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搞研究就是做学术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09:3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搞研究就是做学术
田农                           
教师也要做研究的呼声由来已久。曾经有过“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说,有过教育科研的春潮滚滚。还有好多观点流传甚广,如“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需要学会反思、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阶梯,等等,不一而足。
一位教师告诉我,她现在开课、写文章、做研究的动力是要评职称,她不知道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以后还会不会存有做研究的追求。这是她的大实话。做研究只是装“门面”(如用课题应对考核)“敲门砖”(如敲开评职称之门),的确大有市场。我无意对这些现象做分析,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议议教师做研究的学术含义。
前些日子请了四川成都的陈大伟教授来浦东做了一个报告,听了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我布置学员撰写了听后感。阅看这些听后感,我想到,陈大伟老师的研究之路就是他做学问的道路,从陈大伟老师的身上可以看到一股“学术气”,既标新立异,又自圆其说。 陈大伟教授从观课议课开始一直延续着自己的研究,涉及案例研究、课程改革研究、教师发展研究。那些书就是他的学术成果的证明。
由是生出了对学术一词的关注,想到了其实搞研究就是做学术。
我们虽然极力提倡教师做研究,因为研究的显性成果我们往往能够直接收获,有直接感受,所以追求研究的显性成果者不在少数。而如陈大伟老师那样放弃行政职务而潜心于教育研究的教师大概是不多的。他堪称学者。
从陈大伟教授想到了其他几位我心仪的教授。学术是什么,还可以从他们的话语和行动中体会到。
那一次和王丽琴老师聊起她的博士后研究,她说起导师、华东师大的陆有铨教授,对学生的文章常常质疑,先由同学对文章质疑,然后有导师对文章质疑,有时作者真的被批驳得几乎无地自容。我想这就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王丽琴谈到了她的专著《教学秩序初探》,谈到了在博士生论文答辩时教授的评说,“不要告诉我你知道什么,而要问你主张什么!”
原来王博士是以叙事文体,叙说了自己走进学校调查访谈做研究的故事,以叙事的笔法写出了论文《教学秩序初探》,有教授问,你告诉了我们很多故事,你的主张在什么地方?
好一个“不要告诉我你知道什么,而要告诉我你主张什么!”的精辟论述,给了我们做学问一个重要的启示。一语道破了我们普通教师做研究写文章的“软肋”所在,指出了要使文章立起来的关键。
还有刘良华教授。那次在杭州参加“长三角教育征文颁奖暨十年纪念”活动,主办方邀请刘教授作了关于“教育叙事”的报告,我听后觉得很对我们教师的“胃口”,他把写论文的非学术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破解的路径和方法给我们展现出来,对教师来说学了就可以在实践中试试。之后我邀请他来浦东给青年教师科研骨干培训班讲“教育叙事”。转眼仅几个月,他的讲稿又融入了新观点新方法,说明他一直没有停止研究,一直在挖深挖透。他说自己的报告,一定不会讲三次以上。我肃然起敬。
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学术的高下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一次我们区请了一位所谓课程专家给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讲课改,那个报告怎么听都觉得很旧了。一位地理教研员告诉我,这个报告她已经听过三次了,了无新意。这样陈旧的东西还敢在一个上千人的大场子里讲,汗颜,何来学术可言?
最反感的报告是“要怎样要怎样”的“空转不着地”的报告。初听感觉话语没有错,甚至“放之四海而皆准”。仔细想想不告诉教师该怎么做,那些话就被有识之士称之为“正确的废话”。以课改为例,“要怎样”的话语谁不知道,二期课改十多年了,那些原则性很强的话语老师都会把它写入论文了,还要再讲?你作为专家要做的是告诉老师们方法和路径在那儿,告诉教师们已有的实例来证实。
很喜欢听顾泠沅研究员的讲话,每一次讲话都有一个主题,都不同,常常对教育科研的取向予以指明,还用实例证明方法。可想而知,他一直沉浸在教育研究之中。这才堪称学术。
我以为学术已经写在他们脸上,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
非常希望教育研究的专家能够蹲下身子,躬身于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尤其是对农村边缘化的学校教育的关注。非常希望能够有众多的潜心于实际,把教育的应然研究和实然研究有机结合,对一线的教改贴近的学术研究。
回到教师做研究的话题,很赞成刘良华教授的观点,教师就做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写叙事的研究文章(报告)。我反复思考,为什么提倡教师做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写叙事的研究文章(报告)呢?
因为教师做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写叙事的研究文章,不仅因为符合教师的特征,可操作易出成效,还隐含了一个潜在的功效,让教师在研究中历练学术。
通过调查研究希望教师修炼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行动研究希望教师习得质疑和批判精神,习得把认识变为行动的作风,务实不虚假。把研究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中去,不是“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的“嘴把式”,而是做出来的“手把式”。金辉校长说,做研究就是要“想明白、说清楚、做出来”,他用非常直白的话语把一个深奥的道理说的简洁明了。
提倡写叙事文章(报告),因为教师的经验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之中,教师擅长的就是用教育事实来诠释教育规律,在具体的现象中来描述教育的方法策略。
不是要教师去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规律,所谓模式。如果把经验变成“模式”,甚至以模式推广,必误人也误己。而是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学术品位,让教师也有点学术气。
张肇丰研究员在《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创新》(载《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期)一文中所作出的教师研究就是实践研究实践创新的结论,已经为教师的研究在学理上打下了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的研究为什么、是什么!
今天,我们提倡做学术,还在于以学术为生的知识分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沙叶新先生在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上的演讲“精神与使命——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中说到:
“90年代知识分子是分化了,被官场、商场冲走了。但还有一小部分人在坚守。他们面对不公,面对邪恶,没有闭上眼睛,没有掉头而去;他们仍有良知,还在坚持真理,敢说真话,坚持伸张正义,揭露黑暗。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少,老人有,新人也有。老的当中,我所钦佩的李慎之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李锐先生也是我敬佩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还有上海的王元化先生,也是思想界的一面旗帜。他们熟知旧营垒里的很多问题,反而比我们年轻人更加清醒。李国文先生、钱理群先生、邵燕祥先生也是有良知有勇气的知识分子。中年人中也有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如朱学勤、何清涟、刘军宁、王力雄、资中筠、刘晓波、杨小凯等等,可以写出一大串令人尊敬的名字。他们立场也许并不完全相同,有些文章的观点我也不尽然同意。但他们确实是认真思考的一群。他们是泾渭分明的清流,不是涂着口红的文化明星。没有他们,中国会憋不过气来,他们是一扇透风的窗;没有他们,精神会更加猥琐,他们是思想的脊梁!”
从沙叶新先生提到的那些知识分子身上,我又想到了学术的秉性,有思想有良知,有正义感也敢说真话。
教师承担着教育后代的重任,通过搞研究来练练学术,从而做一个有学术品位的教师,一定是一件好事。
我们不奢望每一个教师达到有学术品位,但是其中的一些佼佼者成为有学术的人,还是可以追求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22:23 , Processed in 0.17406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