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天的文学与写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23:5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春天的文学与写作作者:阿莽
    段海燕老师给我的命题是文学或写作漫谈,我听段老师的话,就说这个。只是由于我在新闻这个行当里呆了十五六年,说到写作的时候,免不了要说到新闻写作。春天的文学与写作,现在这个题目是我随意那么说出来的,因为要漫谈,不妨从天气开始,春天来了,风太大。
    说到文学,我们知道,那个门类是比较庞杂的,在文学作品选之类书籍中,我们会读到书信,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当然也少不了诗歌,可惜,目前我们处在一个非常无趣的年代,诗歌好像还赖在艺术的殿堂之上,只是上面落满了灰,已经许多年没有人来上香了。早些年,比如我读大学的时候,在一杂志上发表了两三首诗歌作品,小的,很小的那种,小诗,就会一下子知名起来,在校园里可以昂着头走路,可以奇装异服,比如穿着拖鞋去教室,穿一老头衫,后背上用剪子剪出自己的笔名,一个大大的K字。潮这样的事,一直就有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法,时代不同,潮的方式也不同。我的一位师兄就是这样的打扮。我与一位不开眼的贬斥诗歌的家伙争得面红耳赤,师兄走过来,他的笔名是老K,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不要随便和什么人都说诗,诗很高雅。这种派头儿的诗人,当年在校园里面,是内向而忧郁的小女生最心仪的对象,小女生就静静地坐在一边,听他骂完这个骂那个,骂完天再骂地,顺便骂一骂当局,就用忧郁的眼神崇拜着这种由青蛙变异而成的王子来,哇,真有才呀。可是现在谁说诗歌呢,看你的样子,真像个诗人,靠,你他妈才是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诗人。
    也不说散文了吧,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这个散文呢,写起来一定要形散而神不散,说起来真是对不起老师,现在我们六神无主,早就形散神也散了。
    值得一说的文学门类,应该是小说。小说是文学领域的大宗物资。我想说的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小说,小说现在怎么了。
    以中国的小说而言,大体上存在着两条道路,一条路上是古典小说,到了红楼梦的高度,就老迈不堪了,寿终正寝了,死了。从真正与正统之说相对应的道听途说为引车卖浆者流所喜闻乐见的小说,一路几千年走过来,到章回体,结束了。而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由鲁迅起头儿的那种东西,叫小说的,狂人日记那种日记体小说,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开始成为正统,只是那是舶来品,是洋货。这种小说有一种特征,是要讽喻社会的,与社会现实脱不了干系的,是有教化之责的,从英国,到法国,到俄罗斯,莫不如此,是贺拉斯寓教于乐那一路传统下来的。而我们的古典小说传统,常常过于关注怡情悦性之功能,就算到了红楼梦这样的高度,终于也脱不了这样的底子。我们现在说小说,大体上只是一种洋路子,多多少少有一点中国化而已。
    中国古典小说最初的样子,大略只是些东家长西家短之类的小道消息,扒瞎扯淡那种东西,为好事者记下来,名之为小说,像早期的东晋时干宝的搜神记,一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纪大学士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写的大多是教小孩子识字的龙文鞭影里面说的那些,汤臂四肘,舜目重瞳,据说楚霸王项羽也是重瞳子,刘备自顾见耳,司马懿更狠,自顾见背,或如世说新语中所云,王蓝田性急,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参军,弟王伦。
