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1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来西亚]郭史光宏:漫谈课本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5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课本(一):“生字表系统”的笑话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8年9月1日)



近日闲来无事,便向图书馆借来华小四年级华文课本,心想:课本贵为指定教材,多接触其中课文,对将来的教育工作肯定是有大用的。怎知不看还好,课本在一翻之下竟成了笑话大全,搞笑程度直逼喜剧之王周星驰。在此仅举其中2则,让各位大开眼界。

最让人捧腹的是第20课《端午节》。课文叙述端午节的由来,说一名楚国“爱国诗人”为小人所害而投河自尽,老百姓扔粽子入河的故事。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位“爱国诗人”是屈原无疑。然而,文中从头到尾都没出现 “屈原”这个名字,反而莫名其妙的让“爱国诗人”四字成了第一男主角,登场次数竟达5次之多。屈原地位过于崇高,以致课本编写者不敢直呼其名?“爱国诗人”较亲切?“屈原”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过于艰深?

依小弟之见,直接用“屈原”好处有三:一、直截了当,清晰明了;二、增广学生历史知识,让学生认识屈原这号人物;三、这是历史故事,真实姓名要比“路人甲”“张三李四”等称呼有说服力。才疏学浅之辈如我尚且能轻易说出“屈原”较“爱国诗人”合适的原因,负责编写课本的专家怎会如此贻笑大方呢?

在此斗胆做一推断。看过小学华文课本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每篇课文底下都会出现一行的所谓“生字新词”。课本的最后一页则是该年级的生字表,列明该年级所要学习的所有生字。据悉,这是教育部的规定。咱课文的编写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下完成,课文内容务必带出规定的生字。除此之外,课文亦不能“跨过界”,出现下一年级的生字。打个比方,“炬”、“竖”、“栋”附属在六年级生字表下,因此不能出现在一至五年级的课文中。理由?太艰深,学生不会嘛!

乍看之下,这项条规似乎是以学生程度为考量,是符合教学原理的。其实,此条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文的编写。回到之前的“笑话” - 《端午节》。为什么课本编写者弃“屈原”而对“爱国诗人”情有独钟?很明显,并非编写者的“独特品味”或“孤陋寡闻”,而是因为“屈”字附属在五年级的生字表下,因此无缘在四年级的课文中亮相。“生字表系统”的“笑”果,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生字的不可用会闹出笑话以外,指定生字的非用不可也会促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第32课《不做亏心事》可为其中佼佼者。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名叫陆元方的老实人要卖房子,在签约前的那一刻竟提醒买主注意房子的毁坏处,以致房子没能卖出的故事。消息传出后,亲戚们都讥笑陆元方太愚蠢。文中这么写道,“陆元方的亲戚知道后,有的觉得很震惊,有的讥笑他太愚蠢……”读到这句,我还真“震惊”了。老实令到房子卖不出吧了,有必要觉得“震惊”吗?莫非陆元方的亲戚患上了“小题大做”或“反应过敏”症?

其实,可以代替文中“震惊”的词语有很多,如:惊讶、讶异、奇怪等,语境上都较“震惊”来得合适。专业的课本编写专家为什么会选择了这么“夸张”的用词呢?将目光移到课文下方,我恍然大悟 - “震”出现在生字表里!由此可见,看似用心良苦的“生字表系统”是如何作茧自缚,约束了课本编写者的自由,酿成一出又一出的黑色喜剧。

偶然的翻阅课本竟带来笑料无数,真是始料不及。捧腹之余,我不禁为那班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忧心。这样的课文,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课本贵为指定教材,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影响深远。“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希望有关当局在看了这篇文章后,能重视我国课本编写的情况,尽快提升咱课本的质量。

我国课本问题实在不少,顺手拈来便有“课本插图”、“课文改编”与“课文逻辑”等几项,“生字表系统”只是冰山一角。若有机会,愿再与各位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58:47 | 只看该作者
漫谈课本(二):再谈“生字表系统”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8年9月2日)



上回与各位分享的二则“笑话”皆取自小学四年级课本,深怕读者误以为唯有四年级的课本具娱乐效果,从而对其他年级的课本不屑一顾。为了还其他年级的课本一个 “清白”,今天再与诸君分享几则源自小学二年级课本的笑话。这几则笑话都与“生字表系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可以这么说,“生字表系统”就是这些笑话的幕后黑手,课本中的周星驰。

率先登场的是第二十六课《观看马戏》。文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一个面孔画得五颜六色的叔叔,把一只兔子藏在空布袋里。”从文中的描述和课文的插图来看,这个“叔叔”是指小丑无疑。怪哉怪哉!怎么不直呼“小丑”而转了个大弯,用上“面孔画得五颜六色的叔叔”这么个既赘长又模糊的形容呢?“小丑”过于低俗,不登课本大雅之堂?保留想象空间,让学生享受猜的情趣?非也非也。

