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炼成'不乱扔垃圾'神话?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17:0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样炼成'不乱扔垃圾'神话?


  6月15日,日本在对科特迪瓦的世界杯小组赛中以1:2输给对方。赛后,人们发现日本球迷冒着淅沥沥的小雨,自发地拿塑料袋收拾场地垃圾。这幅图片被传到社交媒体上,中国网友纷纷表示,日本人民的素质令人震惊。
  据了解,这个活动是由日本球迷团发起的。他们的蓝色塑料袋跟日本男足球衣颜色一致,比赛时充气作应援气球,赛后就当垃圾袋使。
  对这种事迹,中国网友震惊不是一两次了。回顾近几届亚冠和日本职业足球联赛,我们会发现勤劳的日本球迷一直保持着这个好习惯。
  关于日本人不扔垃圾的新闻并不鲜见,壹读君也一直很敬佩这种精神。但是,日本人不乱扔垃圾的神话,是怎么样修炼成的呢?这个真不仅仅是一个“素质”就能说清的。壹读君今天来简要说一说。
  实习壹读君|刘静
  被污染“逼”出来的环保意识
  你现在看到日本青山绿水,但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日本都深受环境污染公害问题的困扰。
  到70年代,日本经济每年平均以10%+的增长率全速前进,但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音、震动和恶臭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些市民甚至气愤地说:“让GNP见鬼去吧!”
  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彻底唤醒了日本人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体系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日本的垃圾分类极为细致,首先要分为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大型垃圾几类,每个类别又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下面再划分子项目。比如喝完一瓶可乐后,日本人会把饮料瓶洗干净,标签扔到可回收垃圾袋,瓶盖是不可燃垃圾,瓶身还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这种环保意识在日本是“从娃娃抓起”的。在他们还是萌萝莉和小正太的阶段,主要培养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心,还要学会垃圾区分的基本常识。中小学课本里也有很多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箱的身影,也没有必要设置清洁工,因为大家都会把垃圾带回家里进行分类处理。
  纳尼?乱扔垃圾最高罚1亿?!
  为了促进垃圾分类,日本还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基础和综合性法律。还有各种具体类别的法规,比如《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汽车再循环法》等等。
  按照《废弃物处理法》,那些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轻则罚款30万日元(人民币2.1万元),重则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1000万日元(人民币约合71万元)的罚款。
  日本街头禁止乱扔垃圾的广告
  最高的惩罚是“废弃物非法投放罪”,也就是不按规定将垃圾偷偷掩埋或丢弃,这种行为除了被处以5年以下徒刑外,还会被罚最高1亿日元(人民币约合71万元)。要是谁随手丢个放射源什么的,估计够拉出去剖腹五分钟的。
  不止是严苛的法律,日本也形成了对乱扔垃圾行为的谴责风气。那些不按规定扔垃圾的人,将会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日本街头遍布由志愿者组成的监察队,专门搜索违法的垃圾袋,并且寻找证据,把这些不法垃圾送回主人家,提醒他严格按照规定来处理垃圾。无论男女老少,日本人都有着“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的觉悟,被监察队找上门可是丢人的事。
  TBS电视台甚至有一个栏目专门在全国寻找不按规定处理垃圾的人,然后由节目主持人找到他们进行交谈,跟他一同处理垃圾,收视率特别高。
  可见,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已经深深地嵌入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球场上那些垃圾在日本人眼里可能看上去更像满地的罚单。
  东亚的“德意志民族”
  在东亚,能将垃圾分类做到如此极致的,也只有日本了。
  详细得令中国人抓狂的生活垃圾分类
  举个例子,横滨市向市民发放了一本27页的垃圾分类手册,其重点部分的详细说明多达518条,有些具体规定更是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强迫症气质。
  比如,唇膏和口红里的物质属于可燃烧物品,外管要归入塑料制品或小型金属。扔掉一个壶或罐子之前要用卷尺量一量,小于12英寸的是小型金属容器,超过的话就算大体积垃圾。不要了的领带可以扔进废旧衣物里,但必须“洗净并且晾干”。
  这些规定,可能我们很多人连记都记不全,更别提落实到行动上,当然,如果把它列入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的话,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众所周知,德国以其“刻板性格”而闻名,这么看来,日本的“执着”似乎完全可以被称为东亚的“德意志民族”。
  英国有评论人认为,从日本人不扔垃圾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刻板保守的性格,这种性格可能会禁锢他们的创造力。
  但这个说法似乎不太有说服力。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发表的贸易统计报告显示,日本在国内创造的价值达88%,其价值创造力位列全球第一。
  本尼迪克特大概对日本的民族性做了最好注解。她在关于日本民族性的名著《菊与刀》中说,日本人“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而且“这一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日本人民就是这么神奇地把刻板和创造力结合起来。一边可以产生索尼、三菱这样的大公司,一边又能产生一辈子把寿司做到极致的“寿司之神”。
  壹读君知道很多人对日本不爽,提起来就国仇家恨。但是多读点书,多了解了解别人的长处,肯定不是坏事。抵制日货的国家,肯定不如抵制蠢货的国家有希望,你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17:04:44 | 只看该作者
不排队就会死


