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诗歌地理巡展:四川、成都:几副面孔和诗歌栖息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5:5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地理巡展:四川、成都:几副面孔和诗歌栖息地

王学东




四川当代新诗的几副面孔

  “自古诗人皆入蜀”,巴蜀记录了漫长的诗人名单。除了作为诗歌重镇的成都、重庆双城之外,四川其他地区也构筑出了一道道灿烂诗歌风景,蜀、巴、攀西—川西三大文化区,勾勒出了四川当代新诗的基本面貌,孕育出四川丰腴的诗歌气场。
  1.蜀文化区
  在50年代,自贡诗人就因与星星诗刊编辑石天河的关系,受“《星星》诗祸”牵连,青年诗人王志杰、李加建被划入“四川文艺界右派反革命集团”。2010年在《汉诗》的基础上创办《诗边界》,显示了自贡诗歌的活力。“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的乐山,曹葆华、陈敬容、梁南、周纲均在当代新诗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当下以《沫水》为阵地,团结和培养了一批青年诗人。《乐山文学60年》出版,展示了乐山当代新诗发展的面貌。
  1985年诗人雨田就创办“净地青年诗社”,主编《净地》诗报。范倍创办民刊《侧面》、《终点》、《70P》,团结了成都、绵阳等地一批诗人。作为绵阳的公开出版物《剑南文学》,为当代新诗的发展积聚了一定的力量。
  80年代泸州诗人曾涵复主编了《异崛诗人》,而90年代杨雪接手的《龙眼树》诗歌报,见证了泸州当代诗歌的历程。80年代的内江太阳群诗社,90年代陶春、刘泽球的《存在》,到当下的《新时期内江新诗选》,呈现了内江当代新诗的发展。2009年的《宜宾文学作品选》,展示了宜宾诗歌的实绩。遂宁诗人胡亮主编的《元写作》、眉山市的《东坡诗刊》,已有了一定的影响。
  蜀文化区,以成都为中心,充满了诗性之力。一马平川的平原,浓厚的商业气息,闲散舒适的蜀文化区,诗人们让生命自己说话,让世界自己表达,让命运自己轮回,在意境中聆听生命,孕育出创造的气息和自由的火花。
  2.巴文化区
  1984年李亚伟等在南充创立“莽汉诗歌流派”,之后何承亨主编的《曲流》诗刊,罗敏主编的《天下诗歌》,扇尘主编的《私人诗歌》,已在全国渐渐显示出独特的价值。
  90年代袁勇在阆中主编的《阆苑》、《地铁》、《名城文学》、《诗研究》、《诗歌创作与研究》,具有连续性,有着较大的影响。蓬安黄子毅主编的《汉语诗荐》、《驿站诗报》也有一定的影响。1998年史幼波主编的《诗境》,作为《锋刃》、《诗研究》的合刊在广元出刊,显示出一种激荡的诗歌精神。
  在巴渠地区,50年代有李冰如,六七十年代有梁上泉,80年代有“新边塞诗”代表杨牧。90年代庞清明主编的《第三条道路》,2011年旨在培育大巴山优秀诗人的《大巴山诗刊》出刊,成为一道独特的诗歌风景线。
  巴文化区,以重庆为中心,抗战时期大批诗人先后来到重庆,奠定了巴文化区丰富的诗歌基因。因山的性格而演化出了男性化的巴文化,他们在诗坛上展现出高亢昂扬的“生命强音”,映照出叛逆的、积极的生命精神!
  3.攀西—川西文化区
  当代四川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他们集聚在《凉山文学》、《草地》、《贡嘎山》周围,为四川当代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当然,早在1970年汉族诗人周伦佑就开始在西昌进行诗歌写作,并于1986年创立非非主义。之后《山海潮》、《跋涉者》、《声音》、《女子诗报》、《彝风》、《独立》,更展示了这片土地浓烈的诗性精神。
  吴琪拉达第一个突破了彝族传统诗歌五言古体的形式,开始了彝族当代新诗的全新面貌。之后的吉狄马加、阿库乌雾、倮伍拉且等成为了彝族现代诗人的代表。川西藏族新诗依靠藏文化,占据独特的川西地域,走出了阿来、列美平措、蓝晓等优秀的川西藏族诗人。川西羌族新诗,在“释比”传承的民间文学基础上进入到当代,羊子等一批诗人逐渐成长起来。
  少数民族诗歌中充满了对于“神灵”的描写、感受、膜拜与皈依,对于“神灵”的祛魅而造成的精神空虚、价值无根的现代社会来说,“神灵的降临”无疑是有效的精神补偿和价值灌溉。
  明何宇度曾说,“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仪一代,领袖百家。”有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滋养的四川当代新诗,在当代新诗走向集大成之时,值得我们期待。