经过明查暗访,终于在三年级的生字表上发现了“丑”字的踪影。哈!原来“丑”的处子秀已被安排在三年级,不可过早曝光。就这样,我们可爱的二年级同学必须接受,在马戏团中演出的是“面孔画得五颜六色的叔叔”,非“小丑”也。

再看第二十二课《今天是个好日子》,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我和哈山叔叔是邻居,我们常去采椰子、玩秋千。”采椰子嘛,倒还不难想象。至于“玩”秋千,这还真有点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一个小孩用双手把玩着秋千的坐垫?还是孩子那双小手拨弄着秋千的两条铁链?呵呵,我想课文想要表达的应该是“荡”秋千吧!提到秋千,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用“荡”而非“玩”作为动词。

又是一番明查暗访,“荡”字果然附属在五年级生字表下,同样不能过早登场(会召血光之灾?)。若说“荡”字过于艰深,不适合出现在二年级课文内。我想问,“‘荡秋千’,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会不明白吗?”唉,可怜咱二年级同学只能“玩”秋千,而无法体验“荡”秋千的意境。那悬在高空中的美妙感觉,也只有等到五年级时再回味了。

我们接着看第三十八课《爸爸的外国朋友》。文中提到爸爸的日本朋友山本叔叔到我国游玩,爸爸请山本叔叔吃榴莲和山竹。吃完后,山本叔叔如是说道, “你们的国家风景如画,水果可口又不太贵,真难得啊!”由于山本叔叔之前参观了胶园,也吃了果王果后,所以说出“风景如画”与“水果可口”的赞美还算合情合理。然而,山本叔叔怎会知道我国的水果不贵呢?文中提到爸爸是“请”山本叔叔吃本地水果,没提过关于价钱的事,突然冒出那句“不太贵”显得过于突兀,难以与上文联系。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到“不太贵”突然从山本叔叔口中冒出呢?

视线只须稍微移到课文下方的“生字新词”,谜底即刻解开。此神通广大者果然是“生字表系统”!就因为“贵”字出现在生字表里,课文便硬是要制造一个机会,让“贵”登场。结果,在生字表的神奇力量下,一个来自日本的“欧吉桑”会在没有预兆下忽然灵光一闪,说出“水果可口又不太贵”的经典话语,让人不得不相信,世上真有“神迹”。

最后,让我们翻开课本第57页,第四十一课《难忘的开斋节》。课文内容是叙述作者两父子在开斋节时去拜访马来同胞的故事。文中这么写道,“哈山叔叔先切蛋糕,再拿出饼干和土产请我们吃。”我马上感到好奇,文中的“土产”究竟为何物?榴槤?椰浆饭?沙爹?印度飞饼?抑或是拉茶?与前面的“蛋糕”和“饼干”相比,这“土产”显得神秘感十足,让人摸不着头。如果是马来风味的美食,为何不直书其名,如:“马来糕点”、“椰浆饭”或“沙爹”等?莫非此“土产”见不得人?

当当当当,答案依然出现在“老地方” —— 课文下方的生字表!“产”字出现在生字表的第七位,表示这个字一定得出现在课文里头(不管用什么手段?)。不必我啰嗦,相信大家已经了解抽象的“土产”为何会突然出现在具体的“蛋糕”和“饼干”之后了吧。

说真的,看到“笑料”不停出现,我从大笑渐渐转为轻笑,最后终于沦为苦笑。笑容已经僵硬,一颗心一点一滴为忧郁填满。“这就是咱小学的课本。”我苦笑。仅以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里头的一段文字作为文章的结束:

“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59:15 | 只看该作者
漫谈课本(三):荒课文之大缪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8年9月4日)



一位朋友读了之前两篇漫谈课本的文章后,说我何时变得如此尖酸刻薄,对课本竟不留一丝情面。我送了他短短六字——“爱之深,责之切”。正因为那是课本,学校的指定教材,要求怎能不高啊!素质高的课本尚且须要精益求精,更何况是……废话少说,今天与诸君谈谈课文内容的几处“谬伤”,顺便请诸君做个评审,看是课文荒天下之大谬呢,还是小弟我先天性思觉失调。

有请第一处“谬伤”上台:小学四年级华文课本(马化版)第二十六课《镜子里的数字》。这是一篇略带侦探味道的课文,内容叙述一名演员在圣诞晚会上突然发现自己的耳环不翼而飞,保安人员遍寻不获。这时候,演员突然想起曾要求一名服务员泡一杯咖啡,并从镜子里看见该名服务员的胸前挂着801号的服务牌。在询问之下,值班的经理却说801号服务员没来上班。就在大家一片茫然之际,“英明神武”的警官马上抓住一名服务员。课文最后抛出一个问题,“警官为什么能判定那名服务员就是盗贼呢?”

