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斌:新闻背景不可或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背景不可或缺

   东南网转载台湾媒体关于“男子欲性侵12岁女童”的新闻中多次出现了一个词“入珠”,令人颇感疑惑,因为这个词内地媒体鲜见,可能是台湾地区流行的词汇,网站编辑在转载时应该“翻译”这个词汇,即作出通俗的解释,以便内地读者能够看懂新闻。类似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此前关于马英九指责王金平“关说”的新闻也是这样,有的网站直接转载台湾媒体的新闻,对“关说”这个内地人陌生的语汇不作任何解释,自然令人顿觉云里雾里。
    一个关键的词汇因为大家看不懂而直接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新闻背景有多重要。作为大众传媒,新闻要求通俗易懂,同时,人们接触新闻有求知的需求,此外,新闻主题的价值、新闻的来龙去脉、新闻的思想性、记者对新闻不便直接呈现的观点……凡此种种都需要新闻背景来衬托,因此才有“没有背景就没有新闻”的说法。可以说,除了百字内的简讯,一般新闻离不开背景。所谓新闻背景,就是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它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
    虽然新闻背景如此重要,但在我们的媒体上,时不时地看到缺乏新闻背景的新闻。例如人民网2014年01月19日的新闻《白领放弃25万年薪回家卖小吃:只求简单开心》说得是一位曾经的白领离职卖“花甲”的故事。什么是“花甲”?一般人恐怕会以为它是一种地方小吃,其实,花甲,又名蛤蜊,软体动物,长约3厘米,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各种蛤蜊的肉。产我国沿海一带。如果记者心中装着受众,考虑到新闻传播的广泛性,理应提供新闻背景。扬子晚报今年1月在报道江苏两会的指定菜肴时,提到了“杀猪菜”,但并没有对这道流行于东北的特色菜做任何解释,作为江苏的受众,有多少人懂得什么是“杀猪菜”?
    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国内记者新闻素养的不足。对比美联社2014年1月20日的新闻《“神探夏洛克”受中国网民追捧》,西方记者对新闻写作技巧的熟稔值得借鉴,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福尔摩斯在中国被称为“卷福”,其中“福”字取自福尔摩斯的中文名,用“卷”字是因为影星贝内迪克特·坎伯巴奇头发卷曲。马丁·弗里曼在剧中饰演的人物叫华生,在普通话里与“花生”发音很像。“卷福”和“花生”已成为中国庞大的社交媒体界的最流行词语。
    请留意划线部分,作者在应用新闻背景方面展示了成熟的写作技巧。这段话不但加深了国外受众对新闻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深化了新闻的主题,而且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谓一举多得。由此不难看出,善于运用新闻背景是一个记者是否具备业务素养的衡量标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40 , Processed in 0.16555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