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语文教学法”到“语文教育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9:4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语文教学法”到“语文教育学”


出处: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作者:曹洪顺


    最近几年,一部分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同志,正在逐步转向对“语文教育学”的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研究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这都是一些值得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试图谈谈笔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我们知道,在我国,“语文教学法”的产生与以培养教师为基本宗旨的师范教育的出现和以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目标的“语文’,学科的单独开设密切相关。三者几乎是同时的,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之内。
    1904年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公布了一系列的“奏定学堂章程”①。在其中的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的“章程”中,都规定要设一门类似今天“语文”科的课程。不过,当时还不叫“语文”,初小称为“中国文字”,高小和中学称为“中国文学”。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普通教育阶段“语文”独立设科的开始。同时,在《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要开设一门“教育学”课程,其中包括了“教育理论”、“教育史”和“各科教授法”等内容。不用说,这其中的“各科”教授法,当然也包括了“语文”科在内。这可以说是现在在高等师范中文专业里普通开设的“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发端。不过它当时还是附庸在“教育学”课程之内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据说,“教授法”的名称,是从日本引进的。
    1913年,当时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②,规定在“本科国文部”(基本上相当于现在高师的本科中文系)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一科。其中也有“教授法”的内容。很明显,这就是“国文教授法”了。这时,在中小学里,“语文”课开始被称作“国文课”。
    1917年,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回国,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不久,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当时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因为“教学法”的名称,包含了“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比“教授法”全面、科学,所以,不久以后,“教学法”的名称便实际上取代了“教授法”,而得到普遍认可。于是,语文“教授法”变成了语文“教学法”。应当说,这是语文教学法发展史带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1924年,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语文教育史上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第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我们知道,这时期的“语文”课,小学称为“国语”,中学称为“国文”。所以,黎锦熙的这部著作,讲的是
“小学”语文教学法。而到1929年,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王森然先生出版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则是内容全面、材料翔实、体制完备、观点新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专著了。到三、四十年代,以“中学国文教学法”为书名的教材或专著,有好几本。最有代表性的,一是阮真先生的一本(1936年,正中书局),再是蒋伯潜先生的一本(1914年,中华书局)。
    这期间,语文教学法的名称还有所变化。三十年代后期,鉴于教学法只注重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做文章而忽视了对相关学科教材的研究,有些院校开始把教材研究的内容引进教学法学科。到1939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其中的《国文学系必修科目表》中,明确规定在第四、五学年要开设“分科教材教法研究”课。到1942年公布、1946年修正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教法研究”,属于专业训练科目之一,在第四学年学习,内容分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教学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等部分。同时指出,本课程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可见,在这时,语文教学法学科已经有了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和研究的方法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法在高师中文系有时称作“中学语文教学法”,有时称作“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但是,不管叫什么名称,在1978年以前,这是一门一直不受重视的学科,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大多数高师都没有专职教师,没有大纲和教材,课时不足,并且是开开停停,临时应付,极不正常。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门课干脆被取消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在全国高师中文系逐步恢复了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由语文教授法,到语文教学法,到语文教材教法,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在高师一经恢复,因为它顺应时代潮流,适合语文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立即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短短的时间之内,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1980年开始,每年都有一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材出版,到现在已有四、五十部之多。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通用名称,此外还有各种名目,有继续称作“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也有称作“中学语文教学论”(概论、通论、简论、引论等)的,个别的还有称作“语文教学原理”的,不一而足③。其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庞杂。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性质和地位,目标和内容、大纲和教材、教师和教学、学生和学习、课内和课外、能力和训练、评价和考核等等,以及阅读教学(包括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知识教学等等,还有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本身”的一些问题,如“教学法”的性质和地位、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乃至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实习等等,几乎都涉及到了。
    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从事这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越来越感觉到,这一领域内所涉及到的内容,实在是“教学法”、“教材教法”的名称所包容不了的。照一般理解,语文教学法或教材法,研究的重点是在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而有关语文教育史的内容,有关语文教学心理学的内容,还有语文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以及语文德育、语文智育、语文美育等问题,实在是其名称难以涵盖得了的。于是,有人开始对“教学法”的“法”字进行各种解释,赋予各种含义,认为这个“法、字,不是单纯地指“方法”,还有“法则”、“原理”、“规律性”的意思。
    1986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高师理科教学法建设讨论会,提出了在我国发展“学科教育学”的问题,立刻引起了语文教学法界的同行们的共鸣。学科教育学,具体到“语文”学科,就是“语文教育学”了。好,这个名称好。以前放在“教学法”、“教材教法”名称下显得十分勉强的一些内容,似乎一下子就有了归宿;很清楚,把它们放在“语文教育学”麾下,名实相符,顺理成章。
