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董宏猷的儿童文学创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8:5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董宏猷的儿童文学创作
2011-8-22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的那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是“文革”后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批中坚力量,30年来早已沃土深根、枝繁叶茂,董宏猷便是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创作散发着浓厚的“80年代味道”。所谓“80年代味道”,指的是那个年代出道的作家,其作品大多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古典主义,二是责任感使命感。   董宏猷和他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们,由于其童年、少年、青年乃至壮年的整个成长发展期恰与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和转型同步,因此带来整整一代人命运的大起大落,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极富戏剧性。丰富深厚的生活积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那是时代的烙印。纵观董宏猷30年的创作历程,我发现了两个关键词:激情与责任感。
  一代人艰难的成长活剧
  “长江童年系列小说”是他最早一批引起广泛关注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他的激情火山喷发的第一批结晶。“长江童年系列小说”叙述了一些发生在长江边上的陈年故事,那些世代在长江边上“打码头”、靠苦力为生的纤夫、板车夫、船老大、放排佬及其细伢们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动人的底层群像。那是一段尝尽世态炎凉的坎坷生活,作家从自己幼年的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描述了对于苦难——物质的贫困、精神的屈辱、艰苦的码头童工生涯等等痛入骨髓的感受,对那些血浓于水、胜似亲人、生死之交的人间大爱铭心刻骨的感受,若非经过真正的人生历练、若非沉潜到了生活的某种深度,不可能有那种被称为“铭心刻骨”的体验的强度和深度,或者说,由残酷的岁月镌刻在灵魂中的那一切,构成了这些醇厚的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在重读他的长江童年系列时眼睛仍是潮湿的。
  1994年,董宏猷的长篇小说力作《十四岁的森林》出版,虽然是一部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代热潮为背景创作的“成长小说”,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长江童年系列”的延续,我们似曾相识的那些在“码头上”摸爬滚打的细伢们逐渐长大,离开了江边码头,走入深山老林中,带着他们的侠肝义胆、蛮勇倔强、活泼调皮、善良豪放,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演绎了一代人艰难的成长活剧。森林以其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作、丰富的知识、错综的生存关系和多变的灾难一点点修整着他们简单的“打码头”规则,一点点磨除着他们的蛮气、急躁、幼稚和任性,一点点向他们的生命中注入韧性、宽容、智慧和成熟。在这部小说中,董宏猷将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与有关生命起源进化的哲理思考交融在一起,刻意营造出一种明显带有“80年代”烙印的史诗意境。
  从长江边到森林,董宏猷一路浓墨重彩地走过来,身上散发着那个时期那一代作家激情洋溢的特征,苦难中的奋斗、人间血泪大爱、永恒的生命哲学——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充满对世界、人生、生命的极尽深刻的哲学观照与思考,倾注着年轻作家的全部生命活力与智慧。曾为诗人的董宏猷,以其丰沛的激情、沉郁宏阔的意境、清新优美的文笔营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激情燃烧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的中心,翻涌的是血与火、大爱大恨、生离死别、从肉体到心灵的脱胎换骨……
  而这个阶段真正的高潮,却是1989年出版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跨文体作品,直至今日,这部作品仍是我们解读董宏猷创作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透过它窥见整个80年代儿童文学界的精神追求之一斑。这部洋洋洒洒三四十万字的作品,曾经让儿童文坛大开眼界,它既不像长篇小说,又不似短篇小说合集,既有小说的叙事模式,又有童话的幻想结构……为了给它进行文体上的归类和界定,很令人们头痛了一阵子。那恰好是一个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们热衷于“文体实验”的年代,《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无疑是这场“文体实验”热潮中引人注目的弄潮儿。
  一百个梦中间,一多半是焦虑的、节奏急促的,梦中的情绪是焦灼而混乱的,仿佛被莫名的恐惧追赶着,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焦灼感在奇幻如哈哈镜的梦境中被千姿百态地放大到极致,如被埋在地下的10岁男孩,如渴望苗条的胖女孩,如期盼拉着草原走的蒙古族男孩……透过一百个孩子色彩各异的梦境,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威胁到中国儿童生存环境的“问题”——这是80年代儿童文学的一种典型的创作姿态,许多年轻的少年文学作家在作品中提出敏锐的问题,从儿童生活与儿童心理的视角、从人性的高度对当时的教育体制与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发出血气方刚的质疑。然而,《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又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问题”,而将眼光放宽至“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思考面更广,主题更宏大,涉及各阶层、各年龄、各民族的中国儿童,作品包罗万象,就像真实的梦境一样,把作家在那个阶段所见所思所感所爱升华为一种高度的悲悯。
  直击教育问题
  变化,是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
  在“长江童年系列小说”如火山喷发、引人注目的同时,多才多艺的董宏猷,其创作也越来越表现出了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特点,校园小说、神农架野人系列等等逐渐显露头角,他不知疲倦地广泛探索着儿童小说的当代性与可读性的焊接点。在他题材广泛的创作中,校园小说是与“长江童年系列”并驾齐驱、并且有着清晰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
