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上海书法报告——写在“上海书法进京展”之际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23:1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上海书法报告——写在“上海书法进京展”之际
                                        胡传海

    上海曾是现当代书法发展的起源地,沈尹默先生受周恩来总理委托成立了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以及以后由上海东方红书画社组织成立的工农兵书画小组是后来书法家协会的雏形。随后中国第一本书法类专业刊物《书法》杂志在上海面世是新时期书法开始起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接着上海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群众书法大赛、篆刻大赛以及文汇书法大赛是现在一系列书法大赛的最初模型。1974年由青年书法家周慧珺先生书写的鲁迅诗歌书法字帖风靡全国,是现在汗牛充栋般的书法类出版物的滥觞。上海培育了全国一大批书法家,现在活跃于书坛的全国很多著名书法家都是先由上海推出继而走向全国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上海书法的发展一直是全国书法界所关心和瞩目的。但是,可能现在上海的书法在很多人眼里已不再辉煌,因为在很多大展中不大看到上海作者的名字,尽管全国书法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上海书坛依然保持着那份矜持和平静。至少在全国书法人眼里上海的书法是保守的,甚至是进步不大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以及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


上海凭借着政治、经济、文化、出版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其书法曾领全国风气之先,对全国书法的现当代格局及美学趣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随着中国书协的成立,书法重心的北移,上海书法的龙头地位受到挑战。其次,由于具有全国影响的名家大多集中在江南一带,所以,在上海的名家也是要比其他的地方要多,加之师承关系,各门派之间的美学趣味也比较固定,不会轻易地被感染或变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像北方有不少书法家到南方来寻师,回去后由于不受师门的严格控制,所以,书风会结合自身特点和当地美学趣味而发生转移。从书法本体来看,江浙沪一带受魏晋以来书法的影响取法帖学,比较注重用笔,这和北方受碑学文化影响比较注重风格表现有一定的差异,而后者恰恰切入了时代中对经典的反叛的文化思潮。再加上在以后的各种展览由于主办方的趣味和上海作者的表现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上海书法也渐渐地封闭了自身的大门,外界知道的信息也相对少了。其实,上海书法的内在进取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这里面虽然有各种观念思潮的冲击但其形态依然显得璀璨而丰富。首先,我们要看一看上一代海派书法家所培植的书法观念、创作方法以及独到的创新精神。对现当代上海书坛影响最大的是沈尹默先生,他对用笔极为注重,能做到无一笔有败笔,且往来用笔如行云流水,如果把他的一些小品放在宋人作品中也不见得会逊色。正是他对书法最根本的问题的重视,而且他的学生大都又后来成为引领上海书法的人物,所以,他对上海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与沈尹默风格接近,且其文学修养极为高雅的是潘伯鹰先生,他的书法也是儒雅而温润,其在书法方面的一些高超的见解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观念。郭绍虞作为一个学者,对书法也充满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他和沈尹默、潘伯鹰等一起筹备成立了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如果说沈尹默、潘伯鹰先生用笔比较严谨,那白蕉先生书法用笔的轻松随意则又是自成一格的,他以魏晋书法为宗,追求韵味,连沙孟海先生看了他写的手卷说是:“三百年来第一人”。随着岁月的推进,人们对来楚生先生的带有古拙金石味的隶书和草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表现深刻的意味,包括他的生肖印等,都是现在拍卖行里的买家追捧的对象。马公愚先生、邓散木先生都是属于功力深厚,力透纸背,诸体皆精,一丝不苟的书家,他们特别适合启蒙教育。在大字及别创一格这一点上,王遽常先生是首屈一指的,他的章草大字如虬龙盘屈,傲视古今。