    在人们还没有真正搞清楚“语文教育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以“语文教育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中学语文教育学”、“实用语文教育学”为名称的教材或专著,便相继问世④,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语文教育学”研究热。翻翻这些著作,便可以发现,不但其编著者全是原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和学者,其基本内容与原先称作中学语文教学法的著作也大同小异,可以说是教学法的扩展和深入。
    不管怎么说,“语文教育学”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学科问世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为了更好地说明当前对“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情况,有必要首先对“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情况做些简单的交代。
    前面说过,开展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是在全国高师理科教学法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很快,这一讨论便波及到了整个高师教育界。现在,学科教育学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大有燎原之势。1987年初,北京师范学院率先在全院建立了跨系、跨专业的学术研究组织“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并且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学科教育学初探》⑤。接着,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学术研究机构。1988年12月,由北京师院牵头,召开了有28所高师院校参加的“学科教育学理论研讨会”,就学科教育学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理论体系等专题展开了初步的讨论。1990年6月,辽宁师大又在大连主持召开了有40余所高师院校参加的“学科教育学理论研讨会”,围绕学科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学科教育论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学科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多学科、多层次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学科教育学是高师院校重要的专业课,它们对实现师范教育的目标——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许多学校已进行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学科教育学已进入建设理论体系的阶段,各高师院校应为此而努力工作,多方合作,以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完成这个“跨世纪工程”;学科教育学的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基本方向,必须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总方针。同时,辽宁师大还出版了论文集《学科教育研究》⑥。1991年12月,由福建教育学院负责,在福州召开了有52个单位(包括综合大学、高师院校、教育学院和中学、出版社、杂志社)参加的第三次“学科教育学理论研讨会”,中心议题是学科的理论与教育的理论以及“学科教育”的理论与“学科教育”的实践如何紧密结合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学科教育学研究赖以生长的沃土,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教育科学理论是指导构建学科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学科教育”研究只有突出学科特色,才能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学科教育学是研究“学科教育”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其内部又可以划分为一系列的子学科,拥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学科教育”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找到它的生长点。当前,既要进行宏观的理论建设,又要着眼于微观的实验研究,使得这门科学从一开始建立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就在这期间,辽宁师范大学的《教育科学》杂志,出版了一期“学科教育研究专辑”,《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也出版了一期“学科教育学专号”。辽宁师范大学梁启昆等同志还出版了专著《学科教育学导论》一书⑦。
    不仅如此。自1987年以来,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教育研究》杂志和《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还连续发表了大量有关学科教育学研究的论文。
    不用说,在这些研究中,都涉及到了语文教育学建设的问题。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在整个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占了很重要的一席地位,是一个强大的方面军,表现出了特有的声势。前面已经提到的大批语文教育学的专著和教材的出版,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归纳有关语文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关于它的性质、地位和基本内容,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意见:
    第一,语文教育学是由语文教学法发展而来的,是语文教学法的扩展和深入。这是最一般的一种观点。现在已经出版的以“语文教育学”命名的教材,其编著者大都是持这种观点的,或者说,他们的实践已经证明,他们是持这种观点的。这是因为,他们新出版的这些教材,无一例外地都是替代了原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然而,把他们的这些教材与原先的“教学法”教材相比,有两点明显的变化。一是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例如,增加了语文教育史、语文学习论、语文美育、语文教育实习等“语文教学法”中没有的内容。二是对问题的分析深刻了。例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知识教学等,虽然是语文教学法教材中都有的内容,但语文教育学在论述这些论题时,注意从心理学依据上去作深入的分析,从而理论性更强了。不难看出,语文教育学以研究语文教育原理和规律为己任,与以研究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法有所不同。
    第二,语文教育学是一个学科群。不但学科教育学是一个学科群,具体的“语文”教育学也是一个学科群。持这种意见的同导(?),还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认为,语文教育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理论层次: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法。照一般理解,三者相互联系而又依次缩小范围,前者可以包括了后者的内容⑧。其二是认为,语文教育学是一个大系统,是一个包含有基本理论结构和若干分支学科的学科群体,这个学科群,至少是由一百多门具体学科组成的⑨。其三是认为,语文教育学是高师中文专业围绕语文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而开设的一系列课程的总称。这些课程主要有:语文教育学总论、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比较研究、语文教师论、语文教材研究等。把语文教育学看成是一个学科群的几种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认为原先在高师中文系只开一门语文教学法,是难以完成培养合格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的。必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关语文教育的专业训练,其中包括语文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和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在许多有关语文教育的课程中,可以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还可以有专题课。它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培养合格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
    第三种意见比较特殊,是否定语文教育学的存在。他们认为,继续研究语文教学法,或者进一步,研究语文教学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出一个什么“语文教育学’,来。语文教育学,是一门无理论根据、无实践基础、无服务对象的“三无”学科⑩。
    关于语文教育学的讨论,现在还在进行之中,并且在不断深入。我们认为,这种讨论是有益的。这说明,我国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正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前进。
    也许,现在就来谈论“语文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时尚早。不过,有些问题,是越来越明朗了。
