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绪升对话陈一梅博士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6:4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宗绪升对话陈一梅博士

宗绪升:陈老师,你是专门研究《兰亭序》的,能介绍一下你的主要研究成果吗?
陈一梅:好的,关于《兰亭序》研究这个课题,我是从2006年攻读中国美术学
院范景中教授博士才开始的。在范老师的指导下,首先选择了从宋代入手,博士论文《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就是这样完成的。在这本著作  的基础上,计划继续将元明段进行同样的专题研究,因此首先完成了一些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如《<兰亭序>在唐代的传播及影响》、《宋代丛帖中的<兰亭序>刻本》、《“定武兰亭”与赵孟頫书风》、《董其昌与〈兰亭序〉》以及《“玉枕兰亭”的刊刻流传及其影响》等,以期进一步深入研究《兰亭序》。

宗绪升:您在《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这本书结语中提到《兰亭序》是宋代帖学研究两大支柱之一,那另一支柱是什么?请介绍一下。
陈一梅:我认为宋代帖学研究的两大支柱是《兰亭序》与《淳化阁帖》。因为宋代帖学主要是由对《淳化阁帖》、《兰亭序》的刊刻与研究构成的。《阁帖》的刊刻是宋代帖学的开端,对于宋代帖学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而此帖是以二王法书为主要内容的。《阁帖》之后涌现的众多丛帖,大部分是在《阁帖》的基础上刊刻的,有的是对《阁帖》的改良,有的是对《阁帖》的部分翻刻。随着法帖刊刻的盛行,《兰亭序》单刻帖逐渐盛行,并与《阁帖》一样,成为宋代帖学的另一大重心。因此,可以说《淳化阁帖》与《兰亭序》成为宋代帖学的两大支柱。宋代以来,《淳化阁帖》的研究成果众多,对《阁帖》地位的定位与推崇颇多并应该说已相当到位。而对《兰亭序》的关注则不如《阁帖》,对《兰亭序》的地位估计不足,所以,我们现在还有必要将《兰亭序》在宋代帖学中的地位重新进行审度,还它应有的地位。


宗绪升:我在《书法赏评》上看到过您的文章《米芾的〈兰亭序〉收藏》,米芾关于《兰亭序》的收藏情况可以介绍一下吗?
陈一梅:米芾是中国书法史上传承二王书风一脉中宋代书家的杰出代表,一生以学习二王书法为圭臬,《兰亭序》更是他的重要关注之一。从其所著《书史》、《画史》可以看出,米氏也是一位大收藏家,并且他的收藏与其学习师法关系密切,换句话说,他的收藏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他一生极喜唐临摹本《兰亭序》,经他记录、题跋过的《兰亭序》临摹本有很多本,主要有宗室叔盎本、陆柬之临本、唐绢本(刘泾藏)、古摹兰亭、褚令模兰亭、唐永徽中摹本等。经他收藏过的临摹本,主要有苏才翁本、王文惠绢本褚临《兰亭》,并据唐板本翻刻了一个本子,世称三米《兰亭》。米芾十分推崇唐临摹本而不太喜欢定武本,是因为他认为唐临摹本具有“锋势笔活”的特点,并认为“石刻不可学”。在这一点上,薛绍彭、范成大等与米芾观点几乎一致。米氏虽然重视唐临摹,他也接触并跋过不少刻本,如定武五字不损兰亭卷、蒋丞相家米元章诸人跋本等,还有《题定武兰亭古本》诗传世。


宗绪升:赵孟頫是二王书风传承一脉上元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与《兰亭序》有什么关系?
陈一梅:关系很大,我曾撰过专文《“定武兰亭”与赵孟頫书风》,发表在南艺学报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在赵氏书风的形成过程中,定武兰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赵孟頫是元代帖学书风的代表人物,是继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米芾等历代王书传人之后,元代王书专家的又一座高峰。赵孟頫一生临摹、鉴赏《兰亭序》不辍,时至今日,传世还有许多赵孟頫《兰亭序》临本。
纵观赵氏一生书法成就,虽然他正、草、篆、行等各体书都有所涉及,他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小楷及行书上。而赵氏一生临摹定武兰亭不辍,他曾在十三跋第五跋中云:“《兰亭》诚不可忽,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定武兰亭贯穿于赵氏书风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各个阶段,尤其对其小楷及行书影响最大。



