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7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经典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2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经典总纲


    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课题
    “新经典”诵读实验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号:FFB090640。课题由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和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李振村主编联合主持。课题宗旨是:诵读古今美文,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丰富人文素养,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二、这个课题是怎么来的
    “新经典”诵读实验的前身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 1997年由李振村策划,先是在山东部分学校和区县推广,后李振村调任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执行主编,由此课题开始推向全国,历时十多年,影响广泛,实验校遍及全国各地,几十万孩子从中受益。由课题组和编辑部主办的每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大会”和“新经典诵读节”受到广泛好评。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于2009年进入结题阶段。
    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也不能随着一项实验的结题而结束,实验只是一个载体和依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典诵读常态化,变为学生读书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根据新时代孩子的阅读需要,不断突破,创造新的运行平台,就成为教育者一项重大责任。
    在充分总结“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展示该项实验成果的《行走在亲近经典的路上》即将出版),我们根据课程改革进程和学生实际,提出了“新经典”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整合众多专家的智慧,打造了“新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和操作策略。
    可以说,“新经典”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新一轮实验,是该课题的延伸和深化。
三、为什么叫“新经典”
    现在,倡导读经、倡导国学的声音时常响起,但我们始终认为:承继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意味着全盘复古,不意味着让新一代不加辨析地接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存活与发展有赖于一代代新人的动传承!因此,我们倡导诵读经典,但反对一些“国学人士”所主张的读经运动——让孩子苦读四书五经;我们始终认为,仅仅依靠诵读“四书五经”,不可能满足一个孩子精神成长的全部需求,也不可能适应现代公民的培养需要。如果把经典诵读狭隘地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无疑会制约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经典诵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据此,我们提出了“新经典”的概念。
    “新经典”的立足点是经典,但更加强调阅读内容的多元性和时代感,更加强调阅读形式的趣味性和活泼感。
   四、“新经典”六大理念
“传统、开放、鲜活、典范、适合、趣味”,这六个词语就是我们提炼的“新经典”六大理念:
  第一,“新经典”是传统的。比如“论语”,比如唐诗宋词,比如四大名著,比如一些流传千古的美文,这是“新经典”的基础,是涵养民族精神的“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品,应该让孩子们反复诵读。对于那些或者过于艰涩拗口,或者与当代生活理念过于对立的篇目,已经被排除在“新经典”的范畴之外。
    第二,“新经典”是开放的。过去,一提经典,人们的反应就是“四书五经”,这种流行概念不利于经典诵读的推广和拓展。“新经典”语境下的经典,更加开放和多元:“论语”是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是经典,传统京剧唱词是经典,成语典故是经典,千古名联是经典,甚至灯谜也被我们纳入了“新经典”的范畴——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五谷杂粮,“新经典”就是滋养精神生命的“五谷杂粮”!
   第三,“新经典”是鲜活的。经典当然是历史的,但历史和现实之间并没有鲜明的“边界”:昨天的历史就是曾经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因此,经典不意味着凝固和僵化,真正的经典应当是一条河流,在悠悠岁月里穿行,不断吸纳最新的生活溪流,荡漾着鲜活的时代浪花。
    例如,我们把童诗、童谣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诵读生活中,把现当代美文吸纳进来,让孩子感受鲜活的时代气息……
    第四,“新经典”是优美的。思想的启迪固然重要,但我们同样重视语言的精粹和优美,没有孩子们喜欢的优美的语言外衣,思想的力量就要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新经典”文本编选,把语言是否优美这一编选原则,放在和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同样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把最优美的、值得永久回味和咀嚼的佳作呈献给孩子。
    第五,“新经典”是适合的。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不是所有的经典都是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孩子成长中每个年龄段表现不一样,因此适合的经典也不一样,我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遴选那些最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的经典,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最适宜的养分吸收进生命深处。
    第六,“新经典”是有趣的以上五个关键词强调的是内容,那么“趣味”则主要强调诵读方式。我们坚决反对苦读和死读,倡导活读和趣读。
    无论有着多么崇高的目的和美好的出发点,如果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无法产生愉悦的体验,那么经典诵读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因此,“新经典”大力提倡“快乐读经典”、“趣味读经典”、“时尚读经典”——引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富有儿童特点的方式、用极具时代气息的方式诵读经典。吟诵、歌唱、舞蹈、短剧、游戏等活泼的形式,只要孩子喜欢,只要有效果,都可以拿来使用(详细介绍参见《“新经典”诵读操作方略》)。
五、“新经典”都有哪些课程
   “新经典”的课程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基础诵读课程。基础课程从一年级开始(课程详细介绍参见《“新经典”诵读操作方略》);其二是特色诵读课程,由四个特色课程构成(详细介绍参见《“新经典”诵读操作方略》)。
    我们更为强调和倡导的是校本诵读课程的建设,我们希望各个实验校发挥独创性,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诵读课。
    六、“新经典”都有哪些活动
    经典诵读必须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推动。“新经典”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作为经验交流、信息传播的平台——
    1、全国新经典诵读大会(新经典诵读节)。已经连续举办五届,每届都有全国一流名师和各省市上千名老师积极参与,名师诵读观摩课、学生诵读活动展示、专家报告、诵读沙龙……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已经成为国内经典诵读活动的一个重要品牌。(详细介绍参见《“新经典”诵读操作方略》)
    2、全国青年教师新经典朗诵大赛。已经举办两届,大赛分设一、二、三等奖,来自全国的选手们用声音唤醒经典,再现经典夺人心魄的魅力。
    3、全国青年教师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光盘大赛。已举办两届,大赛分设一、二、三等奖,老师们用富有创意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孩子们传递经典。
    4、全国小学生新经典朗诵光盘大赛。
    5、全国小学生新经典知识大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0:5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著名专家、学者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我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古诗?这观念并不正确。
    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儿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杨振宁(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我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余秋雨(作家,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本人10岁左右就背诵了不少诗文,直到40多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描述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我把这些感受写出来告诉读者,居然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应。可见他们也有过早期诵读,也有过成年以后反复重温的欲望。这种诵读和重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金庸(小说家):
    外国人常问什么叫“中国特色”,我想把中华古诗文拿出来,随便背一篇就能说明问题。我有一位英国教授朋友来中国,早晨起来散步,鸟语花香,一位正在修剪花枝的园丁向他打招呼:“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啊!”他乘船过三峡,又听一位水手吟道:“……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感慨不已:一个连贩夫走卒都知道古诗文的国度,文化根基自然了不起!
    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即使他们的文章差一些也没关系。
    蔡志忠(文化经典漫画家):
    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世、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
    或许有人会怀疑,多看多读中华古诗文经典就使自己更能立足于未来的科技时代?不要怀疑古籍有帮助我们的能力。老子与宋代的张载就是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老子的宇宙观到今天都还证明是正确无误。而最重要的是,令自己的大脑多汲取不同的思想可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度,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如果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世界上顶尖的人,这两样条件都是不可或缺的。
    赵鑫珊(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教授):
    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季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用庄子的一句名言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第一重震撼当然是这句格言本身所具有的气魄。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人当拥有这般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作出伟大贡献。为什么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数学、物理教科书的扉页上,不把庄子的这句格言写上去呢?写了,会拔高广大理工科学生的心胸,并造就中国的爱因斯坦。
    第二重震撼,我是从一位外国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那里第一次知道庄子这句格言的。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放松过从中华古诗文中吸收营养。
    我尤其欣赏唐诗。科技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很慢,几千年不变。唐诗的每句话都依然让我们那么感动,就像是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宝库。去年有位研究生去加拿大,临行前问我需要带哪些书。我说,至少要带两本:《英华词典》和《唐诗三百首》。不管你原先学什么专业,也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便是到了南极、北极,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护照。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人类已经发明了汽车,为什么还要赛跑?练习马拉松是为了有朝一日长途奔跑送信吗?当然不是,我们只能从挑战体能的极限上面来寻找答案。同样道理,古诗文诵读从知识记忆角度已没有多大必要,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素质的提高。
    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我给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贫穷、“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
    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
    南怀瑾(国学大师):
    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串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
    刘国正(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我赞成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感染。教师只消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我幼时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烂熟但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
   
    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我给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许多中学生写的汉字还不如日本人,也不如台湾。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
    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
    “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古诗文诵读还要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古代诗人、文人得意的少,不如意、不得志的多,有的是为了爱情,更多的是忧国忧民。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馆长)  
    中华民族虽然劫难重重,但没有垮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继承工作做得好。我赞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记诵是维系民族文化传统的好办法。自然科学不发展不行,“两弹一星”上不去,我们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就不多,但人文科学也要赶上去。工程技术解决的是局部问题,人文科学提供的是宏观看法、全局观念。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文化没有暴发户,不能白手起家。“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当时我说提出要补中国历史教育,否则毕业后都给人家打工去了。
        
