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惊心动魄 72 小时》,解密博客式网络报道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20:1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惊心动魄 72 小时》,解密博客式网络报道
  • 作者:博客网
  • 解密博客式网络报道:



《惊心动魄 72 小时》
――从盛大新浪购并案的报道说起
一、盛大收购新浪事件,如何引发博客传播海啸?


时间:最早的信息源,抢先报道,各种传言,各种渠道

丰富:最丰富的信息源

观点:观点和思想的“集市”

事件几个阶段过程:传言阶段、议论阶段、分析阶段和揭晓阶段

博客方式和编辑方式的结合和互动

72 小时内,内幕不断、分析不断、新闻不断,网站访问量暴增。创设 24 小时滚动播报,人人都守在电脑旁边,未曾休息。可谓惊心动魄。

无限广泛的互联网上的资源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源,这可能对于历史学家们来说更是如此。以往的后来人只能通过当初经历者的文字记录来作为研究的证据,而往往这些证据都极其有限而且容易丢失。现在互联网上不仅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不停地提供各种各样的描述和分析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这种资料能够事实上被非常完美地记录和保存下来,就像历史上的一个时间片刻被凝固了一样。

自 2 月 18 日 至 25 日,盛大收购新浪股票重大新闻事件中,博客第一次成为第一信息源,超越传统门户和传统媒体。

2 月 18 日 下午,博客中国出现一条几乎没多少人相信的消息:《传盛大将收购新浪》。

如果你在 2 月 19 日早上 登上博客中国,就会发现,博客中国首页已经充满了上百条有关盛大收购新浪 19.5% 股份的消息和评论。并出现了一个关于此事前因后果以及发展走向的专题了。

如果你 2 月 19 日下午 登上博客中国,你会发现,业内对盛大收购新浪股份的第一个访谈已经在博客中国完成,并第一时间出现了尖锐的评论。博客中国的网站成为互联网业界关于盛大收购新浪股份信息最多的网站。而这个时候,很多传统媒体根本没有任何关于这个消息的报道。而新浪也迟迟到晚上 9 点多才发布了一个简单的声明。

如果你 2 月 20 日 登陆博客中国,你肯定以为进入了一个盛大新浪的大信息场。博客中国关于盛大和新浪的信息随处可见,除了专家,更有众多网友、专栏作家以及各种不同的声音。对比当时其他几家 IT 网站对事件的报道,博客中国真正成为信息量最大,滚动最及时,观点最全面的网站。博客中国也第一时间联系了大量专家学者,即将对事件的发展,作进一步深入的访谈。

如果你 2 月 21 日 按惯例地登陆各大 IT 网站,发现新浪已经宣告了盛大收购已成事实的时候,而此时的博客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推出了三大有影响力的相关专题,第一时间,最多内幕地披露了盛大收购新浪股票的各种事实。更有高盛报告的独家解读,陈天桥成功之谜的图书放送。在博客中国的首页,也以大幅度版面,推出了页中页:盛大收购新浪巨幅页面,全方位滚动播送大量有关此次收购的信息。

博客滚动传播,是博客中国独创的一种信息汇集方式。也是对传统网站和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充分借鉴。但这次博客中国在对盛大新浪时间的信息报道方式上,已然成为第一信息源。这是博客网站首次在重大新闻实践中成为第一信息源,超越了传统门户和传统媒体。

博客中国已经成为该大事件的第一新闻源后。博客中国的服务器和带宽,也在一天之内成倍地增长。为了应付大量增加的访问服务,博客中国只得临时增加服务器和带宽,以充分的准备为更多网民提供全面和及时的服务。博客中国编辑的努力,以及大量专家、网友积极提供自己的观点和对事情的深度而公正的分析,组成了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彩虹。

如果你以后登陆博客中国,发现博客中国在很多大事件上的报道深度和迅捷度以及全面度上已经赶上并超越传统门户,你将一定不会感到奇怪。因为博客中国的存在,将慢慢改变信息披露的方式,人民群众创造信息,将是未来绝对的信息制造模式。



博客独创系列专题,开辟 24 小时滚动播报:

系列专题之一: 盛大联姻新浪,震惊业界

系列专题之二: 盛大成功之谜完整电子书免费下载

系列专题之三: 高端访谈:谢文/吕伟钢 强强联合——盛大收购新浪

系列专题之四: 投资银行高盛公司 分析报告内容摘要

系列专题之五 盛大新浪事件 见证了博客的价值

系列专题之六 瑞银集团研究报告

系列专题之七: 盛大“帝国” 全面分析报告

系列专题之八: 博客第一次成为第一信息源

系列专题之九: 新浪旧部谈盛大控股新浪事件

系列专题之十: 网游市场即将洗牌?