如果没有文字学的素养,对他作品的欣赏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以他的学问体现了知识贵族的傲气。集书画、诗词、鉴定于一身的谢稚柳先生以其对书画艺术独有的造诣和研究而驰名于海内外,他的行草书作品早期能再现陈洪绶飘逸悠然的神韵,加之他对艺术品的高超的艺术见解力,使他能在晚年毅然变法,在《古诗四帖》的基础上创设出一种能代表自己独特风格的草书,他的艺术行为很明确地说明从一本帖中是能变化出一种风格的。在这一层面上的书法家在上海有很多,像才华横溢的钱瘦铁、苍茫厚重的朱复戡、挥运如意的钱君?、谨严内敛的顾廷龙等,由于他们的存在,上海书法具有了多姿多彩的格局和气象,也使上海书法能在清末民初以后以最强的阵容在全国书法界立足。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主要在重视本体的研究的基础上将书法的影响扩展到各个文化领域,其创作观念是自由而开放的。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具有自己的知识优势从而确立起自身的权威性,他们的研究是具有深度和厚度的,同时,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在其他领域中的成就也使他们在整个社会话语体系中是有份量的,谁也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探索几乎涵盖了书法中的技法与法度、理论与创作等方面的美学表现和趣味追求。他们的存在,为上海书法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承继了海派书法传统的第二代书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位,尽管他们的成就和前辈相比有点距离,但他们在书法领域里比较专注,注重于技法的训练和研究。像任政先生的书法取法于《唐人月仪帖》,同时,在用笔上效法赵孟?,圆满周到,在一段时间里影响很大,由于他的字写得平稳秀美,被做成了字模,由此风靡全国。而胡问遂先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北碑的临习上,强调力透纸背,同时,他还有了一批学生,不少是现在上海书坛的中坚。赵冷月先生是三位书法家中比较注重变法的,他中年时期的作品对颜真卿的书法有了独到的理解,但他毅然否定了自己,晚年变法,将自己对书法形式感的思考提了出来,他的作品是现在很多追求创新的书法家的楷模。由于时代的因素,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无论在人数还是成就方面不能与第一时期的书家相比,在独创性上也有自身的局限。但无论如何,我们依然在感受着他们的恩惠和遗留的财富。作为过渡时期的书家他们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上海书法在文革后为什么能领全国风气之先?除却上述的天时地利以及人文底蕴因素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青年书法中坚团队的形成,这一因素之重要以后为其他省市所借鉴。周慧珺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和领袖人物,她所撰写的鲁迅诗歌书法字帖把女性对委婉意趣的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米芾的书法精神得到了新的展拓和升华。同时,周先生是一个敢于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进取的书法家,在她的心目中碑帖合一既是理想也是目标。所以,在八十年代中期她毅然地做了自我否定,把自己的视野和触角深入到北碑之中,作品给人以刚强雄浑的面目,同时,在内质中还不时隐隐地透露出妩媚的意味,她的成功对当时的书法中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我们当代人在书法这门传统艺术中依然富有极强的创造力。周先生在以后主持上海书法家协会的工作中积极支持青年书法家的创新、进取和开拓,就说明在她的心目中,书法的创造是书法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所在。她对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表现手法极为关注,会长久地驻足观看,同时,她对理论人才和知识分子极为尊重,善于吸收和倾听各方的意见,这也是为什么上海书法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之所在。在她担任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期间,上海书法开始充满了活力,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诸如新世纪书法大展、2003年上海市书法篆刻大展、临摹与创作系列展、新人新作展以及与各省市的书法交流展、还有邀请性质的各地书法精英来沪展等,编辑出版各类前辈和现当代书法家的作品集和理论集,将现当代的上海书法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周先生几乎同时扬名于世的还有张森、王伟平、吴建贤等,张森先生早期的隶书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影响,他将《乙瑛碑》之沉稳与《张迁碑》之浑厚有机地融合,书来一波三折,写得委婉动人,在汉碑中能别创一格殊属不易,而且,张先生思路之新和富有现代性是在全国书家中也使极为罕见的,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解说明书法家能在创作的同时将自身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去。