     连秀云(中央教科所副所长)
     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报告》发表以来,我国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从社会科技进步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思考着深层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它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烙上了龙的传人印迹。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的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古文的名篇佳品,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文学艺术东方,也可以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通过古文诵读学习,口授心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关键是开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但是,对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是离开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1:26 | 只看该作者
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主持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引起了广泛关注。一直致力于推动这项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李振村,也因此当选《中国教育报》“2007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文化中心主任、著名记者张圣华先生对李振村进行了采访,《中国教育报》在2007年12月20日第5版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采访对话录。现将《中国教育报》刊发的对话录摘编如下。
诵读: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
    ——“新经典”课题组组长李振村访谈录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圣华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十年上坡路
    当下中国教育实验课题之多,用“多如牛毛”形容亦不为过。但如此多的课题又有多少能够行走到底呢?在这样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景下,由李振村策划并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却默默坚持10年,让几十万个孩子受益,堪称奇迹——
    ■1997年末,在山东潍坊市实验小学启动实验。2000年,实验在山东省12个区县铺开。
    ■2003年,经山东省民政厅批准,正式成立山东省中华诗文教育学会,这是国内第一个专门以推动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为主要工作的省级学会。
    ■2004年,经典诵读实验广州推广中心和江苏推广中心分别成立,实验开始走向全国。
    ■2005年,创办《读读写写:中华诗文学习》月刊,这是国内第一本以指导学生经典诵读为主旨的杂志。
    ■2005年,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观摩研讨会召开,与会代表近两千人。自此,每年一届的诵读大会成为国内展示少年儿童经典诵读成果的最有影响力的平台。
    ■2007年,李振村提出了“新经典”理念,经典诵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网络时代,经典诵读还有什么价值
    张圣华: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在网络几乎能够提供给人们生活和学习所需一切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经典诵读还有什么价值?
    李振村:这是很多人都在追问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宏大的命题。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成长来看,人与动物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其一代代新生命的成长都是“从零开始”。动物没有自己的文化积累,没有传统;而人就不同,人类新生命是在不断接受前人经验、不断接受已有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这种代代传承的文化,形成了传统,形成了历史,于是人类才拥有了迥异于其他物种的“文明”,人类才日臻完善。
    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假如我们把这些民族的原创性的东西全部清除掉,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华民族的根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正因如此,有学者指出:科技的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进化却很缓慢。唐诗的每句话,现在读来都依然让我们感动,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库。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便到了南极、北极,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无形的精神“护照”。
    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
    没有诵读,使我们远离大师
    张圣华:一个民族需要大师的引领。中华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伟大的人物令世界敬仰。但现在,我们似乎进入了没有大师的时代。这和经典诵读有没有关系?
    李振村:当前有关系。当今时代,产生大师的土壤的确是越来越贫瘠了。
    中国当代缺少大师,从教育的角度思考,的确可以找到一些原因。我们可以和“五四时期”作一个对比。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和今天安定和谐富足的社会相比,动荡、混乱、贫穷……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却诞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鲁迅、胡适、蔡元培、赵元任、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巴金、钱钟书、老舍、梁漱溟、陶行知……这只是信手拈来!用璨若星河来形容彼时大师之多,亦不为过。
    这些大师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中国文人学士对西方文化的倾慕,使得彼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文化思想交流十分活跃的时期。正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就了三四十年代开放包容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大师大多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在少年儿童时期强记背诵了大量经典著作,从而打下了宽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他们大多又在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到西方国家接受了先进文明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扎实根基,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二者融合,于是,一批大思想家、大学者、大作家、大教育家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了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但这一切很大程度都成了谋取考试高分的工具。大师成长的氛围没有了,经典诵读的传统课程没有了,读书的热情异化了……我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浮躁,分数几乎成了教育的灵魂。如果说,发展经济急功近利会带来经济泡沫,会带来环境恶化,会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那么,教育的急功近利则会让一代人的素质受到影响,会把具有大师天赋的学生扼杀掉。
    最近有关部门进行的全民阅读调查表明,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几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不足5%。相反,“快餐式阅读”、“浅阅读”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态势下,我们的校长和老师更需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强烈的阅读欲望,拥有高雅的阅读品位,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孩子有了这四条,就可以远离浅薄和浮躁。在此基础上,如果这个孩子还拥有天赋、勤奋和机遇,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大师级人物就有可能成长起来。
    诵读:学生的童子功
    张圣华:这应该是经典诵读的战略价值。作为普通的家长和老师,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孩子的学习,经典诵读对一个孩子的学习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李振村: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葛剑雄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已经发明了汽车,为什么还要赛跑?练习马拉松是为了有朝一日长途奔跑送信吗?当然不是,我们只能从挑战体能极限,锻炼意志力、竞争力上来寻找答案。同样道理,古诗文诵读的价值大抵如此。
    这话说得多好啊!经典诵读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比如记忆能力。凡是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的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量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为什么?因为在背诵过程中,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比如文化底蕴。持久地大量地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它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智慧发展的基础。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古今名著,滚瓜烂熟地背诵下了几百篇精华篇章,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就好比一个人攀上了群山之巅,他自然就有了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水到渠成,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然而,他仅凭口述便完成了一部传世名作《柳如是别传》,索引文献全凭记忆,后人查对,丝毫无误。何以能够如此?文化底蕴使然。杨振宁自小就表现出了数学天赋,他的爸爸没有按照我们现在的家教思路给儿子强化数学,而是聘请了一位文学教授帮助强化文史素养,由此打下了杨振宁厚实的人文根基。
    人人都渴望获得大智慧,但仅令学习教科书是绝对无法形成大智慧的。大智慧来自大阅读。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只看眼前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让孩子过一种更有诗意的生活
    张圣华:“经典诵读”是不是有死记硬背之嫌?在全社会都在呼吁为学生减负的背景下,经典诵读是否会成为学生新的负担?
    李振村:很多反对背诵的人都喜欢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作为依据。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有人问他一个中学物理公式,他回答说:我从来不去记忆这些僵死的公式!的确,对于一个已经把物理学基础知识全部内化为自身素养的科学巨匠来讲,他不再需要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就像一个老司机无需再去死记硬背汽车驾驶方法和交通规则一样。可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犹如一个刚刚上路的驾驶新手,他不去强记这些规则并不断实践,又如何形成基本的驾驶素养呢?缺少了强化记忆的环节,最基础、最根本的知识和能力素养就无从谈起。
    过去人们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就说这个人有私塾功底。什么是私塾功底?一句话,就是背诵的功夫。私塾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牢牢地刻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这是后天无论怎么学习也无法弥补和赶上的。这就是所谓的童子功!
    关于负担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典诵读是否苦累,关键看孩子的感觉。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他还特别指出,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由此可见,真正的诵读,就像唱歌一样。唱歌一样的诵读,怎么会成为负担呢?
    张圣华:这样朗读的确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李振村:经典诵读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涵养孩子的诗心诗性,让他们能够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这点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拿到一首古诗,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知识点,急急忙忙分析拆解,搞得支离破碎,诗歌教学的情趣荡然无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经典诗文中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我们要不断挖掘这些人性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它们,让孩子的心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变得柔软,变得敏锐,从而让人生变得幸福。学者胡晓明先生曾回忆过这样一段往事,他15岁离开家去当工人,心里特别想家。有一天读到唐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由热泪盈眶,因为他忽然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他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了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
    假如我们能够给孩子一颗诗心,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日出日落、风霜雨雪等寻常景致,面对生离死别等人情百态,能够萌发一些诗意,唤醒一些诗情,这就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啊!所以叶嘉莹说:学古典诗歌就是让你对宇宙万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所关心……如果一个人对草木鸟兽都关心了,那么你对你的国家、你的同类的“人”能不关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1:51 | 只看该作者
“新经典大讲坛”之精粹语录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的。而阅读就是学生精神成长过程的重要因素。
    读书成为习惯,可以创造生命的神奇,可以使人的思想“神采飞扬”。
    我们不缺少读书学习的愿望,不缺少当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但一些老师缺少的是实现愿望和理想的毅力和韧性。读书的习惯和毅力,表现在“挤”时间上。                                
——《人民教育》主编 傅国亮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优雅的语言,每个字就是一幅画,每句话都是一首诗。走在汉语的小径上,再弱小的人都可以进入广大的世界,短暂的生命可以留下永恒的声音。很多古代文人之所以过着儒雅的人生,就在于他们的生活处处都与优雅的汉语为伴,或吟诗作赋,或月下清谈。
    开心诵经典,要多一些情趣与活泼,多一些时尚与流行,多一些创意与个性。
——李振村《“新经典”:开启母语教育高效之门的金钥匙》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人文,语文工具的掌握就是人文素养的提升。汉语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记载该民族相应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学语言的价值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一种民族精神的塑造,一种民族印记的烙刻。
——吴忠豪《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对语文的感受越深,就有可能把孩子推向一定的高度,让孩子认识到语文意象背后的高度。
    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独担之任。
    将感悟洗净/勺诗意煮茶/语词袅袅/温热陈年的话/何处飘来/清香的密码/课程流转/生命蹉跎/宛如佛拈花/一壶微笑/沸腾起言说的芽/品过/才知晓语文的味道是回家。
——王崧舟《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之道》
    阅读告诉孩子世界曾经清新美好,世界应该清新美好,阅读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什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教育智慧,那就是要承认自己平常,接纳和自己一样平常的家长,一样平常的学生。
    为什么儿童文学作品要让孩子读?因为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都写的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它的结局必是经历了艰难困苦,实现了自我,实现了成长!而成长,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
    整个阅读环境的改变,不是靠着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要靠各方面的共同促进和提高!儿童持续阅读的热情来自老师,来自家长,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薛瑞萍《儿童持续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
    我从小喜好儿童文学,其中的真、善、美至今仍冲击着我的心扉,宛如初冬的暖阳辉耀着胸膛,这便是儿童阅读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
    文本阅读就像品茗,在静静地品读中,净化心灵,提升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人们的精神世界。
让儿童坠入书之爱河,呵护“无意思之意思”,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和典型性,课外读物应该突出丰富性和多样性,不然孩子会拒绝、远离;以共同阅读结成一个精神同盟,儿童和成人是两个有价值的存在,共读中彼此有了心灵的沟通,拥有共同的语言,就能建造通往幸福天堂的宝塔。
——周益民《儿童阅读:一条返乡之路》
    吟诵是一种介于读和唱中间的形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朗诵要细化、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学习方式,而且其运气发声、仪态风神,始终浸润着大雅君子之风。
    吟诵是一种学习方法。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我们要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吟诵的曲调和方法各地不同,丰富多彩,正如中国民歌的系统一样博大精深。
——徐健顺《吟诵之美——兼及小学语文教育》
    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就是“简单语文”的核心理念。简单语文,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钻研教材要有度,不必太深,更重要的是要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
——于永正《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新课堂要着眼于构建新的教学形态与模式,要建设“依文本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当然活动必须依文本,以文本为出发点,以文本为基础,活动完成后学生学到的东西必须是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仅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应包括学习主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在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不要简单地以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所谓的“人文性”。
                                         ——李海林《语文教学改革要继续研究的三个问题》