从课文的插图来看,画的是一位警官抓着一个服务员的左肩,而那名服务员胸前则戴着一枚108号的服务牌。且让我当一回福尔摩斯,根据文字的铺陈和插图的暗示,相信课文想要表达的是:为演员泡咖啡的其实就是108号服务员,只不过那枚108号的服务牌在镜子的反射下让演员误以为是801号。所以,警官想通了这一点后便认定108号服务员是盗贼,将他抓了起来。

这就奇怪了,只不过是泡了杯咖啡嘛,怎么就跟偷耳环扯上关系了?莫非有研究报告显示,泡咖啡的人有偷耳环的恶习?再仔细看看整个事件的演变,那 108号服务员只不过为演员泡了杯咖啡,然后因镜子的反射被演员误认为是801号服务员,如此而已。他不曾企图隐瞒自己的服务牌号码,却在莫名其妙之下遭 “英明神武”的警官逮捕,若我是那警官的上头,如此弱智而鲁莽的下属肯定是要丢饭碗的了,免得侮辱咱警队的形象。然而,课文的最后一句“警官为什么能判定那名服务员就是盗贼呢?”却透露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是以服务员是盗贼为前提,提问学生“英明神武”的警官究竟是怎么识破服务员的。看来,不仅仅是那警官有点莫名其妙,连课文作者的逻辑思维也有问题。要咱小学生崇拜这样的“福尔摩斯”?荒谬!

接着欢迎第二处“谬伤”登场:小学二年级华文课本(ELITEGUH版)第二十一课《医院》。由于此文实在太“精彩”,篇幅又不长,仅将其尽录如下:

动物医院开张了,
山羊医生忙着给病人看病。
他说八哥爱说谎,
老虎狮子爱打架,
小猫顽皮又懒惰,
他们都生病了!
兔子护士赶忙为病人吃药,
直到他们没有病,
才可以出院回家去。

我的学校也像医院,
老师就像医生和护士,
给我们看病和吃药,
我们才有强健的身心。

乍看之下,这首“儿歌”(儿歌?课本说的)似乎还蛮可爱的,至少聚集了好多动物,热闹。虽说想象力丰富是好事,但也得有一定的合理性吧!八哥的多嘴,老虎狮子的爱打架和小猫的顽皮什么时候竟从天性变成“疾病”了?还严重到要送院治疗,更要等到“没有病”才可出院。我脑中突然出现一幅“奇”图:沉默是金的八哥,温驯如猫的老虎狮子和规规矩矩的小猫一字摆开,肩并着肩走出医院。谬哉谬哉!

课文第二段更绝,竟将学府喻为医院,老师摇身变为医生护士。妈呀,还天天给学生看病吃药!原来,到学校求学的莘莘学子都是一些身心不怎么正常的病患。看来学校名字也得改一改了,起个“中华一院”“光华二科”之类的名字,岂不妙哉!可别忘了给教师办公室挂上几幅“妙手回春”、“悬壶济世”与“再世华佗”的匾牌,这样标志才明显嘛!这么所学“院”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很乐意前来“就医”的。

欢乐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又到了诸位评审伤脑筋的时候了。是课文荒天下之大谬呢?抑或是小弟我无中生有,先天性思觉失调呢?一,二,三,请举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59:37 | 只看该作者
漫谈课本(四):“莫名”的“奇妙”课文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8年9月5日)



曾经读过一篇童话: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公主得了怪病,自出娘胎以来就不曾笑过。国王费尽心思都无法博得公主一丝笑颜。于是,国王公告天下,谁能博得公主一笑,便将公主许配与他,并继承其王位。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一位英俊潇洒的王子凭着幽默的谈吐成为了公主的真命天子。有时我会想,如果那公主身处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一本小学华文课本也许就能让她狂笑三天三夜,为我赢得江山美人了吧?不过,童话还是童话,我依然用笔杆敲着后脑,对着空白得寒酸的稿纸出神。

上回仅与各位分享了两篇“精彩爆笑”的“谬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今欲再续前缘,听从专家的指示——“笑一笑,世界真美妙”。本期先锋为三年级华文课本第三十八课《大扫除》。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村长发了则通告,吁请全村居民一同参与村子的大扫除,之后就写大扫除当天的情景。如此平凡的场合也会有“笑料”?且看这段文字,“大扫除当天,村民们都前来参加,连警察先生也来帮助大家维持秩序。”

还真叫人大开眼界,这是场什么样的“大扫除”啊?还得劳烦警察叔叔来“维持秩序”?莫怪小弟孤陋寡闻,只曾听说诸如“大集会”、“示威游行”或“交通阻塞”等大场面方须出动警察。一场小小的“大扫除”竟也令警察大驾光临,忍不住要问“热心”的警察,“叔叔有何贵干啊?”