  

  不排队就会死的英国人
  “英国人就算独自一人,也会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人的队伍。”
  匈牙利作家乔治·麦克斯(George Mikes)的这句名言贴切地总结了英国人对于排队的态度。外国游客经常会感叹英国人对排队的执着与热爱——看比赛要排队,逛超市要排队,就连等公交也排队!“排队强迫症”甚至成为了一个英国人自黑的经典梗。
  排队的习惯深深植根于英国的民族精神中,以至于发展出了一整套排队礼仪。比如,如果队伍前段有两个人弄不清谁先谁后,他们会拼命请对方先上,同时还要一个劲地说:“您先请!您先请!”。插队则会引起人们的极度反感。不过,在人人含蓄内敛、不喜争执的英国,万一真的有人插队,也不会产生激烈的冲突,最多只会招来不满的轻嘘声。
  话说回来,英国人的排队“强迫症”到底从何而来?有人认为,这种习惯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务工定居,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商店等公共场所变得人流众多,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秩序的等候方式——排队。
  然而,也有人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才是让英国人养成排队习惯的关键。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衣物、汽油乃至食物都严重供应不足,政府鼓励人们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物资短缺时期耐心等待配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排队就成了英国社会所倡导的美德的象征——公平竞争、正直得体而又彬彬有礼。即使在今天,也有不少人将排队视作英国“国民精神”的体现——注重实效、冷静理性、恬淡寡欲。
  最能体现英国人的排队礼仪的当属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的购票队伍。温网是英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重大赛事。尽管比赛轰动全国,但购票现场从没起过争执。排队的人群总是井然有序,耐心等候。大家可能要排队等上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露营彻夜等候,但没有人觉得不安,因为他们深信,只要耐心等待,总会轮到自己。
  编外:
  我叫小鹿,是德国和美国的混血男孩,正经伦敦人!我现在在牛津主修中文,去年也在北大交换过一年。我对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感兴趣!我觉得中西方之间比较缺乏很好的沟通和了解,而且这个体现在留学[微博]这一块。很多中国学生可能会直接找中介然后到了西方之后也不容易融入本地社会。前几天刚拍了第一部小片子“看东西带你体验牛津学霸们的快乐生活!” 哈哈。是不是很傻!:)
  我们的文章一般先让外国学生写,然后让国内的学生翻译成中文(但我有时候也自己写中文然后翻译成英文!),所以我们的每篇文章都会发表双语版,可以一边学点关于本地文化,一边练点英语(而且是那种比较流行,口语话的英语,我们都是学生嘛,不喜欢写得太严肃!)。
  我想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好玩的关于英国排队文化的文章。所谓的腐国人彬彬有礼背后的玄机。。我们为什么那么爱排队呢?作者叫Sarah Bevan, 她在牛津是大三的学生,主修日文。翻译叫张海桦:她在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是大一的学生,主修社会科学。
  你如果觉得好玩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平台。每几天会出一篇关于文化的文章,比如 “英国人为什么那么爱自黑”,“6招找出校园里的英伦’富儿代‘“等,微博账户也有,但粉丝不多哈哈,叫“看东西_Kandongsee”。
  by Sarah Bevan (OxfordUniversit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19:04 , Processed in 0.13230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