教学写作是教师精神生命的倾吐。精神生命的困顿和压抑无疑是痛苦的,那么表达和倾吐必定是一种快乐。教师是“三耕族”,读书是“目耕”,上课是“舌耕”,教学写作是“笔耕”。“三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教师的生命状态和专业生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我们会因为收获的愉悦而使充满劳绩的耕耘,成为一种快乐的诗意栖居。
——周一贯《写作,语文教师的生存状态》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更以背诵为目的。
“素读”课程如何进课堂?“素读”的时间哪里来?高年级一周七节语文课:一节经典诵读课,一节课外阅读课,一节习作宣读课,四节语文教材课。平均两课时上完一篇课文。教材用法模式:一是课前学,二是师生评讲课文特色,三是通背课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以简易的思维导图辅助自学。
“素读”有量日日清:每日一百字左右。经典“素读”的基本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
教师是“素读”经典的引路人。做一个读书的教师,是给予学生最大的福荫。
——陈琴《"素读"经典》

什么是作文?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什么是作文?作文是本真的袒露,作文是压抑的冲动,作文是秘密的公开,作文是温馨的表白,作文是内在的觉醒,作文是跳跃的音符。基于这一理念下的作文和作文周报,是一个“人”的世界,“言”的世界,“心”的世界,“情”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2:27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阅读:一条开满鲜花的通道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  金孜红    朱华英
    义乌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12年,经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积淀百年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学校占地156亩,现有60个教学班,2800余名学生,其中有来自韩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50余名。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城镇示范小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省级以上荣誉二十多项。享有“全国一流”、“中国小哈佛”、“小学界的航空母舰”等美誉。学校现有特级教师、省地市级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市学科带头人38名,省地市优质课获得者46名。学校秉承“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遵循“求真、创新”的校训,树立“教孩子六年,想孩子今后的六十年,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艺术熏陶,着力打造精致品位校园。
    2006.10.丹桂飘香,我校承办了“全国第二届中华诗文诵读教学观摩暨成果展示活动” ,在开幕式上,我校师生演绎了一台美轮美奂、精彩绝伦的诵读表演,师生用歌曲、舞蹈、短剧、古诗新唱、情景诗朗诵、教师独诵、齐诵等等形式再现了中华诗文的魅力,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令全场来宾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这种融诵读与艺术之中的表达形式,受到了小语界专家同行的高度赞赏,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就是我校开展经典阳光诵读的一个成果侧面(视频播放)。
    那么,何谓经典,何以想到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方式?如何让读书丰盈心灵、丰厚生命底色,让经典伴随着孩子的童年成长?我们历经了十年探索,走出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快乐阅读”之路。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认识缘由
   (一) “快乐阅读”的由来
    1、当下学生阅读生活透视
    读书是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主体内容,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变成与考试、分数紧密相联的事,功利驱使下的读书不仅机械、乏味而且苦不堪言,教育的内涵枯萎了,教育的真谛迷失了,教育走向了异化。如何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变革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实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2、经典诗文教育功能有待开发
    语文教学历来十分倡导阅读积累,注重课外阅读拓展。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人文典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特殊作用,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对经典古诗文作了一番研究之后,将其纳入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补充教学内容,拓宽语文学习天地,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美丽田野。同时,新课程三级课程系统的实施,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出了现实要求。我校在语文教学经典诗文拓展研究基础上,构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开发出“影视欣赏课”、“儿童诗欣赏”、等多门课程群,供学生自主个性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2006年,学校正式印刷一至六年级六册《经典诗文诵读》读本。
    3、重构校园读书生活之需要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必须为学生今后的一生发展奠基。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孩子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期,儿童诵读有着特殊功效。俗话说,童子之功,一日成诵,终身有用,这是成人读经所不能企及的。我校选取经典诗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破解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通过经典诗文诵读,给学生打开一扇门,开辟一条通道,让他们触摸到中华民族的深厚积淀,深入古代圣贤的心灵世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接触精品,与大师对话,开阔视野、丰富涵养,终身受益。“胸藏万汇凭吞吐,腹用诗书气自华。”素质养成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经典诗文以其人文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深入心灵,全面提升人的气质与修养。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成为我校全体师生的追求。
   (二)“快乐阅读”读什么
    读大经典美文。经典特指“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祖先创造的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即经受时间考验,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精神的令人感动的作品。”
    我们冠之为“大”,是因为 “经典”应该是传统的、民族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是鲜活的、成长的。因此其范围还要更为宽泛些,包括唐诗宋词、诗经论语、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外,还应包括本地的乡土名篇。
    大经典美文从框架上来看,分成两大板块:一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二是经典诗词的背诵积累。这两大板块,并非是永不交叉的平行线,而是最终能聚焦于一点的射线。因为,目的只有一个——“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

二、天下大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探索历程

    我校大经典诵读实践坚持近十个年头,经历了教育教学多次改革的考验和新课程改革的检验,规模从几个实验班扩大到全校,诵读内容从随意零散的几首古诗词,到“全校开展诵读80首”,到系统编辑的六册校本教材,其认识也逐步从语文教学提升到生命素养,研究从教师个体各自实施再到“确立课题正式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队伍日益壮大,认识由浅入深。
    (一)基于课程资源拓展的初步探索阶段(1999年至2000年)
    1999年,学校几位喜爱古诗文的教师,自发结合课堂教学,旁征博引,走进经典诗文,开启了课堂诵读之先;同时,为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寄宿部学生课余生活,学校“文学社”应运而生,开辟古诗文第二课堂,在课外拓展阅读。有的以《论语》、《三字经》为核心,有的以宋词元曲为主体。2001年,部分班级相继开展诵读活动:读三字经,诵唐诗宋词,诵论语格言等。随着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效益也逐渐显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这引起学校的广泛关注,在系列调研、教师论坛和学习研究基础上,全校形成了经典诵读的共识: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以新课标推荐的80首古诗为基本内容,开展全校性的诵读活动,举行大型赛诗会。
    (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广泛实施阶段(2001年至2002年)
    为提升研究层次,2001年学校确立“以经典为友、以圣贤为师”的诵读要旨,培育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设想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重新编写“经典诵读”读本,在各个学段以各种途径、方式来开展诵读加以落实。2003年,启动了“经典诵读实验研究”课题,《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正式开设;2005年,六册《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初稿问世;2006年秋,学校成功举办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为使儿童喜欢经典诵读,学校还相继开发了校本课程群。如低段开设“影视欣赏课”、“儿童诗欣赏”、“走进故事大观园”等;中段开设“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七彩园”、“我与童话大王”等;高段开设“宋词的阅读与欣赏”、“名著欣赏课”、“网络阅读”、“与作家同行”等。这些校本课程群把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大胆引进课堂,形式多样,趣味盎然,可供学生自由选择,深受学生的喜欢。
   (三)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深化探索阶段(2002年至今)
    随着实践的深入,理念不断得到升华,经典诵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延续和校本课程的实施,而是成为建设人文校园的途径,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经典诵读已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2002年至今,经典诵读从关注课堂,到关注课程,再到关注生命;从关注少数人,到关注多数人,再到关注每一个人;从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到关注语文素养的发展,再到关注人文素养与生命品位的提升。经典诵读实现了质的飞跃,实践成效日益显现,从语文能力到综合素养;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从本省到全国,并最终成为“孩子生命成长奠基”的工程。经典诵读成为了我校的特色品牌。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探索

