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教师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8:0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教师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茅卫东
  让教师踏上书的阶梯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今天,宋人黄庭坚的这句话或许会被很多人认为太矫情。
    虽然酷爱阅读,并通过阅读建立起颇具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技能的教师有不少,仅记者接触过的就有吉林的张曼凌、辽宁的刘卫民,北京的窦桂梅、山东的孙明霞、山西的聂明智、河南的窦爱君、安徽的薛瑞萍、吴礼明,湖南的冯梅、陕西的魏智渊、重庆的魏勇、周迪谦、四川的李镇西、广东的陈晓华等。江浙一带,这样的教师就更多了。但在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教师群体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尴尬的教书者不读书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大夏书系策划人吴法源告诉记者,现在全国每年新出版的图书约有12万多种,如果加上修订、重印和再版,数量可能达到20万种,而其中,教育书籍只有三千多种。从出版社销量监控来看,每月销量在100本以上的教育书籍只有100种左右。教书的人不读书(不包括教科书以及教参、习题集等教辅类书籍),在相当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尴尬却又无奈的现实。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一些教育类出版社已经开始收缩出版规模。
    “没有时间!”这是很多教师给出的不阅读理由。“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他们共同的工作感受,如果是班主任,那就得“熄了灯,想学生”。有的学校明确规定,班主任手机必须二十四小时开机,学生有情况,必须随叫随到。有教师调侃自己“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的阅读情况,呈现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样一个逐渐下降的态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作时间对教师阅读的直接影响。
    曾有人以海绵里的水比喻时间,只要挤,总是能挤出一点来的;也有人强调要发扬“钉子精神”。对此,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陈大伟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根本不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现在有不少学校,班额大,教师课时多,校长只想着教师上好课,拿出成绩,根本不在意教师是否读书。甚至有校长公开反对教师阅读,原因是教师水平提高了,自己也快离任了,不如让教师多上课多批卷更实际。这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教师。
    吴法源则从出版的角度对教师阅读率下降情况作了分析。他认为,除了教师没有阅读时间之外,出版社没有充分挖掘教师阅读潜力也是一大原因。现在出版社的视线还是对准着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或者沿海和内陆教育大省的省会城市,最新的教育书籍很少能够出现在县级新华书店。虽然现在可以通过网上书店购书,但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教师来说,因为客观条件和个人习惯等原因,新华书店还是他们购书的首选。另外,现在教育书籍选题重复情况比较严重,往往是一家出版社想出一个好点子,其他出版社马上跟上。一些名师重复出书,书商看到有的教师出书心切,于是弄一个书号,粗制滥造一下子给几人甚至十几人出了书。这些都影响了教师本不旺盛的阅读热情。
    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副社长魏振水则认为,应该注意到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的不同。有的教师不经常购买教育书籍,没有阅读纸质读物的习惯,但他们可能会通过上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信息。
    功利性阅读不可取吗
    教师的阅读环境不理想,缺少阅读时间,缺少好的读物,这是影响教师阅读的最关键的两个客观原因。与此同时,教师的阅读的需求,阅读的兴趣也还是存在的,只是很多时候被忽视了。
    魏振水对记者说,基础教育分社从2002年建立以来,出版了不少教师教育类书籍,像现代教育方法,班主任培训方面的书,销量都相当不错。吴法源也说,2004、2005两年教育书籍的销售形势很好。两位出版人都认为,这与新课程推进有关系。因为国家大力推进新课程,教师面临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压力产生阅读需求。陈大伟在多年的教师教育工作中也发现,新教师的阅读积极性比中老年教师高,原因就是新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比中老年教师大,“不安全感迫使新教师去阅读”。
    有人批评说,教师的这种阅读太功利。陈大伟认为,带着问题去读,通过读书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有什么不好?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养成的。哪怕教师是为了评职称写论文需要去买书读书,也是好事,应该肯定。一开始就强调阅读的深度、广度问题,只会打击教师的阅读兴趣。
    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阅读。令人遗憾的是,教师的参与热情往往不如学生。某校在开学初列出一个教师书单,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期内至少读完其中的三本,同时写出若干阅读笔记。期末时,老师们上交了阅读笔记,学校领导越看越觉得这批阅读笔记的整体水平有些超出本校教师的能力所及。上网搜索发现,大部分的读书笔记是网上下载的。还有的学校为了推动教师阅读,采取了“冲击法”(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危机法”(不通过阅读考核取消相应的奖励),同时,还组织师生进行以阅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论文评比等活动。但是,“这种大规模、形式化的推动只是使教师拒绝的外壳更加坚固。”学校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这样对记者说。