    今日小说的衰落,大体上说来,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教化之责,讽喻现实的功能严重退化,可能因为小说做得不好,所以这样的事就不用它做了,现代信息传播过于发达,教化有更好的办法,谁还通过小说识文断字呢,而讽喻现实之功能,现在大多让位给了有话直说,即使不让说,也犯不上通过小说来表达。我们还没有说到政治方面的原因。而这样的困局又逼迫小说这种比较内向的东西也不得不重视起传播来,只是小说天生在传播方面有缺陷,早先的小说也确实存在传播方面的问题,但是那是外力的作用,一本小说的畅销,与社会环境、时尚风潮有大关系,而小说家是不屑于参与其中的,他们想的是,老子在搞艺术,谈钱就俗,发行多少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就算想着能够多发行一些,也把点打在自己的作品如何出色,写得如何好,所以大家才喜欢这样的角度,打死他他也不会想到,还会有知道自己写的东西是垃圾,却因营销搞得好而能一直写下去的事,更想不到迎合读者,主动媚俗那样的事,大不了藏之名山,留给后人。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被消费社会改变多少,被技术进步改变多少,被低智商弱智化下游社会改变多少,单纯的与艺术相关的阅读已经是一件艰难的事。在当下这个消费社会,我们的不由自主是有关清晰的脉络的。不是因为你有个性,才选择了LV的,基本上这个事与你关系不大,你是被时尚消费理念裹挟进来的,是他们的营销理念非常成功,才把你拿下的。回头想一想这些年的流行轨迹,哪一件真的与我们个人相关呢。而大前研一提出的这个低智商概念,他说有三个特征,一是集体不思考,二是集体不学习,三是集体不负责。集体不思考,直接导致的就是我们处在一种听风就是雨的混沌状态,电视上说绿豆有益健康,我闪不想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直接上去抢购,头些日子的抢盐风潮,不正是最好的体现吗?食盐卖,咋会乱涨价,我们用的到底有多少是海盐,多少是井盐,不想,跟着就跑,张悟本火了,李一火了,谁弄的?弱智群体弄的。集体不负责所导致的是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不会有所担当,而只想着从众,有所依靠,像谭嗣同那种大义凛然的作为,已经成为神话了。而集体不学习,说的正是这样一个现实,阅读于我们而言,已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我们乐于阅读的东西,大多是与思想以及理性不相干的,比如心灵鸡汤那类东西,不如叫心灵乱炖的好,比如各种励志类书籍,比如办公室阴谋,成功学,以及目前在机场那类去处大行其道的由一帮子江湖神汉主持的管理大师讲座,俱是这类的东西,怪的是这些东西居然可以大行其道。
    如今谁还读小说呢?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马里奥马尔加斯略萨,身边的人,竟然大多不知道这个作家,这很令人难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人即有获奖的呼声,只是当时不够老吧,所以才拖到现在。我想起大学时读过的绿房子、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城市与狗,世界末日之战,之类小说,现在已经是被时尚的车轮辗压在轭下的辙痕,那是遥远的往事了。
    好吧,刚才我们说到了传播这两个字,这话题就跑偏了,从文学跑到新闻这里来了,因为新闻呢,不过是广义的传播学的一小部分。
    小说既然也需要传播,也要被技术进步裹挟着往前艰难地行走,这一现实直接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即泛泛而言的写作,如今开始全面地具备传播学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写作,越来越带有新闻的特性,即,这些文字要被推销出去,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利益是什么呢?不再是文学的进步,不再是教化,不再是讽喻现实,而直接就是钱。写了一部可以畅销,马上弄第二部或者续集是正常不过的事。我们看到,现在不仅小说是这样,甚至哲学以及社会学、历史学也接受了这样的时尚,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那些大家及其理论,我们不说其高下,其模式我们是看得清的,就是想尽办法把哲学或历史学弄成评书,然后你作为学者,要有评书演员那样的功夫,才能把这哲学或历史学的话题说完。
    所有的文字都要被营销,这与文字本身即具有传播功能是两码事。小说你要这样写,才能被出版社接纳,这样一件古怪的事,其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呢?