系列专题之十一 新浪“毒丸”会毒死谁?

系列专题之十二 MingRisk分析报告

系列专题之十三:博客访谈:双雄争霸 四大杀手再现江湖



二、什么叫新媒体?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跨媒体

《连线》: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 )。

博客的六零特性:


  • 零进入壁垒: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个人传播自由,解放个人
  • 零体制:传统媒体工业模式:链接的力量
  • 零技术:网页技术等
  • 零成本:免费普及
  • 零编辑:没有把关人
  • 零形式:专注于表达

二、博客报道引发传播海啸不是偶然的,在国外有很多案例

国内外博客事件:


  • 博客现象始于 1998 年, 2000 年开始迅速发展,在媒体领域已产生巨大冲击
  • 1998 年 1 月 17 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绯闻案;
  • 2001 年 9 月 11 日 ,恐怖袭击;
  • 2002 年 12 月 5 日 ,美多数党领袖洛特下台;
  • 2003 年 3 月,伊拉克战争;
  • 2003 年 5 月,《纽约时报》丑闻;
  • 2003 年 6 月,总统候选人霍华德 . 迪安
  • 2004 年,博客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广播 1924 年,电视 1952 年)

克林顿的性绯闻案

1998 年 1 月 17 日 ,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这天, 德拉吉摁下一个键,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 “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

德拉吉解释说:“新闻周刊记者迈克尔·艾西科夫逮住了他平生最大的一条新闻,但就在见报前几个小时,这条新闻被新闻周刊的高层扼杀了。”

一夜之间,德拉吉报道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媒体。德拉吉利用传统媒体的犹豫不前,甘愿冒上错误报道的风险,在没有证实报道完全属实之前,就抢在其他新闻报刊、电视、电台和网站,公布于世。《新闻周刊》到21日才通过AOL发布这个消息,而报刊亭里要等下周一才能看到。

9 月 11 日 ,恐怖袭击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地方,网络提供的足够多的信息来源,只要稍加整理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 DIY ”的新闻记者。博客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发源地。 911 事件中,在博客聚集的 blogger.com 上曾出现了上百个报道“ 9 · 11 ”的个人博客,发布了无数业余照片、录像和现场录音。博客们的个人消息不仅比专业的新闻机构的报道更加容易获得,而且这些消息还更加具有说服力。在网络上播出的个人录像充斥令人揪心的震惊、恐惧和难以相信的表情。

“ 9 · 11 事件”发生的当时,博客成为了一个自发性质的信息传播者;一年后,互联网上已经有了针对这次事件的全面的分析和记录,布满在互联网和博客上的信息成为了历史上重要一刻的证据。

美多数党领袖洛特下台

2002 年 12 月 5 日 ,在退休的参议员瑟蒙德( Strom Thurmond )百岁生日庆典上,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参议员洛特( Trent Lott )对这位曾在 1948 年打着支持种族隔离旗帜竞选总统的参议员表示赞扬,称如果他当年当选的话,美国此后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不会存在。当年,瑟蒙德作为支持种族隔离的候选人竞选总统,宣称“华盛顿的所有法律和军队的刺刀,都不能迫使黑鬼进入我们家园、学校、教堂和我们的娱乐场所”。

洛特的这些言论几乎被所有主流新闻媒体所忽略,却逃脱不了已经遍地开花的博客的灵敏触觉。博客们发表文章,对洛特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被广为注意、追逐和传播,终于触动主流媒体,使其突然成为全美新闻记者关注的目标,进而引得全美国各方面的持续“追剿”。 迫于压力,布什在 12 日公开谴责洛特的言论。此后,许多共和党参议员也纷纷出面谴责洛特的言论,并公开要求其辞去共和党领袖职务。迫于国会共和党和白宫的压力,洛特于 2002 年 12 月 20 日 宣布辞职。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事件中,美国邀请 500 多名各国记者编入美国军队中实施“嵌入式采访”,给全世界留下的“牺牲新闻的中立性”的印象,结果几乎成为美国新闻史的“滑铁卢”。而博客赢得了更多的尊敬和信任,备受网民关注。博客 Salam Pax 几乎天天在网上发布有关巴格达市民如何应付美英盟军轰炸,以及日常生活的内幕消息。每天都有上万人上网阅读他的文章。给世界讲述了这场战争的最真切的情况。

