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552|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教育时报》推出的[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评选=候选人物]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0:5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候选人物] 姚俊松:品味大教育的幸福
人  物  档  案
    濮阳市第四中学物理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级优质课获得者、河南省名师、濮阳市名师、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基础教育阶段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网络时代学习的革命》等多篇文章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出版专著《就这样和学生一起幸福》。负责“濮阳名师工作总室”的工作,同时带领姚俊松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培养新人、送课下乡。
姚俊松  
    在对教育的解读、心灵的触摸和成长的感悟中,12个春秋在弹指间流逝,“教书”博大的内涵和“育人”无穷的魅力在脑海中也越来越清晰可现。一路走来,痛并快乐着,辛苦并幸福着。
                       
                                 教育只会把幸福送给懂他的人

    2000年,怀揣着梦想从一个校门迈入另一个校门,角色却在质的跨越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爱孩子,更喜欢那些和自己差不了几岁的中学生。于是,我很快成了他们朋友中的核心、嬉戏中的首席。在我几乎就要触摸到教育的幸福的时候,他们的物理成绩却给我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全市倒数第一”的尴尬横在我心灵的深处,几乎窒息了我的思考。还好,我用优质课比赛的忙碌冲淡了痛苦的思绪,更用两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的战绩抵消了学生成绩挫败的耻辱。我懂了,爱学生是需要资本的,没有理性投入的爱,只会让学生在幼稚的嬉戏中陷入放纵的泥潭。
  2005年,我在学期中间接班,以“后娘”的身份跻身班主任行列,角色的转变也点燃了我再次奉献教育的热情。一年下来,成绩虽然摆脱了“温饱线”的挣扎,但距离自己理想中的愿景却还有很长的距离。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学生对我总是敬而远之。为什么自己恨不得将心掏给他们,而他们却依然如此抵触和淡漠?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答案。原来自己爱得专制、爱得强迫、爱得自私、爱得功利。于是我懂了,爱是需要以尊重为前提的,爱应该是对生命良性成长的滋养。我试着用耐心的等待代替冰冷的强加,用关爱的聆听代替单调的训导,在教育的留白处我们用真诚的交流敞开彼此的心扉,我享受到了幸福的力量。
  
                                                     多元发展构建立体式的大教育观


    教育绝不能狭隘地定义为课堂上的讲课与课下的批改作业,教师的技能也绝不只有制作课件和设计教案。我们的眼里不能只有成绩和分数,我们的心中不能只有学科的公式和符号,我们必须树立立体的大教育观,多渠道促进自身的多元发展。
  
  第一,我从才艺方面转移学生崇拜明星的目光。一首歌、一支舞,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于是我在假期里疯狂地补习娱乐知识。我会善待同学们在联欢会上的每一次邀请,我不会错过学校的每一次大型演出,在认真排练、闪亮登场的震撼中征服学生的心灵。
  第二,我在品读经典中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我是理科教师,缺少的是文学的底蕴和言辞表达的精当,于是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从最初的强迫到后来的喜欢,再到现在的近乎痴迷,在长时间的阅读与消化之后,我的语言变了,不再只有直截了当的结论,而是增添了引经据典;我的思想变了,不仅有对众多教育弊端的批判,更有在众多大师智慧引导下的建设与开发。
  第三,从广泛的课题研究中深化自己思想的根基。我将教学困难课题化,将育人困惑故事化,在反思与改进中不断突破创新。我借助教育局领导搭建的平台,开展了国家级课题《网络导师导学》的探索与思考。阅读大量的文献,从“导师”到“溯源”,我在深入浅出的思考与尝试中更深刻地感悟着教育的渊源。我还借助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开展了省级课题《生活物理大课堂》的研究,从学科本原处触发知识的生成点。在长期专注、系统的思考中,我的教育思路被打开,我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第四,从报告交流的争取与珍惜中升华自己的理念。我会很珍惜每一次公开发表观点的机会,在厚积薄发的展示中为自己拥有更多、更大的舞台设置铺垫。我做到了,于是就有了鹤壁市的两次邀请、安阳教师的3次交流和许昌、周口、商丘等地所作的专题报告,于是就有了与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们的交流。我的报告内容也由“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扩充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网络时代教育模式的变革”等,交流的教师群体也由学科教师到班主任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再到校长,学段也由原来的中小学延伸到大学。每一次报告交流都是理念的升华,每一次努力展示都是能力的提高。
                         
                                                              在奔跑中靠近规律和梦想

    我喜欢在写作和反思中奔跑,让感悟靠近教育的规律。写作已经成了我教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天一篇教育心得,每天一篇教育日记,每天都会有一两千文字进账。每一次外出学习更会在学习心得的记录中用文字肆意畅想,所以就有了2011年年底在东北师范大学接受“国培”的15天5万多字的心得记录,更有了在今年5月北京教育学院6天的进修学习中收获了3万多字的日志与感想。我的第一本书《就这样和学生一起幸福》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而我的第二本书《育人教书的坐标》也已经到了最后的完善阶段。有人说我活得太累,不会享受生活,而我却觉得自己是在享受的心态下向教育规律靠近。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在规律的践行中奔跑,让现实靠近心中的梦想。我立志成为能享受教育幸福并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教育家,心灵深处的教育也早已不再是一个局促的平面,而是一个立体的、宏大的、可以储存释放幸福的空间。我愿意在这种多元发展的坚持中突破成长中的一个个瓶颈,更愿意在立体的大教育下共享充满智慧的资源。
  路还长,心飞扬,坚持在路上!


      
  一个真正好的老师应该心中装着满满的故事,他不仅创造自己的故事,还能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故事,并愿意珍藏、分享这些精彩故事。我很欣喜地看到,姚俊松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他自己的成长故事、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都是那么精彩。他就像一棵生长茂盛的大树,深深扎根于大地,又努力向着天空伸展,枝叶间,挂着许许多多在不断长大的果实。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教师 孙明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14日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0:51:35 | 只看该作者