所谓:“无风不起浪”,警察叔叔会出现在这样一个尴尬场面,其实是有逼不得已的苦衷的。有追看《漫谈课本》的朋友一定知道这其中的苦衷在哪里。没错,又是那幕后黑手——生字表!出现在课文下的生字有“维”、“警”、“秩”和“序”。这就难怪制服笔挺的警察会在绿油油的公园“维持秩序”了。难道作者就不能不让警察叔叔出现吗?诸位,在生字表的“淫威”下,真不能也,非不为也。

接着我们来看一篇寓言:三年级华文课本第三十七课《聪明的骆驼》。这篇寓言写一只狼被关在笼子里,欺骗经过的驴子为他打开笼门。笼门一开,狼却对驴子说: “你偷了我的东西,我要把你吃掉!”(偷东西?姑且当作是狼所捏造的藉口)这时候骆驼正好经过,驴子便请他主持公道。骆驼对狼说:“您说这傻驴子是贼,他到底是怎样偷您笼子里的东西呢?请你们再表演一次吧!”就这么一句话,狼便乖乖地走进笼子,骆驼立刻关上门,狼又被关起来了。

这篇童话乍看之下没什么好笑之处。但若仔细端详里头动物的性格与对话,要大笑一场还是绰绰有余的。首先,是狼骗驴子把他放出来,逃出生天后反诬赖驴子偷东西,要将驴子吃掉。可以想方设法骗驴子,可见这头狼不会太笨。身为说谎者,狼当然清楚那“偷东西”的罪名是自己一口捏造的。可是,只因骆驼一句“他到底是怎样偷您笼子里的东西呢?请你们再表演一次吧!”,狼便乖乖走回笼子,“表演”自己也不相信的“偷东西”桥段。狼的愚蠢一下子盖过了骆驼的锋芒。我想,这篇课文取错题目了,应该叫《低能的狼》或《弱智的狼》,比较贴切。

也许你会说,“童话嘛,逻辑松散一点是可以接受的。”不错,逻辑松散一点是没问题,但人物(动物)性格的统一还是得抓紧的。我的意思是,至少也得做些铺陈的功夫,比如让骆驼的“妙计”更妙一些,让人觉得狼上当是合理的,这才像样嘛!

大家对《聪明的骆驼》的故事情节应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吧。此文改写自十三世纪中国明代马中锡《东田传》里的一个故事。故事说一位书生东郭先生,在一次旅途中遇见正在躲避猎人的狼。狼要求东郭先生将其藏在口袋里。于是,东郭先生用绳子将狼捆住,然后塞入口袋。猎人走后,狼又央求东郭先生将他松绑,之后更要将这位恩人吃掉。就在东郭先生即将沦为狼的食物之际,一位农民正好经过。于是,东郭先生便指狼忘恩负义,请农民评评理。农民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可能装下一只大狼呢?请再装一下,让我亲眼看一看。”就这样,狼又躺下,让东郭先生将其绑起来。

对比两篇文章,不难发现改写后的《聪明的骆驼》确有其“残废”之处。东郭先生那篇的狼实实在在曾经被装进口袋,所以当农民要求狼重演片段时,狼不自觉跌入陷阱是说得过去的。反观《聪明的骆驼》,里头的狼是亲口捏造驴子“偷东西”罪名的。当骆驼要求狼重演偷东西的桥段时,他竟想也不想便一脚踩入自己一手设计的谎言中,乖乖走回笼子。这狼不是弱智是什么?那么请问,“弱智”如斯之狼有能力在课文开头时骗得驴子将其放出笼子吗?

我在想,在如此“莫名其妙”的教材下,教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怎么学?且以一段顺口溜为这回漫谈之结尾:

“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

多谢捧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8:00:02 | 只看该作者
书不可忍(一):“骗死人不赔命”——生字表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9年2月23日)



释题

蒙《活力副刊》错爱,继4篇《漫谈课本系列》后得以在此辟一专栏,名曰:“书不可忍”。此“书”者,可兼作名词与动词,分别为“教科书”与“书写”。见到教科书中叫人忍无可忍之谬处,免不了将满腔不忿诉诸文字,一舒胸怀。在此向不厌其烦听我“诉苦”的读者深深一揖。

学生的“圣经”

今早,张叔李伯等退休人士又在那家海南咖啡店煮“咖啡”论英雄了。

“你们知道吗,原来那个拿督林有外遇咧!”
“真的咩?你从哪里听来的?不要乱乱讲咧!”
“哇唠,什么乱乱讲?报纸写的,哪里会错!”
“报纸写的?早讲嘛,报纸写的一定不是假的咯!”

对老一辈来说,报纸就是他们的圣经。那么莘莘学子的“圣经”又是什么呢?答案呼之欲出——课本是也!当你提出一些与课本相左的看法时,学生会以“课本说……”的坚定口吻来反驳你,理直气壮。各位可曾怀疑,课本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是,教师岂非都成了骗子?学生岂不都成了傻子?