  


诗歌之栖居地——成都




        虽然地居西部内陆,四川却总能与一系列“开天下风气之先”的事件联系起来。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郭沫若……一从这片土地走出去,便雄踞诗坛,成为霸主。新时期以来成都诗歌的表现,在艺术的创新方面锐意探索甚至无所顾忌,为成都诗歌乃至整个当代诗歌创造了更多的新质。

  1.《星星》诗刊

  1957年《星星》诗刊在成都正式创刊,是共和国的第一本纯诗歌刊物。1960年因“精简调整”而停刊。1979年复刊后,持续性地推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诗人和诗歌作品,其价值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星星》诗刊内部,可以说由《星星》编辑部的编辑们构成了当代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诗人群——“星星诗人群”。白航、石天河、流沙河、叶延滨、杨牧、张新泉……他们既是编辑,又是非常优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为当代新诗的发展贡献出诸多有意义的探索话题。

  2.“成都归来者”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者的歌》的同时,成都诗人流沙河写了《归来》,四川诗人梁南也写下了《归来的时刻》。成都的一些老诗人,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色彩,加入到了归来者的合唱之中。同时也以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开创了归来者新的诗歌空间。除了集中在《星星》诗刊的一批老诗人之外,以孙静轩、雁翼、木斧、高缨、王尔碑、傅仇、沈重、戴安常、唐大同等为代表,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成都归来者诗群”。他们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写出了重要的诗篇,都在文革失去了自己声音。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灵敏的现代情绪感受力。

  3.“第三代诗歌”中心

  如果说,北京是中国“新诗潮”最主要的大本营,那么成都则可以说是“第三代诗歌”的中心。1983年成都诗人等创办的《第三代人》,刊名就成为新一代诗人的代名词。1984年,“四川省青年诗人协会”成立,聚集了成都乃至四川范围内的重要青年诗人,成为成都青年诗人、先锋诗人的大本营。之后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非非》、《汉诗:二十世纪编年史》、《第三代人》等诗刊,都是“诗协”影响之下的产物。“第三代诗歌”中代表性的诗歌流派,莽汉主义(南充—成都)、整体主义(乐山—成都)、非非主义(西昌—成都)、新传统主义等,大都立足于成都,然后辐射到整个四川,以独有的个性屹立在整个第三代诗歌群体之中。他们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4.上世纪90年代诗歌中的“四川五君”

  “四川五君”,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的成都诗坛。首先是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所办的刊物《译丛》,以介绍欧阳江河等七位四川诗人的作品为主。之后1995年德文本《四川五君诗选》在德国出版,入选了欧阳江河、柏桦、翟永明、孙文波、钟鸣五位诗人的作品,凸显了他们的诗学价值。在上世纪90年代诗歌中,他们告别青春写作,提倡责任意识,展现出繁复、综合的诗歌技艺。

  5.成都诗歌民刊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一些诗歌民刊,成都的诗歌领土上还活跃着一大群诗歌民刊。早在1963年成都的“野草沙龙”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活动,编辑过多种诗集,预演了一场新的诗歌时代的来临。1982年钟鸣油印编选《次森林》,成为第一本南方诗歌地下杂志。之后的《象罔》、《红旗》、《玉垒诗刊》、《诗家》、《山鹰魂》等民间诗刊都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大潮中显示了自己的特色。1990年的《反对》,明确提出了“中年写作”这一个上世纪90年代诗学的重要概念。新世纪以来,成都诗歌民刊更是全面突围,不断推进当下诗歌的发展。《人行道》、《在成都》、《幸福剧团》、《屏风》、《鱼凫》、《芙蓉·锦江》、《格律体新诗》、《自便诗歌年选》、《零度》、《蜀道》、《或许》等在成都创办,它们扎根于成都,呈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文本,使成都具有了无比丰腴的诗歌因子。

  成都诗人们热爱、痴迷、投入于诗歌的激情,与无拘无束的自由姿态,以及充满批判、挑战精神,张扬着涌动不竭的创造力,使诗歌不断地闪耀着生命、自由和创造的火花。成都,实乃当代诗歌理想之栖居地。

  王学东(1979—  ),男,乐山人,文学博士。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主要研究当代新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3:53 , Processed in 0.18478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