前,描写了一系列感人的细节,充分反映出深情热烈的现场气氛。有了它,导语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四,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从新闻语言表述来说,活的东西不能写死,静止的却要求写活,使之跃然纸上。例如,上海民间艺术展览在旧金山开幕,新民晚报上一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材施艺而雕琢成的人工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上栖息。”这条导语将无生命的静态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能活动的事物来描述以后,显得非常有活力。
第五,运用贴切的比喻、顺乎情理的联想来达到静中见动。比如:“标志着公路通车的红色蛇行线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面上正迅速向边远山区伸展。”——这里用红色蛇行线条迅速伸展来显示公路建设的成就,使表面上看来处于静态的事实呈现出动势,富有吸引力。如何使导语变静态为流动,具体手法是很多的。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产生古人所说的“板者活之”、“枯者腴之”的效果,深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作者单位:湖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5:27 , Processed in 0.14666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