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Blog开始踏上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4:5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Blog开始踏上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的成长自述
http://www.jssh365.cn/home/

http://www.jssh365.cn/home/
http://www.jssh365.cn/home/
http://www.jssh365.cn/home/


        陈忠心

摘  要:本文试图从一名农村小学管理者的角度阐述自己如何在信息环境下变革学习方式,进行自我更新,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之路的过程。
关键词:Blog   自我更新    变革   学习方式   专业发展
一、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每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教师
自我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呼声。尤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
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学习在先,研究在前,使自己尽快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扎实运用信息
技术的能力以及敏锐的探索研究意识,从而能够带动全体师生率先突破,走在新课改的前列,培养出更多
新型人才,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虽然我工作在一所农村小学,担任学校的管理工作,但是日常的事务性行政性工作特别多,整天忙忙
碌碌。在学校内部,每周需要对重要的管理工作进行决策,召开管理人员周例会、全体教师会,进行听课
、评课,还要与教师座谈交流做思想工作等等;在学校外部,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周例会、上级组
织的大型活动,到村、社区等争取办学经费,以及处理其它很多突发、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每天早出晚归
,回到家满脑子还想着学校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难以兼顾关照家人和孩子的家庭责任。更可悲
的是,所谓的学校管理工作常常就淹没在疲于应付“救火”之中。长年累月,天天如此,我感觉没有能够
停下来学习的时间,也缺乏能够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更难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然而,回顾自从接触Blog的近一年时间的心路历程,感慨颇多。作为一名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一线的教
育者、管理者,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的一名校长,在Blog的过程中,我真实体验到什么是信息技术环境下
的学习,以及变革的学习;体验到如何跳出传统低效管理的巢臼,逐步走向以教师自我更新为主,以终身
学习、学会学习为支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结缘Blog

   与Blog结缘,是在2003年冬。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淄博市电教馆领导介绍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
的研究生光佳老师到我校做信息科技教学调研。这期间,我与光佳作了充分的交流,光佳老师给我介绍了
Blog及其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并为我详细演示了黎教授及其学生们建立的Blog网站——东行记
我认真浏览了这些Blog,发觉这些Blog非常适合学校教育,对学校管理或教师教学工作都有较强的启
发和指导意义。初步感觉在Blog上写日志不同于一般的记日记,刊载的内容可以与网友共享,集思广益,
互动性较强,非常有利于个人和群体的学习成长和专业发展;网站维护也较人性化,简洁明了,不需要耽
误太多时间。因此,我当时就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个人学习、进修、思考、探究、与人进行网络交流的
好去处。2003年12月,我就在http://www.blogcn.com/上申请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Blog
我曾读过吴伯箫的文章“菜园小记”,很是羡慕其中菜农“体验着劳动的愉悦,分享着收获果实的欢
乐”的那种田园生活。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在这里工作,感觉有点像种植瓜果蔬菜
的“菜园主人”,精心呵护着每一株幼苗。实际上,自己Blog的过程,也正是一种体验和收获的过程。
三、Blog让学习成为习惯

   “菜园主人”建立后,我就想着把自己的工作经历作个简单记录,以便自己能随时反思,不断修正自
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刚开始时,感觉没有太多内容可写,只是浏览有关教育方面的Blog网站,发现精彩内容,便在自己的
Blog上做个链接。有时我干脆拿出过去的部分会议记录、学习笔记,重新学习、回味,整理到Blog上。我
感觉这算是一个初期采集、积累的过程。 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浏览过一些精彩内容后有话要说,开始
就事论事,陆续发表点自己的一些点滴看法,在做读书笔记的摘录中也开始有心得,有了自己的声音。
我感觉这是经历一个逐渐内化、融合的过程。
再后来,我能够自己发现一些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并能够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网络交往中
,思想火花跨越时空的碰撞,不断促进自我的更新。我开始发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
现在,在Blog上写点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困惑、感受、自我反思等,已经成为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我几乎每天都想写点东西。逐渐地,学习已经成为我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
是在不断学习、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更新,在管理方式上有了改进,我在体验着
学习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成长快乐!
四、Blog变革了学习方式
   如果说用Blog仅仅是个人“独立”的进行学习,亦即缺乏交流碰撞的学习,那它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就

没有凸显本质的区别,只是手段形式的变化。但是Blog所带来不仅是写录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顺应

了作为“人”的社会性交往的需求,架构起了跨越时空的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
   一年来Blog的过程,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变革学习的力量,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变革学习方式和

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初的Blog,只是停留在对这种网络日志的新鲜感之上而做。头脑中通过Blog进行学习的意识还很淡

薄。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浏览到北师大庄秀丽博士的Blog网站,我被庄博士的敏思好学和博览群书的精

神所震撼。尤其是读到有关中小学学校管理和教师学习的文章时,心里在想: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阅览室

吗?不仅网站信息量大,内容适合于教育,而且都是别人精选的经典之作,不用费时费力即可读到令人受

益匪浅的大作。于是欣然做了链接。通过不断链接网上结识的朋友、专家、教授的网站,从这些未曾谋面

的专家、学者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像黎加厚教授、庄秀丽博士、毛向辉先生、蒋鸣和老师、柳栋老师、

齐伟老师等等,他们的Blog网站对我的个人成长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浏览他们的Blog几乎成了我每天工

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也仅能算作常规性被动读书学习。
   后来,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菜园主人”网站建立以来,也受到了很多专家、教授的关注:黎加厚

教授曾在多次报告中提及、推荐我的Blog;北大汪琼老师、北师大庄秀丽老师也曾多次关注网站的建设。

我在阅读Blog中发现,自己的Blog内容有的被黎教授、庄博士转载到了他们的网上,而且在引文前后都给

予精心指导和评述,心里有种渴望进一步学习的自信:边写Blog,边亲历专家、教授的指导性学习,这不

是一种很好的互动交流与学习吗?也正是这种自信,促使我不断与黎教授、庄博士交流学习。平时工作中

遇到的许多疑惑和不解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出现在自己的Blog中,得到他们关注和指导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学习又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与工作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后来,我开始在指导学校教研工作时提倡老师们都

来写Blog,进行教育叙事研究,都来感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于是,我校开始涌现出越来

越多的Blogger。我和老师们通过Blog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同行老师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和接触。我

们在互联网上与专家、教授、同行老师“面对面、心贴心”,一起面对新课改、讨论新课改、适应新课改

、发展新课改。这算作互动交流学习阶段。
   广泛的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开阔了人的心胸。我校管理工作较以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尤

其是中层领导开始善于学习,敏于思索,工作效率提高了。Blog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办公、管理以及生活

的平台,我也彻底从原先事务性工作中解放了出来,无形中让我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思考的时间,工作方法

更科学、更有条理,工作思想也更理性、更有前瞻性。
   
五、小结

   对于中小学老师或管理者来说,我们面临着繁重的任务,承载着太多社会的责任。正如邓小平同志讲

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等。教育要发展,教师就要先成

长。信息社会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要从改变自己

开始,积极尝试运用一些技术工具来变革传统的信息交流与知识管理的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结构的深

度、广度,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变革学习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变革,

与时俱进,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在工作实践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向专业

化发展的道路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3:05 , Processed in 0.12736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