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5:5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优劣。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学的节奏调控得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和谐共鸣,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一定非常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低效率的现象,如何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获取课堂教学的高质量,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实践、观察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现象1:头重脚轻。生怕学生不明白,课堂引入内容繁多,不能很快切入主题,一直在引入上兜圈子,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时间,等到去讲解重点内容时,时间已经来不及。

现象2:头轻脚重。一心想在重点内容上多一点时间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是站在自己角度,以为学生一定能理解,没有由浅入深,直奔难于理解的内容,然后就是反复在难点上啰嗦,殊不知学生第一步就没跨过,对后面的内容的学习也就一头污水。

现象3:颠倒主次。挺次贬主,在学生能理解的内容上花大力气,而在学生不易理解或根本不能理解的内容上轻描淡写。

现象4:杂乱无章。对教材分析不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课堂教学“一片混乱”,把学生搞得不明不白、不知所措。

现象5:喧宾夺主。总想多讲些内容,不顾学生理解了没有,接受了没有,抱着传统教法不放,课堂上搞“一言堂”、“满堂灌”、“自问自答”,整堂课老师是主体,学生尤如“摆设”。

现象6:随手放羊,课堂教学冠以“生本课堂”的帽子,在学生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的情况下,不经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一切由学生当家,学生学习的无目的性往往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质量极其低下。

不难看出上述6种现象,既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流程:

从上面的结构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至少有五个环节。下面扼要说明在这五个环节中如何来把握节奏。

第一环节为课前学生自学环节,老师可作相应的预习指导,此环节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但有时要根据教学情况在课堂上作简要检查;第二环节为课题导入环节,本环节要能恰如其分地创设一些问题、故事、习题、实验等情境,让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对新课学习有一个初步了解,很多课题在引入方面不必大动干戈;第三环节是新课学习环节,本环节是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最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抓住重点、化解疑点、突破难点上进行教学,对本环节的处理可以根据学情进行“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式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但其过程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学习方式上多采用问题作引导的探究活动,本环节一般占用一节课的近五分之三时间。第四环节为巩固提高环节,此环节要在内化知识、加深理解上多下功夫,选题要切合实际,要利于学生接受,绝不能选用偏题、怪题,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荒乱感;第五环节为总结拓展环节,本环节可使学生达到执一线而知全局工功效。其中第二、第四、第五环节一般战胜一节课近五分之二的时间。

三、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1.把握教材。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参,承上启下地熟知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一定要了如指掌,绝不能出现“糊涂老师带出一帮糊涂学生”的极差课堂。

2.把握学生。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十分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运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把握教法。教学方法是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根本,教学节奏完全是由教学方法来主宰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己,进而决定一节课采用哪几种教法,哪个为主,哪个为辅。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创新性,往往可以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把握主次。主要内容应该重点探究和讲解,学生能理解的要多让学生探究和讲解。防止出现主次颠倒的低效课堂。

5.把握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分配,要遵循“主多次少”的原则,重点的和难点的内容多花时间,次要的内容少花时间。最好在进课堂前,在头脑中先给自己上上课,划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变。

6.把握教态。课堂教学行为十分规范,语言生动、简洁、抑扬顿挫,教态亲切、大方,服饰美观、得体,板书精练、层次清楚、富有创意。

四、课堂教学中节奏教学案例

以高中人教版3-1教材中“电功电功率”一节为例,本节内容是在初三电功和电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在初三教材中,对于什么叫电功和电功率、它们的单位和计算以及焦耳定律及公式都有了较为系统的说明。高中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下述内容:电功本质、电功公式的推导、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微观解释、热功率、电功率与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是: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

难点是:⑴正确区分电功率和热功率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⑵对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缺乏感性认识。

疑点是:⑴有学生认为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一定比额定功率小的亮。

⑵为何同一灯泡在傍晚时比深夜时暗。

教法是:探究法为主,复习法,讲授法、启发法等为辅。

教学电路如下:

对于初中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回忆,一般占用5分钟的时间。重点放在高中新增加的内容,对于新增的内容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采用推理加实验的方法,通过推理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和规律建立新的知识和规律,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并在物理实验中让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于体现以下三方面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挖掘教材功能。

引导学生看书,并解决书后练习的实际问题,课后作业中还布置了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体会课本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与实际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物理“以物说理,见物思理”的学科特点。

(1)作业中布置学生了解家庭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并估算家庭每月所耗电能和所需支付电费;

(2)新课中增加常见用电器额定功率;

(3)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傍晚灯泡为何比深夜暗)。

3.充分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教师创设了4个实验)。

过程中的节奏:

1.复习回顾初三所学电功和电功率知识。(一般占用3分钟)

2.运用高中新学知识探究得出电功的本质,并推导出电功的计算公式。(一般占用6分钟)

3.正确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1)学生通过实验体会两者的区别。(一般占用6分钟)

(2)从理论分析到实验演示解决学生的两大困惑,“是否100W的灯泡一定比60W的灯泡亮”,“同一盏灯为何傍晚比深夜暗”。进一步体会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并能更清晰地体会到决定灯泡明暗程度的应为其实际功率。(一般占用8分钟)

4.阅读课本,理解为何电流流过导体,导体会发热(从微观角度解释电流流过导体是怎样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一般占用5分钟)

5.复习初中已学的焦耳定律,在此基础上引入热功率。(一般占用2分钟)

6.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切入,分析不同电路中电功率(电功)和热功率(电热)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演示,且让学生对此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般占用7分钟)

7.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占用6分钟)

8.总结新课内容。(一般占用2分钟)

总之,一名教师要驾轻就熟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者:江苏省天一中学/焦健生 来源:摘自;《人教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5:58:25 | 只看该作者
谈课堂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旋律性变化。如果50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一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
    教学节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慢得宜
    这里所谓“快”和“慢”,是就教学过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份,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和分配大体要适当。
    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
    怎样才算教学节奏快慢得宜呢?(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二、动静相生
    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做一总结,写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由闹转为静,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
    三、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疏密相间,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四、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50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五、抑扬顿挫
    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的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
    六、整体和谐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犹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课堂教学艺术探讨无止境,例如教学启发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幽默艺术等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只要我们教师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专家。

                             (原文地址http://www.fyeedu.net/info/189699-1.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6:43 , Processed in 0.07994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