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绪升对话李洁冰博士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5:5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宗绪升对话李洁冰博士
宗绪升: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学书经历?
李洁冰:概括说主要有三个阶段,九岁时父亲把我领进青岛市青少年书法学校,在之后近十年时间里跟随启蒙老师郭咸松先生学习,从欧楷点画开始,通临了隶书、行书、草书、篆书不同书体十余部经典字帖。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跟随导师欧阳中石先生、张同印先生,对中国书法文化及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研习,2008年顺利取得美术学书法专业博士学位。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在中国美术馆的广阔平台上继续向各位艺术大师学习、向名家学习,通过不断丰富的视野和实践经验来获取对书法艺术的更深理解。
宗绪升:拜读了你的两篇毕业论文,欧阳询与虞世南书法比较研究》与《明清时期徽州书法文化研究》,是什么契机促使你作这两篇文章的?
李洁冰:这两篇论文的选题原因都是出于偶然。确定欧虞比较研究的选题是源于张怀瓘“君子藏器,以虞为优”的评价,个人认为,无论从欧、虞二人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还是从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抑欧扬虞”的说法有失公允,当然,也并非仅仅以欧、虞二人究竟孰优孰劣为最终目的,而是希望以二人在书法史上的活动轨迹为线索进行比较,更清楚地透析初唐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整体风貌。明清徽州书法文化研究选题的确立最初是源于对徽州文化的关注,徽学研究之盛,唯独对徽州书法还有所欠缺,徽州文化丰富和广阔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它不仅具有徽学自身的研究价值,在多学科领域,也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中对明清徽州书法的研究,就是一个可以进行的课题。
宗绪升:你认为欧阳询“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创建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你觉得书法风格的形成是需要去“创建”吗?如需要,那么当代习书者该怎样有意识地创建自己的风格?
李洁冰:“创建”是有现代意味的说法,古人或许不会这样说,但意思还是有的。史载王献之曾劝王羲之改体,看来右军还真听从了他的建议,这里面应该就包含有创建的意思。当然,我们现在说创建自己的书法风格,并不是要先入为主的故意树立自己的书风,为创立而创立。但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也不能没有创新精神,不能没有自己的想法。说到底,这还是传统和创新的老问题,相信读者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只有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悟和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史载欧阳询曾于古碑之下卧榻三日,仔细揣摩,这样的定力和学习研究精神,才正是他创立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的根本原因。
宗绪升:你如何断定欧阳询《千字文》为“依本临写无疑”呢?
李洁冰:现存欧阳询的墨迹,公认的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至于《行书千字文》,现在见到的版本还不能完全肯定就是他的真迹。
首先,我认为,欧阳询肯定写过《千字文》,《千字文》自南北朝之后,一直作为当时童蒙临习书法的主要教材,并逐渐取代了汉代《急就章》,唐代用《千字文》为书法教材更为兴盛,而欧阳询在弘文馆教习书法,应该采用过这本教材。
第二,据相关资料,欧阳询《千字文》应该存在,《宣和书谱》就记载有其行书“千文”。目前所知欧阳询《千字文》共有三本:一为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据米芾《书史》记载:“吕夏卿子通直君有欧阳询草书《千文》,蔡襄跋为智永。通直出示余,欲跋,答以必改平乃跋。君欣然。遂于古纸上跋正。通直君,失其名字。”此本现在还没有见到,一为南宋初期扬无咎藏的《楷书千字文》,一为现存的这本千字文。帖后仅存王诜跋:“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第三,现存的行书《千字文》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与欧字所具备的特征都是极为相近的。其中“书”字误书为“画”,而李渊的“渊”字缺笔以避讳。据陈垣《史讳举例》考证,唐碑之中避讳缺笔的,最早见之于高宗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碑》。杨仁恺断定此帖为欧阳询早年所书,而欧阳询死于公元641年,即唐贞观十五年,因此,如果此本千字文是欧阳询所书,那就更没有必要避“渊”字讳。由此推断,避“渊”字千字文,应该是唐高宗以后之人所书,把他归为依欧阳询本临写,应该是有道理的。又今人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在提到本帖时,曾指出,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上论虞书千字文时说过:“世有欧(阳)率更行书《千文》一卷,乃是集其字为之者。”所述不知是否此卷。
宗绪升:你论文中对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的介绍中,就其是真是伪问题还不能明确的前提下,怎么断言其为“唐代行草书开辟先河”呢?