    对此,吴法源说,要让教师阅读,校长自己先得是一个读书人。一些学校的读书活动之所以支持不下去,往往是与校长自己不爱阅读有关系。陈大伟认为,在缺乏阅读的自组织条件和动力的情况下,这样的他组织是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的必需的前提,但是,必须要使阅读与教师自己的工作、生活发生关联,影响、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教师才会切身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才会真正喜欢阅读。否则,教师只是感觉到自己在被迫完成一件学校强加的一项额外的任务,自然不会有真正的投入,这样的阅读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有人来硬的,有人来软的
    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的经验证实了吴法源和陈大伟两人的看法。
    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属于在北大荒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1979年返城后,在小学当过锅炉工,在聋哑学校教过书。1987年中师培训后,分到了南马路小学。赵翠娟当小学老师是半路出家,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理论,才使自己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小学教育,渐渐明白了如何抓小学教育。因此,1994年,赵翠娟出任南马路小学校长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成立教育理论研究会,组织老师们读书学习。
    那时,正是“人人下海”、“全民经商”的浮躁时期,安心读书很不容易。南马路小学的青年教师们的阅读是在赵翠娟的严厉督促甚至呵斥下开始的,她对老师们说:“只要我在南马路小学当一天校长,读书就是这个学校最大的事。”一年、两年、三年,老师们慢慢读出了感觉,读出了兴趣,不愿意放下书本了。1999年,书不离身的赵翠娟从一本译著中获悉了“学习型组织”、“组织的学习能力”等观点。她更有信心了,自己走的路没有错,只是过去的读书还是教师个人的读书、个人的学习,属于学习型组织的第一阶段,是一群人在学习。现在,她要带领教师们向更高层次进发了,她把目光锁定在“构建学习化校园”。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如今,南马路小学已经进入了“边学习、边工作、边研究”的状态。学习和工作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结合体。“我们的老师有一种意识,要在南马路中学生存下去,不读书是不行的。”赵翠娟校长说。不久前,本报记者康丽在赴南马路小学采访,回来后感动不已,在采访后记中,她写道:“南马路小学的教师是幸运的,他们在南马路小学找到了幸福,找到了归属,找到了自我,所以他们澄澈清明,热情生动。”
    “只有教师自己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他们才会自觉地去阅读。”江苏南通师范第一小学教科室的范凌牙鲜Χ源艘采钣懈写ァ
    从2006年秋开始,喜爱品茶的范邀请平时交往较多的同事参加她的茶座,品茶的同时聊聊教育话题,交流读书情况。因为很多同事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关心孩子的成长,范老师首先向这些家长同事们推荐蒙台梭利等人的育儿类教育书籍。这些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同事解决了育儿问题,更重要的是撼动了老师们习以为常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他们感慨:“习以为常的不一定就是千真万确的。”老师们的阅读兴趣、交流愿望越来越强烈。每周一次的茶座,成为理论和实践碰撞的时间,范老师推荐的书籍从“教育案例”类过渡到教育理论方面书籍,每次茶座都有明确的主题,讨论时专门有人负责记录,整理后的内容在校报上刊登出来。
    茶座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人数最多一次,参加茶座的同事达到16人,茶座的地点就从范老师的办公室搬到了学校会议室。茶座的内容也开始从教育现象扩展到文化视野。
    一年下来,参加茶座的几位同事习惯了教育类阅读,教育写作的能力也大有提高,成为“学校最有战斗力的教师”。他们乐此不疲的阅读行为开始影响身边的同事,为此,范老师受校长室委托申报了“构建学习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发展”的省级课题。
    魏振水说,教师阅读可能开始时只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最终,他们会发现,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情趣,提升生活的品质。
    采访后记:
    教师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对教师不阅读的原因分析,无外乎没时间,没心情,没合适的书籍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阅读并不是教师的主动选择,而是迫于无奈的一种放弃。如果我们愿意,这种放弃,其实还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学生时代。世事诡异处很多,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行为,开始可能是出于无奈,但久而久之,无奈就成了习惯,甚至于似乎成为一种权利,比如过去的女人缠足,男人留辫。教师阅读也可作如是观。
    之所以不少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收效甚微,之所以有的教师把学校发放的购书款挪作他用,就在于这些教师因为久未阅读,已经失去了阅读的快感,有的教师可能都没有这种阅读快乐的记忆。再加上教学工作的繁琐、家庭生活的压力,现在他们拒绝阅读,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主动的选择了,甚至于可能还会被视为对自己权利的维护。
    如何让教师体验阅读乐趣,恢复阅读兴趣,这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课题。
    如果在校长眼前,教师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如果校长要求教师阅读,只是为了使学校在领导面前多一个汇报成果,那么无论强迫教师阅读(办读书会、上交阅读笔记等),还是引导教师阅读(邀请专家作报告,给教师报销购书费用),总体效果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因为最基本的一点,这样做,可能是在教师本已沉重的工作负担上又增加了新的任务。
