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更生:语文——一个应该抛弃的名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21:4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更生:语文——一个应该抛弃的名称


  语文到底“姓”什么?2001年,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主要舞台,大家对此进行了热烈争论。一派说“工具性”,一派说“人文性”,各不相让。到2003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一”,争论才有所降温,其实余波至今未息。引发这场争论的原因有些复杂。在此,我只想指出:“语文”这个名称本身就早已为这场争论埋下了隐患。

  “语文”到底是什么意思?照1950年统遍教材《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编辑大意”的说法是:“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言’是分不开的。”这个说法是叶圣陶提出来的(吕叔湘、张志公等语言学家也是向来认同)。这一界说,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清清楚楚的,“语文”就是指“语言和文章”。然而,令叶圣陶始料不及的是,过了半个世纪以后,“语文”一词居然产生了“丰富”得使人糊涂的内涵。因为“语”既可以指“语言”,也可以指“言语”(索绪尔意义上的),“文”既可以指“文章”,也可以指“文学”、“文字”甚至“文化”。如果把这些词语照数学里的排列组合方法计算一番,“语文”一词的含义,总有二三十种之多。如果说“言语”、“文学”、“文字”、“文化”这类东西与我们现在叫做“语文”的这门学科无关,我们就可以把不同的理解斥为“望文生义”而断然排除,不幸的是,这类东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这门学科恰恰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叶圣陶可以对“语文”作这样的理解,而他无法阻止别人作那样的理解。这样一来,人人似乎都在谈“语文”,其实,你心目中的“语文”与我心目中的“语文”其实并不是同一个东西。既然如此,用“语文”这个词来指称我们现在叫做“语文”的这一学科,就无法做到名正言顺了。

  事实上,“语文”是一个真正够得上最具中国特色的“名称”,独特到用别的外国语言都无法翻译的程度。如果说我们的“语文”是一门为我国所特有的学科,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名称也不足为奇。问题是,我们叫做“语文”的这门学科事实上几乎任何国家也都有。俄罗斯(或前苏联)的“语文”叫俄语,美国和英国叫英语,法国叫法语,德国叫德语,瑞典叫瑞典语,等等,——都用本国的通用语言来指称这门学科。惟独我们操汉语的中国大陆(香港改“国文”为“语文”是近些年的事)称这门学科为“语文”。我不知道外国人提到我们的“语文”用的是一个什么词。据我所知,英语里并没有一个与“语文”对应的词。就是我们自己的翻译家碰到“语文”一词时,肯定也会感到棘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7年版)没有为“语文”设条目,但有“语文教学法”的条目,对应的英文是“teaching method of language and literliture ”。显然,条目编写者心目中的“语文”是“语言和文学”,而不是叶圣陶心目中的“语言和文章”。

  可见,“语文”是一个歧义纷繁、无法界说清楚的名称,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地把它抛弃呢?

  抛弃了“语文”,我们现在叫做“语文”的这门学科叫什么为好呢?恢复解放以前的“国文”、“国语”吗?我看并不合适,因为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文”、“国语”(mother language)。我建议依照国际惯例,叫“汉语”,正如英国的“语文”叫英语,法国的“语文”叫法语。

  有学者主张把中小学的“语文”一分做二,叫做“汉语”和“文学”,恢复到1956—57短暂试行的苏联式做法(如今俄罗斯用的还是这种二分法)。我看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因为在“汉语”这门学科里,我们自然要开设汉语“文学”课,正如欧美国家向来所做的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8:48 , Processed in 0.16569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