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学会“倾听”开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2:5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学会“倾听”开始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夏颜
佐藤学先生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教师的课堂行动,也在向我们宣告:在日本的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倾听”和“对话”的发生是以学生的学习发生为基准和目的的,一切的行动真正是围绕学生来组织和应对的。
在这里,倾听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声音的“不折不扣的接纳”,也许是学生的“不懂”、“还是不懂”的迷惑,又或是学生的各种“奇趣”发言;老师都是胸有成竹的应对,是自然而然的做出“好好听一听”、“真有趣”、“真棒”等应对表达,这是进行“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师生间“相互倾听”关系的形成的关键,只有这样,课堂上的孩子们才能真实、自然、而且安全、无思想负担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场景和过程看起来真的很简单很自然,也许在我们的课堂某个环节上真的能发生;但是如果设想,当我们对着学生说:“好,大家来说说”的时候,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去倾听班上每个孩子的答案,又提供机会让30或40个孩子之间都能倾听到同伴的心声呢?也许我们会说,这样的倾听太过松散,没有主题和重心,无法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其实,在这些背后,更多的我们是想表明——我们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的预设活动,学生的“说”很重要,但只是预设中的一个环节,是为我们下个教学环节服务的,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是达到我们预先设计的目标,完成一堂预设范围内的课,代表我们上了一堂好课——至少这是我们的“好课”标准。
但是,当我们真正能完全倾听教室里的孩子,每一位孩子的声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声音之间是有内在或外在联系的,比如佐藤学先生观察到的山崎老师,在课堂上让38位孩子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后,“一个一个的声音汇成了共鸣和触媒”,每个孩子都完成了与教科书的对话,也完成了与同伴的对话,但这样的对话,是不是代表着孩子们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呢?这样的结果是让山崎老师意识到“从教学意图上的不成功”,但同时也让他意识到,“教师不可拘泥于自己的意图”,于是,他“重新回到了每一个儿童的阅读交流中”,找到了声音的内在联系,“把伙伴的阅读心得串联起来”,开展关于自己的阅读心得的讨论。至此,完成了孩子们与自己的对话,真正的学习也发生了。
这也正是我们教师实实在在挑战的发生,如何能不拘泥于自己的意图,找到每位孩子声音的内在联系,并以此来作为下阶段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的依据,对于我们来说,也许除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之外,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智慧,以面对看似杂乱无章甚至超出预设的生成。
当然,倾听,不光是听到孩子们说出来的声音,对于那些缄默不语的孩子,我们怎么才能了解他的想法和声音呢?在《教师的挑战》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佐藤学先生观察到的志村老师对俊树的“倾听”,俊树就是个缄默不语的孩子,他“多少年来,他在学校里一直都未曾开口说过话”,但是志村老师为了给他一个发言机会,用按照学号点名回答的方式来上课,但这样并未达到让俊树开口的目的,只是让别的同学代替俊树念出了他写下的答案,但这样已经能让俊树“连连点头,大声‘嗯’了一声”;最精彩也是让我最感动的是在最后,志村老师关注的不仅是俊树的发言与否,更要的是他关注的是俊树的内心,在教学环节中,他借用了一首诗,与全班的孩子们一起探讨,目的在于“在黑暗时代的内心郁闷的高见顺先生诗歌的境界与常年缄默不语、饱受煎熬的俊树的内心世界之间看不见的联系,相信这首诗可以引发俊树的内心深处发生强烈的共鸣”,整个课堂看似悄然无痕,可是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俊树“目光炯炯的点头微笑”,我想这时候,志村老师应该也是满心欢喜吧,因为他真正找到了倾听俊树声音的方法,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是这种倾听却直达学生的心底,此时倾听的力量如此强大,让学生从心底里与老师相遇,也与他们自己相遇。
在我们的课堂上,环顾四周,也许我们经常能看到那些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孩子,但我们真的愿意弯下腰来,耐心而又仔细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吗?对我们来说,这也许也是个挑战,因为我们面对的全班大多数孩子,多年来一直“缄默不语”的孩子可能只是极少数,但“倾听”面对的不是大多数,而应该是百分之百,一个也不能少。
同样作为一名课堂观察者,我自问,我所关注的课堂教学真的都是“以学生为本”吗?我真的关注和倾听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声音了吗?还是我的目光只是习惯性地停留在上课教师的身上而已?透过佐藤学先生,我看到了日本课堂上那么多的温暖、平静和感动,但是,我更想看到、听到的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的课堂上的倾听、对话和共鸣。
那就让我们从学会倾听开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4:28 , Processed in 0.13627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