王伟平先生在书法中是唯一一位将书法的简约之美作为思考对象的书法家,他个人很富有贵族气息和特质,他在书法中能做减法,并把书法造型的独特性作为自己思考的中心,所以,观看他的作品有一种凝练大方的美感,气息很好。吴建贤先生是一个具有极高鉴赏力的书法家,他十分推崇沈尹默的精熟的用笔和对书法全身心的投入,他是一个十分真诚的艺术家,每天要写上很多小时,不喜张扬和应酬,疾恶如仇。他的这种品性也反映到他的书法创作之中来,他的作品楷书以欧阳通为突破点,掺以北碑之拙意,行书用笔爽利,刚猛骏发,对比强烈,令人震撼。他所编辑的《沙孟海书法集》使沙先生的书法确立了在全国书法界的地位,几乎在每位书法家的家里都有他执编的《五体大字典》。在这一代书法家中刘小晴先生是以理论见长的,他曾在一段时间中连续出版七本专著,形成了刘氏基础书法理论体系,同时,他还刻苦钻研小楷,其小楷秀美精劲,无懈可击,其行书取法文征明,流畅自然。张晓明先生早期师法胡问遂先生,在楷书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的带有北碑风格的楷书大方宽博,可以看出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他还出版了一些字帖,对书法教育上具有自己的心得。草书在上海书法的历史上一直不是强项,但你看了钱茂生先生的草书作品就会感到草书在上海也有自己的大家,他的作品线条的质感很好,在行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抑扬顿挫和丰富的墨色变化是很有观赏性的。如前所述,上海书法的发展是和上海的出版业具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书法》杂志的面世,对中国书法事业的推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里就要讲到周志高先生,他在使这本杂志能够问世起了关键的作用,也对推出一大批全国的优秀的中青年书法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他最早组织书法界的一系列活动,他的敢闯敢干的精神使《书法》杂志充满生气和活力。他的书法取法祝允明,用笔刚猛劲爽,适合写较大的作品。还有就是方传鑫先生,早年以较为传统的大字隶书驰名书坛,近年来他在隶书领域以简帛掺隶,写得悠扬美妙别具意趣。同时,他在印章边款中也四体入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写隶书的很难转到行草书的书写上,但他能小行书上以苏字为本,刚劲中含柔美。在编辑领域中他所编的《碑帖经典一百种》也作为国礼被***主席赠送给耶鲁大学。在《书法》杂志工作的还有高式熊先生,他的篆刻在上海乃至全国也是一流的,他的篆书作品古雅严谨,所以,直至今天,高先生依然活跃在上海书坛上,并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欢迎,为书法的普及起了一定的作用。许宝驯和潘德熙也都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前者的书法二王余韵满纸,后者对篆书和篆刻也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并在书法类出版物的编辑方面贡献尤多。《书法研究》的副主编沈培芳先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学历的书法家,他一到书画出版社以后,就联系洪丕谟、水赉佑等学者型书家对一些中国书法理论的经典古籍进行校点,在当时理论的开拓还处在初始阶段的全国书法界来说,他的这个工作的意义是深远的,以后,他又和乐心龙等编辑了《明清书法家作品集》等,他的书法作品强调用笔的细腻和变化,出于米而又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一年龄层面中,吴福宝先生是对书法具有独特想法也是将之付诸于实践的书法家,他的行书技法极为高超,善于在用笔过程中写出很多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他也在不断探索,力图有所突破。还有就是袁雪山先生,他的作品用笔干净利落,很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他的字有复古的意味,在装潢手法及表现手段上他是很讲究的。至于王复耕先生的作品线条很厚很苍茫,以章草入书,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书法家。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出像李天彪、徐铁君、杨永健、等一些无论在创作还是在书法教育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书法家,限于篇幅我就不在展开。