人物档案       南阳油田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感动南阳的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河南油田十大名师之一、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文章《音乐声中的世界》在《小学语文研究》上发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发表,《教学勇气》读书笔记在《教育时报》上连载数篇。在郑州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等院校作报告多场,指导多名老师参加河南省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
刘娟娟
       作为一名教师,我执教的作文课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播出,我还参评“感动南阳的十大教育人物”,我的事迹也曾在南阳电视台、南阳油田电视台播出,《教育时报》曾连载过我的读书笔记,这些媒体的宣传产生了不小影响,但下面这些欣慰,更让我难忘。
   欣慰之一:这么多孩子在跟着我学习写话
       受校讯通之邀,我开始撰写指导学生写话的彩信,彩信用户就这样跟着我通过手机彩信指导着孩子写话。用这种方式跟我学习的学生既有河南的,也有内蒙古的,已有1万人以上。一学期之后,在彩信调研中,写话指导栏目又成为最受家长欢迎的彩信内容。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受益,校讯通编辑又以“跟着刘娟娟老师学写话”为系列专题在首页的专题汇总中做了专栏,一显示在公告栏中,一周就超过了2000次的点击量。编辑还特意把“小鸟妈妈”带着孩子跟我学写话的每一篇都发给我看。看着这对素未谋面的母子在跟着我的指导学习、提高,我无比欣慰。自己的教学能给更多的孩子以影响,这是我做教师的最大快乐。
  我能够连续不断地每周撰写写话指导,这得益于我一直以来进行的“四线一面”创新作文研究。在这项研究中,“迁移创新线”就是对“读写结合”进行专项训练的系列。我和我们学校的教师团队将读写结合的方法总结了10种:仿写、续写、补写、改写、缩写、组写、串联写、评价写、对比写、延展写,并一一在教学中进行尝试。那时候,和我一起研究“四线一面”创新作文的课题组教师每周都要上一节作文课。我经常听大家的课,并带领我们的团队将每册的读写迁移点进行汇总,落实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运用上述的10种方法提高作文水平。在进行尝试的两年中,我的首届创新作文实验班发表文章100余篇。我的《寻找吸引力》《音乐声中的世界》等作文教学论文也在《小学教学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欣慰之二:培训教师的时候大家对我的教学感兴趣了
       2009年获得河南省名师称号后,我应邀到郑州、南阳等地为教师进行过培训,培训的对象既有地市级的骨干教师,也有国培班的教师。每次培训之后,都有学员和我进行交流。有一次我在南阳师范学院承办的国培班讲课,讲完课之后,一部分学员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希望能听听我真实的课。一周之后,这些热爱学习的学员朋友就真的来到我们学校听我的课了,而且还把听课后撰写的文章发给我看。我想,自己的教学能够激发学员们的兴趣,这得益于多年来我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除了作文教学专项研究,我也和我们的教学团队研究语文教学的模式。我对语文课堂的追求就是——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不同时期的课,我对“活力”有不同的诠释。
  上世纪90年代末,以《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为代表,我着力将语文的活力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构建的“三步训练”教学模式就是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学练结合,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实施后,以《枫桥夜泊》为代表,我着力将语文的活力定位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我构建的“质疑漫谈”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主解决、课上合作、课外延伸等形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体系。河南油田教育中心启动第二轮课改之后,以《动物过冬》这篇课文为代表,我将语文的活力定位为“自主高效,以生为本”,重视自主预习,重视合作交流,重视课堂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的宝贵时间交给学生,建立有效的小组学习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本”淡出舞台,“生本”之花绽放。
   欣慰之三:学生参加自主招生时想起了小时候的一篇作文
       在南阳油田实验小学,我教了两轮完整的班级,其中,第一个毕业班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大三了。这些孩子在大学的表现非常出色,不少还因出色而到国外当交流生。很快,华东政法大学的刘迎旭就要到荷兰去做交流生了。刘迎旭在小学的时候就对法律感兴趣。我在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他带头成立了班级小法院,并以《班级小法院》为题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的审案过程。在他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材料的时候,他的妈妈特意让我找找是否还保存有那张报纸,后来我找到了。刘迎旭自主招生成绩优异,这个在小学就酷爱法律的孩子如今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圆了童年的梦。现在,他的妈妈还保管着他当“法院院长”的那块执法证据——“惊堂木”。
  这些让我想起我带着孩子们进行的那些研究。小学生会研究吗?小学生会写研究性论文吗?会。来看看我的学生的研究吧:学科领域,学生研究《会睡觉的花》。学生根据自己对小区酢浆草和牵牛花开花时间的研究提出花有“开关”,研究突破此开关的基因,可以让中国创造出“百花迎奥运”的绿色奥运庆典。在《小干部 大干部》的研究中,学生们为了采访到南阳油田的领导,在多次采访未成功的情况下,想办法利用职代会“堵”住了领导,采访成功,并成为新闻在南阳油田电视台播出。教学生6年,想学生60年。以上这些研究性小论文的题目可能永远不会在试卷中出现,但是,在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有这样的体验是非常难得的财富。
  因为自己的研究而影响了这些孩子和家庭,我无比欣慰!

专家评语
       作为一名教师,刘娟娟老师始终用研究者的姿态从教。通过校讯通这一平台,她开设写话指导栏目,并与自己长期坚持的“四线一面”创新作文研究结合起来,给更多的孩子以影响。她追求语文教学的“活力”,引领和带动了更多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成了学生的完善发展。总之,做教学研究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了更多教师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10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0:53:35 | 只看该作者

