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聂鑫森:齐白石画中的传统节令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2:3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聂鑫森:齐白石画中的传统节令
齐白石(印款)《粽子图》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相传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各家各户的门楣上插着菖蒲、艾叶,江河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而香粽却是人们必尝的食品。
    据说端午吃粽子的风俗是因纪念屈原而兴起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更加明白:“今俗以五月五日以为节物(指粽子)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食粽祭屈原,寄托了人民对爱国诗人的敬意和哀思,故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并广为传播,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端午节的风情,可入画者甚多,画屈原,画龙舟争渡,画菖蒲、艾叶,齐白石喜欢画粽子、盐蛋。1954年他作的一幅《粽子》中,以浓淡赭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粽的绳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满了变化。为了增添画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盐蛋,朱磦色的蛋黄使满幅生辉。
    湖南人过端午节,食粽子、吃盐蛋、喝雄黄酒,都是不可缺少的节目。齐白石的小品画《盐蛋》,上方画两只包裹黄泥的盐蛋;中部置一大瓷碟,碟中搁四瓣切开的船形盐蛋,蛋白蛋黄十分中看;右下角画一只小昆虫。《鸭蛋与酒》,画的是一只圈足、浅腹的瓷盆,内置三瓣切开的盐蛋,盆后是一只白瓷酒壶和两只酒杯,朱磦色的蛋黄成为整个画的亮点,夺人眼目。
    对传统节令,齐白石常以静物画的形式于以表现。《鞭炮》一画,只画一长挂双排炮仗,每个炮仗都各有颜色,深红、浅红、黄色、赭色,淡墨画的长引线,与每个炮仗口的短引线穿连。题款为:“白石老人。八十五。”简洁至极,然而喜气满幅。他的《岁朝图》,是农历的元旦(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喜庆场面,画的全是静物:墨蓝色长颈扁腹的瓷瓶中,插着一枝带叶的红牡丹;一只红灯笼,底部系着淡蓝的丝绦;一挂鞭炮,两支红色的礼花筒;三只红辣椒;一只瘦长白瓷盛酒器和三只酒杯。题款是:“岁朝图。多寿多男。白石老人造于燕京寄萍堂上南窗。”
    古代的重阳节,人们皆喜饮菊花酒。齐白石也以《菊酒》贺节,左上部是一只淡墨画的玻璃瓶,内插一朵带着墨叶的红菊;左下部以赭色画一只陶制酒壶和一只酒杯。菊花指意壶中所盛是以菊花浸泡的菊酒。此类作品,齐白石还有多幅,如1948年作的《菊酒延年》:上部以赭色画一个盛酒的陶坛,坛颈系着几枝带叶的红、黄菊花;下部是一满篮菊花,淡墨的叶,烘托着红、黄、朱磦色的花,篮的提手上,立一只小昆虫,满幅生机洋溢。齐白石在《九日岩上老人小饮八砚楼》一诗中唱道:“身健那容负佳节,性孤偏自爱良朋。”
    因湖南盛产莲、藕,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药糖之外,肥嫩的藕也是一种节令食品。齐白石作《藕》一画,表现贺节之意。他用淡墨画两支肥藕,每支前面的一节切去一截,露出细圆的藕孔;藕节以浓墨涂出,并有毛茸茸的感觉;两节藕用细细的绳草系在一起,并有提手;挨着藕的下方,画五个姿态各异的红山果,色彩十分喜庆。

