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绪升对话刘彦湖博士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6:0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宗绪升对话刘彦湖博士


宗绪升:很佩服彦湖兄,能把书法的五体以及篆刻的风格一并打通,我所说的打通是你的作品整体基调的一致性,我曾于朋友谈论过,我说彦湖的字不管什么书体混在一起书写都是可以的,这你是如何做到的?

刘彦湖:谢谢,过奖。我们现在说书法是五体,真、草、隶、篆、行,其实这种也是后代的一种追认。比如书史上说 秦书有八体,韦续又有五十六种书,事实上历史上存在的书体是很多的。但是所有这些书体,也都是后代的一种概括,而中国书法的发生、发展本来就是一个流动的、活的,不断衍生变化的。把任何一个时代,甚至地域门类书家的不同风格,也都可以称作一种“体”。真正书法可能把握的不是那些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可能恰恰那些鲜活的、流动的,不断变化的东西让我们感动。我想这才是书法的活的灵魂。所以我很关注那些过渡时期的书体。赵之谦有一方印章,叫“汉后隋前有此人”我很喜欢。这个时期的东西呈现出一种过渡的样态,就像康有为所说的,有一种包前孕后的感觉。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在教学中常常跟同学们讲,其实书法中的不同书体的训练,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书法中不同方面的问题。比如楷书对于间架结构,篆书对于中锋用笔,行草书对于书法中的气脉贯通,可能都是其他书体不能取代的。所以我说一个好的书法家,应该是诸体兼善,或者至少是很好的完成了各种书体的训练,才算及格。所以我不提倡所谓的篆书专家,草书专家或者楷书专家之类。

宗绪升: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教师,你觉得从本科到博士的各个阶段的课程怎样设置更为合理?你们学院是如何设置的?

刘彦湖:课程设置是一个很难的课题,尽管我们现在有教学大纲,我们的教学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运行着,但是我想究竟怎样更合理,可能还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检验,调试。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是基本合理的,但是某些方面可能也还会有些“增”或者“减”。那么我想研究生以上的教学可能教学大纲更是一个参照,要因材施教。所以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有所调整。

宗绪升:常有习书者争论临帖的像与不像的问题,更有夸张者把自己所临的四不像的东西说成形似或神似,你觉得该如何对待临帖?

刘彦湖:我还是信奉董其昌所说的“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在学书的不同阶段,对于临帖的要求一定是不同的。大体上说来,基础阶段,是志在能合,那独创阶段,贵在能离。历史上的很多书家,远的比如说米芾,近的比如说王铎,或者更近的吴昌硕,都给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榜样。我想整个本科生的学习阶段,还是以基础为主。那么就是要以与古人相合为主。我用“合”或“离”的概念,而不用“像”与“不像”,那么“合”也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模仿。“像”与“不像”是一个简单的判断,而“合”与“不合”还包含了背后的理法。如果不去用心体会古人的理法,或者说不合乎古人的理法,即使是表面的像似了,也是没有意义的。黄山谷的笔记中就记录了一种类似今天工笔画的“透台”这样一种工具,但是古代的书家有几个人用过?他们不是笨,是不屑这样斤斤的模仿。但是今天有没有人用了透台,还自翊为临帖高手,那这样的高手我不知道如果董其昌看了,会下什么样的断语。是“合”还是“离”,我不知道。

宗绪升:你所做的临摹如何为你的创作服务?

刘彦湖:王铎说他“一日临古,一日应索请”。我想这是一个成功的书家教给我们的经验谈。我的书法道路,基本上是按照王(铎)老师的教导,我很宝贵他的这个经验之谈。书法艺术其实是很特殊的,它的创作是最随机随性的,如行云流水,一挥而就。就像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你看烟云舒卷,多么痛快淋漓。但是要有“味道”,又没那么容易了。一幅好的作品,东坡说要五百年。像怀素的作品,已经上千年,要经得起千百年人们的品评,才是好作品。这就是“味道”,或者说是“品味”。而这种“品味”,我想可以说就是一种“古意”。而这种“古意”的获得,不通过临古是不可能获得的。

宗绪升:如果我让你做个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学的比较,你肯定会推脱说你不了解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那么很多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考取了你们学院的硕士或博士,比方说张小弟、陈忠康、蔡梦霞、祖彦飞,他们与你们学院的本科生毕业后又考入本院的硕士或博士,在书法基础以及风格、学术思想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刘彦湖:绪升兄是非要把我逼到绝境,看来不回答你这个问题是不行了。其实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但是问题本身也还有问题。像小弟、忠康兄,蔡梦霞、祖彦飞其实还应该包括杨涛、莫武。他们应该都是身处两院学兼南北之长的佼佼者。这个群体,我觉得是最不可忽视的。如果说两个学院都有优点的话,那么优点也应该都体现在他们身上。其实要比较两个学院,我想应该拿纯粹国美的毕业生和纯粹央美的毕业生来进行比较。这样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从目前来说,国美的毕业生比较多,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央美的毕业生比较少,而获得博士学位的,目前央美方面还只有徐海兄一人而已。是比数量呢?还是比质量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宗绪升: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学重视创新,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对传统经典的临摹,还有人说南京艺术学院介于二者之间,你是怎样看待这样的评论?

刘彦湖:有人这样认为吗?央美,国美,现在又多了一个南艺。正好三足鼎立啊!那人们还要问北师,首师呢?还有北大、清华呢?绪升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宗绪升:你认为作为书法专业的博士生,在理论和创作这两个方面,怎么做到权衡,很多人认为书法博士主要是毕业时候要能写出一本专著,创作水平则不是很重要,但是还有一些人认为,作为书法专业毕业出来的博士,连个字都写不好,甚至还有基本功都没有过硬的,这样的博士论文再好也被人不齿,你觉得呢?