宗绪升:您在南艺学报上发过《董其昌与<兰亭序>》一文,那您认为董其昌与《兰亭序》到底有什么关系?
陈一梅: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也是二王书风的杰出传承者。此文通过对其一生关于《兰亭序》收藏、鉴赏、临摹等活动的考察,试图从这一视角来考察其书风的特点,以及《兰亭序》在其书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官奴帖》是董其昌学书经历中十分重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法帖。他在1579年二十五岁第一次得见此帖之唐摹本,眼界大开,并从此悟入王羲之笔法。1580年后始为项元汴家塾师,遂遍览项家所藏书画。在这个时候,他应该看到过项家所藏《兰亭序》各种版本,其中有米跋禇摹本。
流传至今、见诸记载的董其昌临《兰亭序》大约有12次之多,最早的为1589年缩临兰亭,题为《定武禊帖》,原帖当为韩世能所藏禇摹本。最晚的临《兰亭》册,是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七十五岁,夏临《兰亭序》册。最晚见于记载的关于《兰亭序》的活动是崇祯八年(1635年)乙亥八十一岁,因此,我们可以说董氏一生都没有间断过对《兰亭序》临摹与关爱。
细察其临摹《兰亭序》,有三点特别值得一提:1、专求神似,他在多次题跋中都论及“神似”的重要性,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上文中已有多处引文论述这一点。2、强调己意,这一点应该理解为对“神似”的补充,因为只有用“己意”来临摹古人,才能是消化吸收过了的临摹,是求“神似”的有效载体。3、以《丙舍》、《官奴》笔意书《兰亭》。董其昌临摹时常用的手段就是以相关法帖,尤其是更古的相关法帖来参悟法帖的笔法、神韵等。
董其昌的书法,历代都有众多评论,普遍认为董氏书法得二王精髓,具有“淡”、“秀、“生”的特点,得二王书风、特别是《兰亭序》的神韵。
    《兰亭序》不仅贯穿他一生的书斋生活,而且在他形成个人书风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书风主要以《兰亭序》的艺术要素为核心元素,并揉杂钟繇、二王、杨凝式、虞世南、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历代大家而成。因此,如果说《官奴帖》是使董其昌顿悟王羲之笔法的最重要的法帖,那么《兰亭序》则是他洞悟王羲之书法神韵的最重要的法帖。



宗绪升:各种《兰亭序》的传世刻本中“玉枕兰亭”最吸引我了,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玉枕兰亭”吗?
陈一梅:宋代大倡文治,刻帖之风盛行,所刊刻的法帖多且精美。传世重要刻本大多源于宋,其中以《淳化阁帖》与《兰亭序》刻本最具代表性。“玉枕兰亭”则是《兰亭序》刻本中极其特别的一例,我曾有专文《“玉枕兰亭”的刊刻流传及其影响》刊于《书法赏评》,文章主要涉及“玉枕兰亭”的刊刻者、刊刻时间、版本特征及其流传过程中的翻刻版本等,并进一步阐述了此缩刻本对历代小楷书风的影响。宋元明清以来,许多书家将兰亭缩刻本作为小楷范本临摹学习,如姜夔、黄庭坚、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俱精于小楷,其中赵孟頫、文徵明等都曾缩临《兰亭》,并有缩临兰亭书迹传世。由于他们的实践与倡导,定武兰亭,尤其是后来的缩刻兰亭,自元明以来极受重视。
到清代,虽然在乾嘉之后主要为碑派书法所笼罩,但帖学书法也不乏研究者、从事者,康熙、乾隆等帝王就是典型的范例。他们尊崇赵孟頫、董其昌书法,尤其是乾隆,为发展“兰亭”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乾隆、翁方纲等都以“玉枕兰亭”为小楷范本。
“玉枕兰亭”作为定武兰亭刻本中独特的版本,因其刊刻精美、字形微小及用材考究等,自宋元以来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在被当作雅玩尤物的同时,更当作小楷书作的范本。因此,玉枕兰亭当是我们今天研究历代小楷书风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也是我们学习、探索小楷创作的经典范本之一。