上海还有一批当时有很大影响,但现在已移居海外或已经回国的书法家,如现在美国的俞尔科、张统良,定居香港的王壮弘、徐云叔、吴子建、钱开文,已经回国的陈茗屋、胡考和陆康等。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在书法热情的投入方面较之前一时期丝毫不逊色。上海书法的新时期的格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团队对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的追求目标就是以坚持古典意趣为主格调,追求个人风格和面貌的多样性发展,在一些领域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造活力和全国领先的地位。尽管后来上海书法并没有形成大的波澜壮阔景观的书法思潮,按照上海以往的人文心理的形成和积累也不大可能用一种带有群体***的方式来展开艺术活动,上海的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冷静,个体的自由创造的追求更鲜明些。所以,这个团队所起作用的时间不是很长。其次,上海书法在对书法本体的处理上,诸如用笔、点画、行气、章法等一些传统领域书法家关注的课题依然热情不减,这和全国范围内关注书法的总体效果的趋势有一定距离。当然,在传统与创新、古典与现代的冲突在上海的书法界里还是存在,这就使得上海的书法具有了它特定的张力。

        篆刻创作在上海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自吴昌硕将篆刻艺术的重心落在上海后,加之以后的邓散木、王个?、陈巨来、方介堪、方去疾兄弟、钱君?、朱复堪、单晓天、叶露渊、叶隐谷等将篆刻艺术的从民国向解放后的转型和传承做好了有效的铺垫,文革之后,吴子建、陈茗屋、徐云叔、陆康等将篆刻艺术的复兴提到了一个高度,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上海的篆刻在全国是领风气之先的,在这方面的历史作用,韩天衡先生的贡献将彪炳史册的。韩先生将以前从来没有人重视的鸟虫篆入印,不仅开创了一个个人的风格面目,更重要的是它促使了一个流派的产生。这种旖旎中带有无穷装饰意趣的篆刻风格,对现当代的篆刻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全国无数喜欢篆刻的年轻作者围聚在韩先生的周围,形成了中国书法篆刻史上的“韩派”,而且,这一流派中个人风格多样化,这样也避免了吴昌硕门派中面目一律的不足。韩先生不仅在篆刻,而且在艺术品的收藏与鉴定,书法与绘画、书法篆刻史的著述以及书法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使后人望尘莫及。上海的篆刻大局是以韩天衡、刘一闻、童衍芳、徐正濂四种美学趣味为主要构成,同时,以孙慰祖、吴天祥、徐庆华、黄连萍等作为后进而辅之的形成的海派篆刻的文化景观,也是上海的篆刻之所以为全国所重视的重要的原因所在。刘一闻先生在当代篆刻艺术体现现代人美学趣味的重要性中是十分重要的,他以将军印切入作为篆刻走向当代的重要步骤,辅之以不衫不缕的散淡风格,轻松而随意,特别能契合当代人自然放松的心态和意境,也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面目的篆刻风格,并由此而傲视当代中国印坛,他在书法创作上也表现出自己特有的美学眼光,以一种带有符号性的处理方法来书写,由隶入行,加之逸笔草草的竹子,也是当代年轻作者效法的对象。至于,童衍方先生,他的作品强调金石意趣,显得厚重而古拙,特别重视以六朝古意来展开自己的书法和篆刻创作,书法中以金农的“漆笔”意味掺之隶意来再现那种石化后的线条的苍茫感,同时,他在艺术品的鉴赏和鉴定上充分显示了他对艺术品的理解和高雅的古典趣味。徐正濂先生的作品在现代受到了一些喜欢追求创新的青年人的追捧,他的作品线条十分洁净古雅,文字的造型出人意料,整体布局有一种奇特之美,在他的作品里你可以看出他在处理作品时的聪明和智慧,这是一个能在限定的范围里将自己的追求表现得很好的艺术家。上海的篆刻由于在一些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的篆刻家的存在,同时,又具有人力资源上的优势,诸如像陈身道、张铭、蔡毅强、董佩君、唐存才、徐之麾、张勤贤、李文骏、朱鸿生、李志坚、矫健、虞伟、舒文扬、何积石、马双喜、张炜羽等,都是在篆刻领域中有自己独特追求的。所以,它的影响还会在相当的时期里反映出来。同时,还说明一点,那就是要保持在一个领域里的领先地位,一要有一些能傲视全国的大家,其次是要保证这个队伍在人员中的数量和质量,再次,就是要坚持学术研究并将其向深度发展。. z# ?% @& @# W/ r3 l