    (一)核心理念
    1、快乐阅读以兴趣为导向,以享受为目的
    阅读不是一种升学手段,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滋润精神生命,养育心灵睿智。如果阅读异化为考试和分数,阅读就会泯灭精神和心灵。回归阅读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对阅读本身发生兴趣,让阅读充满浪漫,让读书生活多一份闲适、多一份优雅。只有激发阅读本身的乐趣,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阅读爱好,阅读才能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2、快乐阅读以积累为基点,以激励为取向
    快乐阅读重在培养一种阅读态度,饶有兴致、孜孜不倦,不用在意水平高底、不同担心成绩好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切的起点,日积月累、逐步提高,沿着“多级书阶”攀登,以不同的速度梯进,终将达到“光辉的顶巅”,进入人文殿堂。
    3、快乐阅读以生命为底色,以品读为特征
    快乐阅读不仅是言语认知活动,而是情感、态度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涌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情感的流淌。通过对传统朗读、背诵方式的变革,实现阅读过程的心灵对话、人格感召、艺术感染、生命感悟。使阅读提升人文素养,让阅读丰盈精神生命。
    (二)操作模式
    基于上述基本理念,我校从变革阅读内容、改变阅读方式、丰富阅读类型入手,转变原有的阅读范式,并通过制度设置、评价激励、环境营造去建立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构成一个“内外驱动,六维并举”的 “快乐阅读”操作模式(见图1),以内容、方式、类型、制度、评价、环境“六要素”的联动,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读书、考试、分数”机械链,实现“诵·读·悟·行”四结合,使学生回归读书本真,体验读书的乐趣,实现读书的真正价值。
   
    1、 内容:三级书架,有序推进
    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为此,学校建立了“三级书库”:一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购进大量优质图书,学生每周有固定时间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家庭书架”,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根据学校推荐自主选购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营造亲子阅读氛围。学生们对此深有感触。
[案例1]
    我的书架是一个精神巨人的住所。书架上的一本本书,就是一位位精神的巨人,我不能让它们躺在书架上睡觉,要让它们站起来,牵着我的手前进。
                                                        (《我的书架》四(4)班胡志超)
    同时,学校整合师资力量,把小学阶段应该积累和阅读的优秀名句名篇,结合家乡名人骆宾王、吴晗等作品,配上精美插图,合编成经典读本1-6册,供一到六年级的孩子自由选读。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制了课外阅读指导手册,分段推荐课外读物,分层指导阅读方式(见表一)。
表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分层指导


学 段
推 荐 的 读 物
阅 读 建 议
课 标 要 求




儿歌韵语(读读编编)、对子歌、三字经、成语、谚语、必背古诗80首等;金波的《中华童谣100首》、贾尼.罗大里《假话国历险记》等50本中外好书。
一课一儿歌(对子歌)、一日一成语、两日一谚语、三日一古诗(三字经)、一周一接龙、一周一故事、一周一生活记录、一月一好书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




《唐诗三百首》、《元曲》等优秀古诗文;名人名言、《弟子归》《三字经》《千字文》《孟子》等;巴金的《长生塔》、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50本中外好书。
一课一名言、一日诵一段、两日一古诗、一周一摘录、一周两生活记录、两周一好书、一月一感受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50篇。




《宋词》《论语》《中庸》《大学》《庄子》《老子》《四大名著》等古典作品;曹文轩的《草房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50本中外现代文学作品
一课一名句、一日一诵读、三日一古诗 、一周一美文、一周一好书、一周两习作、一月一交流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篇60篇。