    在座的有人不知道恐龙吗?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到朝阳化石馆看一看,与恐龙同时人的像铁树一样的植物化石,我们了解多少?是不是在科学价值上恐龙比这植物化石重要?不是的,论起科学价值,没有任何差异,但是有关恐龙的话题过多地具有传播价值。
    为什么歌星成名的机会变得大了,可是一首新歌流行的时间却越来越短
    为什么会出现木子美竹影青瞳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这样的人
    于是要说说与此相关的浅阅读以及读图时代。这两个概念的出现,最先是在新闻界得到回应,像野火,如今依然燃烧着。其前提是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加快,我们要把信息传播给他们,心要想办法吸引其眼球,然后用最简单的叙述令其迅速领会。就是说,假定我们的读者都是傻子,你说过于复杂的东西,他听不懂,就算勉强听得懂,他爱听不听也不一定,我们我们要做得浅一些,或者让他们看图,看漫画,一看就明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报纸的排版还存在咬文儿的情况,就是版式很密,文字量很大,一个稿子与另一个稿子咬合在一起,很快这种方式就消失了,我们看见的都是所谓具有冲击力的大图片,超粗黑字体的大标题,那标题还要具有标题党的风范,惹火撩人。这两年又有所变化,报纸变得眉清目秀,但核心部分依然是把读者当成傻子,一篇稿子要拆得非常零碎,一大堆小标题,一大堆示意图。
    而这些还只是面子上的功夫,为使传播有更好的效果,还要更进一步地想办法。这个办法即是以理念左右受众。比如,我们每见那些女性用品的推广,是循着这样的路数的。女人呢,应该这样,怎样才能这样,那你需要购买这样一个东西,到那买,我们就卖,IPAD的娱乐、网络以及商务,商务,你不知道它到底还有什么用,功能再多,也会被不断地超越,但是这个理念却会坚持更长的时间,想想现在男人的包儿,多尴尬。最初传呼挂腰间,然后传呼手机一起挂,传呼手机还都得有个套儿,卖手机套的人如今也不知到哪去了,然后就是手包,一人一个,挟着,然后是背包,现在啥包也没有,用手卡着。
    美国有一个码头工人出身的哲学教授,叫霍弗的,写过一本名为《狂热分子》的书,他在书中非常有趣地谈到宗教的教义,他说,教义必须是复杂晦涩的,如果一种教义不是复杂晦涩的,就必须是含混不清的,如果既不含混又不晦涩,那就必须不可验证,必须弄到天堂或者极遥远的未来才能断定真伪。宗教以及我们明白的许多主义,比如希特勒的纳粹,种族灭绝那样的事,也可以在一种主义的号召下,认真地做。而霍弗的话还可以令人联想到如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手机付费套餐,如果不是很复杂,是不容易推销的;保险条款如果不是弄得这样复杂,复杂到神仙也看不懂,也是不好推销的,因为客户会这样质疑,这样简单,不会有诈吧?各种优惠卡以及促销手段,如果简单得如同菜市场一样,五毛一斤,你给四毛五,那是不会吸引人的;住宅小区的策划如果不云山雾罩,那行情是不会好的;不说洗发液里有莫名其妙的草本精华,只说有老套的维生素B1、B2或者B36,那是不会有什么吸引力的。我们之所以在所谓单纯的消费社会里还这样被复杂地异化,原因就在于这里面以传播手段为名的投机取巧之类色彩过于浓重了。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在思想上认识上这般习惯于从一而终呢?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其作品《命运无常》中讲了这样一个歪理:说说我在集中营里面的幸福,人类所应恪守的原则与规矩再没有像在被监禁时那样,最能体现出一种美德的色彩了,因为守,我们都认可的,没有人会站出来说美德不应坚守,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放弃美德,而在集中营里,我们认真地遵守着,绝不放弃,因为,那东西与生命的关联过于紧密。一般而言,我们不会这样考虑问题,我们常常一边说着歪理,一边对歪理极度排斥。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太多的道理,有些基本的东西也就足够了,正是这帮子职业化的理念制造者把我们的思维搞乱了。所以,有时候守旧一些比较好,不要动辄就说这是什么时代了,还说老一套,你得接受那些全新的,全新的,吃地瓜,还是吃绿豆,是喝红茶菌,还是喝尿,是练香功还是甩手疗法?这些蠢事哪一件不是那些稀奇古怪的全新理念做的孽。
