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好与好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20:0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好与好学
日期:2013-09-02 作者:钱颖一 来源:文汇报


    我去年为经管学院2012级新生讲的主题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我当时说,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这就是一种观念转变,它让我们认识到对知识“有用”和“无用”的看法要有一种新度量。类似地推理,我们也可以发现“有用知识的无用性”的可能性。有一些看上去有用的知识,只不过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时半会儿中有用,而在多数情况下,在长期来看,它们没有什么用,甚至可能有害,因为它们可能会限制你们的思维,可能会误导你们的选择。
  如果说我去年讲的是“学什么”,那么我今年讲的是“什么是学”。具体地说,我要讲“学好”与“好学”的不同。从“学好”到“好学”,这又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
  在我看来,在大学中,“好学生”不再是“学得好”学生,至少说主要不是。在大学中,一个好学生,首先是一个“好学的”学生。请你们注意:在大学中,“好学生”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学得好”的学生,而是“好学的”学生。
  “学好”与“好学”是两种不同“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的接受,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的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
  “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你们需要的是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
  “学好”有一套方法,比如做好预习、上好自习、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掌握知识点等。“好学”也有方法,也许同学们就不那么清楚了。今天在这里我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在我看来,“好学”有五个要素,我称为“五好”,分别是“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
  第一,好奇。好奇是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推动力。十年前,四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都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可见好奇在他心中的位置。所以,我认为,好学的第一要素是好奇,好学源于好奇。
  第二,好问。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质疑既有知识,探求未知的起点。但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学生不好问,也没有动力去问。这与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教育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并不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这也与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有关:获得标准答案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提出问题不仅对获得好成绩没有帮助,而且还有害,因为它让你不相信标准答案。但是,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自然与社会,那么敢于置疑现成答案,善于提出问题就是最重要的。重视教育是中国人与犹太人的一个共同点,但是两种重视教育的方式很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而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你今天提出了什么好问题”。全球犹太人总数不超过两千多万,还没有北京市人口多,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犹太人数上百。这或许与他们的好问有关。
  第三,好读。阅读的范围很广,我在这里想强调两点。一是在当今碎片化信息高度发达的时候,在微博、微信、网页等信息随时随地都可及的时候,不要忘记要读书。碎片化的信息不能代替系统化的书。二是不仅要读与专业相关的读物,也要读超越专业的读物,特别是思想性读物。好读,是获取人类文明财富的必经之路。
  第四,好思。好学的核心是好思。17世纪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就是发明坐标系的那位法国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他把思作为人存在的根本价值。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大学本科阶段是一个人生学习过程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的中小学教育,是以接受知识为主;而在大学本科阶段,要变为以思考为主。爱因斯坦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去思考。”如何思考呢?思考既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要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创造性思考,才会有批判性思考。这也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独立思考和判断一般能力的开发应该总是被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是专门知识的获取。”好思应该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
  第五,好言。“行胜于言”是清华1920届毕业生,也就是陈岱孙先生那一届,在毕业时送给学校的纪念品日晷上刻的四个字,一直被认为代表清华校风。行胜于言是针对只言不行的风气而说,至今都很重要,我不仅认同,而且实践。但是,行胜于言不是不要言。这句话不是我先说的。2006年10月,在我刚做院长两个星期后召开的学院顾问委员会上,我们的老院长朱镕基针对清华学生不善言表的问题语重心长地说:“行胜于言不是不要言。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要言。”好言是好学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不言。言就是沟通,就是传播。言的本领,就是传播的本领。只有言,别人才能知道你的观点和想法,也只有言,才能引发与他人的争辩,而真理往往是在争辩中产生。好学离不开好言。
  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好学的五个要素。具备这“五好”,就为好学打开了窗户,开辟了道路。具备这“五好”,就是我心目中好学生的特质。你们在学习征途上要经历一个转折。这个转折意味着治学观念的变化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请记住,在大学,“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请你们在大学中养成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的习惯,并让好学伴随你们的一生。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本文节选自作者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20:16:11 | 只看该作者
余文森:学生自主学习要培养三种核心能力



余文森,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高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余文森
  从文字角度讲,“自主”两个字也可以拆开来解读。其中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立和自控。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
  自觉强调的是学习的动力和状态,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自愿和自发的学习,它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即基于兴趣和情感的学习,或是基于责任和义务的学习。自立强调的是学习的形式和途径,它不是依赖教师的教,而是基于学生的自我阅读、思考和操作来进行。自控强调的是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从“主”的层面讲,主人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具体来说,教师要把学习的机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实践、活动展开学习,获得知识、推进发展,而不是以教师的教,特别是教师的知识灌输和分析讲解来替代学生的学,要努力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主体是指学生具有认识能力、自主意识、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要牢固树立起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做到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当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最终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主见,这是学习的优秀品质和最高境界。有主见的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它由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反思能力三者构成。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过程。
  阅读能力。读书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外在表现,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效率的高低。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所谓的阅读能力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讲的“自能读书”,即自己能够读懂教科书。它的教学意义在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而获得,当然这个阅读可能是个反复多次的过程,它依学生阅读水准和教材难度而定。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看不懂的内容。知识是自己学会还是教师教会,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我们把“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看成是课堂教学最具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只能获得假知,思考能力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突出表现,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质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自己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比只是记下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观点来看,理解就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知识,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在我们的研究中,思考能力主要就是指提问能力,它包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知识同样必须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教学中不仅要提出问题、生成问题,还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并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评思维。强调思考,从不同维度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和意义,产生和形成自己的观念。把“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成是影响、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反思能力。反思是通达“自主”的必经路径,学会反思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如果说,阅读和思考的对象指向外界,那么反思的对象则指向内在,在现象学看来,反思意味着一种对自身意识的觉察。学会反思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一种敏感的觉醒状态,关注自己的学习方法,追问自己的学习效果,检讨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改变以往那种随意的、盲目的学习方式,总结、提炼、形成自己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是自主学习的内核和灵魂。
  从新课程目标的三维性来看,反思应包括知识、技能维度的反思,过程、方法维度的反思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反思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方面的反思包括:学会了吗?我对所学技能的获得步骤、顺序以及完成每一步骤、顺序的方式方法是否清楚?我的练习是否科学?哪个环节做得好?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问题的症结何在?该如何弥补?过程方法维度的反思包括:我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这样思考?还有别的思考吗?可以用几种方法思考?哪种思维方法最有效、最简洁?为何会出现思维障碍?如何突破这种樊篱?发现了哪些学习策略?应吸取哪些教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反思包括:我学会这门学科吗?为什么我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在课堂学习中自己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自己是兴趣盎然还是兴味索然?我上课注意力集中吗?我是如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学生通过对学习情感、态度、意志的反思,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的养成。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6日第7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6:00 , Processed in 0.07665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