    2、方式:多维联动,生命品读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不是仅仅用眼睛去感知,而是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因而,快乐阅读,需要变革原有读书方式,不能以背诵为宗旨。
    ① 强化人文性,丰厚人文素养
    我校金孜红校长说:“我们开展经典诵读主要是为了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厚实师生的人文底蕴,做个富有深厚内涵的义乌人。”在经典诵读活动中,首先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情画意。无论是背景解说、生平介绍,还是人物轶事,意在唤醒人文精神。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诗句,体验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闲情逸致,提高文化品味。不仅积累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还丰富了自己的内涵。
    ② 增加艺术性,体验审美境界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管通道,选配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案例2]
    经典与音乐的融合。2006年10月28日至30日,我校师生在 “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以歌舞、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的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有专家赞言:“眼前一亮,心头一震,耳目一新!”“实验小学能以这样一台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节目来传递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足见其功底之深厚!”
    ③ 注重乡土性,激发生命活力
    为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除了让学生诵读古诗文外,还选读大量本地的乡名篇,如七岁就会吟诗的骆宾王,抗金名将宗泽,现代有第一个走完长征的文学家冯雪峰,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还有撰写《海瑞罢官》的历史学家吴晗,以及诗坛泰斗艾青等等,使学生在诵读中强化家乡情结。
    ④ 贴近生活性,点燃灵性智慧
生活既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又是学习的应用和实践天地。诵读经典,心有所悟,情有所动,经典能点燃孩子们心中灵性智慧的火种。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引经据典,无论在游览山川大海还是名胜古迹,不论在课堂学习还是生活交流中,不时会有感而发,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如当老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孩子们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为老师总结。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案例3]
    老师欣喜地说:孩子们逐步开始运用简洁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学校组织春游活动中,同学们边赏景,边吟诗,在浓浓的春意中诗句竟脱口而出:
“迎春花儿金灿灿,桃花红红开笑脸,春风徐徐来梳柳,喜鹊黄鹂在欢唱。”
“小柳树呀弯弯腰,细枝摇摇把手招。黄莺唧唧又喳喳,欢迎我们来嬉戏。”
“这是我做的‘诗配画’,美吧。你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天我做了一张书签,书签上写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想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楼鑫刚,因为他很聪明,但是总是很贪玩,不肯好好读书、背书,不肯好好完成作业。我想让他珍惜时间。”
    ⑤ 突显互动性,体验心灵对话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让孩子们爱上诵读经典,没有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不行的。课题组要求每位语文老师担任经典导读员,开展师生共读。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更促进了教师的自主、自觉的诵读。师生之间相互对吟不仅浓厚了诵读氛围,更推进了阅读的深化。
——亲子共读,相互激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如果能够亲身力行,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因此,学校发出“构建书香家庭”倡议书,定期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投身到诵读活动中来。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20分钟,每天听孩子背诵相关唐诗宋词,每周至少与孩子交流一次读书心得,每月逛一次书店,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要让家长与孩子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感悟人生真谛,让“亲子共读”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不但提高了家长的人文素养,也促进了亲子沟通。
    [案例4]
    有家长惊讶地说: “小家伙说话一套一套的,还时不时嘣出一两句诗词来,吓得我不敢出声了。”“昨天在辅导他作业时,我刚提示完,孩子马上嚷嚷道:‘哦,别说别说,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哈,居然会说出这么贴切的诗句来,让我好惊讶。”
    [案例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的这首词,我多么喜欢啊!今天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江滨公园赏月,我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可把老爸逗乐了。接着爸爸又故意考我,跟我比赛吟诵描绘月亮的诗句,才难不倒我呢。你看,我一下子背了这么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哈哈,老爸甘拜下风。”                                      (四六班夏文强)
    3、类型:丰富多样,趣味盎然
    不同的诗词常常有不同特点,依据不同风格和色彩,需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达到神奇的阅读效果。实践中老师们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阅读:
    ① 情境吟诵
    古诗词韵律、意境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不再单纯地出现一首诗的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让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缓缓流淌。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在这样的情境中,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反复让学生诵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达到读出诗的味道,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美感的目的。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沉醉。我们常常听到优美的音乐伴随,眼前美丽的画面扑面而来。孩子们常常会如痴如醉,流连忘返,陶醉在诗海里,乐此不疲。因而,诵读中用艺术创好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6]
   《送元二使安西》在《送别》古曲的烘托下学生反复诵读,朋友即将分别的不舍之情,对朋友的挂念、担忧等种种深厚的情意不言自明。
古筝曲《渔舟唱晚》特别适合王维的《山居秋冥》,舒缓甜美的乐曲,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田园气息的闲适和芬芳。
    ② 对照思读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内容题材相同或相近。把这样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更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让学生品尝到直达诗人内心的理解的快乐。
   [案例7]
    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时,先出示这两首诗让学生诵读,然后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这两首诗相同的是:内容、题材、所处的时代,不同的是:色彩、景物、看景的位置、基调、情感。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原因。这时,适时引入诗人的介绍,拓展的资料。最后,反复诵读,读出诗情。
    ③    故事引读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每一首古诗文常常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如何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的带动下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怀是一种创新研究,这使得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的涌动过程。
    [案例8]
    诵读《秋思》
    师:“唐朝诗人张籍远离故土,在外做官多年。又是一年秋天来到了,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他独自一人漫步在洛阳城的街头,只见街上冷冷清清,秋风吹过,小草枯黄,落叶飞舞。又是一年,不知家乡怎么样了?家里的亲人都好不好?他赶紧回到客栈,想写一封信寄给家乡的亲人。摊开纸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小小纸笺,怎么写得下自己对家乡的那许许多多的思念?张籍终于写好了信,把它交给了信使。可怕刚才匆匆忙忙还有什么事情忘了写,当信使刚转身要离去的时候,又麻烦信使把信拿出来,重新启封又看一遍,又添上许多话。这才目送信使远去,他的心也跟着信使去到了家乡……”
    师:听了故事,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生:孤独、寂寞、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
    师:诗人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写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诵读。
    ④游戏诵读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诵读有机的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中边玩边跳,既能消除疲劳,又激发了孩子在游戏中自然积累经典诗文的极大兴趣。如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一月梅花香又香。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你拍三,我拍三,三月桃花连十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风有意艳桃花.桃花无意惹诗情
    你拍六,我拍六,六月荷华满池塘。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你拍九,我拍九,九月菊花初开放。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4、制度:日积月累,梯度成长
    为了使诵读从一开始就落实到位,学校及时建立并完善了系列制度,促进诵读热情的持续高涨。
    ① 保证诵读时间
    保证“每天一小课,每周两大课”的时间进行诵读。如每天10分钟晨读,每节课前3-5分钟诵读,每周二、四中午的读报课及前移20分钟统一为全校诵读时间,走读学生每天回家再诵读20分钟,以此达成以少积多,日积月累。
    ② 探索导读方法
    倡导老师努力开发阅读指导课,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近几年,老师们探索研究的课型就有:“阅读方法指导课,自主阅读课,读书汇报课,好书共享课,你评我点话好书鉴赏课”等“阳光诵读”课型,大大提高了诵读的效率及热情。
    ③ 明确诵读指向
    提出“五一”诵读目标:一天一句格言警句,一周一篇经典美文,一月一次读书交流,一期一次成果展示会,一年一个读书节。即每天复习背诵一句古典格言或名言名句;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论语或宋词;每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诵阅读的交流展示活动;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一次诵读的成果展示会;每年以全校为单位开展一次隆重的读书节活动,如古诗文背诵擂台赛,经典美文集体朗诵演唱,古诗文诗句对接赛等。通过书经典诗句、吟经典诗文、唱经典歌曲、演经典元曲等,营造诵读积累的浓厚氛围。
    ④ 设计展示平台
    为激励学生的阅读需要,学校注重设计多层次展示学生阅读能力的平台,包括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学校“七色花”广播站、电视台开辟经典诗文诵读栏目,时间在每周三中午12点30分准时播出。或请学生当场展示朗诵,或播放“与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伍”故事系列,让学生耳闻目睹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欣赏中得到情感陶冶。年段一学期举行一次经典诵读竞赛活动,有全体学生参加的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有全员参与再逐级胜出的赛诗会(低段)、经典诵读展示会(中段)、课外阅读知识竞赛(高段)等。班级诵读有专题辩论赛、好书推荐会、模拟书店、课前三分钟谈天说地、办手抄报、为诗配画等。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以班队会形式开展专题活动,如“在诗词王国里遨游”、“说古论今话对联”、“走进李白”、“诵古诗、学美德”、“能说会道大派对”、“古诗吟诵擂台赛”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还有“看,我家里藏书多”“寻访骆宾王”“走进中国小商品城”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5、评价:多元激励,精彩纷呈
    ① 学校评比活动丰富
    学校每学年评选一次“经典诵读之星”,人人参与,不限制名额,只要达到规定要求,均可以成为经典诵读之星。2006学年,学校有 1000余学生榜上有名。每个寒暑假都开展师生阅读活动,并如期进行假期“阅读之星”评比,及时召开读书交流会,营造师生共阅读的气氛。每年评选书香家庭,以此为契机,引导家长建立家庭书架,制订亲子阅读计划,落实亲子阅读活动,达到阅读效果。
    ② 学生竞赛形式多样
    全校共读一本书《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低段以口试形式比赛,高段以笔试形式比赛。开展书签(低段)和手抄报(高段)制作展览,书签要求:书签背面是自己最爱看的一本课外书的内容简介,书签正面是本书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色彩鲜明,图文并茂。开展“我读好书,我诵经典”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各教研组以经典诵读内容为蓝本,结合诵、唱、舞等形式编排节目,参加学校的汇报演出。
每学期都举行“背诗大王”擂台赛,这是让人倍受关注的活动。擂台赛模仿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栏目举行,分周擂主、月擂主、季度擂主、学期总擂主四个阶段,每次比赛都异常激烈,学生们个个有备而来,诵读的诗句宛如滔滔江水绵连不断。
    6、环境:宁静致远,灵动优雅
    学生阅读态度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氛围的影响,文化氛围对孩子是一种无形、深刻、持久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因而,要提升阅读素养,必须要改变阅读环境。我校提出“创设书香校园、打造书香家庭”的口号,全方位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创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诵读环境,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使学生浸润在书海之中。
    ① 创设书香校园,品味翰墨馨香
    “书声朗朗,文墨溢香”是校园文化品位的写照,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首先,从优化物理环境入手,在校园走廊、橱窗上粘贴古代名人画像,经典诗文等书法作品,教室四周悬挂名言警句;校园主要通道两旁设置精心设计的文化灯箱,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下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名言警句琳琅满目,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每周二、四诵读时间,学校根据诵读内容,统一制作的古筝音乐萦绕整个校园,全体师生在优美的音乐余音缭绕下静静地阅读,与文本对话,与书中圣贤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以宁静和舒畅。每周三学校广播和电视台,定期设定诵读栏目,播放古诗词光盘,或配乐朗诵、或配图解读、或配文表演,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妙。其次,提倡“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让班级诗意盎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各班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包括“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和经典牵手、与圣贤对话”;“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学生随时可品诗园里的诗文新韵,在诗化环境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亲近经典。
    ② 打造书香家庭,浸润孩子心田
    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诵读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家庭的熏陶,要求家长做到“建一个家庭书架,共读经典美文”,引领构建学习型家庭,使广大家长成为诵读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从而成为促进学生快乐诵读深入持久开展的永不衰竭的动力。
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实践效果
    十年的探索实践,快乐诵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夯实了师生的人文底蕴,凸显了学校的人文品牌。
    (一)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1、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快乐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对六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64.1%的孩子能够熟练朗诵《论语》,89%的孩子能够熟练朗诵《论语》精选篇章,52.04%的人能够熟练朗诵《大学》前十二章,58.2%的同学能够熟练朗诵《中庸》精选篇章。有少部分学生完成了学校读本所推荐的诵读内容后,已经开始主动诵读《诗经》。
在大量增加学生的阅读容量之后,对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什么影响呢?调查表明,近五层学生认为没有明显影响,二层学生认为负担反而减轻了,另有二层学生认为负担增加了。深入访谈后,我们发现这主要取决于于阅读方式,方法科学灵活、要求适度、循序推进,学生不仅效果明显,而且不感觉到负担。