小学五年级华文课本第6课《我家的牵牛花》,文中一段这么写道:“它们(牵牛花)在竹篱芭上游藤攀附。朝天开的,像一支支扬声吹奏的小喇叭;倒过来的,好像小姑娘的裙子,美丽极了!”无可否认,这段文字采用了对比修辞法,写得非常优美。然而,印象中似乎不曾见过倒着开的牵牛花。看了看课文插图,一共绘了十朵牵牛花,无一是朝下倒着开的。为此,我还上网搜索有关“牵牛花”的照片。结果每一张照片中的牵牛花都是朝天开的,无一例外。

往课文下方一瞄,生字表出现了两个“可疑”的生字新词:姑、裙。我在怀疑,作者是为了造出优美的对比句而“逼”牵牛花倒着开呢?还是为了迁就“姑”和“裙”两位大小姐而非得为牵牛花套上“小姑娘裙子”的影子呢?

再看三年级华文课本第35课《小雨》。这是一首童诗,第一段是这么写的:“丝丝的小雨/像一面轻纱从天空飘落”虽说童诗必须含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无论如何也得“有迹可寻”,看得见其合理性吧。此文将小雨比喻为一层“轻纱”,从天空中“飘”落。也许是我天生愚笨,要将“小雨”和“轻纱”联想在一块儿,还要用“ 飘”的动作从天落下,恕在下无能为力。在下只曾听过“雪花飘”,对“小雨飘”是闻所未闻。诸位想象力丰富的仁兄不妨试试,也许真能梦着此“诗情画意”之图也说不定。

想象非我所能,捉人痛脚方为我之长也。生字表又出现了一个“可疑”生字:纱。会不会就因为要让“纱”登场,作者逼不得已挑战小学生的想象极限,硬是让小雨化作“轻纱”从天空“飘”落呢?唉,最近的疑心病似乎越来越严重了。

就因为那“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字表,可怜的学生也唯有接受“倒着开的牵牛花”以及“像一面轻纱从天空飘落的小雨”等假象的份儿,蒙在鼓里却仍以为饱读诗书而沾沾自喜!任重道远的教师摇身一变成了骗子,天真无邪的学子不知不觉成了傻子。古龙笔下有“迷死人不赔命”——萧咪咪,我们马来西亚有“骗死人不赔命” ——生字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8:00:24 | 只看该作者
书不可忍(二):指鹿为马者——生字表是也!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9年2月24日)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段记载,说秦丞相赵高欲犯上作乱,担心众臣不服,便布局进行试探。他为秦二世献上一头鹿,却指献上的是一匹马。秦二世讥笑赵高马鹿不分,但身边大臣却因害怕得罪权倾一时的赵高而附和说那是一头鹿。成语“指鹿为马”便是出自此典,比喻公然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古代秦二世身边有个“指鹿为马”的赵高,现代小学生身边也有个“骗死人不赔命”的生字表,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且看小学四年级华文课本第12课《山》。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一首诗意盎然的诗歌,唯第三段描写山峰景色时却这么写道:“在山峰上/我发掘了许多惊喜/微风拨开茂密的树叶(松树)/我看见累累的果实”。

茂密的树叶?累累的果实?稍微有点登山经验或是科学常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山峰上通常会有松树,不过是稀稀落落的,而且山峰上的树肯定没有山脚或山腰的树一样高。此外,山峰上的树木很少结果,更不要说是结累累的果实了。对于没有登山经验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也许就因这段文字而对山峰充满了“茂密树叶”和“累累果实”的憧憬。也许要等到攀上山峰的那一刻他们才恍然大悟,也许那时已双鬓斑白。

我不敢对课文作者的科学水平存有一丝怀疑。堂堂编写课本的专家岂会忽略所谓“科学常识”?说出来连武大郎都不信啦!其中必有蹊跷。一如以往,我即刻往课文下搜索,只见“茂”、“累”二字屹立在“生字卷轴”之上,有恃无恐。为了讨好这“权倾朝野”的“现代赵高”,课本作者唯有暂时将所谓“科学良知” 抛诸脑后,闭着眼睛幻想那拥有“茂密树叶”,“累累果实”的“空中楼阁”。

再看小学三年级华文课本第39课《极乐寺》。说起极乐寺,由于老家在槟城,我往返极乐寺已10次有余。每一回上下古寺,衣服总会为汗水所湿透。然而,这篇说明文却是这般来进行描述:“极乐寺依山而建,我们拾级而上,阵阵微风迎面吹来,凉爽极了。”怀着满腔疑惑,我问了好几位槟城的朋友,没有一位愿意承认极乐寺是“凉爽”的。就算微风真迎面吹来,也必是热乎乎的炎炎之气。

说明文,顾名思义即是要客观准确的说明一件事物。也许课文作者真能达到“心静自然凉”之境界,视炎热的天气如徐徐凉风,汗流浃背之余仍能笑呼: “凉快!凉快!”。然,说明文总得回归客观,将炎热的天气交还极乐寺,免得小学生读了文章后,对“凉快极了”的极乐寺心向往之,到了现场后才大汗淋漓地吹胡子瞪眼睛,大呼:“欺我者,课本也!”。

为何非得为极乐寺套上个“凉爽”的形容词呢?无独有偶,“爽”字就端坐在生字表里,一副非登场不可的当家花旦样。就因为她,天真单纯的小学生被迫相信极乐寺“凉爽极了”?