海湾战事的爆发,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独立记者、摄影师以及一些捍卫和平的人士纷纷利用博客这一形式为我们记录了这场战争真实的一面。他们的网络日记和评论关注了很多主流媒体在报道中一直忽略的伊拉克平凡人的生活。

《纽约时报》丑闻

2003 年,新闻界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大概就是《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因为假新闻事件而被迫辞职,引发新闻业的一场大震动。但是,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引爆这场新闻史最大的丑闻之一的,不是哪位著名的记者,也不是时报的“自曝家丑”,而是一位博客的“功绩”。不是哪家大牌传统媒体,而是一个小小的个人博客网站成为这场风暴的中心。

总统候选人霍华德 . 迪安

2003 年 07 月 24 日 国外媒体报道,“博客”( Blog )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竞选的最新式“武器”。美国前佛蒙特州州长、民主党 2004 年总统候选人霍华德 - 迪安( Howard Dean )开设的博客网站,叫“为美国而博客”( Blog for America ),不但成为博客世界的热点,而且也成为本次竞选的热门,真正抓住了草根选民的“芳心”,使得他的捐款一马当先。没有想到,博客高手们就博客如何赢利这个大问题还没有一点眉目,霍华德 - 迪安率先利用博客“圈钱”数百万美元。他的博客网站热门非凡,内容精彩丰富。这个出奇制胜的举措为霍华德 - 迪安赢得了极高的人气,也将博客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带动了一大批政客纷纷加盟博客世界,使得这个源于民间的浪潮大大提升了“政治”含量。

博客首度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2004 年美国总统大选是博客正式迈向新闻传播领域的里程碑,它在这次美国大选中已成兵家必争之地。为了给 2004 年美国大选预热舆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邀请知名媒体记者和部分博客一起参加他们的大会,以前躲在互联网角落里传播猛料的博客们,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克里和布什总统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的大会上,博客首次成为可信赖的媒体。民主党在 7 月下旬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将大会新闻的一部分通过博客网络发布出去。在会议期间,阅读政治类博客的美国读者增至约 1300 万。民主党更将自己的博客新闻发布管理权交给了前副总统戈尔,足见他们已经相当重视。

他们各自的竞选阵营除了设立官方博客网站之外,双方拥护者还分别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旁系博客网站”互道立场,议题也遍及各个领域,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博客大战”。



三、国内曾经的“博客海啸”:博客世界“三大里程碑”事件


  • 反黄事件
  • 木子美事件
  • 盛大新浪事件报道

反黄事件

2003 年针对互联网、短信色情泛滥现象进行了集中批评 ,中宣部、信产部、国务院新闻办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随后根据博客中国所刊载的材料批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全面、彻底整治短信市场

2003 年 6 月 6 日 ,方兴东发表了题为《互联网呼唤反黄运动》一文,在业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文章被多家媒体、网站转发转载。 6 月 8 日 ,康国平在博客中国网站发表《色情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网络色情发展溯源》一文,对于网络色情的历史发展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渤海大学教师王吉鹏接续两人对于网络色情的批评后,对于国内的网络色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国内门户网站也不同程度涉嫌经营色情的情况。在这一背景后,在 6 月 18 日 ,王吉鹏在博客中国网站上发表了《网站 CEO 的下一个称呼:老鸨》一文,文章里初步分析了国内网络色情的现状,并对涉嫌经营色情的三家门户进行了批评,此文在博客中国首发后,很快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也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在网友中也造成极大的震动,多数网友都表示极大的支持。文章在 6 月 18 日 首发后, 6 月 19 日 被多家媒体转载。