宗绪升:关于《兰亭序》这个课题,你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今后还有怎样打算?陈一梅:碑学、帖学这两大派系此消彼长,共同构成了一部了中国书法史,而帖学更加源远流长。帖学以二王书风为核心,而《兰亭序》更是二王书风的最高成就之代表。当代的书法史论研究中,关于《兰亭序》的研究可以说是其中了最杰出的一批成果群。因此,选择《兰亭序》最为研究课题,是一个有意义的挑战。
    我选择了《兰亭序》作为个人研究的核心,是对自己学术能力的一种大挑战。在完成《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后,一直围绕《兰亭序》作了一系列的小论文,并且已着手《元明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这个延续课题,希望能做得更深入细致。


宗绪升:在您做《兰亭序》研究的过程中,您是否关注过熊秉明先生关于《兰亭序》的研究?您有何感想?
陈一梅:关于《兰亭序》的研究文章,我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是企图一网打尽的,但总归会有漏网之鱼。熊先生关于《兰亭序》的研究文章真没看到过,遗憾,之后一定找来拜读。虽然没读过,但了解到他是用图像学的方式来解读《兰亭序》,这种方式挺独特、新颖的,值得学习一下。


宗绪升:我看过你不少书法作品,你的个人创作主攻方向是什么?你认为你的理论研究对书法创作有什么关系吗?
陈一梅:关于创作,我想说的是在2002年正式考取浙江大学艺术系书法创作专业硕士以前,我只是一名书法业余爱好者。我从小喜欢书法,在升学的压力中,没有很多时间学习书法。1987年上大学后,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协会,课余时间常书写。1998年至2000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班插班进修,开始了专业的学习,真、草、隶、篆及行书开始了专业式的学习,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始,心态有了很大的改变,必须用专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没有了以前书写那份随意与玩世不恭,但逐渐追求更为仔细与推敲的书写了。
    从2002年算起,我专业从事书法也已十余年了,渐渐自己又了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明确的定位与方向。在创作上,计划以行草书与小楷为主攻方向,行草书宗二王一脉,小楷宗赵孟頫为主,再上追钟繇、王羲之等。
    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我个人认为是密切相关的,我自己的安排中也是相关的。我理论研究以《兰亭序》研究为核心,在旁及其他,还是帖学研究为核心,与创作密切相关。记得我导师陈振濂教授还有专门论及此,文章名称《先“学”后“术”综合性大学艺术学专业办学新思路》,文中论及四种艺术教学模式:只“术”不“学”——歌舞团、书画院模式、只“学”不“术”——艺术研究院模式、先“术”后“学”——单科音乐、美术、戏剧、舞蹈院校模式、先“学”后“术”——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的应有模式。在最后一种模式论述中,就将先有理论认识的高度后,对艺术学习的指导作用,建议参阅此文。