齐白石:天然意趣得真妙

    编者按
    图像是有生命的。拥有思想的感光镜,图像才会折射出带着温度的光与影。一张照片、一卷书画、一件设计,甚至一方小小的藏书票、一帧定格的影像,背后隐藏的都是凝结在时光里的故事。眼睛后面有头脑,令人触动的画面震动着情感,牵动和启发着个人的审美经验。以图像之根干生发文字的枝叶,用文字记录图像,讲述图像背后的故事,是本版的追求和灵魂。
    首期《图像笔记》选登央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解说词(节选),介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影片以画作为轴心,回味笔墨点染间融汇的大家心绪、艺术根脉,展现一代画家丰满立体的形象。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对采访、专家的同期声等进行了割爱。
    《百年巨匠》总撰稿:赵伟东
    《徐悲鸿》撰稿:赵伟东、李海培
    《齐白石》撰稿:乐 瑛
    《黄宾虹》撰稿:李华俊
    出品人:高 峰、杨京岛
    总策划:杨京岛
硕果累累(中国画) 齐白石
    2011年9月21日,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书画精品展拉开了帷幕。展厅里,有一种别开生面的特殊观赏方式,让许多初次走近齐白石的观众感到十分惊奇。要看清楚这些作品的内容,人们需要借助放大镜。齐白石用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精巧的微观世界。
    放大镜下,蜜蜂身上的每根毫毛似乎都清晰可辨;蜻蜓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秋蝉活灵活现,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薄如蝉翼。这只蜻蜓逼真传神,轻盈透明的翅膀仿佛在随风微微颤动。齐白石笔下的螳螂看上去更是憨态可掬,虽然英武的姿态仿佛随时准备捕食,但螳螂的眼神却透露出了几分顽皮。
    距湘潭市以南40公里的白石镇,古称白石铺,是历代官道往来的驿站。离镇子不远的村子叫杏子坞。晨曦之中,村东头的水塘波光粼粼,传说早年有颗陨星坠入塘中,因此被叫做星斗塘。时常飞来的白鹭。似乎在彰显着这里的不俗。
    1863年11月22日,齐白石就出生在这间老屋里。他出生的时候,祖父祖母依然在堂。那时候他并不叫齐白石,因为是家里的长子,根据家谱排法,得名纯芝。家里人都叫他阿芝。
    转眼到了1889年,也就是清朝光绪十五年,此时的阿芝已经27岁了。在大多数杏子坞的村民眼里,这个会雕花、会画画、能赚钱养家的芝木匠俨然成为了当地知名的能人。芝木匠自己也觉得,他的人生也就大致如此,不可能再有更加出人头地的大出息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并不这么看。他叫胡沁园。
    今天,我们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款就是“白石”,此外也有署名齐璜,濒生的。白石其实是胡沁园为阿芝起的一个别号,胡沁园为他起的正式的名字,叫齐璜,号濒生。
    在胡沁园的周到安排下,阿芝逐渐放下了雕花工具,走上了以画为生的道路。木匠阿芝从此消失,民间画师齐白石诞生了。
    1902年,在同乡的催促下,犹豫再三的齐白石终于下定了决心,启程北上西安。从湖南湘潭到古都西安,有着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走出家门后,他才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到远方游历,居然这么有意趣!
    一直从古人山水画谱中获取灵感的齐白石,直到现在才突然明白,原来前人的画谱,无论画面布局、山水皴法造型,都是有根据的,它们来自于对自然的体验。这一年距齐白石临摹《芥子园画谱》已经过去了20年。
    1903年的春天,齐白石被夏午诒带到了京城。此次进京不仅是齐白石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他所遇到的机会中最大的一次。
    对于齐白石来说,这个被誉为“京都雅游之所”的琉璃厂才是北京最吸引他的地方,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高品位的大家作品,让他真正开了眼。这是省城长沙和古都西安都无法比拟的。
    从第一次出远门游历开始算起,齐白石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超越了民间画师的身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
    这一时期他大部分的创作是花鸟画。画面物象殊少,布局奇特,笔墨极简,格调逐渐变得文雅。虽然,此时齐白石并没有摆脱八大山人的痕迹,但房前屋后、山野之间的真实场景已经取代了以往对古人的模仿。
    1919年,齐白石只身一人第三次来到北京。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齐白石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最受瞩目的现代大师。他发现,虽然都是画大写意,但海派大师吴昌硕的作品却极受市场欢迎,尤其是他气势雄健,色彩浓丽的写意花卉。相比之下,自己脱胎于八大山人的简笔画法,却因为过于古朴冷寂,而不符合时下的口味。于是,齐白石以吴昌硕的作品为蓝本,走上了变革之路。
    精巧的工笔昆虫加上大写意的花卉,是齐白石独创的又一种样式,美术界把它称为“工虫花卉”。
    变法后的齐白石作品中无不交织着田园风情和文化韵致的双重身影。农民的拙朴和文人的飘逸,就这样奇妙地融会贯通了。后人都说齐白石的作品难学,技法高超固然是一个方面,其实更难的还是齐白石身上的这种独特的杂糅气质,是时代和个人天赋的综合产物,难以复制。
    徐悲鸿曾评价齐白石是老画家中最具现代气氛者。正因为齐白石没有受过正统教育,所以不存在偏见,敢于挑战和变革。无论怎样,这位来自乡间的叛逆老人,在有意无意间,契合了中国传统绘画革新的命运轨迹。另辟蹊径,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全新境界。