    2、 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了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快乐阅读,逐渐养成了学生每天必读每天必诵的习惯,不仅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语言修养,使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丰富多彩。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表达方法也生动形象。
    [案例9]
    语文课《钓鱼的启示》,讲到诚信的话题时,学生便顺口而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调查表明,有六层老师认为经典诵读、快乐阅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更为可贵的是学得饶有兴趣。04年义乌市举行了课外阅读竞赛,56个一等奖获得者中,我校占了17个,这得益于长期的阅读积累。
    [案例10]
    学生兴奋地说: “自从诵读古诗以来,我再也不怕朗读了,以前每次老师请同学们朗读,我总是干着急,不敢读,即使读了声音也像蚊子叫。现在,不同了,因为古诗简短很有味道、很有节奏,我很喜欢读,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双休日回家后,我经常召集村里的小伙伴背给他们听,馋死他们了。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居然也悄悄地买来古诗在背诵呢,还说约定时间要向我挑战,我可得加油啦!要是输了,那可倒八辈子霉了。”(四年级何卓逸)
    3、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经典中有许多道德篇名,对学生的道德修炼和自我反思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经典诵读成为了实现道德修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如读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同学间互帮互助的现象明显增多,地上的纸屑有人主动捡,同学的困难大家主动帮,草坪不再有人踩踏,鲜花不会再有人采摘,果树上果实累累,到处散发出文明和谐的气息。诵读经典活动改变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促成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一桩桩、一件件尊老敬长的表现,让我们感到经典正引领着学生的道德成长。
    [案例11]
    小晖平时是一个典型的“小皇帝”,家人也已经习惯了万事孩子优先的“规则”。一天,他妈妈惊奇地向老师反映:“‘十一’长假出游之前,家人商量去哪里旅游的时候,大家都习惯地先问晖,以往的出游也基本要以他愿意去的地方为准,可是这次他却说,先听听大人的意见,并说大人决定了他就没有意见了。大家都觉得很惊奇,问他今天怎么了?他笑着说了一句:‘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经典让孩子懂得了长幼有序的道理。
    [案例12]
    例4:有个孩子的父母生意繁忙,中秋没有时间回乡下看望老人,孩子提醒爸爸妈妈要挤点时间去看望爷爷奶奶,父母说:“算了,没时间去了,让叔叔把月饼和钱带回去吧。”孩子一本正经地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番话说得父母又羞愧又感动,毅然推掉了应酬,带着孩子回了乡下。
    4、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胸藏万汇凭吞吐,腹用诗书气自华”,随着诵读经典的开展,学生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变得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志高气远、情趣高雅、气质儒雅,可以说学生开始享受到有人文品位的校园生活。
    [案例13]
    我喜欢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都是我喜爱的经典书籍,它们让我领略了文学巨著的魅力。
    我更喜欢语言凝练、富有哲理的经典——《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它们韵律优美,博大精深,是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它能陶治人的高雅情操,开拓人的心胸志趣,锻铸我们健康的人格。
    (二)丰厚了教师的人文底蕴,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1、掀起了教师诵读经典的高潮,夯实了教师的人文底蕴
    教师积极投身于有助个人人文修养提高的读书活动,纷纷捧起了《大学》、《中庸》等古代名典的阅读,受到了优秀文化精髓的熏陶。在全市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学校推选的十人,就有九人获奖,其中一等奖两名。其中洪岳、王巧玲两位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诵读教学研讨会教学大赛中均荣获一等奖。现在,语文课上,教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孩子们积极响应,随声吟诵,常常呈现师生对吟的互动欢乐局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自行设计、自主编排,“古诗词接龙”“好书推荐书友会 ”“古诗名句欣赏”等,内容纷呈,形式多样,课堂真正成了人文课堂。
    2、强化了教师的民主意识,深化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在快乐阅读中形成了“兴趣为导,品读为本”的读书理念,懂得提高学习效能不能单凭增加学习时间,并认为小学主课时间可以减少,以腾出更多时间,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多点自由支配的空间。
经典诵读快乐阅读,大大改善了师生关系。教师走进学生,更多地研究学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调查表明,六层以上教师认为,经典诵读快乐阅读,对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有积极作用。三层教师认为关系改善不明显,进入调研表明,这主要取决于诵读方式是否科学。近六层的教师认为,经典诵读对教师育人方式变革有积极作用。经过快乐阅读实践,教师逐步理解教育的真谛在于心灵对话、人格感染,教师必须把研究学生放在工作之首,建立生命理念下的学生观,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教书必先育人,教师的智慧在于激活学生,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前进的动力。
    3、激活了教师的创造热情,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型
    近六层的教师认为,经典诵读对教学方式变革有积极作用。老师们创造了许多受学生欢迎的新颖教学方式,如“情境吟读”、“对照品读”、“师生对读”等,还设计出“做做古格言警句书签”、“画画古诗文诗意”、“讲讲经典美文故事”、“优秀图书漂流”等“变式”活动,使学生诵读兴趣经久不衰,并由此带动整个教学方式向着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民主开放型”转变。
    (三)提升了校园生活品质,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品牌
    1、营造了温馨的校园氛围,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如今,在我们的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早晨,沐浴着清风朝露,寄宿班的师生或一边散步一边吟诵,或置身于绿草林间抒发感受回味积累;教室里,师生或放声诵读或静默阅读,沉浸其中;中午,整个校园在古典音乐的浸染下是那么幽静,教室里、阅览室里一位位学生手捧心爱的书读得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傍晚,美丽的校园在夕阳的余辉浸染下显得格外活泼与宁静,草地中、山坡上、休闲石上,三五成群的学生相拥着或同看一本书,或围着老师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或一边做着游戏一边喃喃吟诵着古诗词。就这样,一朝一夕,课内课外,校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到处闪现着一个个天真活泼、“满腹经纶”的孩子。
    2、自主开发了一套选文精当、插图优美的经典诵读读本
    这套读本一共六册,分别供一到六年级学生使用,从现代歌谣到三字经、论语,从古诗80首到唐诗宋词,从孔子到老子庄子,从名言警句到中外名篇乡土诗篇,搜集了上下五千年的经典美文,逐年递增积累,是一套难得的好书,受到了全国小语届同行及专家的高度赞赏,现在已经有许多学校相继选用。
    3、突显了学校特色,提升了学校品牌
    随着快乐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人文、和谐、民主的特色日益突显,文化氛围日益浓厚。2006年,学校承办了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教学研讨会一举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小学语文教师》记者编辑在2007首期刊物中这样报道:“简朴的开幕式后,义乌市实验小学奉献了一台堪称精品的经典诗文成果汇报演出。演出分为‘吴越情韵’‘神州风雅’两部分,紧扣‘情感’主题线,突出爱爱人、爱亲人、爱故乡、爱祖国的主旨,运用歌舞、吟诵、朗诵及地方戏曲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华诗文的巨大魅力。现在学校人文气息浓郁,诗情画意盎然,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8 年,该台节目被浙江少儿台选中录制,在“炫舞春天”栏目中推广播放。快乐阅读,也成为了学校的一张金名片。
可以说:行进在快乐阅读大道上,充满了鲜花和浪漫。
心地芝兰有异香——快乐阅读,学生生命因你而美丽
万紫千红总是春——快乐阅读,教师成长因你而快乐
春色满园关不住——快乐阅读,学校发展因你而亮丽
    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实践启示
    (一)让学生回归书本,与经典对话,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技术色彩,网络、电子等等成为了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过度的快餐文化影响下,学生们的精神内涵被大大消减,人文底蕴日益缺失,变成了“有知识无文化,有技术无思想”的一代。义乌实验小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素质教育,营造书香校园,应当倡导回归书本。现代教育要运用现代技术的快捷与便利,但不能丢掉人类文明的精髓——书本。经典历经五千年的文明,是滋润学生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养分。让学生穿越时空、经纬与大师对话,让心灵放飞灵动,让思想博大精深。
    (二)让学生快乐阅读,享受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丰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途经
    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将读书作为一种成就未来幸福的手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着“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想憧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总是与考试联在一起,“读、读、读,学生的命根,考、考、考,学生的法宝”,以对学习结果的功利化追求来获得对学习活动的驱动,而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内在快乐却很少关注,这样的读书不仅机械、乏味,甚至是痛苦不堪的。义乌实验小学用十年的探索告诉我们,让读书本身成为一种目的,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经。只有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体验到了快乐,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三)让学生生命品读,重构校园读书生活,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
    读书要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要丰厚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走出“一切为了分数,一切服务于考试”的读书范式,重构校园读书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仅仅是一个识记认知过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有情,读出诗情画意、读出人文情怀,让读书丰盈心灵、丰厚人的生命底色,从而真正培育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阅读,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义乌市实验小学历经十年,走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这就是变革读书方式,让读书成为一种生命品读、心灵感悟的过程;让读书充满着思维火花、情感激荡、智慧迸发、审美愉悦。回归阅读本真,还读书以乐趣,读出孩子的文思才华,读出孩子的童年梦幻,让读书成就孩子健康、快乐、有品位的幸福童年和花季少年。
    当然,发展不会终结,探索永不该停顿!
    我们坚信,我校的阳光诵读、快乐阅读正如初升的太阳一样冉冉升起,必将伴随着学校每个孩子、每位教师的生命一同成长,迎来生机盎然的又一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2:53 | 只看该作者
与成语同行
                              ——江苏省灌南县孟兴庄小学成语特色记略
倪庆中    王建刚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因它强劲的交际生命力而被人们青睐。孟兴庄小学全面开展相关成语的多层活动,让学生小时就与成语结为良友,亲近成语,体验成语,运用成语,传承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课程:量身打造课程是成语学习的载体,也是成语发展的平台。孟兴庄小学多方论证,反复酝酿,出炉了校本课程《成语串串香》和《成语新经典》。课本分级段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逐步上升,螺旋发展的阶梯状目标。
    第一学段分“基础篇”和“趣读篇”,基础篇主要依托小学课本,选录课本上的精品成语和“读读背背”的韵文成语,作为学生的必记内容。趣读篇主要收集数字成语、动物成语、水果成语、植物成语、军事成语、谜语成语、食物成语和人体成语等,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学段分“基础篇”、“趣读篇”和“赏读篇”三个部分。趣读篇继续分为成语之最、歇后语成语两类。赏读篇分为重叠成语、类别成语两部分。
    第三学段分“基础篇”、“赏读篇”、“实践篇”、“创新篇”和“诵典篇”五部分内容。赏读篇主体成分为骈偶成语,实践篇分为人物典故、妙改成语、诗含成语、成语接龙、猜测成语和广告成语等。创新成语主要是成语新编。诵典篇分为勤学典、励志典、孝义典、诚信典、报国典和智慧典。第三学段的成语学习在讲究兴趣引导的同时,强调量的记忆和类的区分,让学生从各方位,各个层面认识成语,牢记成语。
    粗略统计,此本小册中的成语有二千二百多个,这和小学阶段要求识记的生字总量相当,有力地配合了生字的认识和感知,如果能掌握80%,学生的语言素养将极大地提高,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
    活动:精彩纷呈孟兴庄小学为了使学生的成语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开展了“诵成语、默成语、书成语、画成语、讲成语、用成语、演成语”为主体的七彩成语系列活动。
    1. 诵成语:日积月累、口吐珠玑
    学校将星期一晨读、星期五下午辅导课作文专门诵读成语的时间,星期一下午还辟出成语阅读欣赏课,为学生积淀成语提供时间和空间。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成语诵读过关验收,要求本学期掌握的成语必须牢固掌握,不过关的停课诵读,直到过关为止。上学期和上上学期,学校进行了“成语诵读大王”的比赛,被评为“成语诵读大王”的学生3分钟背诵400个成语,背起来是行云流水,其熟练程度令人赞叹不已。学校实行的成语考级制度,其中核心板块也是诵读成语。
    2.  默成语:琼林玉树、点石成金
    默成语就是要求学生对本级段和本学段的成语不仅要烂读成诵,而且知其形,能准确地进行默写。默写时从应背的成语提取部分成语进行听写、填空、改错和选择,规定错误率不得超过20%,超过20%的视为不合格,要重新申请默写,直到合格为止。
    3. 书成语:入木三分、笔走龙蛇
    孟兴庄小学利用学校传统的写字特色优势,让学生从书法角度去书写成语。学校还从硬笔和软笔同进入手,既得到了练字,又记忆了成语,相得益彰。
    4. 画成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画成语就是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成语画,用画面来反映成语的内容。学校已举办过两次校级画成语比赛,学生画出的成语画色彩鲜艳,内容活泼,自由灵动,表达了自己对成语的认识与理解,学生识记成语和绘画能力获得了双重提高。
    5. 讲成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讲成语就是让学生讲成语故事。成语有了故事情节,就有了生命,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从学校举行过的成语讲演比赛来看,学生讲成语时入口、入心与入境,有头有尾,有理有据,有情而发。成语和诗歌以及课文连在了一起。
    6. 用成语: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学校推行了即兴成语作文竞赛。一至三年级的给一个成语,让学生写一段话,中高年级的给几个成语,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想象,提高了学生主动运用和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7. 演成语: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演成语是系列活动中最为综合化的活动。演成语不仅锻炼了学生现场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学校已举办了两届成语节,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演成语。学生在演成语时,有的忠实成语故事的本来面目,也有的加入了现代内容,还有的进行了故事新编。
    现在,学生成语考级方案已基本成形,它将使学校的成语系列活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3:37 | 只看该作者
周一贯老师的写作秘诀
耕耘心田  守望花开(网名)
    参加“新经典”大讲坛培训活动的第三天下午,热烈的掌声中,白发童颜,精神矍铄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先生矫健地走上了“新经典”讲台。
    没有多媒体课件,没用实物投影仪。一张讲台,一个话筒,周老先生开始用他那带着浓郁的绍兴腔的普通话开始了他朴素的讲演。
    60分钟时间里,老先生声如洪钟,语调铿锵。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谆谆教导我们这些年轻人要做“三耕族”,读书是“目耕”,上课是“舌耕”,教学写作是“笔耕”。“三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教师的生命状态和专业状态。老先生谈到自己从教近60年,笔耕不辍,发表教育教学论文930篇,出版专著约1259万字。其秘诀就是“积累”二字。积累教学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坚持天天“暮醒”。阵阵掌声传达着我们对老先生的崇敬,但很多人心中却有和我一样的想法:这不是常人能坚持的事。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超人”。
老先生仿佛读出了我们的心思,话锋一转,道:“当然,很多时候,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那就老老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记上‘今天没有什么可写’。如是者三,你就会挖空心思去找到写作的素材,哪怕语无伦次,也要写上几句。如此坚持,总有一天,会越想越深刻,越写越流畅。”
    感受着台上白发长者充满热忱与希冀的目光,不禁汗颜:有多少次,打开文档,想要记录几句,都觉得没什么值得写,或是不知怎么写,就草草关掉。博客就这样开了越来越多的天窗。看来,今后也得用周师的这个方法好好刺激自己了。
    今天,记录下这一课,当做警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4:09 | 只看该作者
绽放在经典诵读的大花园里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诵读子课题研究,创造出很多特色鲜明、风格独具的校本课程。这里介绍部分有特色的子课题,供老师们参考。
   