李洁冰:《汝南公主墓志铭》现在虽说很难明确断定是虞世南所作,《宣和书谱》把其归属于虞世南名下,而明代王世贞猜测为宋代米芾所书,但由于这件作品和虞世南的书风很近,后人把它归属于虞世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我们说这件作品为唐代行草书开辟先河,并不是就这件作品本身的真伪而言,而是就虞世南的书法地位言之。众所周知,虞世南乃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其书深得二王书法真谛。史载“世南妙得其体”,亦即此意。从唐代整个书法取向来看,是崇尚王羲之书法,尤其是李世民大力提倡大王书风,使得北朝以来的书法在唐代归于晋代王氏,而这一点,应该与虞世南有着密切关系。虞世南是李世民的书法老师,李嗣真说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为命”,其书论和书法对太宗影响极深。不可否认,李世民推崇大王书风,这其中肯定也与虞世南的影响有密切关系。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是由隋入唐的大书法家,但在书法风格上,欧阳询还是以北派书法见长,而虞世南有着典型的南朝书法的特点,正是从唐代整个书法取法的背景这个意义上说,虞世南之《汝南公主墓志铭》可以说为唐代行草书开辟之先河。
宗绪升:你文章中提到,在虞世南看来,书作之妙并非是手与笔之妙,而是“心之妙”,让我联想到禅宗“风动幡动”的公案来,你如何理解“心之妙”呢?
李洁冰:我个人认为,虞世南主张书法创作或书法作品应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要达到妙的标准,一个是要有心的运用。所谓达到妙,即契合于微妙的境界,即是其所谓“契妙”,虞氏提出要契合的“妙”境,就是“冲和”之美的境界;而欲契合这种境界,则需要创作主体持有“心正气和”的心态。“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因此,虞世南高度重视心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他还说:“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所谓心,也可以说是晋人之“意在必先”之“意”,也就是说,下笔之前,当胸有成竹。然而,虞世南所谓心,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及“道”的含义。他认为书法到达到妙的境界,当源于主体之“心正气和”的创作状态,而达到这种状态,书家只有“澄心运思”而达到这“微妙之间”,书法创作才能“通态”纵横,“妙响”联翩。虞氏认为;“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书家根本的创作途径,在领悟“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道,则书作便会“思与神会,同乎自然,石知所以然而然矣”。(李世民《指意》)如果陷于表面形态的营求,最终不能领悟书道的真谛。
您认为虞世南之心之妙和禅宗之“风动幡动”公案有某种相似之处,或许是二者都强调了“心”的作用。然而,我个人认为,虞世南毕竟是儒家,其“心”还不是禅宗所谓“无”、“虚”之意味,而是要达到“中和平正”之意境,恰恰是“有”。虞世南虽也说“无为”,但他把”无为”和“浮华’对比,可见他更强调的是“中和”、“冲淡”之意境。
宗绪升:请谈一下儒家文化对虞世南欧阳询书法地位的最直接影响?
李洁冰:儒家以符合中庸之道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礼记•中庸》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不仅以“中庸”为一种最高的道德,而且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偏向任何极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与中和。“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外在体现和审美原则。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它必然要渗入到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的评价机制之中,书法当然也不例外,在书艺审美中更多地强调中和之美。就我个人认识而言,就书法影响而言,欧阳询对后世的影响要比虞世南要深远。但是古人的评价有当时的价值标准,张怀瓘提出的“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实际上指出了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对欧阳询和虞世南书法优劣的标准。儒家崇尚中和、温柔敦厚、“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虞世南书法属于魏晋南北朝王氏风格,欧阳询书法属于北派书风,“猛锐长驱”是其特点,而这不符合张怀瓘的评判标准,故其把欧阳询置于虞世南之下。
宗绪升:我对你文中的“相貌品察”非常感兴趣,给读者介绍下吧?
李洁冰:魏晋时期开始,对于人物的品藻中人的容貌、举止的美被赋予了独立的意义。《世说新语》中专有一篇《容止》用来谈论人物的容貌举止。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这种以人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本来依托于汉代的骨相之术,后来被赋予新的涵义,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和方法论,它又深深地渗透到传统地文艺批评中去。到了唐代,这种“人物品藻”的风气仍然有所沿袭。唐代六品以下的文官铨选的四条标准就是“身、言、书、判”位于其首的“身”就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应“体貌丰伟”,便是印证。古代帝王及其重视“人伦准的”,在官吏的铨选制度中除了政绩、德行、学识等等诸多因素之外,对于相貌的品察也极为重视。“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精于艺理、善于文章,常常与太宗谈诗论书,鉴察古今。这种文质彬彬、亦道亦儒的君子之相,暗合了统治阶级的“伦理操守” ,也成为得宠于太宗的一个原因。欧阳询:“貌寝侻,敏悟绝伦。” “寝”为容貌丑陋,“侻”义为丑陋。欧阳询经常为世人所嘲笑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丑陋的容貌和矮小枯瘦的身材。当然,欧阳询的容貌是否影响当时人们对他书法的评判,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他的书法还是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其代表作《九成宫》就是奉敕而书,他的书法名声还传至国外。因此,我觉得,相貌品察对个人仕途可能有直接关系,但对书法风格的高低和艺术水准没有直接作用。
宗绪升:你觉得当代人该怎样学习虞世南欧阳询二家之书呢?