3 Y+ D, [+ L# k! k  ]0 [' Y; A    任何一个时期或地区的艺术创作的繁荣与否,取决于当地艺术领导者的重视与推动,周慧珺先生在主持上海书法家协会以来,我以为她在推动书法的现代化创新是不遗余力的,同时,她还强调重视书法的基本功的训练,书协也由此而展开一系列的临摹与创作的关系的研究活动,同时,她还重视走出去请进来的艺术交流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使上海书法家认识自己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她极为重视理论的研究和对先贤的艺术成果的整理与总结,上海书协还由此编撰了一批海上书法家的作品集和理论著作,这对一个协会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但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在上海书法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做到了。当然,书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点就是对中青年书法家的培养和支持。在这一点上,上海书法家协会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一批中青年作者进入到我们的视线。在艺术表现上比较突出的像丁申阳,他的大草作品写得跌宕有致,大起大落,开合有度,不急不缓,同时,他也是上海不多的在全国书法展中荣获大奖的作者。张伟生是上海中青年的作者中具有实力的作者,他的小行书写得婀娜多姿而富有意趣,加上他在主编《书与画》杂志,使得他的艺术眼光比较独到,这使他在书法的形式感的表现上具有自己的判断力。在这一代书法家中能以楷书见长并在全国多次获奖的是杨耀扬,他的小楷作品内敛而有富有韵味,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相比而言,郑振华则把注意力放在线条的质感上,追求厚而苍茫的线条意味,加上取法章草,作品给人以古拙的美感。由此他的作品也屡屡获奖。和他情况有点类似的是王东平、王梦石、曹溥公、徐?、周炜?、陆宇宙等,都是以碑学为趣尚,但在方法和表现上各有差异。如果能更代表年轻一代作者的水准的则是徐庆华,他接受了美院的正规的学科训练,同时,也接受了一系列的现代的艺术观念,使得他的书法篆刻创作,无论在艺术表现手法和视觉表现力方面都体现了他独到的思考,他的探索也引起了全国年轻作者的关注。其次是黄连萍,他由于在篆刻方面屡获全国大奖而受人关注,他虽然出自“韩门”,但在意识方面具有比较现代性的思考,他的作品夸张有度有节,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加之,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后他的能量是不可低估。周斌,他也是一个比较勤奋的年轻作者,他的作品以唐人写经的笔法入书,写的委婉而飘逸,同时,他以高校的优势,在学科研究和建设方面与张信、潘善助等书法家一起,共同在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如果说在帖学上比较有追求的作者则有袁硕、祝成武、唐敬丝、陈志浩、王谷夫、沈沪林、蒋元林、胡培愿、何磊、沈杰等在艺术上比较投入的还有唐子农、蒋英坚、郏永明、刘庆荣等,他们的书法创作不仅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且在表现方法上也体现了契合时代书风的特点,他们中的有些人,如蒋英坚就一直在全国书展中获奖,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创作实力。在更为年轻的作者中当以朱忠民、张卫东、赵墉、王曦、刘亨、邵仄炯等为代表。这些作者的特点是有与全国书法界广泛交往的能力,积极关注书坛的变化和动向,可以说在书法家的交流与互动方面超越了他们的前辈,他们也少了上海作者普遍有的那份矜持,所以,他们在获取信息和吸收新的表现方法上体现了他们的灵活性,同时,他们中的个别作者已在全国书法界小有影响,也获得了不少奖项,是有潜力的上海青年作者。上海青年书法在一段时期里显得比较活跃,举办了《东方潮》书法展,曾经到北京、河南、绍兴等地举办展览,与全国的青年书法家也建立了联系,出版了一些作品集和举办了一些大赛,对推动当时的青年书法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上海书法发展所受到的致命伤就是这一块作者最后没有有效地统摄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去参与全国的书法活动,由此可见,在现当代书法活动的展开,有效的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 y7 z- W. F1 V% d  R; T5 G
. d; W. e9 d) |/ o- W- G