秦二世在赵高的强势下不得不承认所献之鹿为马,但至少他是清醒的。咱小学生在生字表的“淫威”下误入歧途却仍自以为是,还真让人不胜唏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8:00:46 | 只看该作者
书不可忍(三):支离破碎的神话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9年2月25日)



相对于如今的科学昌明,古时候人类对大自然可说是不甚了了。为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来历以及摆脱实际生活的单调,“神话”这一文体顺运而生。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科学认知日益清晰,神话的创作自然走向没落。但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神话对于人类,尤其是感性思维较理性思维发达的儿童而言,是何其珍贵的遗产啊!

有鉴于此,咱小学教科书便对许多神话进行改写,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浪漫自由的神话,这番用心是值得赞许的。然而,有道是:“宁缺勿滥”,要嘛就让孩子感受原汁原味、趣味盎然的神话故事,万万不可将一些恶劣的神话故事硬塞给孩子。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朱自强教授就说过,“一个人欣赏文学艺术的品位与他童年时代阅读的作品的优劣具有直接的关系。”无奈,支离破碎的神话在咱教科书中却偏偏屡见不鲜。

顺手拈来3年级第18课《盘古开天地》。有关此神话最早的记载可见《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主要是因为其中的两处细节描写生动无比。

一、根据原文,盘古顶天立地将天地分开时,他一天长高一丈,天地便拉开一丈的距离。如此撑了一万八千年,天地便已相距九万里,从此不再相合。改写后,咱课文是这般叙述的:“盘古一天天长高,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天和地就远远分开了。”改写后的课文将数字的部分删除,以 “一天天”、“很长很长”之类的模糊形容词代之,不仅深深淡化了其神话色彩,更大大降低了其生动性。

二、盘古将死之际,身体各部分都化作世界万物。《五运历年纪》是这么写的:“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凤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其中共描写了13处身体部位的变化,让人惊叹神话的丰富想像力。到了咱教科书中,13处变化一下子锐减为6处,缺了“声”、 “四肢五体”、 “筋脉”、 “肌肉”、“发髭”、“皮毛”和“精髓”。

我觉得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之精华便在最后这个部分。13处描写天马行空,让人得到精神上的飞驰,心灵上的满足。删去7处之多,无异于将神话那对想象的翅膀狠狠拔掉,整个神话为之瘫痪在所难免。改写文章有这么一条不成文原则:当不改则不改。更何况改的是文章精华之所在呢?面对此等支离破碎的教材,教师教得没劲儿,学生亦学得无趣儿。

依我一贯作风,我仍然不敢就此便质疑作者的改写功力。又是一番“明查暗访”,还真发现了一些有趣又可悲的“蛛丝马迹”:“筋”和“肌”出现在5年级生字表中,“脉”出现在6年级生字表里,“髭”和“髓”不在小学生字表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说起盘古,我们一般上想到的定是“开天辟地”,因“开天辟地”本身便是一个成语。课文怎么将“辟”字抽起,取了个“盘古开天地”的别扭题目呢?原因无他,“辟”隶属4年级生字表之下,不登3年级课本之堂也。

生字表下,神人如盘古亦只能委曲求全,躬着背脊过日子……还不快下跪!磕头!生字表万岁万岁万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8:01:08 | 只看该作者
书不可忍(四):窝囊的成语故事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9年2月26日)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问我,“咱中文精妙之处何在?”我想也没想,斩钉截铁答道,“成语!”

遇上见识浅陋,目光短浅之人,我们唤他“井底之蛙”;见到成天为不实际之事烦恼的人,我们说他“杞人忧天”;碰到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之人,我们称他“班门弄斧”。如此短短4字,蕴含之意思何其精辟,承载之内涵何其辽阔啊!