韩素静:行走,朝向一个目标
人 物 档 案
       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教研员,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濮阳市名师、濮阳市优秀教师、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在《教育时报》《班主任》《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成立了韩素静名师工作室,在河南省各地做报告近50场,根据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需求做有针对性的报告,在班主任工作、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等方面促进教师成长。
韩素静  
    20年来,从农村走到县城,从县城走到市里,从教师到教研员,从教育新人到河南省名师,一路走来,有惊有喜,有伤有歌。
  每次应聘,都是挑战;每次选择,都是为了寻找更适合专业成长的路。但是,并非所有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当我知道那次选择通往的是另一条路时,我顶着压力努力改变。
  2009年,我被借调到濮阳市高新区教育工作办公室。原因很简单:2006年,我遭遇了一场车祸,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工作强度稍大就头疼难忍。2007年冬天,陪伴我走过的不只是53个孩子,还有100多服中药,即使这样,我仍然担任着两个班的语文课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后来,头疼升级为低烧,但我仍舍不得离开讲台。一面是每况愈下的身体,一面是生命深处的根。正当我左右为难时,恰巧濮阳市高新区教育工作办公室要人,就把我借调了过去。我总觉得,教育部门的工作应该和教育教学有关,在那里,我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促使自己成长。
  但是,现实挑战了我的想象。很快,我就发现那里的氛围不适合我,继续这样行走,我会距离真正的自己愈来愈远,甚至面目全非。
  于是,我偷偷跑回学校,向领导提出想重返讲台,领导很是欢迎。但当我把决定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好在上天没有让我太为难,教研氛围浓厚的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在这里,我遇到了教育专家型领导,他们甚至为我量身制订了成长方案。
  从此,我的岗位发生了改变,但工作重心仍然是课堂。为促进自己更好地成长,我给自己定下要求:深入课堂听课,听后必评;评课时,不仅学习对方的优点,还要分析对方的不足;不仅指出不足,还要提出修改性意见;不仅说出来,还要把思考形成文字,通过博客让更多的老师看到。就这样,《千万别丢了钥匙》《课堂要营造合适的场》《守护语文教学的根》《语文课,需动更需静》等40多篇6万多的文字相继产生。这些文字,涉及导课、生字词处理、作者介绍、文本解读、课堂氛围、教师课堂评价语等方面,问题从课堂中来,又在课后得到及时反馈,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2007年,我被濮阳市教育局聘为骨干教师讲师团讲师。第一次接到任务,我很紧张,好在那次有5位教师上课,我是最后一个。前4天,我天天去听课,目的是看学员需要什么。那几天,白天听课,晚上修改自己的方案。第五天,当我的讲座结束时,我听到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就这样,我的语文教学讲座《让文字为人生着色》、班主任讲座《与学生一起成长》、专业成长讲座《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在思考和尝试中成熟起来。
  这一过程,看似是在引领别人,实则是自己的另一条成长途径,因为这个过程迫使自己把平时零散的做法进行梳理归纳,迫使自己思考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真谛。近几年,我做了50多场讲座,这其中,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襄城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自从2009年认识后,3年之内,我接到了4次邀请,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2010年和2011年,我两次被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班聘为授课教师。2010年,我的讲座唤醒了安阳市刘丽丽老师的成长意识,她开始思考和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陆续在《教育时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多篇文章。2011年8月,在濮阳市第七中学做的班主任工作讲座引起李继广老师的共鸣,从此他走上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教学道路。2012年4月的一天,我在濮阳县柳屯镇第一中学做专业成长报告。当晚,该校的李继才老师在博客中写道:“韩素静老师饱含深情的语言,字字敲在我的心扉……几年前参加濮阳市第23期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就是她给我们讲的课,那次培训唤醒了我,我才知道教育不只是备课、讲课文、改作业,原来还有这样一片充满诗意的天地,教师的生活居然可以如此精彩!此后,我开始关注课堂、思考课堂、阅读课堂,逐步踏上了教研的教育正道……”
  2011年,我的教育教学随笔集《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出版,这本书也引起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思考。濮阳市第九中学的李艳星老师阅读后发来短信:“以前我总埋怨学生笨,看了您的文章,我开始问自己:是学生笨还是我没有说明白……” 甘肃省岷县西江镇中心小学专门召开读书汇报会,卢晓丽老师说:“《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这本书就如春天的细雨、夏天的凉风、秋天的朗月、冬天的暖阳,它使一切变得更加美好。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让我享受到了教育的春天,使我明白,教师就要做一缕春风,唤醒一棵棵幼苗
……”
  听评课、讲座、书籍,都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次无意的闲聊,竟也影响了一个人的工作走向。2010年外出学习时,我和南乐县的陈晓娜老师聊起了做班主任的快乐和幸福,对我来说,这只是一次闲谈,但没想到的是,没等学习结束,她竟给校长打电话要求做班主任。后来,校长邀请我去做讲座。竟想不到的是,校长的第一句话就是:“韩老师,你凭几天的闲谈改变了晓娜对工作的态度,说明了你的魅力。

  我非常喜欢李希贵校长提出的“终点思考”,是的,60岁时想到达什么目标,40岁时就要明白应该做什么。有目标的行走让我的方向更明确、脚步更坚定;有目标的行走让我很充实、很快乐,这份快乐不在于是否实现了梦想,而在于追求梦想的过程。回首20年的教育道路,我理直气壮地说:“20年的时光,没有泡白我的理想;20年的行走,我始终朝向一个目标。”

专家评语
  我也曾经捧读过韩素静老师沉甸甸的著作,那里的苦乐悲歌都如同调料一样烹制着我的内心。我甚至常常嗅到一股清香,说不清是来自书本,还是来自我的心灵。喜欢阅读那一个个画面感颇强的故事,因为从故事中我读出了韩老师的为师之乐;也喜欢默默品味那些点滴的思考,思考中我感受到的是韩老师的深刻。我想对韩老师说:你已经站在一个高原之上,高原之上的再次崛起更需要真的力量!祝福你!
                ——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 武凤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28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0:54:56 | 只看该作者