    想起辜鸿铭将自己译成英文的《论语》赠给伊藤博文时,伊藤博文说:“闻君素精西学,尚不知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不能行于今日之二十世纪乎?”而辜鸿铭的回答是:“孔子教人之法,譬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前数千年其法为三三如九,至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亦仍是三三如九,固不能改如九为如八也。”
    动辄说起好多年以前的理论,今日怎能不过时一类话,原本暗示着一种论辩上的底气不足。因为,说到说到理论,我们是必须承认真理的存在的,尽管我们为真理一直在苦苦寻觅,而所得非常有限。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比如人性中的善良以及乐观向上之类。我们被某种特殊状态下的生活折磨得有些语无伦次,于是常常作为求知欲的开端的怀疑精神就被扩大化,普遍化了。只是这扩大化与普遍化,并不能改变有些事理的亘古不变。我就不信,你有什么不信?过度的求知欲意味着无知,这是好几千年以前的哲学家柏拉图探讨过的一个问题。他的哲学,现在也不过时,你想谈哲学,先从他开始,不然老师就会整天忙着回答你的蠢问题了。
    这一乱局的造成,与新闻做作业者关涉甚大。因为,所谓新闻传播,常常是不能自圆其说。并且因为有人过于迷信新闻的客观性,以为他一说,就算不能八九不离十,差不多也可以六七不离八了,至少五六不离七。可是我们忽略了传播过程中的幕后黑手。只说一件事,报纸的发行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广告的投放,那就是钱,所发行量必须造假,从隐瞒,到互相揭底,再到收买丧尽天良的调查公司,他们的数据只是皮筋儿,可长可短。而真正的发行量上升,有许多原由,迎合读者,媚俗,是较重要的一件事。低俗,不断低俗,就会导致发行量的上升。
    新闻,就其本意而言说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文字再现,当然,现在又有图片以及影像再现,面对新闻应该不应该是纯客观的这样争论不清的问题,若抬起杠来,我们可以说从根儿上说新闻就不能是客观的,因为什么,新近发生的事件是什么?是漫布于整个世界的所有信息,你可不可以全部采纳?不可以,你必要有所取舍。这取舍就是偏见的明证,因为,谁可以最终决定取舍?是新闻工作者,他们凭什么?什么也不凭,就那儿瞎搞,看哪个好就取哪个。教你们写批评报道,张三三个理,李四九个理。
    有没有可能把新闻事件的甄别权下放,让更多的人也能介入,以便让我们接触更多的新闻?这样做后果很严重,会导致新闻泛滥,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可怕的是,这样的无所适从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博客,微博,自媒体。你一时兴起,写了一首自以为不错的诗,当然不应该藏起来,应该让一些人知道,可是让哪些人知道呢?真的是知道得越多越好吗?你说不清,可是你就想着让更多的人知道,放在博客上,就想有更多人来浏览,在微博上说一句话,也希望更多的人回应,希望粉丝更多,难道我们已经是抑郁症患者,不这样传播自己,就会出问题吗?就在这一背景下,自媒体这一概念出现了。在目前传媒技术如此发达的条件下,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为独立媒体的可能性。上班时看见车祸了,肇事司机耍流氓,一群人围观,你拍了照,没敢问那司机的名和姓,但是拍下了车牌号,还向旁边的人问了问当时的情况,最后发在了微博上,广为转载,这就是媒体的作为,可那是你一个人完成的。
    是不是应该悲观呢?学了新闻,想当记者,谁想到现在已经是人人可以干记者的朝代了。不必悲观,因为,信息的过度集中,会导致一个相悖的结果,就是过多等同于无。我们又有机可乘了,好,老张这样说,老李那样说,听说还有那样的事,别急,让我来告诉你,到底哪个是真的。