一句句妙不可言的成语乃是在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下,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其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故事,今称之为“成语典故”。为让儿童也有机会接触到此珍贵文化遗产,咱课本将一些成语典故改写为课文,这个构思是值得嘉奖的。然而,在教科书界有“圣经”之称的生字表却让多少经典的成语故事落得狼狈不堪,窝囊不已。

请看小学3年级华文课本第32课《精卫填海》。“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出自《山海经》中的一则神话,主角精卫本是炎帝之女,一次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从此化作小鸟,常年衔西山之小石树枝去填东海。改写成课文后,精卫一下子从“炎帝之女”变成了“天神的女儿”。

一些学生在上课时会冒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精卫不是天神的女儿吗?她怎么会淹死在东海啊?神不是都不会死的吗?”孩子的敏感度还真不是盖的。的确,神在故事中是不会死的,可精卫不是神,她是炎帝的女儿!炎帝是活生生之人,顶多也只能算个圣人,而非所谓“天神”也。由此可见,改写只要稍稍不慎,即会严重伤害故事的逻辑性。

我很疑惑,课文作者何苦多此一举,将原文中的“炎帝”改为“天神”?原来,“炎”、“帝”二字皆被列在4年级生字表下,无缘于3年级课文中登场。在“圣经”生字表下,课文作者实在是别无选择,只能脱裤子放屁,而且是在众小学生面前,叫人情何以堪啊!

我们接着看小学2年级华文课本第21课《一饭千金》。“一饭千金”这句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故事主人翁正是大名鼎鼎,用兵如神的大将军韩信。了解此成语之典故,有助于了解韩信的成长过程与其性格的养成。但是,当故事改写为课文后,文中却彻头彻尾不曾出现“韩信”二字,主角成了神秘的“年轻人”。这让我想起了四年级第20课《端午节》中的“爱国诗人”,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于是,学生在读了这篇课文后,只会知道一个“年轻人”一饭千金的故事,却对鼎鼎大名的韩信一无所知。也许要等到若干年后,学生无意间翻阅《史记》,方才恍然若干年前的“年轻人”即是大将军韩信,相信他们定会哑然失笑。究竟什么原因使“韩信”无法担纲演出,反而派出“年轻人”这个“咖喱啡”?原因无他, “韩” 字不在小学生字表里头也。

若翻开《一饭千金》前一页,我们能感受到课本编者的无可奈何。那是两幅连环图,画的是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左下角的小鸟博士更为图画解说,“韩信是个不记仇的人。”可见课本编者是知道“年轻人”的荒谬之处的。他们尝试在不受生字表约束的空间提示学生,那“年轻人”就是韩信。

“圣经”之下,神话人物精卫被迫与炎帝断绝父女关系,认“神”作父;大将军韩信被打入“冷宫”,改由“年轻人”客串演出“一饭千金”的戏码。成语故事窝囊至此,可悲啊可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8:01:32 | 只看该作者
书不可忍(五):皇叔下台,狐狸当道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9年2月27日)



我国华小课本有一特色,在描写历史人物时总爱强迫他们“隐姓埋名”,不让他们以真面目示人。继2年级的 “年轻人”(韩信)、3年级的“天神”(炎帝)以及4年级的“爱国诗人”(屈原)之后,又有一位历史人物惨遭毒手!

这一回的受害者出现在小学3年级华文课本第36课《急性子的张飞》。课文讲述三国悍将张飞在一次战争中被敌军围困,战情吃紧下命手下书写求救信的趣事。急性子的张飞见手下慢吞吞,一把抢过毛笔,“在布上画了个圆圈,里边写了一个‘张’字”,便把信送出去了。

课文之后是这么写的,“张飞的结拜兄长接到他的信,拆开一看,根本弄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幸好孔明在一旁,他一看就明白了……”奇怪了,故事中明明出现了 3个历史人物,怎么只见“张飞”与“孔明”两个名字?还有一个是……嗯,“结拜兄长”。

此“结拜兄长”是何许人?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张飞只有两位义兄,关羽与刘备。由于军师孔明就在身旁,这位“结拜兄长”想必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备了。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张飞和孔明都能粉墨登场,而贵为皇叔的刘备却要躲在“结拜兄长”的招牌之后,显得畏畏缩缩呢?

原因很简单,要怪就怪刘备好姓不姓,偏偏姓“刘”。要知道,“刘”字不在咱1、2、3年级生字表里头,欲登课本之堂可说是痴人说梦。

刘备受委屈也就罢了,最可怜的还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本是一个熟悉《三国演义》人物的绝好机会,只因蛮横霸道的生字表,他们也只好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刘备说“拜拜,下次再见”。

“同学们,那位看不懂张飞意思的人物是谁呀?”
“张飞的结拜兄长咯。”
“张飞的结拜兄长是谁啊?”
“就是他的结拜兄长咯。”

学生据实以答,教师无言以对。

除了让一些历史人物上不了台面之外,咱小学华文课本有时甚至硬推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物上台,时而张三,时而李四,时而王五,也没搞清上演着的是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出戏。这种状况在小学3年级华文课本第34课《猎人和狐狸》可见一斑。

