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写作的传承与发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17:4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水,1980年生,诗人、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现为复旦大学教师。“从中国回到中国——在南方评论”发起人。其专栏“长毛的镜子”将通过对古代诗词以及文人故事的重新阐释,来表达我所理解的中国古典世界,以及它在现代中国的构建中应有之地位。
从中国回到中国
――诗歌写作的传承与发展
       肖  水
(选自《语文报·大学人文》2009年9月5日第17期第7版)

    论及“诗歌的时代精神”,应该首先明晰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中国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纷繁变化的时代。一方面,可以说,这种变化从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它关涉到了“古今”、“中西”的种种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无论怎样,这种变化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就是如何使中国富强。在今天,不论我们从何种意义上去理解“中国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长与强大,以及这种力量对世界所起的重要作用,都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所谓“诗歌的时代精神”无疑要从这样的时代土壤中生长出来。从我个人的读书与思考出发,我认为,“诗歌的时代精神”,所指的就是要参与到这种中国力量的建构中去。如果要求一个具体的路径与方向的话,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一种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通过诗歌,去自觉地承继传统,表达中国人特有的价值与认同。
具体来讲,文化自觉指的是对于本民族固有之文化的自觉,也就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自觉。这种文化自觉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主体性的建立。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为该文化所化之人,对于中国文化所应当具备的信心与认同。用钱穆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最起码的“温情与敬意”。文化自觉或者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在我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如何去看待他者(例如,西方与西方文化),更关系到我们如何去看待自我?对于自我来讲,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对于意义与价值的确认。这种确认,我想,需要经由文化的自觉,文化主体性的建立才能达到。
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与特殊,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文化传统不只有一个。甘阳先生有一个说法,叫作“通三统”。在他看来,我们现在实际上面临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几千年以来我们本身固有的传统,即一个以孔子的儒家为主体的传统;一种是1949年建国以来由毛泽东同志所开创的传统;还有一种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邓小平同志所开创的传统。甘阳认为,这三种传统并非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实际的情况是,这三种传统是以一种辨证的方式相互贯通的。他们之间既有相互的对立与矛盾,但同时也有继承与发展。在甘阳“通三统”的想法中,他更倾向于这三种传统相互继承与发展的一面。通过甘阳先生的观念,我自己给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诗歌的传统是否也可以用甘阳先生的“通三统”来理解和处理?
如果我们看中国诗歌的发展的话,虽然很难严格地按照甘阳先生的“三统”说法来划分,但也可以大致分为“新诗”与“旧诗”两个传统。旧诗指的是中国的古典诗歌传统,如《诗经》、唐诗甚至宋词等等。新诗则指的是以西方的诗歌传统为摹版的诗歌创作。这种分法当然很粗糙,也有多问题。如这两个传统本身所包含的种种历史性变化。但我想,我们可以借鉴和思考的是甘阳先生关于“通”的方法,即在尊重和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于继承与发展的强调。因此,我所提出的“从中国回到中国”,实际上是想将中国诗歌当下的写作自觉地纳入到传统中去,纳入到历史的传承中去。因此,诗歌的时代精神不仅关照的是当下,更是诗歌整个历史性的整体。
近年有与我同出于复旦的诗人陈先发先生的诗作受人关注,被认为“在汉语的本土性之上建设汉诗的现代性”,他的诗歌“常常被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古代诗歌意象‘惊醒’,陈先发从那里建设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全新汉语谱系’”。其中所论的“本土性”与“现代性”,本质上,我认为就是“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在诗歌上续接的努力。
近几年我自己也有一些习作,名之为“新绝句”。其本质上是四行诗,但它试图去承接两个传统,一个是中国的唐绝句,一个是西方的诗歌语言、材料以及气质。中国古代的绝句,以小见大,在短小的篇幅内,试图展示巨大的内心世界或者政治、社会场景,新绝句也试图达到这种效果。但是新绝句愿意吸取西方的诗歌材料和写作技巧,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古代绝句的企图:一、用白话语言或者经过西方语言改造后的现代汉语来写作“绝句”;二、由于没有字数的禁锢和段落组合的多样性,使其在形式上似乎更加丰富,因此具有了内容多维表达的可能性;第三、就是新绝句较之于唐绝句,它的题目可能具有更大的内容空间,也就是说新绝句的题目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就是全诗的诗眼),它能构筑、延展新绝句的空间,甚至我们可以将英文放进新绝句的题目中,也似乎具备了某种合理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想,这就是我现在所做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19 , Processed in 0.13493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