    说了这么多有关新闻的话,有必要给同学们讲一讲现在的新闻现状,先说一句,千万不要把记者是无冕之王这句话当真,我是党的一条狗,守在党的大门口,党让咬谁就咬谁,让咬几口就几口。不要动不动就觉得不公,就大喊记者难道都瞎了吗?为什么不曝光?听党的为什么不好,你得明白,新闻体制,宣传部,公检法三权分立并制衡,可是有政法委,部长与书记都是常委,这个你得懂。这是中国特色,我们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经建成,吴委员长说的,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敢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自成一格,运转得非常好。
    最近十年,小报养大报,报业竞争,新闻管控收紧,技术进步,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之主业后移,转企改制
    各位可能愿意听我讲一讲新闻写作的具体而微的问题,我们是同行,可以在这方面交流一下。但是实话实说,所有与新闻写作相关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个立论有些危言耸听,而我要说明的是这样两件事:一,如果新闻作品真的是作品,是与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的语言与文字,那就只有一件事最重要的,必须放开手脚,按自己的真实想法去写,在不忽略诸如时间地点人物及过程之类新闻要素的情况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二,新闻作品真的不是与文学有关系的作品,因为,所有的传媒机构都有自己的框框,比如报社要有一个编采大纲,在这个框架下,消息怎样写,写什么,写多长,对素材如何渲染与取舍,都是固定下来的,没有你发挥的空间,另外,这些东西里面的杂质也太多,领导口味,编辑口味,加上常常是急活儿,哪有什么精致存在呀,再加上政治方面的因素,整个一杂烩。
    有些老同志总在上了一点年纪之后,把自己的新闻作品弄成一个集子,最是老不要脸的作为,你那东西有啥用?有时还要吹一吹,说自己的这个东西,当年有一个市领导,开会时多次引用,说这个写得好。最不要脸,市领导既不是新闻这行儿的权威,也不是文学方面的权威,他有什么资格评论新闻作品?他说好就好?
   有一种说法儿,说记者呢,基本上属于力工儿,胳膊根儿粗力气大,能跑,能往前抢,然后抢回一些原始素材,交给编辑随便处理,编辑要是个好厨子,那还行,要不是,这锅乱炖你就对付吃吧。新华社记者写的稿子,那文体,于业内被称为新华体,其最大特色是说假话可以说得一本正经。举个例子,我们不是常常崇拜外国吗?不说我们的新闻教材,就说美国的新闻写作教材。
    机动车事故报道要点:
1、事故的受害者:死者和伤者的姓名和身份
2、机动车车型
3、地点
4、时间
5、原因(官方)
6、其他驾车者和乘客的姓名及身份
7、受伤者的死亡原因
8、死亡发生的地点
9、受伤发生地点以及受伤者现状
10、受伤程度
11、英雄行为以及救援
12、重伤者的最新情况
13、葬礼的安排(如果有的话)
14、车辆受损的情况
15、警方的逮捕行动或传讯
16、不寻常的天气或公路状况
17、目击者以及负责调查事故的官员的陈述
18、车辆的车速、起点以及终点
19、关联细节,如事故发生时有人摇下了车窗,一旁有一杂货店但店主什么也没看见,一运载纸箱的三轮车的刮碰等。
    其中“死者和伤者的姓名和身份”应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单位、职业、出事时的职务状态等等。
你的作用在哪里呢?
    于是阅读经典。可是什么是经典呢?经典:我不能做一个无聊的检查员或者校对员,因为这不是我的工作,我只是要享受文学,你们却我弄来这样的东西,一本一本地看过,然后告诉懒惰的你,这个不要看了,特没趣,这个不要看了,特无聊,这个不要看了,特没劲,而经典,是已经检验过的。这与现代科技大不相同,科技的进步是另外一条路子,怪的是,我们不相信一个明清时代的人的思想,却宁愿相信他们的社传秘方,你说按这个方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4 22:40 , Processed in 0.08935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