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新闻写作要有教育专业的见解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新闻写作要有教育专业的见解
《人民教育》总编辑  傅国亮
教育新闻怎么写不是问题,写什么才是最大的问题。写什么?写教育专业的见解。
如何写出教育专业的见解?先举个例子来说。2009年,教育部曾经提出“京剧进课堂”,为这件事,我要求当时我们新来的一个实习编辑写一篇评论,这位新闻学博士研究生,文字功底很好,洋洋洒洒,很快拿出来了一篇评论,但是我一看题目就否定了,他写的题目是“雅韵留校园,京剧有传人”,大谈特谈京剧进校园的意义,完全是社会一般媒体的搞法,虽然花了很大一番功夫,也能自圆其说,但是从立意上来说,是不符合一个教育专业媒体要求,作为一个教育专业媒体,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论影响。中小学是没有责任和义务来普及京剧,培养京剧传人的。后来,我给他改了一个题目——“京剧进校园的文化意义”。
如何写出教育专业的见解?我下面讲“四新”
新思想
思想点亮文章。不光是时评要有思想,我对编辑的要求是,即使是编者按、编后语的写作,都不要叙述,要阐述。叙述的最大特征是没有观点,而阐述,则要有思想。
哪怕是简单的一则消息的写作,也要有思想。比如“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成立”这样一则消息,很多人来写,无非是成立的时间、地点、领导组成、机构的职责等等,如果是一个社会媒体,这样写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它无非是要传递一个信息。但是,作为一个教育专业媒体,就要有自己专业的眼光。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个机构的成立,其实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的一个标志,它标志着教育由数量的发展转变为质量的提高,标志着教育转入到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所以这则消息的写作,要从“这个机构的成立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转折的一个标志”来立意。
教育新闻,无论是写事件写人物,一定要有思想。写新闻要从观点来切入,而不是从事件来切入。
如,“刘澎芝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这样一则消息怎么切入?
刘澎芝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她在会上首次公布拟出的世界一流中学的10条标准: 1. 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2. 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3. 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生来源;4. 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要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5. 在师生比例上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 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7. 要有相当广泛充足的财政来源;  8. 毕业生考入一流大学的比例要明显高出一般中学; 9. 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望;10.综合以上条件,形成世界一流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
这个研讨会,对于我们教育专业媒体来说,最有价值其实就是这十条标准。于是,我们就很好切入了,标题就可以这样拟:刘澎芝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中学的十条标准。导语就可以这样拟写: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学的标准?刘澎芝面对……侃侃而谈,阐述了她对世界一流中学的理解。然后,把刘澎芝教育思想研讨会作为新闻背景来写。
标题的制作也要有理念。比如:
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写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办学不是为了学生一时的高考服务)
敢为天下先(李希贵任校长的国有民办学校——十一中学)
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对特色学校的七点认识)
写文章最难的其实是拟标题。看似简单,其实这些标题的拟写都是有思想含量的。
新角度
比如《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出版后,就这套书的发行,教育部组织召开了一个策划会,当时,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宣传这套丛书,从广告、装帧设计、发行渠道等等提了很多意见,最后,他们请我谈谈看法,我只提了一点,结果大家都拍手叫好。我说:“我们宣传的侧重应该放在这套丛书回答了一个问题——当代中国究竟有没有教育家。”其实,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
写新闻也是如此。新闻新闻,其实只有一句话是新闻或者一个故事是新闻。
知名学者贾植芳先生去世后,《人民日报》发表了的《贾植芳:“人”字写得端正》一文中,通篇只有“4月24日傍晚,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贾植芳先生因病去世。”这一句话是新闻。文中所写的“四次牢狱的独特人生,显现生命风骨”“以师为范,做学问先做人”以及讲述的“他在夫人任敏2002年去世后写下的《做知识份子老婆难》一文”等故事,都是先前曾零散见到过的关于贾植芳先生的事迹报道中的似曾相识的故事。
所以,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要有新闻敏感,注意储备材料,才能在关键是调用储备的知识。
新故事
老选题、旧选题如果有新故事就不会觉得特别旧。以2008年《人民教育》第5期《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作者王栋生,笔名吴非。高考作文八股文严重的话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作者在文中讲了一个特别生动的故事:
比如,开头只要会说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就能“启发”学生敷衍成文,简便易学。请看如何“变通”: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2006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这就更好办了,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他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下面仍然用老一套……
——教师就这样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高考混个四五十分也许不成问题;教师以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也可能轻松地混上几年。可是,难道这就是写作教学的“创新”?学生从此凭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走上社会?这就是他从学校获得的“写作能力”?
这个故事,让作者的质疑显得很有底气,也让读者读来很有新鲜感。
新语言
少说套话,多用有个性的语言了,善于捕捉被采访者的个性化的语言。用海明威的话来说,就叫“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句子”来表达。
比如,在采访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时,学校有一个年轻老师,教学成绩很好,但是犯了点小错误,在讨论该如何对待这位老师时,叶翠微说了一句很有个性的话:“让一个犯错误的老师在校园里走,天塌不下来。”
对基础教育就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叶翠微时这么表达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储值阶段,不是一个变现阶段。”这就是有个性的表达,这种表达,说的是同样一个意思,但是,读起来的感觉却截然不同,这样的个性语言,尤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采访总尤其要善于捕捉这样的个性话语。
(以上文章是根据《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老师在《湖北教育》第八届通讯员培训会上的讲座整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26 , Processed in 0.13068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