木子美事件

2003 年 11 月 11 日 ,国内 3 大门户网站都在重要位置同时刊登了有关木子美的报道,而且新浪网还刊登了出版社审校后的《遗情书》内容。之后,随着“木子美”和“博客”检索数量的急遽攀升,导致凡是和“博客”沾边的大大小小的博客网站的访问量都大幅攀升。刊发木子美日记的是“博客中文站”,后来“博客中国”和“博客中文站”先后因访问人数太多而陷入网络塞车和瘫痪状态。不过,前者是因为刊有《遗情书》,后者则是因为刊有各种围绕“木子美现象”的评论。

“博客”在中国就是以这种方式走向了大众。我们可以不认同木子美的写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她对博客的正反面影响和未来走向的影响也无法简单评价。但是,她的行为的确在博客的理念之内,中国博客界也不得不承受下来。现在,需要大家思考和沉淀的东西很多,暂时不宜做简单评定。

盛大新浪事件报道

2005.2.18 ,博客王吉鹏在博客中国率先发布一条新闻《新浪又被传闻击伤?传盛大今晚收购新浪》,提到了业内传播的一个消息,“今天晚上 Nasdaq 开市后,传盛大宣布要收购新浪股份。”

博客谢文(和讯网 CEO )说,博客中国有一个特点是以 IT 和互联网为特色的,这方面的专家和渠道都非常多,所以消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是非常强的。所以第一个发布这个消息是不奇怪的。我猜今天各个纸媒的消息都发布不了,得等到明天早上才能看到。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博客中国把这个魅力推到了极端。

四、博客的本质是什么?博客缘何会有海啸般的传播力量?

作为内容的开放源代码,博客将使互联网真正完成网络社会化;作为媒体的开放源代码,博客将使媒体业发生历史性的转折;作为知识的开放源代码,博客将使商业世界带来观念和模式的变革;作为思想的开放源代码,博客将使我们未来的世界从此不同

博客( Blog )是什么?博客为什么?博客力量来自哪里? 博客将成就什么?博客将颠覆什么?博客将走向何方? 博客是泡沫吗?博客是炒作吗?博客真的神奇吗? 博客何时来到中国?博客将为中国带来什么? 博客对我们每一个人将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博客?

很难为博客下个定义,就好象击活动靶一样,一直是个移动的目标。成千上万的网(多为个人制作),不但主题不同,模式也各异。如果你还不熟悉博客这个名词,它不过是一个通常由个人来维护的网站,内含许多其它网站的连结,附带加一点简介,通常是带点讽刺与幽默。多数网站都把最新找到的网站放到最上端,所以往往造成很长的网页,列举一些古里古怪的话题,每一、两天就更新一次。 Weblog 即网络日记。

这不单单是把主题相同的网站作连结,通常博客的主人把自己的个性也都放入其中,并与他的读者建立关系。博客的起源,是有人发现个有趣的网站,用电子邮件寄告亲朋好友,并告诉大家有趣的地方在那里。以后就发展成一个网站称之为博客,包含网站的连结与评判。

如果你需要一些网站的连结,针对一个特定的主题,或者是别人对那个主题的评论,博客就很有用,也有娱乐性。在目前各独立博客之中,有电视节目、计算机语言、新闻、法律、政治、特殊文化等数万种题目,许多是个人一天内思索的结果。

博客是否受人喜爱,在制作人本身,因为博客读者经常发展出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这才是博客的精髓所在。



博客概念走向企业

虽然博客的概念拒绝“企业化”,其理念渐被重视,而且关始走向主流。固然还没有广为采用,但至少有两家或主要报纸网站,启用了博客。

• 《圣何塞水星报》( San Jose Mercury )科技专栏作家 Dan Gillmor ,制作了一个博客叫作 eJournal ,是关于他一星期工作的“内幕”。他简述一些未能写入他专栏的一些事情,告诉读者他正在做什幺,下一个专栏的主题,响应读者的问题,以及推销他在 SilconValley.com 的专栏等等。 EJournal 是 Gillmor 许多不适用放入正式专栏材料另一出口,给他的读者更个人化的一瞥,了解他真正的想法,并给予互动的机会。

• Minneapolis 的 Star Tribune 报,网上编辑 Gael Fashingbauer Cooper ,一个月以前开辟了一个 WebDog 区,在网站的花絮中刊出,包含 Cooper 想到的一些大众文化主题,及有趣网站的连结。她以前做过同样的博客,用她自己的名字,现在则用 Star Tribune 的名字。



未来的专栏作家?