付以华:追梦的蜗牛


      人物档案
  南阳油田教育中心第二小学美术教师,河南省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教育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南阳市“师德先进个人”、南阳油田教育中心“十大名师”。著有《创意的翅膀——多元美术美术视觉艺术教程》,多篇文章在《中国中小学美术》《少儿美术》等刊物上发表。建立了付以华名师教学工作室,通过观摩课、示范课引领和指导了同类学科的研究。
  □ 付以华
  一场雨过后,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润泽。走过楼下的草坪,突然发现草地的边缘竟然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蜗牛。一只蜗牛在树叶上慢慢地爬行,树叶的光滑使它爬了一半突然滑了下来,但它没有放弃,慢慢地再次向叶片靠近……看着这只执着爬行的蜗牛,我突然感到我的专业成长正如蜗牛,在“童画”的国度里,踽踽独行。
  带着思考上路
  那一年秋季,18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一份忐忑和向往走出了校门。那时候对我来说,只是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新鲜感,还不理解教师的真正含义。特别是美术学科在当时的大教育环境里一直不被人重视。就这样,带着一种年少的激情,我站上了讲台,走进了孩子们中间。
  沿着固有的教学模式,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年复一年,日子就如同手中的粉笔从指间流走。当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熟练,当最初的职业新鲜感慢慢退却,我突然有了一种对教育的迷茫。我发觉自己的教学就像学生的画一样,单调且没有一点新意。先前的憧憬变成了一种困惑,内心开始变得有些浮躁。我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甚至对未来感到悲凉。
  我开始带着疑惑思考,思考着一个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向师长请教,和同行交流。在当时只要有有关少儿美术教育前沿的新书,我便立刻购买下来研读。通过不断的交流、消化、吸收,我的思路豁然开朗起来。
  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美术教育事业,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我如愿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但是,现实的重重困难让我犹豫不决。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对我说了一句:“你既然喜欢,那就去吧!”妻子对我的教育事业的理解化为了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努力学习的动力,我如饥似渴地获取一切能够获取的知识。这段学习经历使我懂得了以一种更专业的课程意识和发展视野去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那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宽度。
  当这些努力化为各项荣誉时,是对我的回报,更是对家人的回报。
  打造“童画”王国
  从中国美术学院回来,我开始重新审视美术教育。到底以什么方式促进学生有价值地成长?我开始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切入点。我把整个小学和初中学段的美术教材找出来,仔细研究、分析并归纳出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内容的单元整合。课题的衍生使原来点状的知识连贯成一条主线,变得更为厚重。同时,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自编了一些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灵活,教材地域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将美术课合并成两节大课连起来上,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将课堂作业作为完整的作品去做,形成了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这种立足课堂教学的方法,无意中开启了我成长的密码。通过不断探索,我最终建立了一种“多元美术文化”课堂教学体系,我将美术教学置于一种多元文化的学习氛围,形成了以文化为主线的“主题性”美术学习思路。它主要包括教学环境的多元、课题设计的多元、教学材料的多元、教学表现的多元、教学方式的多元、教学评价的多元。
  春天,我带着孩子们走进飘着油菜花香的田野;夏天,沙滩成为孩子玩沙雕的乐园;冬天,雪地里我和孩子们一起撒野……这样活动的结果最终让学生以日记画、儿童故事画、文字、童谣诗歌等形式展现出来,化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一首首快乐的歌谣。在我心目中寻找已久的“童画”王国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当一篇篇论文发表在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重点期刊《中国中小学美术》《少儿美术》《少年儿童研究》等上面,1000多幅学生作品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我从这种教学中体验到了对自己探索和尝试的肯定,学生们也在这种诗意般的“童画”世界里编织出了一个个七彩的梦想。
  品味成长的幸福
  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每一个教师成长的背后都有让人感动、曲折的故事。但是破解其中的成长密码,不外乎教研、读书、反思、写作这一条主线,而我的成长过程更多时候是一种孤独在伴随着。这种孤独,一方面来自我从教的学校是一所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矿区学校,另一方面来自作为美术学科在学校所面临的尴尬地位。相对闭塞的环境和不被重视的处境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在这种环境中,美术老师的成长需要付出更多。
  我庆幸自己在这种孤独的修炼和内化过程中,没有随波逐流,反而有了更冷静的思考。看着孩子们那一幅幅绚丽多彩、充满奇异想象的图画时,所有的质疑和不理解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那一刻,我真正品尝到了一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幸福感。
  20多年的教育磨砺,面对所从事的小学美术教育,我深情地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是他们,使我在不惑之年还保留着一份善良纯真。仰望星空,仰望孩子,在“童画”世界,我找到了人生的起点,把“童画”王国一点点建造,并涂抹上梦幻的色彩。一个人一生中能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一直以一种激情去为之追求,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梦还在远方,我知道自己还会继续前行,就像那只蜗牛一样沿着梦的方向永不停歇的歌。
  专家评语
  带着梦想上路,在思考中执着前行。付以华老师以美术教学为平台,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任凭困难千般,从不改变对理想的追求。他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他探索和坚持“多元美术”的教学理念,他把学生的多彩生活引入课程和教学,他如痴如醉地营造着他和他的学生们的“童画”王国。理想、思考、执着,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 徐万山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26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0:56:03 | 只看该作者

毛广文:我成长,我快乐

人物档案
       开封高中物理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研室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以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形式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使学校初步形成了科研型校园氛围。《专家伴读——新课程同步学案(物理必修1)》《专家指导:物理必修2》等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大象出版社出版。

毛广文
       在开封高中任教的十余年中,我担任班主任多年,并连续多年送毕业班,历任学校备课组组长、教研组组长、师资培训处副主任。
  回想十几年的从教历程,反思从教过程中的得失,感悟颇多,总结两点,分享如下:
  
向课堂要质量,做一名学生认可的教师
       教师的工作很平凡,但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却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参加工作伊始,为了得到学生的认可,我刻苦钻研,并跟着老教师一节不落地听了三年课,对知识结构有了完整、系统的了解;做了三年题,力争做到学生问不倒;借助年轻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师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加强辅导,关心每一个学生……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我们班成绩优异,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当送完毕业班再次回到高一时,我感到,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更要让他们喜欢,就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针对学生对物理的畏难情绪,我将物理课以“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幽默风趣、拓展迁移”的定位进行讲授。例如在讲解知识联系实际的题目时,从网络上找到相关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引入流行的“潮语”,让学生感到物理也一样生动。在讲解利用闭合线圈在多个磁场中的移动来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时候,我用的潮语“穿越”引发了学生会心的微笑;由动量中的反冲拓展到鹞式战斗机的起降,激发了武器爱好者的兴趣,顺便再介绍一部电影《真实的谎言》给他们,一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讲解原子物理时,涉及到物理学史,我的评书式讲解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在讲解核外电子绕核旋转时的能量关系时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地球卫星的相关知识……短短的几句话,看到的是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当然,课堂的熟练驾驭是需要长期积淀。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我精心设计板书,针对每一节课都要经历书写教案、排列提纲、设计板书的步骤,保证每堂课结束的时候黑板上留下的是一份完整的学习笔记。以至于学生上课不用看表,仅根据板书的进度就能把握时间。
  一个老师,真正留在学生心中的还是魅力。多少年后,学生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你教了他们哪些物理知识,但是会马上说出这个老师的风格。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通过我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引领学生。
  
扎扎实实积累是成长的砖瓦
       记得刚刚工作时,老教师告诉我们:“你们是果园中的一批新树苗,都想快点长成大树,享受更多阳光,但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记住,大树总是先把根往深处扎,扎得越深,汲取的营养越多,长得也就越快、越高大!”言语不多,但寓意深刻。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在工作中慢慢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从早先的卡片摘抄,到建立博客,再到微博的开通,积累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当然获取信息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积累的东西多了,在教学中不免时不时也有一些灵感的火花绽放,随手记下,加以研究拓展,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初稿,再加以补充和完善,就形成了自己的文章。接着,我尝试着投稿,一次次、一篇篇,不知不觉间已有十余篇文章发表在《物理教师》《物理通报》《教育前沿》等刊物上。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我买了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并掌握了操作和视频编辑技术。作为班主任,在学生举行活动时拍一些照片和视频,编辑整理后在班会上播放给学生们看。每当孩子们看到自己成为主角时,那个兴奋劲就甭提了。多年后我把当初的视频传到网上时,孩子们在QQ群里传疯了,纷纷留言:“看到那时的我好青涩呀!”“美好的回忆!”……这个爱好还帮了我自己一个大忙。2007年当我接到参加河南省劳动技能大赛通知的时候,离比赛报名截止时间只剩3天了。课不难,关键是需要交录像课光盘。我马上决定借助两台摄像机,一台自动拍全景,一台由同事帮助拍特写镜头。我在两台摄像机前一气呵成把课上完,然后花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把两盘录像编辑完成。没想到的是,最后我获得了河南省劳动技能竞赛特等奖。此时此刻的我,对“艺不压身”这句古语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很少有力挽狂澜的机会,主要是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辛勤耕耘。就似一颗颗小小的水珠,尽管它们能借助太阳光折射出七彩光芒,但仍微不足道,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更长久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我来说,这大海就是我所深深热爱的教育大舞台。