齐白石:画到极细微 自然真趣味

工细草虫册(10开·局部) 荣宝斋美术馆供图
花卉工虫册(10开·局部) 荣宝斋美术馆供图
    一只蜻蜓飞起来,透明的翅膀上,纹织的网格状脉络无比清晰。旁边的螳螂从树枝上方垂首欲下,两只前钳伸展有力,一笔勾勒的触须飘逸,直把威武腾跃的体态画到了家。
    “不只是真,还越看越有趣。”一位观看者对着这幅《贝叶工虫图》说道。位于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美术馆闹中取静,“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荣宝斋藏齐白石精品展”正在举行。展览撷取齐白石书画作品近70件,给观众提供一个欣赏齐白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作品的机会。
小生灵有身段
    齐白石画的草虫种类繁多,举凡瓢虫、蟋蟀、蜜蜂、蝌蚪、蝉、蛾、蝗虫,甚至蜘蛛、苍蝇、蚊子,都在他的笔下惟妙惟肖。
    晕蜂翅法是齐老先生的独创,亦是他仔细观察、巧妙处理的总成效。他在看到蜜蜂采蜜时,双翼震动得晕辉一片,令人眼花,忽然灵机一动,先用清水在蜂翼部位湿上一片,然后用浓墨在身和翼的连接部位一接触,墨在水中呈放射状一漾,正如迷雾一片。这种蜂翼急速拍动的朦胧神品,在古人的图画中都没有出现过。
    齐白石画虾亦有特殊技法。他不仅对虾的身体结构了如指掌,而且把虾的身体弹性都表现得充满力量。其长螯劲力和触须的柔顺处理得相映成趣;虾眼和虾脑上的重笔,干湿运用恰到好处。这些纸上的虾,当真如同在水中游了起来。
    展出的《花鸟工虫册》其中一幅作品中,蛛网上爬着几只苍蝇和蜂虫,一只蜘蛛虎视眈眈。平日常为人忽视的小“爬虫”进入“高雅”之画作,别出心裁。若不是平日观察,谁会关注这阴暗墙隅里的生态万象。
    此次展览展出了部分齐白石工写结合手法的作品。写意的大花卉与精细勾画的草虫相处一席,国画的意境和乡野的情趣相得益彰。画家如同站在自家的瓜藤下,趴在菜园子的草丛里,一笔笔勾勒出小小的、鲜活的生灵。
白石老人与荣宝斋
    早在1950年解放初期,作为书画经营老字号的荣宝斋就和白石老人建立友谊。齐白石一生以书画为本,荣宝斋既售卖白石老人的原作,又精选其作品用木版水印印刷,既增加了数量,又降低了售价,对普及齐白石画作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荣宝斋收藏不少齐白石画作,与他也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荣宝斋原总经理侯恺曾回忆,白石老人一有闲暇,常到荣宝斋消闲。他每次来,荣宝斋总是热情接待,并为其准备茶点水果等,由此还留下了一个笑柄:凡有朋友去看望他时,他即向去探望的朋友介绍说:“你们要吃橘子,到荣宝斋去买,他们那里的橘子好吃;他们那里的妹子多,都特别热情。”但荣宝斋是从不卖橘子的,专为招待他在市场买来的,荣宝斋的女职工比较多,老人一来,都抽空跑到会客厅看看他,故使他感到特别热情。
    在荣宝斋的藏品系列中,个人作品最多的就是齐白石,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直接得自他本人。展品中的《发扬民族文化》就是1954年(时年94岁)齐白石老人专门为荣宝斋书写的,这是白石老人晚年极为少见的大字书法作品,也是他一生艺术追求的写照。
    20世纪50年代,齐白石已是中国赫赫有名的画家了。他到欧洲展览时,一位欧洲诗人写道:“有了你,到处都发出中国墨汁潺潺细流的水声,水清得看得见鱼,水上长满了芦苇。”
    热情描写自然和生活的齐白石,在诞辰150周年的今天,仍给后人带来艺术的启发。甚至只是一句“真有趣”,白石老人就该抚着银髯微笑了。也许,这也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6日。(本报记者 于园媛)

且赏葫芦旧样瓜——品白石老人《葫芦图》
    某日上北京画院看展览,登记领票即进。门票很别致,是白石老人的《葫芦图》,观之有瓜绵绵、果累累的感觉,便收了起来,不知不觉成了备用书签。近日读书又见书签,细读之下,感受颇多。此画题跋“远远西山夕照斜,名园春尽寂无华,幽花卧地无人赏,何况葫芦旧样瓜。吾乡乎葫芦为瓜,白石山翁题新句。”白石翁对自身艺事评定: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白石老人的画,世有公论,不待细言,而诗词更给予了他不尽的艺术拓展空间。
    齐白石的画,充满爱世间万物的审美情趣,如和诗词并举,则诗画更相得益彰,简约爽廓中蕴藏无限生机,尤其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更加映出齐白石诗画的鲜活、清新、朴茂。此诗随手拈来,不加修饰,淡然到似泥土拙香都能闻得到,素华绝美,与自然和谐并舞,享人间之乐,燃诗人之思。齐白石的画小中见大,几笔天地的意境是其他画家很难做到的。而他恰恰又寓诗于画,愈发有味道。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解齐白石之诗,正为贴切恰当。
    通读此诗,再观跋题书法,有如风送秋蕴。齐白石的书法以金石为魂,骨力沉雄,质地铿锵,每每会播普生奇。通篇字的布局大小、疏密、重心、穿插,左右顾盼,犹如老藤盘于秋园葫芦架上,自有大拙之味。由于画面尺寸微小,细观之才分辨出叠葫复叶的瓜样之态,仿佛在风中左右摇曳,缠丝相连。右上一片秋叶腾空灵秀,使画面有深远之感,又为诗意喧腾,注入情资。画面中仅能看到跋左下角有两方印章的红迹点,无法细观,但点缀其间,生动可爱。
    欣赏此幅画作,再次联想到齐白石四艺自评。白石老人的作品有很多是看不到的画外功,他刻苦严谨的学风贯穿一生,细品他的画作总能显示出独到的意境之美。即使随手把玩的印刷品,赏析一时也能悟道,怎能不让人高山仰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5:21 , Processed in 0.12668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