博客的撰写,有独自行动的天性,所以多个人独立制作,但 Gillmor 与 Cooper 显示给我们,仍可以用在企业的层面,只要新闻机构更开放的构思,决定那些材料可以放到网站上去就可以了。

Gillmor 说 eJournal 是个实验,看看网络能做什幺事。他说:“我们仍在猜测它是什幺,这正是有趣的部份。”作者显然是博客的中心, Gillmor 视它能给作者与读者、及读者与读者间多重对话的管道。

制作博客,是将自己的声音加诸于企业颜面的一种方法,这是广为众知的博客作家 Jim Romensesko 的说法,他的 Media News 博客,每天简短的引述评论媒体间的新闻,现在受到 Florida 新闻教育与媒体脑力中心的资助。他说:“博客使得新闻工作者脱掉外套,更轻便的展现新闻机构轻松的一面,是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

Romenesko 说,博客作者的个性,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来决定读者对他是否亲切。当他发出消息说要 Minneapolis 搬到芝加哥的时候,半小时内就接受几个读者来信,建议几个社区,认为他可能喜欢在那里居住。他的读者对他很了解,因为他的博客有他个性的内涵。

Cooper 说,博客让她尝试另一种写作方式,与她以前在杂志、报纸与新闻网站的方式不同。她可以以第一人称写作,让读者更了解她的个性,博客的格式也激发她的创作力,这种格式在别处是不能接受的。

Cooper 的博客包罗万像,有的是私人的论点,像昨天晚上那个电视节目的感想。在她 Star Tribune 博客上,没有写作的规则,这家报纸也给她写作的自由。她说:“我没感到什幺限制”,与以前在制作私人博客没有区别。



推展这个理念

博客,像网站上的成熟果实,可以采收了。新闻网站业者,莫不想让读者黏上,博客正是一个黏人的玩意儿。它是个人化的,能吸引忠实读者。报纸的专栏作家,可能想开创个博客来弥补其专栏的内容,如 Gillmor 所做的一样,来巩固与读者的关系。

博客当然要专一主题,但不能太窄,使得没有多少读者。一个人物的博客,例如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完全以其个人的声名来吸引读者,也许不需特定的主题,因为读者可以与作者培养亲切关系。除此而外,博客都需要个主题。

独立的博客,为数甚多,并且含盖许多主题(参看 Eat on web/Blog Portal 网站的独立博客清单)。报导电视节目的博客作者,撰写评论,连结到电视台网站,并以自己对电视的专长,连续撰写电视的枝枝节节。

Romenesko 建议,新闻机构可以外包的方式,制作多样主题的博客。他认为新闻机网站的记者与专栏作家,可以以股票市场、体育、政治等主题制作博客,必能轰动。记者收集采访新闻,总会多过印到报纸上或刊载在网页上的资料,博客正是多余资料的好出路,同时一些个人的或双关语气的材料,并不适合印在报纸上,却能在博客出现。

大多数的博客,都是个人秀,但没有理由不由新闻机构来制作多个主题的博客,既不依赖个人,也不怕制作人一旦休假就得停摆。另一种是以事件为主的博客,就像《圣何塞水星报》制作的 Y2K 博客,记载公元 2000 年以后每小时、每天所发生的事情。



博客应该会成为新闻机构的主流

博客应该会成为新闻机构的主流,广被采用,但目前其概念则为传统机构所保留,所以启用这个模式可能需一段较长的时间。 Gillmor 质疑新闻界为什幺还不跳进这一领域。他说:“我惊异新闻界的人还没做这件事,使我感到震惊,这么明显。”

对于成千上万的个人博客而言,慢速的企业化,并没有什幺影响。 Romenesko 说,当博客更为推广变成企业层次,现在这些先锋把博客视为反企业的想法,必然受到冲击。

企业层次的博客,已经开始了。



博客传播特点和传播理论:


  • 读者比记者知道得多:记者编辑集中控制模式与博客分布式模式
  • 报道内容是结果还是一个过程:单向式传播与对话式报道
  • 真实性与准确性:“先瞄准,后开枪”与“先开枪,后瞄准”
  • 信息、思想和观点的“大教堂模式”和“集市式模式”
  • 议程设置:强势媒体和弱势个人?
  • 沉默的螺旋:“新螺旋”:弱势不再沉默,主流与边缘