刘彦湖:书法专业的博士生,本来就有理论和创作两个方向。那么各有一些偏长,我想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中国人强调的是实践理性,历史上那些书法谈的好的人,书法写的也好。但是现代分科越来越细,人的精力有限,做理论的写得不够好,我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是他的理论研究是不是真的好。

宗绪升:有人认为,你的行草似多从民国、明清中来,当然还有颜真卿等。但二王、米芾一路的似较少涉足。你这样取舍的原因是什么?接着这个问题,我还想问,你是否认同学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一定要从魏晋二王入手,方可走上正路,不入歧途,否则都有滑入旁门邪道之险?

刘彦湖: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吗?行草书是可以笼统的谈,但是行书和草书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说,草书的出现也是先于行书的。那么某个书法大家,也会出现这种常识性的错误,认为行书先于草书。所以我常常很吃惊的发现,很多常识性的问题,或者是很明显的问题,大家的看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我的行草书,我想根基还是在阁帖上吧。至少草书是以二王为宗的。我的行书,可以说是受明清或者民国的影响,所谓的碑体行书。这样的一种行书,首先跟我的老师周昔非先生的影响有关,其次是我三十岁时做了一个个人的展览,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集中学习了当时我所能见到的魏晋六朝的墓志造像。使我领会到这一时期的书法,在结体上与唐楷的不同。所以我的行书,是根源于我对于整个魏晋六朝时期的书法的结构的认识,进而是对空间的认识。行草书尽管是笔势连绵的,但是它的内部结构和空间,是与你所领悟到的楷书的结构和空间相一致的。这种结构和空间的认识,使我对书法比以往有了更深入一个层面的体悟。我的风格的探索,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你说的“取法乎上”,我想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时间的“上古”,首先还是品味上的高上吧。但事实上,时间和品味也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上古的东西,总是含有更耐人寻味的东西,更包备,更含蓄,更有一种不可复现的美。中国的旧学,强调的从上做下,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宗绪升:网上有人说,看了你的书法作品,钟鼎文系列,印象很深,很多人都把你的这路作品与装饰美术连在一起进行讨论,你觉得两者之间有可比性吗?有的话,在哪里?没有,为什么?

刘彦湖:我好长时间不写钟鼎文了,网上什么人在说我写钟鼎文啊?还印象很深。我是三十岁之前写金文比较多,二十年了,我印象都不深了。类似的关于书法的美术化,装饰化的问题,很多人都提过,也谈过。我想篆书在这些方面,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从春秋战国时代的鸟虫书,汉代的印章,一直到汉唐的碑额,都有这些方面的表现。尽管在形态上他们有相似或者相近的地方,但是书法的创作实践和后来越来越明确的书法理论建构,使书法构成了独特的,自成体系的,丰富而圆融的书法文化,它的核心是写意的。

宗绪升:除了我个人认为的你做了各种书体打通的功夫外,能否说一下这些年来你的书法探索的方向,及你今后在艺术方面的取向?假如说书法在现当代还有可挖掘之处,那么你觉得可深入的地方在哪里?能具体讲一下吗?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困扰。

刘彦湖:怀素自叙帖说“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像怀素一样,自己是并不知道的。有人说书法是发展过了的艺术,不过我觉得书法的疆域真的很大,未知的空间还很多。我想有这么多人仍然迷恋书法,大概就在于它的广博和深湛,就在于它的未知。都能说得清楚,或者都没有困扰,大概书法的魅力也就没了。

宗绪升:我想听听你对米字格与九宫格问题的独到见解。

刘彦湖:绪升兄的这个问题好像就是针对我提的,因为我在许多场合都讲过米字格和九宫格。简单的说,这不仅仅是古代初学书法的两种参考模式,它实际上是代表两种不同的空间。大体上,米字格可以代表唐以后中宫收紧的结构方式,而九宫格代表唐以前以篆隶为基础的结构方式。许多碑学的理论家们,比如刘熙载,康有为,都把唐以前和唐以后作为一个分野,认为唐以前的字开阔博大,唐以后的字局促紧结。其实这里边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空间元素,米字格的空间是以三角形、楔形为主导的,那么九宫格是以正方形、四边形为主导的。这两种空间元素,决定了字的开阔或局促。后代的书法高手,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会把楔形、三角形的空间向着更为开阔、方整的四边形空间去调整。黄宾虹说“不齐之齐三角弧”,后来他又把这句话说成“不齐之齐三角觚”。他为什么不说三角形,三角弧或者三角觚,就是把三角形这样的空间向着四边形的空间,或者是多边形的空间的一个拓展或调整。他思考的就是造型的空间元素的问题。


宗绪升:想听听你对刘正成先生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的评价。

刘彦湖:刘正成先生在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中做了许多了不起的工作,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我想这是书法界同仁的共识。

宗绪升: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它举办的活动?

刘彦湖:主要是自己年龄渐渐大了,对参加展览也没有年轻时候的那份热情了。所以近几年参加中国书协的活动也就少了。不参与,关注的也就少了。

宗绪升:你认为哪几本碑帖是一个习书者毕生都要揣摩的?

刘彦湖:葵花宝典或者九阴真经?

宗绪升:请推荐几本你认为最有必要读的书给读者。

刘彦湖:选本:《历代书法论文选》。单行本:《画禅室随笔》、《艺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6:26 , Processed in 0.09802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