    事实已经证明,从“语文教学法”到“语文教育学”的发展,是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坦的道路。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78年,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平稳发展的机会。在这期间,有关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许多问题,尽管早就提出来了,却一直没有条件认真地加以讨论,从而也就谈不到切实解决了。例如,高等师范和综合大学究竟应有什么不同?在高等师范内部怎祥正确处理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高等师范中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应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这些有关高师发展的重大课题,谈论了多少年了,可就是解决不了。这种情况,也反映在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之中。
    建国初,各行各业都学习苏联,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在苏联中学里只开“俄语”和“文学”,没有统一的“语文”课。于是,我们也要研究分科教学的问题。经过长期的酝酿准备,1956年,终于在全国中学(包括中等师范)开始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公布了教学大纲,编写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结果,不到三年,就中止了。因此,在高师中文系,汉语教学法和文学教学法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就停下了。接着,便是1958年的那场“大跃进”式的“教育革命”了。当时,中学语文教学在这个大背景下,也折腾了好一阵子。发现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又开始调整。到1963年,才有了一点眉目,公布了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了新的教材,教学秩序有所好转,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这一下可倒好,一闹腾就是十年多。在高师院校,什么教育科学,什么教学法,统统被打成“伪科学”,全在“横扫”之列。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几乎可以说完全停滞了。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高等师范教育稳定发展的十几年。这期间,有关高师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又被重视提起。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办出高师的待色,培养出合格的中学教师来。
    于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和教学实习的课程恢复了。但不久,人们便发现,这四门课由于课时少,安排不合理,理论脱离实际,除教育和教学实习虽然时间短,尚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外,其他三门课,都达不到预计的目的。就是说,高师的教育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很成问题。相比较而言,学科教学法由于属于应用专业理论课范围,还稍好一点,但仍然不适应学科教育实践的需要,不适应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学科教学法如何改革,就大有文章可做了。最近几年兴起的学科教育学研究热潮,实际上是为高师教育改革寻找出路的。这种改革,主要是教育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最后必然也会给高师各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极大的影响。有的学校干脆就提出,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是高等师范院校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研究如何使高师能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中学教师。那么,对高师中文系来说,就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了。正因为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指导思想明确,大方向对头,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当然,问题并不简单。别说是学科教育学的整体建设了。单是语文教育学的建设,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非常之多。可以说,这既是一次教育的改革,也是一场综合的治理,目标是克服高师中文专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因此,这一改革也必须从宏观战略上加以思考,采取正确的步聚,作出合理的安排。
    笔者认为,对于语文教育学的研究,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受师资条件和学生实际的限制,不可能一跳而就,一步到位,应当有计划地分面几步走。
    第一步,先用“语文教育学”代替“语文教学法”。就是说,在高师中文系用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语文教育学课,去代替原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这种语文教育学的内容,除包括传统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之外,还要把语文德育、语文智育、语文美育以及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材研究等内容也包括进来。
    第二来,在第一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将“语文教育学”中的某些内容,如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比较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师等专题分离出来,进行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研究,开出一系列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同时,注意对这些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便可以在高师中文系逐步形成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还有专题课的完整配套的语文教育学课程系列。
    第三步,把“语文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统筹考虑,建立起有关高师中文专业的教育科学的课程系列。当然,其他的专业课也应作些相当的调整和改革。
    目前,就面上看,正在进行的教学和研究,尚属于第一步工作。个别院校,已开始着手第二步改革了。从初步实践来看,效果是很不错的。事实已经证明,只要坚持改革,就会有进步。现在,国家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在向纵深发展,为高师语文教育课程的系列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搞下去,一定会在不太长的时间之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师语文教育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
     (资任编辑 赵稀方)
    ①“奏定学堂章程”是一系列的文件.包括了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等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章程。见舒诚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1961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737页。
    ③见拙文《“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十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6期。
    ④到现在为止.称作《语文教育学》的专著有三本:张隆华本.1987年8月重庆出版社出版;朱绍禹本,1987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学法本。1989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称作《语文学科教育学》的有陶本一、王光龙本.1991年2月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称作《中学语文教育学》的有两本:孙炳栓、赵北柯本.1988年7月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文岩、郭术敏本.1991年6月育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称作《实用语文教育学》的.有杨德如本.1989年7月安微教育出版社出版。
    ⑤北京师范学院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编,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⑥辽宁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编,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⑧参考刁传芳、关伟《学科教育学色议》,见《教育研究》1991年第6期.
    ⑨参考王松泉《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构想》,见《语文教学探步》,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⑩参考汪伯嗣《中学语文教学法求真》.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5:48 , Processed in 0.13586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