《猎人和狐狸》讲述一个猎人捉到一只狐狸,将他关在笼子里。狐狸向猎人说明猎杀狐狸会使狐狸绝种,下一代将再也见不到狐狸了。于是,猎人想了想后,便将狐狸放了。很明显,这篇课文是想向孩子传达“爱护动物”的讯息,并说明胡乱猎杀动物将导致动物绝种。此构思是很不错的,但课文以狐狸为动物代表却会引发严重的“ 副作用”。

在动物故事或动物寓言的写作中,故事中的动物都具有鲜明形象与浓厚象征意义。那狐狸又有着什么样的形象与象征意义呢?相信大家脑海中十之八九会浮现“奸诈 ”、“阴险”、“狡猾”的形象。让形象如此负面的狐狸说出微言大义,势必让课文的说服力大打折扣。孩子也许还会嘲笑猎人的愚蠢(因狐狸“狡猾”的一番话便放走他),而完全忽略了文中“爱护动物”的中心思想。

动物种类如此繁多,为何课本编写者会执意选择形象与课文中心思想落差如此之大的“狐狸”呢?举目望去,生字表还真没让人失望,“狐”“狸”二字整齐地列在课文下的生字栏中。

在生字表的淫威底下,历史人物在千呼万唤下也只能“犹抱琵琶半遮面”,骨瘦如柴的张三李四却得打肿脸皮到台上去充胖子。生字表还真叫课本太沉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8:01:56 | 只看该作者
书不可忍(六):满书尽带老鼠屎
(刊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9年2月28日)



前几天观看一场篮球赛。只因其中一位球员球风与队友相差太大,整个队伍在战术的执行上无法贯彻到底,A队场上表现走样,终以大比数败给整体实力较弱却相对平均的B队。

就球论球,A队中破坏整体战术的球员本不该获遣上阵,能出场只因其贵为教练之子。群体运动注重团队精神,讲究默契配合,务求发挥“1加1大于2”的效果。文章之事亦然,讲究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章不离篇。一字一句都深深影响着整篇文章的文气,之所以古人有“锻字炼句”“惨淡经营”之语。

然而,咱小学华文课本“因字废篇”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教科书常因生字表中一些“非用不可 ”的字搞得文不成文,篇不成篇。先看四年级第31课《我们靠自己》。课文叙述小蜗牛对每天都得背着沉重的壳感到不满,蜗牛妈妈向他解释的故事。课文开头是这么写的,“竹篱芭旁的小径上,贪吃的小蜗牛顶着发胀的肚子,爬得直喘气……”意思很明确,小蜗牛爬得直喘气是因为顶着发胀的肚子。可是小蜗牛接下来却向妈妈抱怨,背上的壳又重又硬,累死人了。这就让人感到矛盾不解了。

整篇课文主要围绕着蜗牛背上又重又硬的壳展开。小蜗牛贪不贪吃,是否顶着发胀的肚子根本不是课文的重点,对故事接下来的发展也完全没有帮助。“贪吃的小蜗牛顶着发胀的肚子”的描述不止是多余的,而且是具有误导性的,实在不该出现在文中。但为什么课本编者还要画蛇添足,脱裤子放屁呢?正如A队的教练之子般,只因“胀”字贵为生字表的一员,无论如何都得披甲上阵,就算牺牲整篇课文亦在所不惜。

再看2年级第33课《破缸救人》,课文讲述的正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破缸救人的历史故事。课文有一段是这么写的,“一天,他和朋友在庭院里游戏。有个小朋友不知道危险,跑到角落去玩,一不小心,跌近水缸里……”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段文字的逻辑感到疑惑。首先,“小朋友不知道危险,跑到角落去玩”,言下之意,即“角落”是个危险的地方。说马路是个危险的地方还好理解,“庭院角落”怎么危险了?文中没有说明。

接下来就更离奇了,“一不小心,跌进水缸里”。小朋友到庭院角落玩耍,之后一不小心便掉入水缸里。这个水缸到底是怎么个摆法啊?莫非此缸是埋在土里,小朋友一不小心踩空跌入其中,就如跌入地洞一般?课文的描述实在无法让故事画面清晰地浮现在孩子脑中。

是什么导致故事的画面如此模糊,逻辑如此松散呢?我想败笔主要出在“角落”上。“庭院角落”予人一种平坦的空间感,但之后小朋友却在这么一个平坦的空间 “跌入”水缸里,这就有点让人混乱了。若这么写,“庭院有座小沙丘,沙丘旁摆着一个大缸。小朋友不知道危险,跑到小沙丘上去玩,一不小心,跌近水缸里。” 整个画面不就一清二楚、合情合理了吗?为什么非得用上“角落”呢?没办法,“角”字安坐在生字表上,非登场不可。

一部被奉做“圣经”的生字表,已使一坨坨“老鼠屎”遍布咱小学华文课本,搞得臭气熏天,满目疮痍。只盼师生捏着鼻子,翻阅此等“教科书”长达6年后,莫要患上气管炎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22:02 , Processed in 0.15353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