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志兴:校园中的铜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23:2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志兴:校园中的铜像 作者:周志兴

  老太太还是那样慈眉善目,安详地看着我。我的眼睛湿润了,鼻子一阵阵发酸。

  校园里,无论是古老的还是稚嫩的树,都长出了稀稀落落的绿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什么。

  我知道,这不是悲痛的时候,老太太已经走了7年,而她的冥寿也已经101岁了。今天是为她的铜像揭幕,她的后代,她的学生们聚在她工作过11年的校园里,在明媚春光下,不需要悲痛,而是需要思念,还有敬仰。

  老太太是王季青,王震夫人。从1954年到1965年,她在这个校园里当了11年校长。





  这段历史我早知道,1993年我编辑王震画册,2008年我撰写王震百周年纪录片的脚本,都接触过老太太的历史。只是没有特别在意。当时,潜意识里是,这样一位国家重臣的夫人,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当校长,无非是挂名而已。

  其实,我知道王校长的学校经历,主要是记住了一件小事:说当年王震坚决不准夫人用自己的车,认为不能占公家便宜。从王家的翠花湾到新文化街的女八中,不远也不近,走路也要一阵时间,冬天夏天更是困难。据说,有一次王校长上班路上出了点问题,这才开始可以有车接送了。

  这所学校也不普通。1909年创办,曾经是京师女子学堂、国立女子师范。鲁迅在这里任教,318 惨案两位死者刘和珍及杨德君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当然还有著名的许广平。但是,王季青到这里当校长的时候,这所学校教学质量在低谷。而王校长的到来,是这所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考的升学率和考入名校的人数大为增加。

  这些,我是在听当年王校长的学生和同事们发言是说的。看得出来,他们对老校长充满了感情。在排队献花走到铜像前时,很多人都深深鞠躬,然后对着铜像喃喃诉说,仿佛老校长又回到自己身边。

  学校的进步,这也是源于王季青热爱教育,从1938年参加八路军后,一直做着与教育有关的工作。今天,她的两个儿子王军和王之也在现场,王之在讲话中说,我们几个上的小学,就是我妈妈当校长。





  王军和王之也都是白发苍苍了,如果说,他们对父亲多的是敬畏,那么,对母亲,他们多的是爱戴。记得当年做王震百周年纪录片,长子王兵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如果说我爸爸有时候还吹个牛,那我妈妈从来是实实在在地说话办事。可惜,在审查片子时,这段话被拿掉了。当时我反对删掉这段话,这才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啊,哪怕这是重要领导人,可是,审查者怕影响国家领导人形象。

  因为马上要赶飞机去美国,匆匆写下这样几个字。把我2007年老太太去世时我写下的一片短文贴在下面,权作纪念吧。

  王震夫人走了

  王震夫人走了。

  老太太叫王季青,是个口碑极佳的人。她出生于1913年的农历正月28日,走完了94年的曲折路。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是12月24日。按照西洋的节日,这天是圣诞平安夜。这天,与王震分别了十四年的老人家应当与丈夫在天国会面了。

  12月26日,我来到了北京西绒线胡同的翠华湾,王震的家就在这里。当我走进王家的大门,看到了满院的花圈和络绎不绝的吊唁人流。这个院子,我也是十几年没有到过了。

  记得是在1992年下半年,当时我还在中央文献出版社,接受了任务,为王震出一本画册。那时王震还在世,记得文献室领导向我布置这件事情时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王老说,他知道自己不够格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社出画册。当然,领导是立刻就应承的。当时王老还是国家副主席,说不够格,完全是过谦之词,尽管当时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工作范围是在任的政治局常委和历史上的党的主要领导人,但是,为王震这样的革命前辈出书,完全是份内之事。

  说起来,冥冥中有神在操纵。当年编王震画册,编到中途,画册还没有出版,王震就去世了;而我们现在正在作王震百周年的纪录片,还是在制作中途,刚刚结束了前期采访,进入后期的时候,王震夫人去世了。

  在编辑王震画册的时候,我与老太太有过接触。印象最深的有两条:一是王家的院子真不大,房子真不豪华,不像社会上传说的那样。就说那架旧空调,开起来像拖拉机一样,老远就听见轰鸣;还有一个印象就是老太太的平和。记得王震刚去世,中央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也有一个评价颇高的悼词。在编辑这本画册时,王老的老秘书李慎明坚持要在画册的文字里用上悼词中的评价部分,大约就是伟大的什么什么,但是老太太坚持不同意。她的道理很简单,这本画册是把王震的一生做的重要事情回顾一下,不是悼词。几个伟大放在上面,弄得读者会不舒服。那天就僵在那里了。后来,王老的孙女京川到老太太房间去,过了一会儿拿出一张纸条出来,是老太太写的,大意是在画册上不出现悼词的评价,是王季青本人的意见,出了问题由她本人负责。此条一出,再也没有不同意见说了。

  老太太的形象,在我眼中顿时高大起来。

  2007年,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使得我这个离开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几年的局外人突然成了为纪念王震百年诞辰而制作的传记片的撰稿人。为了写好这个稿子,我到深圳又和老太太有了接触。这时,她已经重病缠身,说话也没有了力气。脑筋也大不如前了。在饭桌上突然出现了我这个外人,她有点不习惯,用微弱的声音问家里人:他是谁呀?,家里人贴着她的耳朵告诉她,是为爷爷些传记的,她轻轻点头,对我说,多吃点,多吃点。

  第二天在饭桌上,她又看见了我,又问:他是谁呀?工作人员还是告诉她:她是为爷爷写传记的。她还是轻轻点头,对我说:多吃点,多吃点。

  老人家饭量很小,吃几口东西就被工作人员推走了,她瘦小的身躯像埋在轮椅上一样,脸色也苍白的没有了血色。说实话,我是很震动的,因为这些日子看了有关王震的一些资料,知道这位老太太和王震在一起,走过了许多艰难曲折,我总想,这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老人家有时是清醒的。我们的摄制人员采访她时,她也说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编导问她:王老爱你吗?她怎么回答,谁也想不到:不爱,他只爱他妈。

  这话在我看来有玩笑的成分。说爱他妈,是真的,王震是个孝子。说不爱王季青,是假的,两人相濡以沫,走过了近六十年,怎么能说不爱呢?上世纪五十年代反右时,老人家因为某些话不中听,差点被打成右倾分子,是彭真保了她,前几天遇到彭真之子傅亮还提及此事。那时,王季青还是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她的终身愿望就是办一所好的学校。所以,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她就担任了359旅家属学校的校长。王震知道王季青差点被打成右倾分子后怎么说?很爷们儿的一句话:不怕,大不了我们一起到北大荒种地去!

  有丈夫这句话,妻子的腰杆还能不硬?

  当然,他们不是自由恋爱,是贺龙把两人硬牵在一起的。刚刚到八路军工作不久的王季青还想讲讲条件,说我还要考察一下他。贺龙一句话把她顶回去:考察什么,组织上考察了这么多年了,还用你考察?听起来这话不讲理,但是战争年代就不是讲理的时候。

  那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残酷的岁月里。

  70年过去了,老人家做了多少事情!但是,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老人家做了多么好的一个人!

  愿老人家在天国安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13:49 , Processed in 0.14599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