    具体的措施,可能还需要校长们根据本校情况来定,有一条基本原则是通用的:以人为本。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实践中能否做到,却是一个问题。
    或者,教师阅读问题是一把检测校长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的标尺,更是检测校长人格品质与教育理念的试金石。






人物案例:因为阅读,所以成长
    徐斌: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心理学依据
    徐斌,1987年中师毕业,现为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1991年,22岁的徐斌参加了江苏省赛课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1993年,24岁的他参加全国第一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与数学名师李烈等同台竞技,获二等奖。1999年,30岁的他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谈起自己的成功,徐斌说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他的恩师盛大启――这位数学名师的悉心指导,让徐斌少走了许多弯路;其次要归功于他的幸运――有机会参加各种赛课。与此同时,阅读对他的成长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九章算术》到《尝试教学法》,从《儿童心理学》到《给教师的建议》,在工作最初的几年里,徐斌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与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亲密接触’,那充满人的气息和爱的光泽的经典之作,打开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理念,更奠定了我做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精神底子。”
    其实,徐斌的阅读面很广,上学时就酷爱武侠小说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除了广泛涉猎教育类书籍外,《于丹<论语>解读》,易中天《品三国》,《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类畅销书也经常会被徐斌捧在手中。他还爱读名人传记,爱读李叔同的文字,因为“能够感受到大家的生活气度”。对徐斌来说,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不过,他也曾啃过一些大部头的教育理论书籍,“实在看不下去”,就放弃了。
    说起自己的阅读经验,徐斌说,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是不能不读的。但教育千变万化,教育的策略和技巧不可穷尽,教育教学情景不同,有些方法不可迁移,所以,他认为教育类的书浏览即可,不必细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徐斌建议要深读、精读一到两本。他自己就曾认真研读过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邵瑞珍的《学与教的心理学》。通过这样的研读,徐斌养成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具有心理学依据的良好习惯。他之所以能够在从教短短几年里迅速成长,与这种理性地对待教学的严谨态度是分不开的。
    徐斌的第二个阅读重点是学科类书籍。他说,一个教师应该了解自己学科的来龙去脉,学科背后的教育哲学、教育文化学。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教的内容在学科发展史上、在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教学就不会盲目、呆滞。徐斌还阅读了不少数学名师的课堂实录和他们的成长之路,因为“从中可以有所借鉴”。
     2002年11月底,上网不久的徐斌在“教育在线”网站发了一个帖子:“最近在看《为学习服务》,觉得书中提出的观点很新,联想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作为老师,我们何尝不应当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应该是服务者。”随后,他在论坛建立了一个主题贴,题目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四年后,以徐斌对小学数学课堂的理论思考、课堂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一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徐斌现在是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坚持每天听一节数学课,自己带一个班,“开门上课”,随时欢迎老师听课。“我已经超越了为功利做事的阶段。”徐斌淡然地说。现在,上课,阅读,写作,对他来说都是乐趣。继去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一书出版后,《谈计算教学的理论、问题和经验》一书又在构思中。
    郭初阳:每堂课都应是面向社会的思考
    或许与所教学科有关,徐斌不论是平时的言谈还是课堂,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严谨”。而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郭初阳虽是典型的书生模样,却时不时给人“意外”之感。当然,这也与他的阅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说起阅读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影响,郭初阳提及的第一本书是《灵地的缅想》(胡河清著,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此本书是作者在结束年轻的生命之前留给世人的唯一的一本自编论文集,主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对话、交融的角度,探索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意蕴。郭初阳说,胡河清可以说是文学评论界打通现代与传统的第一人,《灵地的缅想》的写作非常个性化。这令郭初阳非常振奋,他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对文字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情,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时代作纵横交错、全方位的扫描定位。郭初阳的语文教学重视文本解读,隐约受到这本书的影响。