    经典诗文诵读本土化策略研究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
    以绍兴丰富的本土文化为依托,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营造校园诵读氛围,对学生施以乡土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爱国诗词诵读研究
    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卞家庄小学    安徽省蚌埠市实验学校
    精选传统爱国诗词让孩子们诵读,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中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
   
    经典诵读与小学生礼仪养成
    安徽省广德县桃州第三小学
    在诵读经典之中,着重进行品德教育、日常礼仪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修身养性。
   
    经典诵读和小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
    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小学
    探索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使经典诵读活动真正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小学    江苏省常熟市任阳中心小学
    借助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研究,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丰富语文积累。
   
    传统节日诗文欣赏研究
    江苏省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第一小学
    使学生通过节日文化的欣赏,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节日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生经典阅读考级试验
    浙江省永嘉县外国语实验小学
    通过开展经典阅读考级试验,营造书香校园,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水平。
   
    国学启蒙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研究国学启蒙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儿童启蒙的规律,提高小学教学的效益。
   
    小学对课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子弟小学
    通过对传统的“对对子”的研究开发,设计了旨在让学生感受母语巨大魅力、锤炼语言表达艺术的“对课”。此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小丁慈矿老师研究多年,已经十分成熟,学校可以直接借鉴。
   
    猜谜与诗词研究
    广西桂林市崇善小学
    在猜谜的过程中学习诗词,把有趣的猜谜游戏活动和诗词学习积累起来,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
   
    农历天空下的诗词诵读研究
    山东省淄博市金茵小学
    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相应诗词,同时配合国画、民间故事、书法、对联、民俗……
   
    精品小古文欣赏
    浙江省绍兴市塔山小学
    选取历代古文中精粹之作,引导学生诵读品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素养。
   
    诗画结合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遥观中心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槎龙小学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孩子们又普遍喜欢画画,让孩子们一边诵读,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古诗文的意境;或者给自己的画配上合适的古诗,这种训练充分利用了孩子形象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特点,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古诗词配现代歌曲研究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根据诗词的节奏、意韵,为古诗配上现代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在歌唱中接受诗词熏陶。
   
    古诗吟诵教学法研究
    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传统的吟诵法,结合当代信息技术,一扫传统古诗教学的呆板和沉闷,令人耳目一新,此研究由戴建荣老师主持。
   
    唐诗宋词欣赏课
    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诗田园中是最美的一道风景,领略了这道风景,才算真正领略了中国古诗的精髓。因此,在小学开设综合性学习课程“唐诗宋词欣赏课探索”,可以让学生享受最丰盛的精神大餐。
   