专家评语
       毛广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发展呈现出“学生认可—学生喜欢—自成风格”三个台阶。支撑这个台阶的,是他对物理学科特点的把握、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能力。
  毛老师还很“潮”:他掌握了录像和视频编辑技术,他会在物理课堂上“穿越”,他会把物理学史讲得像“评书”一般……而这一切,都源自他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学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 孟素琴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19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0:57:45 | 只看该作者


刘本举:撑起一片教育蓝天

人物档案       濮阳市第一高中生物教师,河南省“555人才工程”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训专家、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指导专家、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00多篇,其中在《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35篇。主编、参编教育教学用书19本。先后在河南、山西、辽宁等省份作报告20多场。
刘本举
       2010年7月17日,从登上“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了一种压力。期望实至名归、更上一层楼的想法,让我意识到肩负的责任之重。
   春风风人及时雨
       从踏上三尺讲台开始,18年的时光如水一般蒸发、消散,我也在易逝的韶光中走向成熟。
  我的成长可以用三个阶段来概括:“兴趣课堂、能力课堂,继之升华为生命化课堂。”从最初的单纯注重兴趣培养,到注重能力培养,构建多元、灵动的教学过程,再到注重平等、体现尊重、民主的生命化课堂,一路走来,有苦涩、有困惑,也有收获的幸福、成长的快乐。
  我曾经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是,5年前,学生的一封信让我猛然醒悟:原来,教育并非仅仅是兴趣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考试分数在一些地区的教育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显不够。“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却可以撑起一把伞”,山东的孙明霞老师的话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当个体不能改变大环境时,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撑起一把伞,为孩子们遮风挡雨。
  从此,我不但筹谋“教书”,更注重思考“育人”。我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记录自己的反思与感悟。一篇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博文“登录”博客,如《课堂上我们的关注点能再多些吗》《一节课后我这样反思》等。我对当前教育的反思,引起了《教育时报》编辑的注意,于是这些文章陆续刊登在《教育时报》上,引起了更多的关注。2010年,我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12年,我通过了河南省名师的答辩。
   智慧启迪显真章
       天气固然不能改变,但我为什么不尝试通过自己的影响,让更多老师撑起一把伞,为更多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用讲座,主动传播新思想。近3年,我被邀请在省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上作专题讲座20多场。在“生命化教育”信念的支撑下,在大会上我与老师们探讨如何把尊重、平等和民主融入课堂,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管有多忙,对老师的来函,我总是很认真地回复:  
  山西省吕梁市马慧芳老师:您的报告让我深受启发,像您那样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才算成功。我深知自己的不足,赶紧努力。怎样才能做到像您那样进行教学?能把课件发给我一份吗?
  回复:建议您多思考、多记录。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丰富和智力的提高,还应该有情感的润泽、人格的完善。您可以把课件中“建构生命化课堂”的部分多看看,让我们以宽容和平等培育孩子们的宽容和平等,以向上、向善的心态培育孩子们同样的心态。
  有位老师听完报告后写了一篇博客短文:《会里场景——小城大专家》。
  河南省新课程培训会上,濮阳市的刘本举老师为全省高一、高二的老师作了两场同样的报告,我认真听了两遍,却仍意犹未尽。他的报告充满了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新颖且富有启发,不仅符合新课程探究学习的理念,并且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反思教育教学行为,让人耳目一新。报告刚结束,老师们一拥而上把他包围起来,交流心得,索要课件,那种羡慕和敬意顿时成了会场的焦点。看来小地方也能成就大专家!
  发论文,引来广泛关注。至今我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有10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上发表了35篇。很多老师读了文章后和我联系,一起探讨课堂教学。以下是广东中山纪念中学邓过房老师的一篇博客短文。
  今天看了几篇刘本举老师的教学设计,他的设计思路,真让我羡慕。我也曾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设计课堂,看了刘老师的教学案例后,真让我惭愧,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在知识、思想方面的匮乏。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他这样的程度,潇洒自如,真是一种享受。学习,我需要的是不停的学习。谢谢刘老师给我的鞭策和压力,虽然我们并不认识。
  有些老师把自己的文章发来,让我提修改建议。对于同行的信任,我不敢懈怠,常常通过邮件鼓励老师慢慢理解“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体会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积极情感的迫切性。我相信,这样的交流会让他们意识到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伞的重要性。
  办论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1教育网有我的博客,同时我还加盟了夏献平老师主持的“内质网生物教学互动平台”,这个平台已会聚了全国各地有专业成长愿望的生物教师1500余人。
  网友叶绿体说:刘老师这样探究教学方法,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但是这样做太浪费时间,课堂效率低会直接影响成绩!
  回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优秀的思维习惯,是学科教育的主要目的。如果学生走出校门仍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有能力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讨论、听证甚至决策,那么,我们就达到把学科教育融入“人的培养”之中的目的了。这才是教育的真义。难道培养了兴趣就不是成绩吗?这种成绩比单纯的分数更有意义。
  这样的交流试图让单纯为了分数的“伪教育”甚至“反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即使没有立竿见影,哪怕能够让孩子们少受一点点伤害,我的这些做法就是有价值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未来的道路上没有玫瑰和地毯,但我会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地走下去。为了孩子们,也为了我心爱的教育。

专家评语
       当今的高中教学可以说是被高考“挟持”,但刘本举老师却能在被“挟持”中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他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科教学中“人的培养”,让学生走出校门后仍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是最令人敬佩也是值得所有同行学习的。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教师孙明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26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1:12:59 | 只看该作者

陈伟华:在阅读、记录、交流中成长


人物档案       舞阳县辛安镇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漯河市师德先进个人、第四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文章《紫槐树》在《读者》校园版上发表,《纸上征战》一文在《中学生阅读》中考版上发表。2010年1月参加舞阳县初中反思型教师共同体,其间多次在研讨中作课、作报告。
陈伟华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之所以能够在专业发展中不断超越自己,取得一些成绩,那是因为我在工作中,一直坚持阅读、记录教育生活、重视和同行交流。阅读、记录、交流在悄然间改变了我自己。在阅读、记录、交流中,我守望着教育的美好未来。