    书法的创新在中国历史上一贯是很艰难的,这里牵涉到观念的冲突和游戏规则的破坏,如果,观念对立的双方缺乏足够的宽容,那么,这种艺术的对立会演变为其他各个方面的冲突。在上海,沃兴华先生是在推动书法向新的形式表现上最不遗余力的,在他担任秘书长期间上海书法中青年的书法创作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本人对书法的投入是很彻底的,他对自己早期的作品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书法与艺术环境的总体的同一性上来,他的作品也引起了诸多的争论,但他的探索精神在我看来是难能可贵的。况且,他在传统领域的功力也是不容置疑的,在他的带动下,已去世的乐心龙和理论家王南溟等都参加到这种探索中来,但纯粹的现代书法在上海并没有它存在的基础 ,于是,介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艺术形式开始崭露头角,这里有毕业于浙江美院的徐庆华,他在篆刻中的成就使他在书法的创作中能以一种带有制作和视觉的观念来看待书法在当代艺术生活中的存在。他的作品以楚汉字为造型的依据,在特定的材料上展开笔墨运动。还有就是画家身份的王粲用处理画面的方式对书法进行浓淡墨色变化的处理,还有就是刘峄玮用《裴将军碑》的笔意,在书写方法上采用扩张逼边的方法来使作品更具作品的视觉张力。较为年轻的胡西龙则是在民间写法的基础上对纸张、颜色等进行处理,以使作品显得古旧而年代久远。至于孙雪春则是用对隶书造型的夸张变化来是作品更显得具有趣味性。至于王南溟的《纸球系列》和黄渊清的水墨现代书法已属于水墨大艺术范畴在此就不再赘述了。书法的现代化创新是书法发展的重要关键,本来,艺术上的探讨是一回事,人事方面的纠缠又是一回事,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将其合而为一,并没有很好地尊重对方,于是,书法问题也就上升为其他的问题了,书法的探索也就变得很艰难,而且,任何探索必然会遭遇到各种非难和诘问,由于,创新者缺乏思想上的准备,于是,只要一受到攻击就会显得心理很脆弱,上海书法的一些追求创新的作者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得比较困难。
, p# w% n2 R& t! _3 f8 _0 s4 R5 C   
( T1 w+ U# n7 i9 w    上海的女性书法家由于周慧珺先生的缘故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周先生那种力图超越前辈的书法精神以及碑帖合一的书法形式或多或少地对比她年轻的李静产生了影响,李静的早期作品受周先生的影响比较大,至少,她掌握了周慧珺的雄健的笔致,由于她曾东渡日本,东瀛片假名书法的那种流动和飘逸之美对她而言有很深的印象,所以,她的作品借鉴了片假名书法的特点,但改变了片假名书法线条比较单一而柔软的特征,同时在线条的搭配上注重方向的变化多样性,这样一来她作品的行气纵势具有左突右抢的特质,这一点在全国的书家中也是少见的,加上她对书法创新的关注,所以,她在上海书法中的表现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女书家写小楷的历代不少,这是由于这一形式比较契合女性的特点,田文慧是浙江的实力派女书家,由于移民的缘故,她加入了上海的书法队伍,她作品的线条很厚实,基础很扎实,能够很好地继承传统书法的精髓,特别是她的小楷,优美中搀杂着变化,功力和韵味共存。张淳是一位高校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画家,正是由于她通画理,所以,对墨色的变化运用尤其注重,所以,她的作品有氤氲流动的气质。蔡慧萍在文化修养上的底蕴使她无论在书法教育还是书法创作都体现了女性细腻优美的特色,她的诗歌创作在书法家中也可属佼佼者。刘华云是复旦大学的老师,对书画艺术十分深有研究,也是上海女书家的中坚力量。胡伟平的作品显示了她在书法上所化的功夫,点画、线条、章法都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她精通多门艺术,所以,在女书家中,也是茕茕孓立的。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出像张静芳、王宇仁、曹之苑等一些女性书法家,虽然,上海的女书家的人数和实力和有些省份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相信上海的女书家的地位和水平也会随着大家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而日益显得提高。
7 i8 R, U; ]" {4 M' B% D
8 n1 y8 d; n7 ~" k- U    一个地区的书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一地区的理论水准有密切关系,上海的理论研究它的触角比较广泛,比如王壮弘、翁闓运、杨震方、仲威的碑帖研究,韩天衡的印学研究,刘小晴的书法基础理论研究,卢辅圣的书法文化生态研究,蔡国声、童衍芳的收藏与鉴定的研究,黄若舟的钢笔快写法的研究、王南溟的现代书法的研究,洪丕谟的书法史籍的古注研究,水赉佑的书法史料的研究,沃兴华的书法形式感的研究,庄新兴、茅子良的印学史料的研究,沈培方、潘良桢、戴小京、孙稼阜的现代书家的研究、童辰翊的印石研究都是有专著面世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一定高度的。在书法批评方面,郭舒权能以自身的创作实际出发,他的书法很注重点线之间的配合,在造型上也表现出迥异于人的特点,他的书法批评能直面书法界的人和事,具有观点鲜明的特点。画家身份的徐建融,不仅在艺术学和文化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书法的艺术学批评上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关照某些问题,其敏锐度也是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学术影响的批评文章,为新时期的批评确立了典范。