  大学毕业后董宏猷曾经当过多年的中学教师,这段经历对于他的创作影响之深远全然不亚于幼年时代艰苦的“小纤夫”经历,博爱且多才多艺的他,对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有着天然的深恶痛绝。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他有着强烈的干预生活的意识,有将这一腔热血“洒向人间都是爱”的强烈冲动,因此自从他拿起笔为少年儿童创作的那一天开始,责任感便油然升起,他的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吸力》,就是有关老师如何对待“慢班”“差生”的校园小说,而校园题材的《王江旋风》则成为了他的第一篇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30多年来,“问题小说”、“校园小说”在他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小说充满了对“问题”的思索和对新教育模式中儿童人格发展的探索。
  出版于1986年的《少男少女进行曲》就是一部典型的校园问题小说。
  中小学教育被应试体制所绑架,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教师的教育观念狭隘,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分数教育”模式将所有孩子的童年少年生活通通格式化了、统一化了、流水线化了、标准化了。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禀赋性格各异、七情六欲旺盛、欢蹦乱跳的活生生的孩子,将他们打造成标准化的“单一”元件。千姿百态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体格、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所造就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可能性都被轻轻地、武断地、冷漠无情地一笔抹杀,归为单一、单调。6至18岁的儿童少年们只能有一种兴趣:学习(课本知识);只能有一个目标:上大学。这部小说尖锐地直击教育问题。
  而1998年出版的《胖叔叔》,明显比《少男少女进行曲》登上了一个台阶。同样是校园小说,同样是针对学校教育中的弊端,但是作者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少男少女进行曲》针对教育弊端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只是在教室的“主课”之外,再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而《胖叔叔》则强调教师要有爱心,要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与他们的精神相交融,并且用特定年龄阶段的少年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包括时尚因素)来施教。
  这部作品还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那就是“时尚”(或曰“流行文化”)——时尚不该被视作为青少年的无意义的娱乐,而是每一代青少年独特的生存方式,是他们赖以成长的土壤。这种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文化趣味、价值取向都必然与上一代不同,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理解时尚,尊重一代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所以,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妈妈型(苦大仇深、苦口婆心),而是兄长型(轻松平等、信赖互动),在思想上不应该有深深的代沟,而应该更好地理解学生。如果教师排斥时尚,也必定会被学生所排斥。
  教育的精髓是什么?无疑,董宏猷在《胖叔叔》以及其后的“胖叔叔系列”作品中向这个问题的纵深迈进了一大步。
  比起《少男少女进行曲》,《胖叔叔》在语言表达上也表现了更纯熟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充分体现了董宏猷机智幽默的才华,其文笔风格与早期作品的清丽优美有很大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时代审美趣味的微妙变化。毕竟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众文化迅速进入了娱乐的时代,沉重的、宏大的东西受到排斥,轻松幽默诙谐占了上风。从沉郁厚重走向轻松幽默,这可能是很多上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儿童文学作家共同经历的创作转型,由此才形成了两个时代各自不同的鲜明风格。
  但是即使轻松诙谐,仍有一种“风骨”清晰可辨,那就是爱与责任感,这是他从上世纪80年代“胎里带来的”,只不过换了一种更轻松更融入时尚的方式。
  笑声背后存忧虑
  2008年,董宏猷的又一部少儿幽默小说《好大胆和好小胆》出版,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是董宏猷多年创作探索和生活积累的又一次融会与升华。从《少男少女进行曲》到《胖叔叔》,一直到《好大胆和好小胆》,从揭露教育体制问题,到关注儿童心灵成长,董宏猷实现了一个重要的有较高艺术含量的转型;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好大胆和好小胆》找到了当代城市儿童生活与森林野人系列、严肃的成长主题与幽默惊险等可读性的极佳融合模式,作家的特殊生活经历、多才多艺以及幽默的天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或者说是这一切长久积淀的结晶。这部小说让我们对作家塑造人物的功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已经完全脱开了本色表演,而是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塑造人物了。小主人公佳佳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心理特点,被作家描绘得准确精妙(这种对儿童心理的细腻描绘早在《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中就有相当精彩的展示了),其胆小如鼠却每每习惯性地说大话、拐弯抹角表达自己胆怯的感受,矛盾的性格每每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而在轻松的笑声背后,作家对当代中国儿童心灵成长的思考仍昭然若揭。
  这就是董宏猷,从长江边到原始森林、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家庭,他始终怀着一腔深深的激情关注着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为儿童写作的笔始终系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娱乐至死的当下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商业化大潮也不能将之冲刷褪色。这不仅是董宏猷,也是那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坚守。
来源: 中国作家网  作者:汤 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09:13 , Processed in 0.16260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