  阅读: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1996年参加工作,先在一所农村小学教书,两年后被调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这16年间,我一直在不断提高自己。我的原始学历是中师,被人戏称为“小师范”。我自知学历低、起点低,在小学教学的两年,我一直努力读书,充实自己。小学放学早,晚上的时间全是自己的。当时我一个人住在学校里,住的房子没有电,晚上我就燃起蜡烛,如饥似渴地看书。阅读之余我开始坚持记日记,思考各种问题。想起那段时光,心里就很温暖。正是这两年,阅读让我由一只毛毛虫羽化成蝶。
  后来,乡里中学缺老师,我被调进了中学。刚开始,我很不适应那种紧张的节奏。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仍坚持着阅读,书香伴我成长。阅读让我体验到教育的幸福,让我及时了解到语文教学的前沿:我先后研究了钱梦龙的导读法、赵谦祥的绿色语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法、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等。阅读让我寻找到了专业成长的自信与动力,让我在忙碌中逐渐沉静下来。
  我的读书爱好自然熏陶了学生,学生们都自称是快乐的小书虫。我倾尽所能,为学生筹集了几百部优秀图书,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每逢星期五,学生们都会涌到我的小屋里借书。我给学生留的作业就是阅读。这样做起来很烦琐,但我乐此不疲。这区区百十本图书对城市学生不算什么,但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一名学生来信说:“与您一起时,每一周可以学一首诗、一支歌,一个月可以看一次电影,可以借书,可以出游,这是我在别的任何时候都不曾有的。这一切东西,是我寻觅用武之地的助推器。”读得多了,自然想到了记录。
                                                        记录: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农村教师忙碌而辛苦,教师专业成长缺乏原动力,很难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正当我的专业发展遇到瓶颈时,2008年3月25日,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日记《心灵写诗》,受到很大启发。从那天起,我开始坚持写教育手记。我的这些记录不仅见证着我的思考和过往,更记录了我的酸甜苦辣。
  工作以来,我写了200多万字的日记、教育手记、教育童话等。这些文字,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我工作16年来思想成长的历程。在这些记录中,我比较看重给学生写的书信和教育童话。从2006年我带毕业班开始,我给学生写了210封书信,有30多万字。为了配合书信,我会在信中附上一篇教育童话。去年我创作教育童话30篇,6万多字。这些童话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创作的,带有鲜明的教育色彩。有些问题,我无法给学生讲清楚,我就用童话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寄寓一些新意,这种沟通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这些记录改变了学生,也促使我不断成长。
                                                        交流:专业成长的导航仪
       作为一线教师,不能单干,要将自己记录的教育心得,与更多同人交流。我们遇到的每一位教育界名师都是我们成长的导航仪,能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指引方向。为了向更多的同人学习,我加入了舞阳县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受益匪浅。
  为了激励更多的教师读书、进行教研,今年年初舞阳县教研室将我的事迹上报给了教育时报社。3月21日的《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一版以《陈伟华:总有未来能让我守望》为题,刊登了记者代修鹏对我进行的采访文章。文章是用访谈形式写的,里面没有任何荣誉的列举,只有我们农村教师的心声和对教育未来的美好期待。我看了之后,觉得自己与其他参评的教师相差甚远。一些优秀教师拥有国家级、省级等多项荣誉,而我则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农村中学教师。
  等到4月份公布结果,我竟然名列榜首。报上还刊登有著名教育专家余映潮、赵谦祥、闫学对我的评价。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评语:“守望中有坚持,也有期盼。陈老师守护着语文教学的家园,守护着自己喜欢读书的精神,守护着农村的孩子们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地——这就是一位献身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的真善美。”
  在参加“第四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时,我站在发言席上紧张得语无伦次。我知道这份荣誉是专家对农村教师坚守教学第一线的褒奖,我仅仅是一个代表而已。这尊奖杯是属于所有默默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的。在这样的活动中,我接触到许许多多专家和名师,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也在慢慢成长着。
  只要我们能够长期坚持阅读、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珍惜每一次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能够过上一种幸福、润泽的教育生活!
专家评语
       阅读知识,记录生活,分享经验。陈伟华老师以这样清晰而朴素的教育生活谱写着他丰富而华丽的人生篇章——读书让他更加自信,记录帮他思考创新,交流为他展示未来,眼、手、口的“专业化”利用成就了他的教育智慧和专业力量,让他的学生们享受着快乐和惬意的教育时光。愿更多的教师拥有这样清晰而丰富的华丽人生。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 徐万山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31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1:14:09 | 只看该作者