在把书法创作与实践、书法理论与研究有机统一起来的还有孙敏,他九十年代获得“谢稚柳提名奖”,隶书作品点画简捷而明快,流畅而自然,这几年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积累也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王玉龙是一位印学批评家,他的论文能以文化学和美学的角度去关注篆刻家的创作,具有时代的特性。管继平是把关注点集中在书家趣闻逸事的史料钩沉上,文章虽不长,但显露出它独有的趣味性。上海书法家协会曾在新时期编辑出版过一套书法理论丛书,这是一种文化积累,也对当代上海的书法创作产生过影响。如果我们能把书法理论的人才集中予以发挥也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 b- K) k) n% T- M& f( i: h   
3 E5 D  ?4 v  O5 j# p, u    上海的画家对书法的重视可以说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这种传统从吴昌硕开始就已经把书画合一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以后的画家如吴湖帆、王个簃、陆俨少、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在书法上都有极高的见解和表现手法,在某种方面他们的书法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当代海派画家充分认识到书法对传统水墨画创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是继承文人画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陈佩秋、刘旦宅、方增先等先生在书法上的追求。陈佩秋的书法笔致委婉荡漾、一波三折,含无限韵味于笔墨的运动之中,读来有一笔三叹之妙。刘旦宅先生的书法取法《裴将军碑》,用笔精熟圆满,大气磅礴,挥运自如、骨丰肉匀。方增先先生的书法强调趣味和造型的独特性,在生中求熟,在熟中求生。画家把书法看作是提升自己绘画的基本手段,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群体中,中年画家卢辅圣是富有代表性的,他不仅在绘画上力图从源流上来再现山水画简约古拙的魅力,在书法上他也从中国古老的造字的原则出发,对古老的缣帛书进行再阐释,创造了一种迥异于人的独特风格。还有就是徐建融的小楷题跋书法也是具有婉约之美的。在画家中毛国伦先生是十分醉心于书法的学习和创作的,他长时期的临习,使他的书法在线条方面有了很好的质感。还有车鹏飞先生也在书法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使他的绘画作品增添了一份特有的美感。画家群体曾经在《书与画》杂志和《新民晚报》上专门展开绘画与书法的关系的讨论,说明他们对中国书法超乎寻常的重视。上海绘画界的这一点充分说明书法在上海是有很深厚的人文基础的。 & h2 G" E) T) ^5 y7 N
  
2 [- k& J1 T8 Y. a3 `/ ]" a* x    书法事业的后继有人与否是决定书法发展的重要战略,上海书法教育也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是有师徒传承来完成的。但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书法教育最早是由墨谷子先生已开办业余艺术学校的形式来展开的,当时和其规模相当的还有菲菲艺术学校,后来上海的书法艺术教育在某些高校中以公共艺术课程的方式出现,在上海师范大学在张信老师的主持下培养了一批书法新人,而华师大的周斌也在开办硕士课程。上海的技术应用学院在领导瞿志豪的倡导下十分重视书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中有实力很强的书法人才。上海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郑梅立和刘小晴校长的主持下,也培养了大批书画人才,不少已成为书法家协会会员。由王铁岭主持的上海虹口业余大学中的书法专业也是上海开办很早的专科类书法教育,不少上海名家都去担任过老师,也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家。但上海的正规的书法艺术教育与浙江相比有很大的距离。上海的很多书法优秀人才还是有不少到杭州去学习进修。所以,在上海的书法教育不少还是采用课余形式的方法。这里比较优秀的书法老师有林仲兴、刘兆麟、胡文亮、金小萍、陆惟中、卢国联、吴寒松、窦维春、王学良、李世清等,奉贤的沈杰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他自己开办了艺术学校,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他自己被评为区的十佳青年和政协委员。其实,可以说大多数书法家都在从事着书法教育,培养着书法人才,只是人数上和规模上的差异而已。
$ Y& q' u6 M' C9 s0 n1 p   