新闻业再也不是媒体公司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过程( broadcast ),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网播”过程( intercast )。要点就是受众不再是被动的角色,而是新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受众作为主动的角色,参与到新闻和信息的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过程。

博客传播产生的深层问题:


  • 传统“把关人”问题:新把关人(内容筛选和技术筛选)
  • 利弊得失:与传统媒体、传统门户的互动
  • 博客媒体不是摧毁传统媒体,而是要变革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从此有了真正的群众基础。平等、自由的媒介理想、媒介民主实现的可能性?很大程度在于商业化、主流化的过程?
  • 个人媒体的管理和运行:传统制度、法律和法规。实际上远远比简单想象的要简单。传统的基本规则依然适用:黄色、政治、诽谤等内容的管理依然适用,而且更具有建设性:个人的自律和建设性。
  • 中国发展个人媒体比美国更有前景:商业垄断的控制力和障碍远远大于政治方面的自由。“人民创造媒体”与社会主义理想一致。传统工业化模式缺乏竞争优势,但是个人媒体将体现竞争优势。
  • 个人媒体成败的关键: 1 、必须能够规模化发展; 2 、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竞争力,在商业上与传统媒体不能处于劣势; 3 、必须充分吸取和融合传统的优点; 4 、必须具有公信力。

人人都是博客:博客不仅仅是媒体

博客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媒体”概念:而是综合传播媒介,包括个人沟通交流、信息过滤、知识管理等大大超越媒体本身的功能。

目前博客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全球数量 1000 万,每天更新内容只有 10 %。一半以上一个月内不更新,但是已经步入主流。 1/5 的美国网民阅读博客。

成熟的博客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项应用,而是以个人为基础的互联网各项应用的“枢纽” , 是互联网上展现个人力量的基本工具,体现个人智慧和价值的核心应用。未来博客将集成各项互联网应用(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协同等)


  • 博客商业化开始:盖茨开始鼓吹博客, Google 、 AOL 等主流互联网公司介入,主流媒体跟进。
  • 博客( blog )开始集成各种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功能。
  • 博客应用超越个人日记和个人媒体,进入教育、企业、政府等组织和机构: 5 年之内,美国国会议员每人都会有一个“博客”,每一个 CEO 都要成为博客
  • 移动博客成为杀手级应用:手机成为真正的博客终端,博客爆发式发展的契机。
  • 博客应用的普及化趋势:作为各类网站的补充功能和未来的基本功能。



引发博客传播海啸的源头,将向何处去?

以博客中国为例。

博客中国:以博客为基础,综合传统门户、论坛、传统媒体等优点和精华内容,创造全新的媒体模式和商业模式。“ 博客门户+个人门户”。


博客门户:结构层面


定义: 通过博客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与呈现的网络传播机制

结构: 主站 + 3 大频道+ 论坛 +互联网实验室+专业博客首页

价值 :聚合内容、传播

个人门户:用户层面


定义: 以博客托管 BSP 为基础的各种消费类应用的集成。

结构: 博客动力+博客公社+娱乐博客+博采+ SNS + WiKi +搜索+邮件+ IM

价值: 聚合用户(百万用户)



现阶段互联网特征是:“ 以个人为中心的门户”,网民是分散存在的,博客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可以实现协作、共享。

博客的新定义:每个网民用大量心血经营的个人网络园地。

博客 特征:四阶段,各有侧重。


导入期:以写为特征。博客写作

发展期:以交流为主(思想、物质)个人应用集成。博客中国即将推出更多的专业博客和应用领域的新型博客。(个人门户)

成熟期:以消费为主(应用扩展、成熟商业模式)。(个人网络家园)

衰退期:新的替代者

互联网还是非常有活力,从博客在这次报道里面的角色来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可能搜狐事先也得到了新闻点,但是他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以编辑为主导的网站,在没有任何官方的消息之前不能轻易发,但是博客中国所采取的博客方式代表整个互联网的需求,就是用户创造内容的方式,不是原来的集中式的编辑、记者控制发布权,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博客的优势就充分体现了出来,从各种新闻眼获取一定角度的信息,然后及时地发布出来。我觉得用用户创造内容的商业模式,是继电子邮件等之后的又一个应用,这也是博客中国 05 年努力奋斗的目标所在,我们希望成为新的盛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53 , Processed in 0.13293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