    低年级童诗诵读研究
    江苏省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
    让低年级孩子们从诵读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童诗开始逐步切入经典诵读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高年级三大名著欣赏实验
    山东省寿光市寿光世纪学校
    高年级孩子已经能够阅读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开发文学名著欣赏课,引导孩子们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研究中国古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可以开阔孩子的人生和文化视野。
   
    成语典故与语文素养探索研究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江南教育集团    江苏省灌南县孟兴庄小学
    中国的成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每一个成语几乎都包含着一个典故,学习成语就意味着学习丰富多彩的生活,意味着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和历史知识,丰富语言修养。
   
    经典诗文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
    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书香校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诗词主题学习馆研究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第二小学
    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围绕一个经典诗文学习的主题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文化素养。
   
    经典诵读与审美教育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东风小学
    经典诗词讲究字斟句酌,追求深远的意境美,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音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引导学生去品味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审美情趣。
   
    经典诗文诵读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的探索
    江苏省常熟市少工委
    以经典诗文诵读为抓手,引导少先队员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民族情感。
   
    小学生诗文手抄报实验
    广东省肇庆市第十五小学
    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诵读成果。
   
    经典诵读与花卉诗研究
    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让学生收集、积累、欣赏历代描写花卉的经典诗文,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经典山水诗词欣赏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小学
    诵读优美的山水诗歌,让学生体会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其中的轻松惬意,从而唤起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热情,陶冶情操,培养高尚情趣。

   经典诗文中的友谊
    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
    歌唱友谊是中华经典诗文中的又一个永恒的主题,让孩子们搜集有关赞颂友情的诗文,集中诵读、分类研究,可以让学生感受经典诗文语言魅力的同时展开友爱教育,接受情感的熏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4:38 | 只看该作者
我怎样教“对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丁慈矿
    什么是“对课”
    “对课”,就是对对子,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教学形式。大概从北宋时期开始纳入语文教学体系,北宋的《京兆府小学规》(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教育大纲)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第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属对”就是对对子。从那时起,‘对课’绵延近千年。凡是进过私塾的,都学习过“对课”。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稚嫩的童音从私塾中传出,回荡在蓝天之下。
    这一幕画面随着私塾的消亡渐行渐远,但从这些“神童”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又一批精英人物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华民族政治与文化的支撑力量,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冰心、老舍、沈从文……
    如今,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量的外来语汇、网络语汇潮水般冲击着汉语言文字,当“我们”在年轻人的口中变成“偶们”、“这样子”变成“酱紫”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回过头去看一看,我们的汉语曾经是多么得美丽!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将来是否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我是怎样进行对联教学的
    古代私塾里的“对课”,没有现成教材,教师多是从眼前常见的事物开始选择字词,避开生冷的字眼儿,为的是让学生容易对,又有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一般由二字、三字到五盲、七言,视学生程度,由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就这样对着、对着,学生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开始作对联,写律诗。我以此为参照,设计了日常拓展型的对联课和主题探究型的对联课。
    日常拓展型的对联课由“每日一对”和“每周一联”组成。
    “每日一对”,就是每天出一副对联让学生去对。“每日一对”不拘时间,有时在吃午饭时进行:吃饭前我出一个对子,午饭后,和孩子们交流。对子都很简单,多是些常见的事物。例如,有一次,我出的是“八宝粥”让孩子们对。饭后,一个孩子跑过来说:“老师,我对‘三鲜面’。”另一个孩子说:“‘五香豆’怎么样?”大家哈哈大笑。
    “每周一联”,就是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和孩子一起欣赏一副对联。对联是我从百余种对联书中选出来的,都是些好玩的东西:“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腰。”“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这些对联孩子都很喜欢,一读就记住了。
    学对联的意义
    汉语言是感悟型的文字,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其中一大优点就是不过早地让学生了解意义,而是让他在反复诵读后感悟语言中一种叫意韵的东西。
    梁启超说过,如果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以此来观照我们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趣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
    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看看这个“苦”字,多可怕,进入学海就像泡人了苦水!我的老师商友敬把这副对联给改了两个字:书山有路思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这个“趣”字深得我心,可算作我的对联教学的出发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4:35:02 | 只看该作者
“素读”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琴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
    我们现在可以将“素读”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实际上,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以这种方法为主要的教学法,目的是达到“读书破万卷”的功效。日本的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曾提到“素读”对夯实自己文化根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素读”的特点:一是所读的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是足具“种子能量”的文字(卡尔维诺语);二是对诵读的内容不求深刻理解,但求熟读成诵;三是不求急功近利,但求储备充裕。因此,“素读”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腔圆地读;目标上追求大量积累,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
    古代私塾先生为了获得“素读”效益,片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现代课堂当然不能照搬。笔者巧妙运用了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对“素读”进行改良,收到显著的效果。
    一、精选文本
    面对浩瀚的书海,哪些文字是适宜作为种子播撒在童心上的?当然只有历经岁月淘洗的经典文字。
    就启蒙教育的读本而言,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明清时期通用的蒙学读本,尤其是诗词,不仅是儿童识字的好教材,也是促进童蒙养成教育、培养语文兴趣的趣味读本,在低年段可大量背诵。
    笔者让学生从明清时期的部分蒙学读本开始读,补充了大量现代的儿歌、童谣,两个学年就基本解决识字问题了。许多学前没有任何识字经验的孩子,经过一个学年的诵读,就可以自主阅读普通的儿童文学了。虽然有很多人拒绝明清之前的读本,我个人认为“三百千”和《声律启蒙》这样的教科书文字非常美,内容也基本健康。我们来看看,明清时期的人是用什么语言跟孩子说话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
    12个字,琅琅上口,把一个孩子晨起洗漱以及上厕所后该有的卫生习惯讲得这么具体而精炼,除了汉语,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的语言能有这样的功力?再看这样的文字: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鳌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锋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声律启蒙》)
    94个字一段,典雅的文字,妙曼的音律,集历史、地理、天文于一体。这是只有中国文字才有的对句。对句是中国诗文的瑰宝,读多了,自然会分辨平仄声、虚实字、律与韵、词与句之间的关系。对句,不仅能锻炼语感,也会丰富词汇,开阔思路。
    二、让“素读”活泼起来
    1.诗词或以韵文为主的诵读内容,可采用集体分组巡回接力的形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等,我都是以这种形式让学生背会的。集体接力的多种变换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斗智”的兴奋状态,比单独的诵读效果更佳。先给学生分组,给诵读的内容也分好组,学生的组序可以不断变换,不断循环——
     ①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②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③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④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①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②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③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④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三四遍回环复沓之后,就能背诵了。
    2.短语式的三字或四字甚至五言诗还可以借助“节奏” 或“和声”来增添吟诵的乐趣,学生会觉得很好玩。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疲惫感和倦怠心。有些诗不需要讲解,直接设计以诗对诗或以诗解诗的方式,学生一读就懂了,以话剧的对白来读,就更有趣了。比如——
    (领)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和——哦,灞陵雨呀!)
    (领)问客何为来?(和——何为来呀?)采山因买斧。(齐:噢,采山因买斧!)
    (领)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和——花正开呀,燕新乳!)
    (领)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和——唉,鬓丝生几缕?)
    3.根据诗的内容,吟诵中增加几句唱曲,以助吟诵兴致。尤其是给一首诗的个别难以一言尽释的句子增加一两句唱曲,学生更欢迎。如上面的《长安遇冯著》里最后的两句清唱,放给学生听,几遍就会了。
    唱还是最好的记忆方式。比如,弘一法师的“长亭外,古道边……”很多人不记得全词,可是,借助歌唱就能继续回忆后面的词了。你记不住屈原的《橘颂》,就唱吧:“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多美的旋律,一唱三叹,油然流动。
    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要傻呆呆地坐着有口无心地读啊背啊。只要不断创新,“素读”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不俗不闷不乏味。
    三、规划素读数量
    我为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订了一个整体目标: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在实践中,我总结的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
    每天要有一定的“素读”量。我这样来规划: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一学年除去节假日,六年就可背诵10万多字的文章;而此外再引导孩子每天阅读5000字左右的文选,六年就是5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
    笔者的体会是,“素读”的作业最好在校内完成,留为家庭作业,学生很少能主动完成。一本书,坚持每天几行,化整为零,寒暑不变,日有所诵,总能背下来。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早读10分钟,下午10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5到10分钟,坚持数年,奇迹就发生了。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记诵,我通常教学生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比如,一篇课文,可以先背熟一段,就到老师跟前背。每一段都是100分,一篇课文就可以获得好多100分。根据分数给予奖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20:44 , Processed in 0.15511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