李慧香:请与我一路同行


人物档案       长垣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河南省名师、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之魅》《以成长的姿态行走在路上》等多篇文章在《河南教研》《教育时报》《中学教学参考》等上发表。出版专著两部:《中学生文学辞典》《享受新课改》。牵头成立了长垣县李慧香名师工作室,多次参加名师示范课、名师送教下乡活动。
李慧香
       每次登上讲台,总觉得教室里有春天。这种幸福感,是驱使我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
  读书伴我成长刚毕业的头几年,我喜欢模仿学生时代的语文老师上课,送给学生一些闪光的语句:一首诗、一句格言,希望在学生心里培育出真善美的花朵。每个寒暑假都把孩子交给婆婆,静下心来对教材精心研读、细致揣摩,写出一本本厚厚的备课详案。没课时,就带着学习的心态发掘身边的“金矿”,认真听课,详细记录,生怕漏掉一个环节,然后带着收获在课堂上实践。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从文学期刊到中外名著,从语文本体性著作到教育教学论著,我一路行走一路阅读。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事情多,我就用统筹的方法。读书成了我生活中的必修课,每当读到精彩处就随手批注,新鲜的、有价值的材料随时记录。摘抄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读书心得、精彩片段;剪贴本上贴满励志文章、前沿教育理论。正是这种细嚼慢咽、含英咀华激活了课堂、丰富了人生,为我的教育教学滋养了底气和灵气,我作报告时才能信手拈来,公开课上才能挥洒自如。  
  忘不了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会上,高万祥老师送给我的一句话:“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书中,认识了那么多伟大的灵魂,结识了那么多智慧的生命,知识的小溪不断汇入思想的江河,我的成长也有了加速度。就像作家余华说的那样,“我对于经典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我小心翼翼地牵着他们的衣角,模仿着他们的步伐,那是温暖的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他们把我带走又让我一个人回来,当我回来之后才发现,我已经永远和他们在一起了。”
  学习赵忠祥的稳健、刘璐的激情、毕福剑的幽默、崔永元的机智,通过读人锤炼着教学语言。
                                                                    课堂历练人生
       起初我总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喜欢把课文从头到尾抚摸一遍。后来开始追求“语文教学简约化”,在读和写中,牵着孩子的手走过岁月、走过风雨,感悟生活、感悟真善美。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想方设法让学生读个够。早晨练读,把课文读准、读熟;课堂上展示朗读:个人读、小组读、演读、接龙读,读出激情、读出感悟、读出语感。我努力让学生品文本中的精华,赏经典中的精彩,再进行仿写,仿内容、仿修辞,写感悟,由小片段到整篇,让美点在纸上、心上留痕。学生还通过写日记迁移情绪,升华感情,完善自我。我用心批改每一篇日记,给每个学生希望。学生也就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表达能力潜滋暗长。我不敢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升入理想的学校,但良好的读写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我不苛求学生将来一定出人头地,但我希望他是一个有温度的、和谐发展的人。  
  除了读写,我逐渐摸索出语文教学的其他路径:预设主问题和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寻找小而巧的切入点等。各级领导到学校调研,兄弟学校来访,更鞭策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课堂上,交流思想,碰撞思维,生成智慧,其乐无穷。我在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有成功,有遗憾,更有收获。新乡市名师、河南省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等荣誉纷至沓来,使我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2008年11月5日《教育时报》以《李慧香,在乡土气息里成长》为题进行报道,让我感受到了做乡村教师的幸福。2011年第1期《写作》杂志的《名师讲坛》栏目、2012年1月2日《学子读写》的《名师风采》栏目对我作专题介绍,我更觉得应该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刘良华教授、田玉博士等专家听了我的课后这样评价:“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善于倾听学生,课堂活而不乱。”无论是课堂打磨,还是教后反思,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教学艺术的雕琢,都加快了我专业发展的步伐。能帮助别人成功,才是真正的幸运和成功,带着这个理念,我积极参加名师带徒活动、送教下乡活动、听评课活动,带动了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
                                                                        培训磨砺思想
       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一些指令性培训与教师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受训教师积极性不高。作为“国培计划”专家组成员、市县骨干教师培训组成员,我针对农村课改现状对教师进行培训,如作了《校本小课题问题研究》《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做幸福的班主任》等专题报告。培训后,我与老师及时交流,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每次和老师们对话,都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并针对教师的需求,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不断丰富优化培训内容。每次培训结束,都激起老师们读书、写作、研究小课题的热情。我建议老师们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学期末整理出成果。我也时时磨砺自己的思想,培训过程也是我不断成长的过程。 
  处在专业发展瓶颈期的我,不断提醒自己:要认真读书,潜心教研,不断充实与更新培训内容。我对每堂课的得失及时记录,把对教材的新见解写成感悟,捕捉教育细节写成随笔,发至博客与大家共享,百篇文章在《写作》《语文教学通讯》《教育时报》等20余种报刊上发表。  
  教师专业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回首来时路,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前路漫漫,有行走欲望的老师,如果你走在我的前面,我会追随你;如果你走在我的后面,我来带领你;请你走在我身边,我想与你同行。

专家评语
       那一长串的文章题目,记录的不仅仅是你的勤奋;那一节节成功的课堂,留下的也不仅仅是你的精彩。文字中包含着思考,课堂上留下的是智慧,这思考、这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你绽放的骨气——虽然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却也像牡丹一样为这世界留下自己的一缕芬芳。李慧香老师,既然能上课、善思考,何不着意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扬起自己的旗帜?
     ——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 武凤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17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1:16:06 | 只看该作者


库亚鸽:唱一曲《长相思》

人物档案       襄城县库庄乡第一初中语文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育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英特尔未来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合编有《英特尔教学成果集》《成长的足迹》。《语文新课改不可走入虚无》《有一种疼痛叫成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文本》等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在许昌周边县市的教学研讨会及河南省语文教学研讨会等场合作报告50多场。
库亚鸽
       回望十几年的专业发展历程,回想自己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所有的经历和感慨,实在是“浅情人不知”的一曲《长相思》——
       求索:山重重,水重重
       山重重,水重重。心向光明西复东,行行重行行。  
  我一直有个憧憬——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  
  当我满腔热情地站在小学讲台上和学生谈美人鱼、小王子时,他们一脸茫然,原来农村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于是,我找来《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经典童书,给学生讲故事、读诗歌,教他们编故事、办手抄报……学生们都快乐地跟家长说“库老师的课像电影一样”。 
  襄城县库庄乡第一初中以教风好、学风正、教育质量高而声名远播,来到这个学校工作后,我老老实实地查资料、读教参,小心翼翼地上每一节课、改每一本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成绩优异,我也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屡受表彰。一年、两年、五年……循规蹈矩、精确无比的教学生活开始使我感到疲倦,感到厌烦。我的思想在哪里?我的创造在哪里?  
  就在我痛苦彷徨的时候,新一轮的课改开始了,一次次的新课程培训在别人看来是难耐的折磨,我却觉得正是这猛烈的“头脑风暴”唤醒了我成长的渴望。2008年,我加入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网师),开始了近乎疯狂的专业阅读。从语文本体知识到教育教学理论,从儿童心理学到中外哲学,我每年的专业阅读量都接近200万字,每年的专业写作有十几万字(已成随笔集《成长的足迹》)。我终于看到了更远处的一丝光明。  
  求索是一生的旅途,无论山几重水几重,永远向着明亮的那方,行行重行行。  
  思想:深花枝,浅花枝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风高低,花开终有时。  
  网师有这样一种说法:要使教育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将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打通,进而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自己的思想。打通谈何容易?我在思考,并在实践中验证着自己的思考——我带领学生走进了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班级,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用“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开发校本课程,拓展教学内容,自主设计了《四季如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热爱生命》等晨诵课程。我把这些课程资源推荐给周边县市的教师,被许昌市语文教研员叶世慧称赞为“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 
  为了贯彻“大语文”理念,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八年级下学期学过《科学之光》单元后,我组织了“创建我们的海底家园”活动,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幻想,创建未来的海底家园。这一活动获得河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英特尔教学应用成果评比全国一等奖,被编入《英特尔教育成果集》。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孟素琴老师在评课时说:“库老师能进行这个创造性的探索,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她的创新精神……希望我们每个老师都向库老师学习,充分利用、整合身边的资源,使我们的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为使教学迈上新的台阶,身为教研组长的我带领学校语文教师扎扎实实搞教研,并认真组织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同课异构,指导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从省级课题《运用英特尔理念创新农村语文教学》,到国家级课题《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探究任务设计的研究》,我认识到,不能盲从权威,也不能模仿名师,要用实践验证源于自己思想的东西。
  思想是一株幼芽,我不停地浇灌,期待它花满枝头。
  歌唱:长相思,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心曲依依诉与伊,莫道歌者痴。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婉转啼鸣,直到耗尽生命……我想教育就是我的荆棘树,我要耗尽生命唱出对她的皈依与痴情。  
  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班主任培训培训者、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讲师、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当诸多荣誉纷至沓来时,人们便渴望聆听光彩背后传出的声音。于是,我把自己钉在荆棘树上,开始歌唱。从襄城县到周边县市,再到省级研讨会,从语文教学到班级管理,再到师德修养,一节节示范课、一场场报告、一次次讲座,我唱出了对教育的无限热爱。  
  2011年许昌市骨干教师培训时,我以“做个幸福的教师”为主题,阐发了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我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讲“愿景引领、文化熏陶、真爱感化”的治班经验,讲坚持不懈的阅读、写作、反思……讲座一结束,我便被“包围”起来,除了询问教育教学问题,更有老师一定要把孩子从长葛、从鄢陵、从禹州等地送到库庄一中上学,他们“一定要让孩子跟着库老师享受成长的幸福”。  
  看着自己用三年心血写成的教育随笔集《成长的足迹》,读着《英特尔教育成果集》,回放自己讲座的录音录像,我在想:我的声音还很稚嫩,我的歌喉难免喑哑,但我会不停地求索、更深地思考、真诚地歌唱。
  最后,我还要唱一曲《长相思》献给我未来的教育岁月:
  长相思,长相思。经冬历夏争朝夕。桃李长相惜。
      长相思,长相思。为伊憔悴为伊痴。不求人尽知。