李洁冰:欧阳询和虞世南都属唐代大书法家,二者对唐代和后代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觉得在当代整个书法学习和研究的背景看,很有重新认识和学习这两位大家的必要。作为唐代尚法的代表人物,二者楷书我们应该好好深入研究。当代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多强调个性、性情,而楷书作为最重视法度的字体,在当代已经受到冷落,尤其是唐楷,几乎被沦落到“匠气”、“馆阁”的代名词的地位。楷书作为中国字体和书体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当代已经受到冷落了。自碑学创立,加之康有为卑唐,后人学书,多以魏碑为取法对象,近来又有人提出所谓民间书法,更把唐楷排除在学书基础之外。楷书作为中国书法重要的内容,虞世南和欧阳询在其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其中欧阳询的楷书被称为楷书第一人,是名至实归的。因此,从当今书法的大背景来看,继承和发扬以虞世南和欧阳询为代表的唐代楷书,对当今的书坛很有意义。
宗绪升:在《明清时期徽州书法文化研究》一文中,你提到了“气”这个美学概念,你是如何理解你文中所提的“气”的?
李洁冰:程瑶田在《九势碎事•书势五事•顿折》提到书法的“气”和“力”的关系问题。他说:“书法如画沙印泥,此拳勇家使劲子之说也。然劲之出也有两路:曰气,曰力。气力虽殊,其归一致,未有用力而不行气,亦未有行气而不用力者也。如锥画沙,行气之谓;如印印泥,用力之谓。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者,气运于中,而力见乎外也。每作一笔,自首至尾,气必贯注,非如锥之画沙与?就而察之,不隐隐见其中之藏棱乎?每作一笔,由中及边,力必均齐,非如印之印泥与?遥而望之,不灼灼见其外之出力乎?一笔迸出,两路交行,故时而见其如印泥也。而画沙之状,久已透露,时而见其如画沙也。而印泥之形,先已毕呈,盖首尾之妙,妙通中边;中边之妙,妙根首尾。故气非力不达,而力非气不充,惟劲子使到,斯气盛力大,毫发无遗憾矣。程瑶田指出“气必贯注”,“气脉相连”,这里的“气”也就是骨气的意思,学书者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就不会显得板滞而无生气了。学书要“气”、“力”归于一致,所谓“气必灌注”,“力必均齐”,或许可以直观的理解为手作用于笔的力量应与笔作用于纸的力量相一致,从而达到“锥画沙,印印泥”的气、力相合。
宗绪升:你毕业后在中国美术馆工作,简单地谈谈中国的美术馆文化?
李洁冰:中国美术馆是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的美术馆文化越来越成为提高公众文化艺术修养、协助艺术教育、为艺术家创作活动提供交流、借鉴的机会和资料信息的重要媒介和有效手段。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它们为美术事业包括书法艺术的发展走向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在美学领域积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力量。尤其是近几年来,很多优秀的书家、书法团体通过中国美术馆展览展示的空间语言向公众传递着书法艺术的生命色彩,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触动和思考启示,这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宗绪升:对自己的书法做个批评如何?
李洁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学无止境。秦汉制度、魏晋风度、隋唐规范、宋元名士、明清风流是我们对经典书法艺术概要的理解,正统一脉几千年来也为习书人奉为旨归,我也始终如是坚持,所以也于笔墨技巧、风格追求等方面取法乎上,坚持传统和经典的学习。因为有清晰地目标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对于自己未来书风的走向还是有所期待的。
李洁冰简
李洁冰,女,197811月出生,籍贯山东青岛。美术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对外友协艺术创作院研究员。2001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87月毕业于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导师欧阳中石、张同印先生。
主要参展情况:2000年获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等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书法组二等奖;2005年应大东文化大学之邀,作品赴日本展出;20097月,楷书《九歌》入选由教科文卫体工会和文化部直属机关工会主办的“祖国好”全国文化系统职工书画展;10月,《楷书诗词》入选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11月,行书《唐人田园诗二首》入选首都师大“求正”展;20102月,行书《七言联》入选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情境书法大展”;3月《陶渊明诗二首》入选由全国妇联、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2010·中国女艺术家大展”。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对外友协等机构收藏。
理论研究及策展情况:主要侧重于中国书法史论研究,获20082009年度首都师大科研立项一等奖,主要论文有《欧阳询与虞世南比较研究》、《明清时期徽州书法文化研究》、《唐代侍书制度研究》等;参与编写国家“十五”重点图书《中国美术百科全书》;担任《中国美术馆第二届书法名家提名展作品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等的执行编辑。担任策划或主要执行人的展览有中国美术馆情境书法大展、欧罗巴利亚艺术节系列之一——“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0:47 , Processed in 0.08744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