* W# _) I1 L: O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书法不仅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承,而且,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也有着其他地方的书法界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有着它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存在。在很多方面上海书法具有领先的优势,同时,上海的书法人才是多侧面多层次多纬度的,它具有在很多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它的特点是以人文关照为基础,强调书法的基本功的训练,深化对书法的各个层面的学术化研究,并由此而体现各门各派的长处,具有师承上的优秀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同时,上海的书法家在吸收新的事物的敏锐度和宽容度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可以说上海的书法无论在人力资源构成还是书法的多维向度的研究都是自成体系的。海派文化中有很精彩的一笔是有书法家来完成的。在上海的各类展览会中,书法的展览无论是在参加的人数上还是观赏的人群都是其他展览无法比拟的,可见,书法在上海人的文化生活中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上海的书法艺术还向其他省市辐射,互为影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所以,上海的海派书法既然在近代史上是个奇迹,在新时期的今天它也没有任何理由衰落。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对海派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以为首先是观念上的问题,由于,上海是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上海的作者具有一种心理上的绝对贵族化的理念,加之丰富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资源,所以,这些使上海人具有一种优越感。这种意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其他地方进一步交流的可能性,虽然我们也在做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但由于心理上已有定势,所以,接受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多。还有就是在全国都是一种整体运作的方式在加入到全国展和中青展的时候,上海大概有八年的时间是采取个体加入,整体不参与的方式,这样以游击队的方式去对抗其他地方的正规军当然会显现它的不足,这种情况到新世纪书法展的时候有所好转。其次,是上海的书法以及书法家缺少宣传,很多书家都没有这种意识,不像其他地方只要有一个小活动就大张旗鼓的吆喝,在现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现代化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使上海的书法家的成就不为人知的原因之一。另外,上海的审美趣味在很大的程度上和全国书法界认同的美学标准有很大的距离。全国都在认同自然的书写、碑学的标准,而上海依然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我以为这并不是上海的缺陷,相反,上海的这一做法是有贵族的意味,即趣味是衡一和不变的,不是那种时尚性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上海的书法发展是一种微变,它不影响整体的格局和美学趣味。还有就是上海的青年书法层的后继机制没有很好地突显出来,以致在当今书法社会中以中青年为骨干队伍的格局,直到上海的影响日渐缩小的时候才开始感到中青年队伍中实力匮乏的问题。总之,交流是必要的,在艺术上很难说有孰高孰低,但艺术有写得精到与不精到之分,好的艺术品就是体现了一种好的教养和优雅的趣味。上海的书法这次进京既是上海书法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很好地向别人学习的机会,现在全国书法已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格局,各省市书法也有了独特的面貌和特色,上海书法界应该虚心向其他省市学习,同时,在张海主席为首的中国书协指导下,上海的书法创作会有一个新的局面。也正是这样,海派精神中的海纳百川的精神和气质才能在当今的上海的书法中完整地表现出来。

    祝上海的书法具有辉煌的明天和未来。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1:14 , Processed in 0.19703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