专家评语
       “带领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库亚鸽老师的追求。每年的专业阅读量都接近200万字,每年的专业写作有十几万字,试想,不管是谁,只要有这样的付出,怎么可能没有收获?库老师参加了一个宏伟的工程——新教育实验,一个有专家引领的团队给了她强有力的专业支撑。长期大量阅读和实践探索,是每一位优秀教师成长必备的两大要素。库老师生命的光辉绽放在教师职业的讲台上,她在歌唱,她被幸福笼罩。
   ——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 孟素琴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24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1:17:53 | 只看该作者

申宣成:梦想,带我远行


       河南省教研室教研员,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河南省优秀教师、首届全国优秀教育硕士。《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填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空白,《中学语文》2012年第4期有专文推介。先后在河南、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作课改报告70余场,内容涉及“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策略”“学校管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多个专题。

申宣成

我的名师梦
       1988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民权师范学校的校园里空旷静谧、凉风习习,我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在那用水泥板制成的乒乓球台上盘膝而坐,海阔天空地聊着。星海夜空之下,我向挚友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实习的场景,踌躇满志地勾画着自己的教师梦。面对我的激情“演讲”,好友却笑而不答。他似乎在问:你的梦想到底有多少能量,能持续多长时间,又能把你带到哪里?  
  一个月之后,我们这群18岁的“大孩子”与母校洒泪而别,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主动要求回到了那所实习的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为了带好自己的班级,我几乎整天和孩子们“泡”在一起——背课文、办板报、玩游戏,日复一日,乐此不疲。有时,我甚至会傻傻地想:为什么要有周末呢?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虽然幼稚,但那种对工作的激情与专注,却值得永久珍惜。  
  为了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我如饥似渴地研读文学作品和教育论著。烈日炎炎的夏日,别人在树下消暑打牌,我却独自趴在书桌上,大汗淋漓地查资料、爬格子,不知不觉间,胳膊上的汗水已经将稿纸浸湿。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我主动向老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听课讨论,研究案例,为我所用。听说哪里组织了语文教学研究的会议,即便是自费我也要参加。  
  梦想的炽热与执着,让我在单调贫乏的物质生活中体验到了精神的从容与淡定、生命的自足与充盈。到1997年时,我已经在专业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在各级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并荣获商丘地区(现在的商丘市)“首届十佳教师”称号。1998年,正好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我通过公开竞聘,成为民权县程庄镇第一中学校长。
  

我的大学梦
       就在我竞聘成为校长的同时,我妹妹收到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硕士入学通知书。送她到北京读书时,走在风景如画的大学校园里,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妹妹也是中师毕业,她能考上硕士,我难道就不行吗?更为重要的是,我清楚地知道,面对即将到来的琐碎的学校管理工作,如果我不自加压力,很快就会被事务性的工作所淹没。而在我看来,专业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最最不能丢掉的东西。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10年计划:3年内完成中文本科自考,10年内获得硕士学位,圆自己的大学梦。  
  本科自学和考研时,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英语。因为我读中师时,学校不开英语课,初中的那点儿底子在间隔了十多年之后,早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从零做起,开始了刻苦的自学。即便是出差时,我也要带上英语教材和收音机,坚持学习。  
  为了在繁重的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挤出自学的时间,我发明了“口袋法”和“剪刀法”。“口袋法”就是在口袋里装上一本书,在工作的间隙里随时翻看。有了这个大口袋,那些时间的“边角料”,都被我收集了起来;“剪刀法”则是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一分为二,每天早晨8点以前和晚上9点以后,是我集中学习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我尽量不让工作和家务干扰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我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录取,脱产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05年,我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硕士”称号;2006年,我被破格调任民权县实验中学校长。在更为繁重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仍未放弃专业学习,2008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从崔允漷教授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从1998年到2008年,整整又是10年。我怀揣着自己的大学梦,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远行,体验着迥然不同的教育风景。由此我深信:人生的礼花一旦被梦想的火炬点燃,它小小的身体就会腾空而起,绽放出连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精彩和美丽!
  

我的研究梦
       与硕士时所攻读的专业型学位不同,在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时,我选择了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这就要求我必须实现两个转型:一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转型;二是从校长到学生的身份转型。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对于已经37岁的我来说,完成这两大转型的确算是不小的挑战。曾经多少次,我独自伫立于丽娃河畔第17舍那间简朴的学生宿舍里,面对窗外淅沥的薄雨和清亮的香樟,静静地思考: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到底又能做些什么?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找到生命的“核心”,收归生命的本位,其实是需要终生探寻的问题。  
  最终,我把自己定位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行者”:立足教学一线,谋求课堂的改善。自此,我又有了一个课堂研究的梦想,即用10年的时间,观课评课,总结梳理,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出发,归纳出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的技术范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首先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入手,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所幸的是,这样的研究思路得到了学术同行的认可。2011年,我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盲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年6月份,经过学校的评选推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参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资格,这对于“半路出家”的我来说,实属难得。它让我再次想起了那句老话:  
  梦想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

       一个人的梦想到底有多少能量?申宣成老师不太常规的教育生涯诠释了梦想是怎样照进现实的。从中师毕业生,到优秀语文教师,到中学校长,到硕士博士,再到省级教研员……在这个过程中,有痛苦的自我否定,有孤独的执着追寻。这个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穿行的“行者”,他的教育人生注定要绽放出精彩和美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肖川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19日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59 , Processed in 0.1137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