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动是更好的意见表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3:0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14&extra=page%3D1&_dsign=6a1dff37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14&extra=page%3D1&_dsign=6a1dff37
社评:行动是更好的意见表达
2013-09-18 Vista看天下



(看天下255期社评)

我们,是终于对这类话题感到厌倦了吗?


新教育基金打算用一年时间,寻找81位乡村教师,为他们各建一所图书馆。这个话题,在微博上,转发者寡;过去两个月里,包括崔永元公益基金在内的几家NGO,相继举办了农村教师培训计划。这些人,来到城市,又回到乡村,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甚至,被记录在《南方周末》头版上一名代课教师的死亡,也唤不起太多的哀叹。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人们关注最多的依然是教师节的改期、城市教师收礼的话题。


我们,也许的确对这类话题感到厌倦了。


过去几年,故乡的沦陷,乡村的凋敝,如候鸟般迁徙的孩子,相依为命的留守祖孙,愈来愈远的上学路,以及孩子的校车和学校的午餐⋯⋯关于农村的所有话题,都已经被说过太多次。每一次都是相似的故事,人们的心一次次被打动、触痛、愤怒。时间久了,次数多了,难免疲乏。在这种厌倦中,故乡沦陷、凋敝的程度愈深,教育尤甚。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是,被誉为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高考,作用正在下降。今年北京大学3145名本科新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14.2%。据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一项研究,下降的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


与农村生源下降相伴的,当然是城市生源的上升。换个角度看,这是城市对农村的一种掠夺。一个非常清晰的现状是,国家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一直以来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六十多年来的社会思潮,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现代化。人们朝着这个目标一路狂奔,进行资源分配时,自然也长期稳定地向城市倾斜。这种倾斜意味着农村原本应该与城市公平分享的资源被挤出了。生活在城里的我们,则自然而然享受到了挤出的这部分利益。


曾被许多知识分子念兹在兹的乡土中国,处于被忽视的边缘。乡村人改变这种现状的唯一方式就是离开,变成城市人,曲线享受原本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转过头来,我们再去看被抛弃、被抽空的故乡,打工者不愿再回去,而扎根城市的知识分子,则哀叹其沦陷凋敝。


在这些被称为“凤凰男”的群体眼中,乡村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存在。出版人王来雨说,他对农村有一种负疚感:“我欠他们的,每过一天城市生活都相当于剥削他们一天。”而在媒体人石扉客看来:“对于乡村的凋敝,从农村进城的人身上都有原罪。”


当然,这并非是个人的错,而是制度的问题。政府也在尽力扭转这种局面,增加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但对这个庞大的国家和政府来说,纷繁的问题和复杂的利益考量,牵绊着其转身的速度,以至于它甚至赶不上农村历时两代人的衰落惯性。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社会团体便站了出来,试图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这当中既有因负疚感带来的弥补动机,也有一种反思。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卢志文在寻找乡村教师行动的倡言中就说:“我们这些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国家在城市化,我们每个人都在城市化,在我们每个人的城市化道路中,感恩乡师,何尝不是对自我意义的反思?”


近几年来,像新教育基金会打算建立的乡村图书馆模式,成为一种风潮。立人乡村图书馆、蒲公英乡村图书馆,以及以个人命名的乡村图书馆,在各地陆续出现。而NGO组织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也次第开展。我们希望,人们能恢复对乡村这类话题的关注和痛感,能通过愤怒和批评,助推转身缓慢的政府加快速度。但同时,我们也更赞同这些行动起来的个人和团体。行动本身是最好的意见表达,如之前我们曾讨论过的“免费午餐”工程一样,做自己相信是对的事情,通过行动,给社会、给政府以示范和推动。


对中国4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庄而言,这些来自个人和社会组织的乡村重建工程常常显得杯水车薪。但正如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发起人李英强所言:“在这个图书馆的基础上,可以慢慢地去生长出一些东西出来,哪怕我一年影响一个人,十年影响十个人,这十个人如果说真的能够做点事,不挺好的嘛。”也正如佛典中常居陀山的那只鹦鹉一样,山起火,动物皆逃,独它“不忍见耳”,不计成败,濡湿羽毛,洒水救火。最后山神被感动,降雨灭火。这个典故放到现代社会,当有新的解读:一只鹦鹉尚且有不忍,作为管理者的山神,又怎能甘落其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14:55 , Processed in 0.12861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