宗绪升:对《兰亭序》研究你已经很有积淀了,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重要成果吗?包括历代及现当代的。
陈一梅:关于《兰亭序》研究的资料倒也不少,水赉佑先生最近有新的资料集出版。重要的文献宋以前有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欧阳询《艺文类聚》、《晋书•王羲之传》、张彦远《法书要录》、刘餗《隋唐嘉话》、孙过庭《书谱》、徐坚《初学记》、李冗《独异志》、李绰《尚书故实》、武平一《徐氏法书记》、韦述《叙书录》、禇遂良《右军书目》。
     宋代资料更多些,如桑世昌《兰亭考》、俞松《兰亭续考》、姜夔的《禊帖源流考》(原名《兰亭考》)、《禊帖偏旁考》、吴帅卿《兰亭辨考》、王柏《考兰亭》、曹士衮《定兰审定诀》、《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梦溪笔谈》、《茅亭客话》、《齐东野语》、《江南余载》、《春渚纪闻》、朱长文《墨池编》、陈思《书苑精华》、米芾《海岳名言》、《书史》、《宝章待访录》、高宗《翰墨志》、姜夔《续书谱》、《绛帖平》、董史《皇宋书录》、董逌《广川书跋》、王恽《书画目录》、曹士冕《法帖谱系考》、官方的还有《中兴馆阁录》、《中兴馆阁续录》、《思陵书画记》等。
    元、明有陶宗仪《兰亭诸刻考》、胡若思《兰亭诸本考》、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十七跋、周密《云烟过眼录》、袁桷《清容居士集》、王世贞《弇州四部稿》、董其昌《容台集》、赵琦美《铁网珊瑚》、安世凤《墨林快事》、张丑(1577—1643)《清河书画舫》、汪砢玉《珊瑚网》、郑杓《衍极》、盛熙明《法书考》等。
    清代胡世安《禊帖综闻》、翁方纲《苏米斋兰亭考》、曾廷枚《禊帖绪余》、吴增高《兰亭志》、孙承泽《庚子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王澍《竹云题跋》、《虚舟题跋》、王文治《快雨堂题跋》等。
    日本的《兰亭序》研究十分兴盛,学术成果多且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是我们研究《兰亭序》不容忽视的成果群。日本主要《兰亭序》研究专家有中田勇次郎、杉村邦彦、中村不折、西川宁等,可以关注这些专家的成果。
    现代容庚《兰亭八十一刻》、《兰亭五记》、《兰亭集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有关于《“兰亭争论”的检讨》、《兰千阁藏禇临〈兰亭〉的有关问题》、以及当代书画鉴定专家启功、徐邦达等关于《兰亭序》的研究。
    当代国内外学者研究《兰亭序》的主要人物有徐邦达、王玉池、王汝涛、王连起、水赉佑、祁小春、李慧闻、白谦慎、何传馨、雷德侯等,可以关注他们的《兰亭序》研究成果。
    近年国内也有不少年轻学者关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兰亭序》,如方爱龙《南宋书法史》、陈忠康《〈兰亭序〉版本流变及影响》、白锐《唐宋〈兰亭〉接受问题研究》等。


宗绪升:“兰亭论辨”是《兰亭序》研究中的重要事件,而此论辨的焦点是关于“兰亭序”的真伪,能谈谈论辨始末吗?
陈一梅: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质疑,最早开始于宋代。王铚对流传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表示怀疑,姜夔更加直接质疑五代时为何只见论及右军《黄庭》、《乐毅》、《告誓》而不论及《兰亭》。吴说则明确提出《兰亭序》是智永所书的观点。他们的言论无疑成为后世论辨的依据。
    清代赵魏、阮元、赵之谦和李文田等人进一步提出并论述《兰亭序》的真伪问题。阮元除在《北碑南帖论》中对《兰亭序》发难外,还于多处题跋写下怀疑《兰亭序》书法风格的文字。赵之谦《章安杂说》认为今世传二王书,包括《兰亭序》在内,皆为唐太宗书,王羲之并未写过什么《兰亭序》。李文田的观点见于其为汪中旧藏《定武兰亭》所作之跋语(l889年)。在该跋中,他一口气列了“三疑”,认为《兰亭序》从文到帖皆非王羲之所作。这些讨论为六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兰亭论辨”奠定了基础。
   l965年郭沫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以从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以及其他晋墓砖刻的文字基本上还是隶书的体貌,与世传《兰亭序》书体迥异的情况为理由,认为世传《兰亭序》的笔法不存隶意,是“和唐以后的楷书是一致的”,而王羲之的字迹“应当是没有脱离隶书的笔意”的,因而对《兰亭序》的书法的真实性提出异议。郭文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不少学者著文支持郭文观点,并各自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与郭文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为数不多,是以高二适、商承祚为代表,也根据大量实例申述了他们的观点。虽然这次论辨有特殊的政治背景,但历史上遗留的问题,在此次辨论中得以展开。实际上已经突破《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局限,广泛涉及了书法史上一些重大问题,如书体发展史,时代与书风问题等。
   “文化大革命”前关于“兰亭论辨”不同观点的重要文章,即第一次论辨高潮的代表性文章,收在《兰亭论辨》一书中。随着出土文物日益增多和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时有文章发表,与郭文持不同观点的文章日渐多起来,“兰亭论辨”不断在继续、深入。第二次论辨高潮兴起于1977年至l981年间,此间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苏州大学出版的《兰亭论集》为代表。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有学者提出了“兰亭学”的概念,并扩展到社会史、文化史、风俗史等更为广泛的角度去研究。因此,新的一轮研究高潮不久又将到来。在这一轮研究风潮中,对于《兰亭序》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细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51 , Processed in 0.08831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