  《胡适文萃》(作家出版社出版)中“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则让郭初阳顿悟作文教学之道。胡适在文中说:“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郭初阳认为这八条足可作为作文教学指导。“言之有物,我理解就是有情感,有思想。表现在写作形式上,就是叙事和说理。再往下说,写文章无非就是要提供一些新的东西,可以是观点,可以是事情……”
  “中国人还认为,求学是痛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童不仅要背四书五经,还要挨戒尺板子,仅仅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才没有动用老虎凳。”(王小波,《智慧与国学》)王小波的幽默和智慧,让郭初阳意识到,课堂可以是快乐的,求知的过程一如探险的旅途,充满了发现的喜悦。
  广博的阅读也曾经让郭初阳一度非常困惑。作为语文教师,郭初阳认为,传授经典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传统如何与现代对接?能否立足于现代普世价值的基点,将中国传统进行创作性的转化?郭初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缺少了一点可操作性,而朱学勤的《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一文分析道:“所谓内圣开外王,这个中国文化的母题,历代士人孜孜追求的最高理想,很可能是个误用千年的假逻辑。”这让他以更加理性和苛刻的目光重新打量儒学经典。孟子说孔子“三日无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下》),而《圣经》里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两相比较,郭初阳意识到,“仅仅是雕琢文字的课堂努力是微不足道的”,教学当是人格的塑造。因此,他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有意识地坚持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维护教学独立感。“一个教师,首先得确认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与学生一起进行自我塑造。”
    社会上一度非常流行“5+2=0”这样的公式。郭初阳认为这种把学校与社会对立起来,以为学校是象牙塔,是纯洁的,而社会则是一个大染缸,是丑陋的,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他说,学校本来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因此,每堂课都应该是面向社会的思考。他的这个意识,则是受到了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书的启发。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购书,郭初阳现在已经有五千多册藏书,除教育类书籍外,他的藏书还包括哲学、历史、经济等许多类别。丰厚的知识储备、开放的教学思维,让郭初阳的语文课堂显得颇为另类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2005年《人民教育》第3、4、5期连续刊登了郭初阳执教的《珍珠鸟》教学实录,并发表了三篇评议文章。在短短一节课的教学中,郭初阳引用了黄永玉、筱敏、希区柯克、伏契克、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金、鲍尔吉・原野、司马光、欧阳修、屈原、课文作者冯骥才等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类别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电影及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和研究方向。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读后,在教师大会上郑重向全校教师推荐,说阅读这几篇文章,“所受震动、启发之大,为多年阅读所少有”。《人民教育》编辑赖配根先生读了实录后说:“这是多么深刻的洞察,这是多么难得的‘叛逆’――对教材与作者的‘叛逆’,更是对日常语文课的‘叛逆’。如果学生有幸多遇到这样的‘叛逆’教师,有幸获得多一些思想历险的机会,那么他们自然不会成长为温驯的羔羊,而会成为不畏惧权威、善于思考、追求自由、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新课程不就是要培养习惯变革、精神强健的一代新人吗?”
    来看看郭初阳成功的脚印:1996年毕业开始语文教学;2001年获杭州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浙江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5年获全国中小学“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2006年12月,《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浙江作家涂国文在读了《言说抵抗沉默》后说:“当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应试的五指山下匍匐挣扎的时候,我却欣喜地看到,郭初阳正背离应试的五指山而去,走向一座思想和文化的金字塔……”
  他的一个学生这样评价郭初阳的课堂:“如果一定要以一个比喻来形容他的话,我以为,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郭初阳和他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
  郭初阳在课堂上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而堆满他书房的那一册册厚薄不一、或新或旧的各类书籍,也为他打开了一扇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窗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5:40 , Processed in 0.09548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